首页 理论教育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冰鉴全编》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冰鉴全编》

时间:2024-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性情不能专一,就会造成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以上7种似是而非的表现,一般人往往被其迷惑。对似是而非人的辨识的确不易。与隐蕃交往密切的朱据等人大悔。这种人是命运的悲剧,尚可以谅解。第一种情况,历来的圣君明主都发生过。第三种情况,比如西安事变对蒋介石进行兵谏。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冰鉴全编》

第三节 七种似是而非的人

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

七似貌合神异,众人之所惑也

【原典】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有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不知者。有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跌则掎嗻,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注释】

①七似:七种似是而非的情况。②流行:流行、时髦的理论。③博意:知识渊博。④回说合意:曲解原意以自圆其说。⑤赞解:自己独特的见解。⑥听断:判断优劣好坏。⑦慕通口解:仰慕大智者而学其口吻。⑧似悦而不怿:似乎通晓,实际一无所知。⑨跌则掎嗻:跌到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的程度。

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武帝时,为太中大夫。性诙谐滑稽。善辞赋,所著《答客难》较为有名。

译文

如果性情不能专一,就会造成七种似是而非的表现。第一种是对陈词滥调夸夸其谈,好像这种论调正流行一样;第二种是道理少而言辞繁多,听起来似乎意义深远;第三种是曲意,迎合别人的意见,好像已经领悟;第四种是跟在人后,人云亦云,好像是听了别人的讲述后才作的判断;第五种是回避疑难问题不去回答,好像知道很多,实际上一无所知;第六种是仰慕通晓道理的人,但只学到别人的皮毛,看上去好像心领神会,其实并未理解;第七种是争强好胜而不顾常理,理屈词穷了还自以为尚有妙语,以至于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看上去好像是自己有理而不愿屈服。以上7种似是而非的表现,一般人往往被其迷惑。

1.华而不实者

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这种人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乍一接触,很容易给人留下良好印象,并当做一个知识丰富、又善表达的人才看待。但是,须分辨他是不是华而不实。华而不实的,善于说谈,而且能将许多时髦理论挂在嘴上,迷惑许多识辨力差、知识不丰富的人。

三国鼎立之时,北方青州一个叫隐蕃的人,逃到东吴,对孙权讲了一大堆漂亮的话,对时局政事也做了分析,辞色严谨正然。孙权为他的才华有点动心,问陪坐的胡综:“如何?”胡综(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说:“他的话,大处有东方朔的滑稽,巧捷诡辩有点像祢衡,但才不如二人。”孙权又问:“当什么职务呢?”“不能治民,派小官试试。”考虑到隐蕃大讲刑狱之道,孙权派他到刑部任职。左将军朱据等人都说隐蕃有王佐之才,为他的大材小用叫屈,并亲为接纳宣扬。因此,隐蕃门前车马如云,宾客云集。在关羽败走麦城时擒住关羽的大将潘濬,其子也与隐蕃往来密切,不料潘濬把儿子大骂一顿,说:“我家深受国恩,你却与降虏往来,打一百鞭子。”当时人都奇怪这种有人说隐蕃好,有人说隐蕃坏的情况。到后来,隐蕃作乱于东吴,事发逃走,被捉回而诛。对似是而非人的辨识的确不易。与隐蕃交往密切的朱据等人大悔。

2.貌似博学者

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些才华,也能旁及其他各门各类的知识,泛泛而谈,也还有些道理,似乎是博学多才的人。但是,如果是博而不精、博杂不纯,未免有欺人耳目之嫌。貌似博学者根源在于青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兴趣爱好都还广泛,但是因为小聪明,或者是未得明师指点,或者是学习条件与环境的限制,终未能更上一层楼,去学习更精专、更广博的东西。待学习的黄金年龄一过,虽有精专的愿望,但是已力不从心,最终学识停留在少年时代的高峰水平上,不能再进一步。即便有这样那样的深造环境,由于意志力的软弱,也只得到一些新知识的皮毛。这种人是命运的悲剧,尚可以谅解。如果是以貌似多学在招摇撞骗,则不足为论了。

卫 青

3.不懂装懂(www.xing528.com)

回说合意,似有赞解者

不懂装懂的人,生活中着实不少,尤其以成年之后为甚。完全是因为爱面子、怕人嘲笑的缘故。有一种不懂装懂者是可怕的,他会因不懂装懂,带来许多损失,尤其是技术上的。还有一类不懂装懂者,是为了迎合讨好某人。这种情况,有的是违心而为,在那种特殊场合下不得不如此(当然,也有一派硬骨气、不摧眉折腰向权贵的);有的则是拍马屁,一味奉承。

4.滥竽充数者

处后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这一类人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如何明哲保身,维护个人形象。总是在别人后面发言,讲前面的人讲过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整合得巧妙,也是一种艺术,使人不能觉察他滥竽充数的本质,反而当作见解精辟看。这种人也有他的难处,如南郭先生一样,想混一口好饭吃。如果无其他奸心,倒也不碍大事。否则,趁早炒鱿鱼,或疏远之为妙。

5.避实就虚者

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知者

这一类人多少有一点才干,但总嫌不足,用一些旁门左道的办法坐到了某个职位上去(行政官员与教授等,都有可能)。当面对实质性的挑战时,比如现场提问,现场办公,因无力应付,就很圆滑地采用避实就虚的技巧处理。按理说,这也是一门本事。这种人当副手也还无大碍,但以不贪心为前提,否则会悄悄地捅出一个无法弥补的大娄子来。

6.鹦鹉学舌者

慕通口解,似悦而不怿者

自己没有什么独到见解和思想,但善于吸收别人的精华,转过身来就向其他人宣扬,也不讲明是听来的。不知情者,自然会把他当高人来看待。这种性质,说严重一点,是剽窃,因不负法律责任(如果以文字的形式出现,比如论文、书刊,性质比言论重得多),因而会大行其道。这种人是没什么实际才干的,但模仿能力强,未尝不是其长项,也可加以利用。

7.固执己见者

穷而称妙,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这种人不屑服输,不论有理无理都一个样。这类理不直而气很壮的人,生活中处处可见。对待他们一个较好的办法是敬而远之,不予争论。如果事关重大,必须说服他,才能使正确的政策方针得以实施,那就一定要多动动脑筋了。首先应分析他是哪一类人。本来贤明而一时糊涂的,以理说之,并据理力争,坚持到底;爱心太重而沉迷不醒的,则用迂回曲折之道,半探半究地讲到他心坎上去;实在是个糊涂虫,不可理喻,顽固不化,就动用武力强迫之。

第一种情况,历来的圣君明主都发生过。魏征与唐太宗,赵普与宋太祖这样的直臣明主,流芳百世,就是因为一个善说而据理力争,一个贤明能听,知错能改。

第二种情况,则有一个长长的故事,那就是战国时期的“触龙说赵太后”。

第三种情况,比如西安事变蒋介石进行兵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