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十二种偏才性格分析
抗者过之,拘者不逮
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
【原典】
是以抗者过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违中①,故善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②,而以顺为挠③,厉④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柔顺之人,缓心宽断。不戒其事之不摄⑤,而以抗为刿⑥,安其舒⑦。是故可与循常,难以权疑。其余类推矣。
【注释】
①中:中和。②搪突:冒犯,抵触。③挠:屈服。④厉:鼓励,激发。⑤摄:治理。⑥刿:伤害。⑦舒:无为。
【译文】
因此高亢进取的,刚气太过,拘谨保守的,刚气不足,抗厉与拘束有违中和之道,其擅长的一面会突现出来,张扬得很饱满,而义理中和的标准就会失去。强毅的人,刚狠不和,不收敛自己的强霸,反以为柔顺是软弱而更强刚狠。这种人可设立法制使人遵行,而不能细察人情。柔顺之人,心慈手软,迟缓宽容,不喜欢办事的刚毅果断,反以刚果为忧,安于无所进取。这种人可循章办事,而不能权变应难。其他性格以此类推。
外向型性格(抗者)
1.强毅之人
强毅之人,刚狠不和,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这种人性情硬朗,意志坚定,刚决果断,勇猛顽强,敢于冒险,善于在抗争性的工作中顽强拼搏,阻力越大,个人力量和智慧越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属于枭雄豪杰一类的人才。缺点是易失于冒进,骄傲于个人的能力,服人不服法,权欲重,有野心,喜欢争功而不能忍。他们有独当一面的才能,也能灵活机动地完成使命,是难得的将才。但要注意把握他们的思想和情绪变化,这可能是他们有所变化的信号。三国时的魏延就属这类人才。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刘备进入蜀地时,他带着自己的私人武装投靠刘备,立了不少战功,被封为牙门将军。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经验,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
刘备自称汉中王,把治所迁到成都,需要派一位得力将领镇守汉中,大家都认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认为一定是自己。没想到,刘备却把这个重任给了魏延,全军无不惊讶。为了团结其他将领,刘备大摆宴席,请大家喝酒。喝得正高兴,他故意问魏延,说:“现在对你委以重任,你有什么打算?”
魏延豪气冲天地说:“如果是曹操带他的全部兵马来,我第一个请命去打击他。如果是其他将领带十万兵马来,您放心,我一定帮您干掉他们!”
刘备听了,大声叫好。其他人听了,觉得魏延出言豪壮,也不再议论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军政,连年出兵攻魏,每次都叫魏延随行。魏延不仅勇猛,而且懂兵法。每次跟随诸葛亮出兵,都想请求独领一万兵马,别出奇兵,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就像以前韩信那样。但诸葛亮用兵谨慎,一直不同意。于是魏延认为诸葛亮太拘泥于兵书,感叹自己的才能得不到发挥。
魏延善于训练兵马,又勇猛过人,平时很高傲,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只有杨仪从不畏惧他,也不在他面前忍让半分,魏延因此恨透了杨仪。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不好。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兵北谷口,派魏延做先锋。魏延在离大营十里地方扎寨。那一晚上,他梦见自己头上长了角,找善于解梦的赵直询问。赵直说:“麟麒有角,但他不用,这是敌人不攻自破的征兆。”魏延非常高兴,告诉别人说:“‘角’这个字,刀下加用,头上用刀,是凶兆,恐怕有不利事情发生。”
这一年秋天,诸葛亮在五丈原生病。他知道自己活不长了,秘密与长史杨仪、护军姜维等商量死后退军的安排。诸葛亮认为魏延高傲狂妄,不会甘心长时间屈居人下,退军时让魏延断后,如果他不服从命令,就不管他,军队照常行动。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一切按计划退兵。杨仪让费袆去探听魏延的口气。魏延毫不谦虚地说:“丞相死了,我还在。府中的亲属和官员可以发丧,送棺木回去安葬,我要率领各路军队,继续进攻。怎么可以因为死了一个人而耽误国家大事呢?再说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凭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军!”
魏延以为费袆是来结交自己的,就想与费袆一起制定留下来继续作战的行军计划,还要费袆写文告,共同署名后通知军中将士。
费袆知道进来容易出去难,就骗魏延说:“最好让我回去,把您的意见向杨长史说明一下。杨长史是文官,不懂军事,应该不会反对。”
魏延信以为真,就让费袆赶快去汇报。费袆出了魏延营门,快马加鞭赶了回去。过了一会儿,魏延也想明白了,派人去追,已经追不上了。魏延只好派人去观察杨仪那帮人的动静。回报说他们都按照诸葛亮生前的计划,正准备依次引兵撤退。魏延万分震怒,趁杨仪还没有下令撤军,率先带领自己的部队直接南归。每经过一个地方,他都把那里所有的栈道全都烧毁。
魏延、杨仪都向朝廷上书,控告对方叛变。仅一天时间,文书就送到了刘禅手里。刘禅不知道该信谁,询问身边的大臣董允、蒋琬,他们都相信杨仪,怀疑魏延。
杨仪等人劈山开道,日夜赶路,紧随魏延回了成都。魏延抢先占据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杨仪派何平为先锋,攻击魏延。何平在阵前大声斥责魏延说:“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们竟然敢这样做!”蜀兵一直将诸葛亮奉为天神,也知道魏延理亏,于是不再听魏延指挥,纷纷散去。魏延只好带着儿子和少数几个人逃往汉中。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魏延无兵无将,很快就被杀了。马岱割了他的头交给杨仪。杨仪把头踩在脚下,说;“狗奴才!看你还能干坏事吗?”
有人说,魏延一开始就没有往北投降魏国,直接返回了蜀国,本意只是想杀掉杨仪等人。诸葛亮去世后,各位将领都议论纷纷,认为一定会由魏延接替诸葛亮。魏延也是这样想的,并不是要背叛蜀国。
2.雄悍之人
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这种人有勇力,又暴躁,两个拳头就是天下,恃强鲁莽,为人很讲义气,敢为朋友两肋插刀,属性情中人。他们的优点是为人单纯,没有多少回肠弯曲的心机,敢说敢做敢当,有临危不惧的勇气,对自己衷心佩服的人言听计从,忠心耿耿,赤胆忠诚,绝不出卖朋友。缺点是对人不对事,服人不服法,任凭性情做事,只要是自己的朋友,于己有恩,不管他犯了什么错误,都盲目地给予帮助。也因其鲁莽,往往会突如其来地坏事情。唐朝人皇甫嵩,是个名传后世的急躁人。他命儿子抄诗,儿子抄错了一个字,他边骂边喊边叫人取棍子来打儿子,棍子还未送到,他就急不可待地狠咬儿子的胳膊,以致咬出了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教化作用的增长,这类人的性情正在变化,理智的成分增强了,演变成敢拼敢撞的开拓型人才。又由于义气成分的减少,个人意识的增强,加上社会提供给个人创业条件的丰富,现在忠心耿耿、死心塌地的人正在减少。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表现也有许多变化,少了义薄云天、慷慨激昂的刀剑血影气。
吕布,武艺高强,善长骑射,臂力过人,被当地人称为“飞将”。可惜勇而无谋,又忘恩负义,没有德行,空有一身本事,却落下历史骂名。
东汉末年,并州刺史丁原听说吕布大名,召到并州任职,非常器重,礼遇有加。汉灵帝去世,丁原带吕布前往洛阳,与大将军何进密谋诛杀宦官。何进骄傲自大,结果反而被宦官杀了,并引发京城骚乱。董卓带兵入朝,将汉献帝劫持到长安,趁机控制了朝廷权力。
丁原不服董卓,于是董卓想除掉丁原,又忌惮吕布勇武,一时不敢下手。吕布一个老乡在董卓手下任职,得知董卓心思,自告奋勇去招降吕布。听老乡说明来意,吕布委婉拒绝说,丁原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不想背叛他。老乡就用权势与利益诱惑吕布。经过一番犹豫,吕布仅有的一点道德感被利益打败,亲手砍下丁原首级,献给董卓,被董卓收为义子。于是很多人知道吕布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张仪,战国时魏国贵族后代。秦惠文君十年,任秦相,封武信君。执政时采用连横策略,迫魏献上郡,辅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秦武王即位后,他入魏为相。
没过多久,吕布提升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知道反对自己的人很多,怕遭人暗算,进进出出都带着吕布。于是朝野上下的人,见了吕布都礼让三分。但董卓心胸狭窄,变化无常。有一次,董卓不高兴了,拿起铁戟就朝吕布扔了过来。幸好吕布身手不凡,才没受伤。尽管事后董卓向吕布道歉,吕布还是怀恨在心,暗中生了怨气。
当时有个司徒(三公之一,等于宰相)叫王允,想除掉董卓,又因吕布随身护卫,无法下手,就邀他到家来喝酒,送他奇珍异宝,还有美貌婢女。《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就这样出场了。一来二去,王允探知了吕布的怨恨,徐徐跟吕布商量说,他想刺杀董卓。
吕布听了,又开始犹豫不决,说;“我是他的义子,怎么可以杀父亲?”
王允说:“你姓吕,他姓董,是父子吗?再说了,他向你掷戟的时候,想过你是他儿子吗?”
吕布听了,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心刺杀董卓。
公元192年,汉献帝生了一场病,在未央宫召见大臣。董卓在朝服里面裹了铁甲,道路两旁站满卫兵,又叫吕布手持长戟随身保护,才敢进宫。可惜他一点都不知道,吕布早已安排好刺客,只等他现身。董卓的车刚进宫门,刺客就拿戟刺他的胸口。铁戟扎在铁甲上,刺不进去。董卓忍痛跳下车来,大声叫道:“我儿奉先在哪里?快来救我!”
吕布从车后站出来,说:“奉皇上诏书,诛杀贼臣董卓!”说完,一戟刺死董卓。接着宣布:“皇上有令,只杀董卓,其他人等,概不追究。”随董卓进宫的将士一听,高喊万岁,谁也不愿给董卓报仇。
王允任命吕布为奋武将军,又封为温侯,让他处理朝廷事务。
董卓的军队多是凉州人,自吕布杀了董卓后,他们对吕布心怀怨恨。有人来攻打长安,吕布根本指挥不动董卓的军队,于是大败,带着几百名随从逃出来,想投奔袁术。
吕布以为自己杀了董卓,也算是替袁术报了仇,袁术肯定会好好款待自己。可袁术讨厌吕布,认为他是个小人,反复无常,忘恩负义,不肯收他。吕布只好去投奔袁绍。
袁绍接纳了他,让他去常山攻打张燕。吕布大败张燕,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手下将士到处抢劫财物。袁绍开始对吕布不满,吕布也感觉到袁绍不会重用自己,请求离开。吕布刚走,袁绍怕他反过来加害自己,派人去刺杀吕布。杀手追上吕布,又畏惧吕布神勇,竟然不敢动手。
这时,张邈派人来迎接吕布,请他做兖州牧。附近的州县纷纷背叛曹操,投靠吕布。曹操派人讨伐吕布,双方在濮阳激战,对峙了一百多天,不分胜负。正好遇到大旱,又出现蝗灾,田里颗粒无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吕布粮草不济,向东撤退,曹操乘机收复失地,大败吕布。吕布继续向东逃跑,投奔驻扎在下邳的刘备。
刘备带兵征讨袁术,吕布乘机将下邳据为己有,刘备打不过袁术,老巢又被吕布霸占,只好反过来依附吕布。吕布派刘备守小沛,自称徐州刺史。袁术派三万骑兵讨伐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的谋士劝他借袁术的手除掉刘备,吕布不听,亲自领兵来救。袁术见吕布又有了势力,想联合吕布,派人向吕布提亲,结成儿女亲家。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后遭守旧贵族谗害而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流域。后因楚国首都郢被秦兵攻破,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投汨罗江而死。著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并首创骚体。
陈登怕袁术、吕布结成亲家,危害四方,跟吕布说袁术坏话。吕布也想起当初袁术不肯接纳自己,于是快马把已经出行的女儿追了回来,并把袁术的婚聘使者拉出去斩首示众。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来使者,借汉献帝的名义,封吕布为左将军。吕布大喜,派陈登去谢恩。陈登跟曹操说,吕布是个有勇无谋的家伙,除了雄悍,别无可取,不如早点除掉。曹操听了大喜,升了陈登的官。吕布本来想跟曹操求得徐州刺史,不仅喂得,反倒是陈登升了官,非常愤怒。但陈登一番辩解,吕布就消气了。由此可见,吕布胸中实在没有什么谋略。
袁术看吕布戏耍自己,派兵讨伐,大败而回。然后各方暂时消停了一段时间。
公元198年,吕布再次出兵攻打刘备。刘备大败,曹操派人来救,也被打败。于是曹操亲自领兵,来战吕布。曹操势大,吕布想投降,谋士劝他放弃这种想法。于是吕布一面向袁术求救,一面亲率骑兵应战。吕布被曹操打败,退回城里死守。袁术知道他忘恩负义,自然也不会来救他。
曹操在城下挖壕沟,灌水围城。围了三个月,城中粮草断绝,吕布只好投降。
曹操叫人捆住吕布,吕布大叫:“太紧了,松一点。”曹操说:“捆老虎,哪能不紧!”
吕布向曹操表明心迹,说愿意追随他平定天下。曹操爱才,有点犹豫。
刘备在旁边说:“你忘记丁原与董卓了吗?”
吕布一听,大骂刘备:“你这个最没信义的小人。”
曹操最终还是把吕布杀了。
3.固执之人
强楷坚劲,失在专固,可以持正,难以附众
这种人立场坚定,直言敢说,也有智谋,可以信赖,行得端,走得正,为人非常正统,不论在思想、道德、饮食、衣着上都落后于社会潮流,有保守的倾向,也比较谨慎,该冒险时不敢冒险,过于固执,死抱住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肯向对方低头,不擅长权变之术。
这种人是绝好的内当家,敢于死谏的忠直大臣。
当初,小霸王孙策把内部诸事都托付给长史张昭,临死之前(才26岁),对弟弟孙权说,外事可问周瑜,内事可问张昭。张昭是吴国名士,为人清廉耿介,直言敢说,颇得吴国人士敬重。
公孙渊被曹操打败后,派人向孙权俯首称臣。孙权大悦,封公孙渊为燕王,并派万名将士乘船循大海绕过中原(时为曹操控制中原和北方)去向公孙渊庆贺。群臣都反对,张昭说:公孙渊反复无常,本不可信;他现在归降只因为受曹操攻击而已;如果公孙渊变卦,反投曹操,我们的使臣兵马怎么生还?
孙权反复责难张昭,张昭执意不让,弄得孙权很没面子,拔刀击案说:“东吴人士入宫就拜我,出宫就拜你,我敬重你也够深了。但你经常当着众人的面反对斥责我,我就担心自己什么时候忍不住下令惩罚你了。”
商鞅(蒋兆和绘),战国时政治家。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孝公六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后因战功封於、商十王邑,号商君。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张昭直眼盯着孙权说:“我虽知谏言不被采纳,但只愿竭尽忠诚,报太后临崩前,呼老臣到床边遗诏老臣顾命之恩。”孙权掷刀于地,与张昭对泣,但终没采用张昭的建议,派人到公孙渊处。
一气之下,张昭托病不出,孙权也因此恨他,叫人用土封了张昭家的大门。张昭又叫人从里边把门封上。
后来公孙渊果然杀了孙权使臣,降于曹操。孙权自知失策,多次派人向张昭谢罪,请张昭重持朝政,张昭坚辞不出。孙权又亲自到门前去请张昭,张昭仍称病不出。孙权用火烧张昭的大门,想逼张昭出来,张昭还是不出来。孙权又叫人灭火,守候在大门外良久,张昭的几个儿子才把张昭扶出来。孙权用车载张昭回宫,深自内责,张昭面子上却不过,重上朝会。
张昭治理政事细致周密,直言耿介,秉性忠诚,但在胆略勇气上,却不是一位好将领、好军师。
甘宁投奔孙权后,向孙权献策:汉室日渐衰微,曹操盗国家之权,当率兵向西进;刘表占据荆江一带,但昏庸无能,儿子又不争气,不如早图之,否则被曹操先下手;要取刘表,先须攻黄祖,黄祖一破,乘势而上,可以渐渐夺取巴蜀之地,这样就可成霸王之业。
孙权很赞成甘宁的建议,张昭反对说:“现在东吴四处都还没安定,如果远征黄祖、刘表,恐怕国内会有叛乱。”甘宁对张昭说:“国家把你当萧何一样的信任,你却安于守城怕叛乱,何以仰慕古人呢?”
商鞅立木
当曹操率十余万大军攻赤壁之时,东吴将士都惊恐不已。张昭对孙权说:“曹操虽是狼子野心,但挟天子以令诸侯,动不动就是朝廷的圣旨,天子的口谕,与他抗争本属不顺;东吴可以抗拒曹操大军的只是长江天险,但曹操现在已占据了荆州,收编了刘表的水军,顺江而下,水陆并进,长江天险已不存在,如何与他争斗呢?不如暂时归降曹操。”
后来孙权用鲁肃、周瑜,与刘备合力打败兵力强大的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战例——赤壁之战。
张昭死时81岁。史书评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吴王以下,举邦惮之”。
乐毅,战国时燕将。中山国灵寿人,乐羊的后代。燕昭王时任亚卿。后因功封于昌国,号昌国君。燕惠王时,中反间计,出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望诸君。后死于赵国。
4.宏阔之人
意爱周洽,交往浊杂,可以抚众,难与厉俗
这种人交游广阔,待人热情,出手阔绰大方,处世圆滑周到,能赢得各方面朋友的好感和信任。他们善于揣摩人的心思而投其所好,长于与各方面的人打交道,混迹于各种场合而左右逢源。适合于做业务工作和公关,能打通各方面的关节。但因所交之人龙蛇混杂,又有点讲义气,往往原则性不强,受朋友牵连而身不由己地做错事,很难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论事情的是非曲直,不适宜矫正社会风气。
邓某是做食油生意的,资财丰厚,也喜欢结交各种朋友,有江湖豪迈气,与黑白两道人物关系都不错。当时的蜀州刺史叫安重霸,贪财受贿无数。一次,邓某被刺史叫去陪他下围棋。按规矩,邓某应该站着与刺史下棋。安重霸落子很慢,总是进行长思,一天不过下几十着棋。邓某累得不行,而且又饥又渴。好不容易挨到天黑,松一口气回家去了。
不想第二天一大早,刺史又叫他去,接着下。邓某简直吓怕了。出门时,突然醒悟刺史如此殷情相邀的根本目的,立刻叫人暗藏金银献给刺史。刺史就不再叫邓某去下棋了。
邓某算是比较圆滑的。与官场打交道,没有几副机智肺肠,是玩不转的。
5.休动之人
休动磊落,志慕超群,可以进锐,难与持后
这种人性格开朗外向,作风光明磊落,志向远大,卓立不群,富于开创精神,凡事都想争前头,不甘落在人后,往往从中产生出莫大的勇气和灵感,不轻言失败,成功欲望强烈,永远希望自己走在成功者的前列。缺点是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轻率冒进,如果在勇敢磊落的基础上能深思熟虑、冷静应对,则能做出重大成就。又因为妒忌心强,如果不注意自身修养,会为嫉妒而犯错误。如果将嫉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宣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贺若敦、贺若弼父子俱为当时名将,也有同样的毛病——管不住自己的嘴,喜欢发牢骚。
贺若敦活动于南北朝末年,每次战斗回来,总以为自己功劳大,一旦赏赐少了,就发牢骚,搞得大家都不开心。有一次战胜归来,贺若敦心想,这一次俺们出了这么大的力气,总该给俺加官进爵了吧,谁知道结果反而被降了职。于是贺若敦大发雷霆,将传达诏命的官员骂了一顿。
上面听了以后,十分震怒,一纸命令,逼贺若敦自裁。贺若敦这才知道自己的嘴巴闯了大祸,又不敢违抗,只好自杀。自杀之前,他把儿子贺若弼叫过来说:“我自小立志为国效力,现在看来无法实现这个心愿了。我是因为管不住自己这张嘴而丢了性命,你一定要记住教训啊,不要辜负了我的期望!”说完这些话,竟拿起锥子刺破了贺若弼的舌头,血流满嘴。
不知不觉,时间来到了隋朝,杨坚自立为隋文帝,贺若弼也成为了一名勇武的将军。后来随杨广越过长江,一举灭陈,平定江南。隋文帝杨坚封贺若弼为上柱国(从一品),进爵宋国公,授右领军大将军,没多久又加为右武候大将军(禁军高级将领,纯武职,等于职业军人头衔),还将陈叔宝的妹妹赐给贺若弼为妾。一时间,贺若弼贵盛无比,位望隆重,一般人都不敢跟他相比。于是贺若弼也骄傲起来,以为自己当宰相也绰绰有余。
孟尝君,即田文。战国时齐贵族。袭其父田婴的封邑薛,称薛公,号孟尝君。被齐湣王任为相国,门下有食客数千。一度入秦为相,不久逃归。后因田甲叛乱,出奔到魏,任魏相,与燕、赵等国合纵攻齐。
不久,杨素当了尚书右仆射(宰相)。贺若弼愤愤不平,以为杨素比不上自己,不免说了一些牢骚话。隋文帝杨坚听到这些牢骚话,对贺若弼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下令撤了贺若弼的官职。
过了几年,因为别的事情,贺若弼被关了起来。隋文帝对他说:“我以高颍、杨素为宰相,你却当众说他们俩只会吃干饭。你这是什么意思?是说我也是吃干饭的吗?”
贺若弼说:“高颍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
一些大臣认为贺若弼罪当死。
隋文帝说:“大臣要求严格执法,你想过没有,你有活命的机会?”
贺若弼辩说:“我率八千人渡江活捉陈叔宝,希望皇上给我留条活路!”
孙膑,战国时兵家。齐国人,孙武的后代。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诳他到魏,处以膑刑(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经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于桂陵和马陵。著有《孙膑兵法》。
隋文帝说:“这些功劳已经给你重赏了。”
贺若弼说:“今天还是希望皇上格外开恩,赏我活路。”
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又把他放了。
杨广当了太子以后,曾对贺若弼说:“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是名将,你以为他们如何?”
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是斗将,非领将。史万岁是骑将,非大将。”
杨广问:“那么谁才是大将呢?”
贺若弼说:“这需要殿下选择了。”言外之意,自己才是大将之材。
杨广弑父登基第三年,北巡至榆林,配设了一座大帐篷,可以坐几千人。贺若弼以为太奢侈了,又私下议论隋炀帝得失,被人告发,赐死,妻子没为官奴婢,余众发配边疆。
孙膑与庞涓(秀公、新昌、新国绘)
6.朴露之人
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这种人胸怀坦荡,性情质朴敦厚,没有心机,不善机巧,有质朴无私的优点。但为人过于坦白直诚,心中藏不住事,大口没遮拦,有什么说什么,太显山露水,城府不够,甚至可能被大家当傻瓜看,作为取笑的对象。与这种人合作,尽可以放心。但因缺乏心眼,办事草率,有时又一味蛮干,不听劝阻;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说。虽说坦诚不二是为人处世的不二法门,但一如竹筒子倒豆,少了迂回起伏,也未必是好事。如果能多一份沉稳,多一点耐心,正确运用其诚恳与进退谋略,成就也不小。傻子的聪明之处正在于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傻”。
尉迟敬德是唐太宗李世民帐下第一猛将。
隋炀帝末年,尉迟敬德加入政府军,捉拿各地反贼,因为作战勇敢升了官,官名叫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放在今天,大概是副局(司)级中最低的一个官阶。那也没关系,他才刚刚入伍。令人费解的是,尉迟敬德是军人,朝散大夫却是文官。
荀子,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
刘武周反隋,尉迟敬德入他帐下做了偏将。唐朝建立以后,刘武周被李世民打败,逃往突厥,尉迟敬德归降李世民。那个时候,李世民不是皇太子,皇太子是他大哥李建成。
不久,刘武周那些归降的将领又反叛逃往了。李世民的部下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逃,把他关押起来。
屈突通(后面会谈到他)、殷开山等人说:“这个人凶猛,非同一般,又不被信任,还被关押了一阵子,肯定心怀怨恨,留着是个祸患,不如把他杀了。”
李世民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同。他若真有反心,会落在他们后面吗?”派人把尉迟敬德叫来,赐给金宝,安慰说:“咱男子汉大丈夫意气相投,不以小事介心。我不会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希望你也能体谅。如果你要走,这点钱财就算我的心意,不枉咱们相处之情。”
尉迟敬德感激李世民的坦荡,当场表示留下来。
也就在那一天,李世民带着府中将领去打猎,尉迟敬德也去了。不巧路上遇到王世充引数万人来战。王世充帐下骁将单雄信领骑兵直奔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冲上前去,一矛将单雄信刺于马下。王世充的人马被尉迟敬德的气势镇住了,纷纷往后退。大家保护着李世民冲出了敌人的包围。
李世民感慨地说:“大家都说你要反叛的时候,那是上天在考验我啊。福善相报,来得真快。”又赐给一筐金宝。
尉迟敬德追随李世民征战,功劳很多,任命为护卫将领。
李世民能战善战,看大哥李建成仅仅因为是长子而成为皇位继承人,渐渐有了别的想法。李建成自然也不愿意有人来跟他争权,于是兄弟俩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成为生死之战。
李建成借父亲唐高祖李渊之手,将李世民帐下勇将程知节(在一些小说里,他叫程咬金)、秦叔宝,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调离秦王府(李世民当时封秦王)。又赠给尉迟敬德一车珍宝,想收买他。
尉迟敬德托来人转告李建成:“我本来是逆将,罪不容诛,幸得秦王留我性命,惟有以身报恩。我于殿下无功,哪里敢接受赏赐?如果私许殿下,便是二心。见利忘义,舍弃忠诚,对殿下也没有用。”
李世民知道了,说:“你的心如山岳,哪里移得动呢!以后再有送礼,只管取,否则于你不利。”
由于忌惮尉迟敬德勇武,李建成派壮士刺杀他。尉迟敬德大开房门,安然睡卧,刺客频频窜动,终不敢入。李建成又进谗言诬陷,唐高祖李渊不辨真假,要杀尉迟敬德。幸亏李世民极力争辩,才免一死。
李建成拉拢尉迟敬德不成功,李世民却把李建成帐下将领常何等人拉了过去,为发动玄武门之变做了铺垫。
史书说,李建成想武力解决问题,谋杀李世民,挑起了玄武门之变。这个说法是否可信,不得而知。史书还说,李世民不想骨肉相残,尉迟敬德劝阻道:“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八百甲士全副武装,都已进宫了,没有退路。”
白起,一称公孙起。战国时秦国名将。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至大良造。后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40多万人。后为相国范雎所忌,被逼自杀。
李世民密召房玄龄、杜如晦回来,又听说二人不肯来,不禁大怒,说:“敬德,拿我刀去,若不肯来,就砍了他们!”
六月初四日,著名的宫廷政变——玄武门之变爆发了,李世民亲手射杀大哥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齐王李元吉。尉迟敬德手持二人首级,驱散他们的部属,迅速稳定局面,领兵来到李渊寝宫。
李渊大惊,问:“今天谁在作乱?你来干什么?”
尉迟敬德回答说:“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作乱,秦王已把他们诛灭。特派我来保护皇上。”
事毕论功,尉迟敬德和长孙无忌第一,赐爵吴国公。有人建议,李建成的家属及亲信百余人都应该惩治流放。尉迟敬德力争之,说:“元凶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已伏诛。若还要牵连其他人,恐怕人心不安。”于是这一百多人被无罪释放。
尉迟敬德性耿直,自负功高,经常与长孙无忌(他妹妹就是贤能的长孙皇后)、房玄龄、杜如晦争执。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有人坐在他前头,尉迟敬德发怒说:“你有什么功劳,敢坐在我前头?”唐太宗的弟弟、任城王李道宗来劝架。尉迟敬德竟然挥拳头打伤了他的眼睛,差点打瞎了。
唐太宗说:“以前看《汉书》,见刘邦诛杀功臣,我不以为然。现在你们动辄犯法,我才体会到汉高祖杀韩信、彭越、英布的心情,不全是他的错啊。国家大事,要靠赏罚分明。望你们好好约束自己,不要将来后悔。”
尉迟敬德终年74岁。唐高宗废朝三日,京城五品以上官吏都去悼念。
屈突通,历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四朝,禀性刚毅,忠直清正,喜武略,善骑射。他有一个弟弟叫屈突盖,为官严正清廉。于是流传出一句话来:“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有一回,隋文帝杨坚派屈突通去西北检查军马放养情况,竟查出有两万匹马被隐瞒了。(www.xing528.com)
对应今天的情形,大概是这样子。中央派人去西北检查军车,竟查出有两万台车被隐瞒,假设每台车价值10万元,两万台车总价值就是20个亿。这个渎职罪可是犯大了,主管军车的官员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
隋文帝一生节俭,不事奢华,看到这种渎职报告,不禁大怒,要把掌管车马的太仆卿(正三品,类似今日军部级)和地方监管牧马的大小官吏一千五百人全部斩首。这下可玩大了。
屈突通站出来说:“皇上至仁至圣,德被四海,哪能因为马匹牲畜就要杀戮一千五百人?”
隋文帝怒目呵斥。屈突通磕着头说:“我愿一死,只求皇上放了他们。”
隋文帝终于醒悟,说:“我怎么这么糊涂了。就听你的,放了他们。”
于是屈突通得到隋文帝信任。
杨广弑父登基后,弟弟杨谅在并州有重兵,还不知道隋文帝已死。杨广为防止杨谅叛乱,派屈突通假传隋文帝圣旨,去并州召杨谅回京。先前,隋文帝曾与杨谅(隋文帝喜欢杨谅英武)秘密约定:“如果是我召你回来,敕字旁边当别加一点,并与玉麟合,那才是我的诏书。”屈突通到并州,杨谅看文字不对,又缺玉符,立刻质问屈突通。屈突通应对巧妙,语气坚定,杨谅找不出破绽,才放他回去。
白 起
隋炀帝末年,叛乱纷起,杨谅也起兵造反。杨广派了将领征讨杨谅,都被杨谅打败,甚至丧命。惟独屈突通谨慎持重,没有大的胜利,也没吃什么败仗。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后,派刘文静与屈突通战于潼关。几个回合下来,屈突通越来越艰难。有人劝屈突通投降,顺应大势。屈突通说:“我蒙国家厚恩,历事二主,怎么可以投降?有死而已。”并经常摸自己的脖子说:“应当为国家挨一刀啊。”每次训励士兵,都哭泣流泪。将士感奋,不肯离散背叛。唐高祖派人招降,屈突通把来人杀了。
李渊攻占长安,屈突通的家属也在其中。屈突通带将士退往洛阳。唐朝军队带着他的儿子招降他。屈突通大声说:“以前我们是父子,现在是仇人。”命令部属射箭。唐朝将士齐声呼喊说:“长安已经被我们占领,你们的家属都在那里,跑到洛阳去做什么呢?”士兵都放下武器。屈突通看大势已去,跳下马来,向着东南方跪拜,哭泣着说:“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
屈突通被押解至长安。李渊慰劳说:“相见恨晚啊!”屈突通流泪说:“我不能尽人臣之节(自杀殉国),所以到了这里。这是侮辱朝廷(隋朝)啊,惭愧。”李渊说:“你是隋朝的忠臣!”就放了他,任命为兵部尚书。
唐朝讨平各地叛乱,其他将领都争抢珍宝,惟有屈突通一无所取。李渊知道了,赞叹说:“人们说你清正奉国,果然名不虚传。”
王世充控制着东都洛阳,李世民带兵征讨。屈突通的两个儿子也在洛阳。李渊问:“你的两个儿子,你看怎么办好?”屈突通说:“此身既然已经许给国家,定当心口如一。讨伐洛阳,我愿意做先驱。两儿如果死了,那是命。我不能以私害义。”李渊感叹说:“你的忠义,天日可表。”讨平王世充,屈突通功列第一。
屈突通卒于贞观二年,终年72岁。
内向型性格(拘者)
1.柔顺之人
美在宽恕,失在少决,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这种人性情温和,慈忍善良,亲切和蔼,不摆架子,处事平和稳重,能够照顾到各个方面,待人仁厚忠恕,有宽容之德。如柔顺太过,则会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缺乏主见,犹豫观望,不能果决,也不能断大事,常因优柔寡断而痛失良机。因与人为善又可能丧失原则,包容袒护不该纵容的人,许多情况下连正确的意见也不能坚持,对上司有随意顺从的可能。如能果决刚断一些,正确的能极力坚持或争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则,以仁为主又不失策略机变,则能团结天下人才共成大事。这就是曾国藩说到的“谦卑含容是贵相”。否则,只是幕僚参谋的人选。
东汉时刘宽,字文饶,华阴人,汉桓帝时,由一个小小的内史迁升为东海太守,后来又升为太尉。他性情柔和,能宽容他人。夫人想试试他的忍耐性。有一次正赶着要上朝,时间很紧,刘宽衣服已经穿好,夫人让丫环端着肉汤给他,故意把肉汤打翻,弄脏了刘宽的衣服。丫环赶紧收拾盘子,刘宽表情一点不变,还慢慢地问:“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他的性格气度就是这样。其实汤已经洒在了身上,时间也确实很紧,即使是把失手洒汤的人骂一顿,打一顿,时间也不会夺回来,急又有什么用处呢?倒不如像刘宽那样,以自己的容人雅量,从容对事,再换件朝服,更为现实和有用。
2.拘谨之人
善在恭谨,失在多疑,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这种人办事精细,小心谨慎,很谦虚,但疑心重顾虑多,往往多谋少成,不敢承担责任,心胸不够宽广。他们善于驾轻就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很圆满地完成任务。一旦局面混乱复杂,就可能头昏脑胀而做不出果断、正确的决择,难以在竞争严酷的环境中生存。他们生活比较有规律,习惯于井井有条而不愿随便打破安静平稳的节奏。适合于做办公室和后勤等按部就班、突变性少的工作。刚果侠气不足。
北魏节闵帝时期,丞相贺欢执政。行台郎中杜弼认为文武百官贪污的多,建议贺欢严肃法律,以清国政。但贺欢不同意,因为正值乱世,朝廷用人之际,如果打击贪污,惩治腐败,许多人才会流失到对手尔朱荣那边去。他让杜弼耐心等待,一旦天下安定,就严肃律制。
但杜弼作为读书人,有耿直死谏的愿望,在贺欢一次出兵前,他再次申请先除内贼,清正朝纲。贺欢问内贼是谁,杜弼说,就是哪些贪污的人。贺欢也不作答,叫军士拔刀出鞘,矢引在弦,夹道罗列,命杜弼穿行其间。杜弼两股战战,汗生脊背,面如土色。贺欢慢慢对杜弼说:“矢没有射,刀没有击,你却亡魂失胆。诸将冲锋陷阵,九死一生,虽有贪污,但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别,岂可与常时而论!”
杜弼本是好心,但对时势轻重判断不清,不知缓急;不能强争,胆气不足也贪生怕死,故而属拘谨之人中的下者。
3.辩博之人
论辩理绎,能在释难,故可与创新,难与规矩
这种人勤于独立思考,所知甚博,脑子转得快,主意多,是出谋划策的好手。但因博而不精,专一性不够,很难在某一方面做出惊人的成就。不愿循着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标新立异的见解。口辩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交谈演讲时往往旁征博引,让一般人大开眼界。如能再深钻一些,有望成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为人一般比较豁达,因此也能得到上下人士的尊敬。
4.狷介之人
清介廉洁,激浊扬清,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
这种人清廉端正,洁身自爱,从本性上讲不愿贪小民之财,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因此看不惯各种腐败而不愿为官,即使为官也是两袖清风,不阿谀奉承,偏激的就此辞官不做,去过心清神静的神仙日子。由于他们原则性极强,一善一恶界线分明,有可能导致拘谨保守,又因耿直而遭奸人忌恨陷害,难以在政治上取得卓越成就。有狂傲不羁个性的反而在文学艺术上会有惊人的成就,在那个天地里可以尽情自由地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
5.沉静之人
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
这种人性格文静,办事不声不响,作风细致入微,认真执著,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因此往往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和能手。缺点是过于沉静而显得行动不够敏捷,凡事三思而后行,抓不住生活中擦肩而过的机会。兴趣不够广泛(年轻时也可能广泛,随着性格的定型渐渐就疏远了),除兴趣所在之外,不大关心周遭的事物。尽管平常不大爱讲话,但看问题又远又深,只因不愿讲出来,有可能被别人忽略。其实仔细听听他们的意见是有启发的。
曾国藩的儒缓毛病,与本节讲的“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故可与深虑,难与迅捷”非常符合。
曾国藩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在军营中也不忘读书,养成了文人的毛病,做什么都慢吞吞的。从现存的日记来看,他读的书主要是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当时的人说他行步极厚重,言语迟缓,他自己也说自己为儒缓,是一大毛病,想改改不掉。在与太平军打过几仗之后,他开始摸索、总结适合自身特点的战法,最终形成湘军的战法特点。这也是曾国藩比别人高明的地方。
关于他儒缓的毛病,大概童年时代就已经种下根子。在他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他们出去玩。因为刚刚教过对联课,就让他们一路练习。先出了一个上联“狗尾草”,妹妹接口对了“凤冠花”。父亲称赞说:“虽然简易,却还工整。”却不见曾国藩对答。又走过一座桥,父亲出了“观风桥”,兄妹俩都没答上来。回到家来,曾国藩看书架上有一本书,名字叫《月旦评》,得到启发,跑过去跟父亲说:“我想到下联了,‘听月楼’。”由此可见,他并不是那种才思敏捷的人,却有难得的坚持秉性。
吕不韦,战国末卫国人。原为阳翟大商人,后遇秦公子异人,认为“奇货可居”,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立之为太子。庄襄王时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政年幼即位,继任相国,称为“仲父”。门下有宾客三千,曾编著《吕氏春秋》,汇合先秦各派学说。秦王政亲政后,被免职,后忧惧自杀。
穆彰阿提拔他的那个故事,也可以看到他的“儒缓”毛病,见事不够机敏。难怪有人说他跟李鸿章不同,李鸿章处事机警,脑子转得快。
曾国藩也承认:“我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我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力办者,我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友人阳湖周韬甫腾虎尝谓余‘儒缓不及事’,我亦深以舒缓自愧。”
儒缓是文人的通病(当然不全都如此),胡三省就说:“儒者动作舒缓,不能机警行事。儒家这套修身治国的方法没有问题,如果过于疏缓,从政难振积弊,治军难建功勋。”
曾国藩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他有自知之明:“行军本非我所长,兵贵奇而我太平,兵贵诈而我太直。”“古人用兵,最重变化不测,我生平用兵,失之太呆。”所以他求才若渴,用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
光靠人才,自己没有绝活,也是危险的。他必须找到一套方法,既要能战胜敌人,又要能与儒缓相适应。这就是他厉害的地方,他不仅找到了众多人才,也找到了那套方法,还给了自己一个明确定位:规画全局,而不再亲临前线。
吕不韦
要做到这一点,至少包括两个困难,一是找不找得到,二是找到之后,能不能被部下接受,并坚决执行。第一个困难,既要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特点,更要考虑对手的情况,而后者最为紧要,因为儒缓特点及用兵方法都以战胜太墙军为宗旨,打不赢,一切都白搭。第二个困难,就是要找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才,不仅要理解自己的方法,而且要智勇双全。
要赢得战争,必须满足对速度的要求。曾国藩是儒缓,过于求稳,不能临阵机变,显然不适合带兵。儒缓是文人的毛病,但不是通病。明朝的王阳明也是一个儒士,也善于打仗,却善出奇兵,疾如风雨。江忠源、罗泽南、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李续宾等,都是儒生带兵,儒缓的毛病却很少。儒缓跟个性、跟天赋有很大关系,未必都是读书造成的。
曾国藩强调结硬寨、打呆仗,跟他的儒缓毛病相匹配。结硬寨、打呆仗不是曾国藩用兵谋略的全部,却是湘军的重要特点。在长沙、衡阳练兵的时候,他说要练成一万劲旅,交给江忠源指挥,可能就跟儒缓有关。
跟太平军打过两仗之后,他父亲来信,指点了几条,曾国藩就下决心整顿营规。
第一条是作息时间。
太平军常常早晨三四点钟起来吃饭,五点钟行军,黎明时分发起攻击。湘军起得晚,开始吃了不少苦头。整顿之后,湘军就在黎明之前起床,黎明时分开始操练。曾国藩怕士兵一下子改不过来,早饭时间暂时没变,操练之后吃早饭。适应了一段时间,才改成黎明之前吃早饭。后来成为定制,在早晨五点之前起床吃饭,黎明时分操演,这样可以有效地防备偷袭,也能磨练军队的战斗意志。军人平时养成早起、勤劳的习惯,有利于在紧张、艰苦的条件下作战。
第二条是扎营。
如何扎营是向太平军学习的结果,岳州之败就是因为营盘不牢固,被太平军一冲,湘军就溃败了。
最初的营盘,地址不对,也不牢固,常常被天平军冲袭。曾国藩在战斗中逐渐总结出扎营经验,地址要选在高冈上,近水源,不可在低湿处,不可在四面平地没有遮护处。营外必须挖壕沟,筑石墙。最初,墙要八尺高,三尺厚,壕沟要八尺宽,六尺深。后来发展为,墙体分正墙和子墙,正墙高七尺,墙脚宽六尺,含子墙在内,墙顶宽一尺五寸,子墙高三尺五寸,顶宽两尺。正墙上筑枪眼炮眼,子墙用来站人。壕沟分内外壕,外壕宽六尺,深八尺,内壕宽三尺,深三尺。有时外壕还要增加一道或几道,视情况而定。
又增加了站墙子一项。
全营起床之后,以及傍晚掌灯时分,都派三成队伍站墙子一次,即站在子墙上瞭望、守卫。夜里派一成队伍站墙子。如果在前线,离敌人近,就派两成队伍站墙子。
有了上面三种措施,再遇到偷袭,湘军有三成队伍可以立刻战斗,以坚固的壕墙为依托,足可以抵挡一阵子。由于时间充分,其余部队不再仓促应战,而是做好准备之后,才投入战斗。加上枪炮精良,深沟高垒,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可谓立于不败之地。
这套办法看起来简单,不过是行军打仗的基本功,要严格执行,却不容易。尤其是那些机敏灵动、善于临阵变化的人,似乎一点也不喜欢。
李鸿章就是这样。他本是一个机警明敏的人,咸丰八年投靠曾国藩,咸丰九年奉命去见习军事。他兴冲冲跑到吉字营去,结果那里天天都在搞站墙子、操练、点名、巡更、查夜,看得他很不以为然,跟身边的人说:“原来我以为湘军有什么异术,今天才知道,没有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听到敌人来了,赶紧站墙子。”吉字营归曾国荃指挥,攻陷南京之后,就裁撤了。
要严格执行曾国藩的扎营命令,湘军每天只能行走三十里,慢得跟蜗牛一样,挖壕沟、筑墙子就要花去一半时间。即使临时驻扎一天,曾国藩也要求部队必须挖壕沟、筑墙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全体将士“神暇形壮,可以待敌”。
太平军来去如风,打得清兵不敢靠近,曾国藩这一套笨办法,正好成了他们的克星。
这套办法见了功效之后,又逐渐演变成进攻的武器。湘军与太平军的战斗,不以野战为主,而以攻城略地为目标,从长江上游开始,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攻击,谁打下南京,谁就成为胜者。
太平军也善于防守,湘军每攻克一个城,都要付出惨重代价。罗泽南就是在攻打武昌的时候,中了枪子死的。曾国藩的笨办法被用来攻城,效果非常好,通过壕沟和墙子,把城池团团包围,断了外界的联系,经过长时间围困,敌人弹尽粮绝,不攻自破。
墙壕就有了两种功用,向内围困城池,向外阻敌援兵。为此就要多筑几道墙壕。敌人攻破第一道,湘军就退守第二道。攻破一道,补筑一道,前壕未破,新壕已成,一层一层阻遏敌人。凭据这墙壕,湘军以逸待劳,以静制动,把敌人的攻势一一瓦解。武昌、瑞州、吉安、九江、安庆、南京这些战略要地,都是被壕墙围困而最后攻破的。一般来说,守城是主,攻城是客,湘军固守壕沟墙子,围困城池,而达到反客为主的效果。
韩非子(范曾绘),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与李斯同师于荀子。曾建议韩王变法,不被采用。后被邀至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谗害,自杀于狱中。著有《韩非子》。
曾国藩也不是只会结硬寨打呆仗,至少在各种文件中,他经常指点部下要用奇兵,要正奇结合,要临阵变化。但他自己带兵,却三战三败,所以再也不亲临前线指挥了。
祁门遇险之后,他把大营搬到长江边的大船上,去安庆就很方便。曾国荃正在围攻安庆,邀请他去视察。曾国藩回信说:“现在我住在江边,怎能不想与你见面?但这么些年来,凡围攻最紧要处,只要我到场,就会挫败,屡试不爽。我偏不信-上个月打徽州,我又亲自去了一趟,结果又应验了。所以这次我是绝对不去安庆的。”
这肯定引起他思考,既然不能亲临前线,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战斗实践暴露了他的缺点,也帮他发现了自己的优点,儒缓虽然不利于带兵打仗,却有很好的大局观。识大体,规全局,正是他的最大长处。他能够成为湘军领袖,其中之一就是因为他善于规画全局。
曾国藩也对“儒缓”做了专门论述:大抵儒术非病,儒而失之疏缓,则从政多积滞之事,治军少可趁之功。曾国藩的意思,儒术不是毛病,儒者那慢吞吞的习惯才是毛病,既不适合做事,也不适合带兵。所以曾国藩三次带兵都吃了败仗,再也不去前线了,也多方寻找人才,来弥补自己的毛病。
6.韬谲之人
韩非子
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可为佐助,而不可专权
这种人机智多谋又深藏不露,心中城府深如丘壑,善于权变,反应也快。如果立场不坚定,易成为大奸之人,往往见风使舵,察言观色确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诡智多变。如果忠正有余,有气敢往,则会成为张良一类的奇才。
办事能采取比较得体的方法,表面谦虚,实际上不会吃人哑巴亏,暗藏着报复心。
用人讲求乱世用奇,治世用正。这种人不论在乱世还是治世都能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是懂得变通的善于保全自己的一类人。因诡智多变,因而可能节气不够,不宜选派这种人掌管财务、后勤供应等事。
据《史记》里讲,秦始皇应该是吕不韦的儿子,而不应是秦王的后代。这个偷梁换柱的前因后果充分体现了吕不韦韬谲诡智的特点。
吕不韦本是一个有钱的商人。
秦昭王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最宠爱的姬叫华阳夫人,但她没有生育能力。安国君有二十几个儿子,老二叫子楚,因不得安国君喜欢,子楚被派到赵国做人质。赵国屡屡被秦国攻打,因而子楚在赵国的日子过得很艰苦。
吕不韦去赵国办事,见到处于困境中的子楚,认为他是奇货可居,就帮子楚策划,并提供活动经费。吕不韦说:“秦王已老,安国君当立为新秦王。但他宠爱的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要立太子,华阳夫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能讨得华阳夫人的欢心,你与其他兄弟争太子位时,不是有了绝好的帮助吗?我愿意为你提供千金作经费。”子楚叩首称谢,答应了。
吕不韦又去华阳夫人面前活动,对华阳夫人说:“子楚在赵国日夜泣思君王和夫人。”华阳夫人很高兴。吕不韦又买通华阳夫人的姐姐,叫她对华阳夫人说:“你以美色得安国君喜欢,一旦年老色衰,又无子,如何托付后半生?子楚虽为老二,但有贤名,又能附和你,不如让安国君立子楚为太子,这样你一生都不用担心了。”子楚的名声由此日渐厚重。
吕不韦与一个舞姬同居,舞姬有了身孕,只有吕不韦知道。恰在此时,子楚对她一见钟情,要吕不韦让给他。吕不韦本想发怒,转念一想,家业都已耗在子楚身上,不如放长线钓大鱼,钓出一个千古奇货来,就把舞姬送给了子楚,而不声张她怀有孩子之事。
数月之后,在公元前259年,舞姬产下一子。她的脑筋不大好用的丈夫,认为这个小孩是自己的儿子,名之为子政。
年老的秦王八年后崩逝,太子安国君即位,同年即因腹疾而亡。吕不韦一手安排的储君子楚顺利登上王位,是为襄王。三年内,这个运气不佳的家伙也死了,吕不韦的私生子——子政于是继承了王位。
李牧,战国末赵将。长期防守赵的北边,击败东胡、林胡、匈奴。赵王迁三年,率军向秦反攻,大败秦军,封武安君。后因赵王中秦反间计,被杀。
吕不韦由此做了十年的摄政丞相,着手重塑秦国的形象。由于秦国地处西北边区,常受游牧民族威胁,因此变成战国时代军事武力最强之国,但其人民却被其他各国认定为粗鲁无文。为摆脱此一形象,吕不韦从各国邀来三千宾客,包括学者、艺术家、哲学家、诗人、演说家和有名望的人,用自己的钱供他们住在秦国首都。吕不韦供他们吃、住、娱乐,也请他们将个人所精通的天地万象古今之事,编成一本百科全书,结果是成就了当时内容最完备的一本书,名为《吕氏春秋》。吕不韦深以此书为傲,曾悬赏千金,征求是否有人增益此书。但无人应征。
尽管这些让吕不韦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实际上,他以其谋略任秦国宰相,已为一统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帝国打下良好基础。吕不韦是个粗俗、未受过良好教育、白手起家的人,这让他的故事越发不凡,因为大部分得到高位的平民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吕不韦另一杰出之处是,秦国是法家的坚强据点,而法家通常将商人鄙视为寄生虫。也有官员耻笑吕不韦出身于粗鄙商人,但也有人说,很多官员才干不如商人。有人直截了当地向一个对吕不韦财势眼红的贵族说:“你在权力斗争中斗不过吕不韦,才会去骂他不知礼节。”
吕不韦开始担心一天天长大的秦始皇会发现自己与太后(即秦始皇的母亲)的私情。他施展诡计,要让这个永远热情如火的太后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据大史家司马迁描述,吕不韦找到一个性器奇伟的年轻人,名为嫪毐。为了吸引太后注意,吕不韦令此年轻的“种马”不穿衣服在大街上行走,一直勃起状态的阴茎上还挂着桐轮(即使是伟大的史家偶尔也有夸大其词的时候)。兴奋不已的宫女奔走相告,消息立时传开。
太后马上就表现出兴趣。吕不韦顺水推舟,将嫪毐送给她。他建议太后将其情夫剃光头,拔掉眉毛,让他看起来像宦官。安排妥当之后,奸诈的吕不韦设法放出风声,让秦王嬴政知道太后养了个假的宦官,而且这对男女还要谋反。结果秦王诛嫪毐及其九族,将太后锁入冷宫终老。这时,秦王嬴政也对吕不韦起了疑心。他21岁亲政,在掌权之后,即免掉吕不韦的摄政及丞相之职,还将他贬为平民,再把他放逐到边远的四川。迁往四川途中,吕不韦在恐惧遭暗杀的阴影下,服毒自尽。吕不韦死后,秦国还采取了严厉的防范措施,防止商人再度掌握政权。
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吕不韦自杀后16年,秦王灭掉其他六国,自立为秦始皇。尽管他统治全中国的时间短暂,却剧烈地改变了中国。他完成统一大业时,所有旧时的封建制度所造成的壁垒也一并瓦解,社会阶层上下流动变得比较容易。他将西北和西戎之地都并入中国版图,并将军事势力扩张到东北的朝鲜和南方的越南。
附录一
哪一种性格更易成功
性格分内向型与外向型两种,在实际生活中的比例大致相当。哪一种类型更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呢?以卫青与霍去病为例,他们属同一个时代的私生子。
卫青的母亲卫媪,本是平阳侯的妾,先生有女儿卫子夫和卫少儿,又暗地与郑季私通生了卫青。少年时卫青跟随父亲郑季,郑季叫他去放羊。因偶然机会,卫青去了一次甘泉宫,宫中一个钳工见了他,说他将来官能封侯。卫青笑着说:“能不天天挨打受气,我就很满足了,哪里敢去想封侯。”
卫青的大姐姐卫子夫因跟随平阳公主而得汉武帝宠爱,陈皇后怒,派人捉住卫青,想杀他以泄私愤。卫青的好友公孙敖(后来官至将军)与几位壮士救出卫青。汉武帝知道后,认为卫青有奇才,召为侍中。后随大军出征匈奴,同时代的李广等名将击匈奴有成有失,独卫青有功无过,大家由此佩服汉武帝的识人之能。
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称为荆卿、荆叔。后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往刺秦王政。携秦逃亡将军樊于期的头和夹有匕首的督亢地图去见秦王,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卫青官至大将军,为人谦恭有礼,以仁治军,平和柔韧,不张声势,爱恤士卒,不擅权功,士卒都乐为效命。右将军苏建兵败,独自一身逃回,部将认为苏建弃军独回,当斩首以严军法。卫青说:“我与大家情同手足,虽苏建失军当斩,但我们都是臣子,等呈报天子,让天子裁决。”
霍去病是卫青的另一个姐姐卫少儿与平阳县吏霍仲儒私通而生,18岁随卫青出征匈奴。他与卫青的柔韧平和不一样,为人直言仗义,有气敢往。汉武帝叫他学习孙子兵法,霍去病说:“打仗主要看方略如何,不必多学古人兵法。”汉武帝又为他修建了一座院落,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这与当初卫青听人说他将来会封侯时的话语截然不同。霍去病行军打仗不大体恤士卒,士卒缺粮,他仍然意气风发地追击匈奴。这与卫青以仁治军也不相同。
李广的儿子李敢因李广随卫青打击匈奴误期自刭的事而怨恨卫青,便伏在路边打伤了卫青。卫青隐匿了此事。骠骑将军霍去病知道后,借李敢随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的机会射杀李敢。汉武帝问起此事,霍去病说李敢是追猎时与鹿相撞而死的。
卫青与霍去病性格不一样,一个属内向型,一个属外向型。他们的做事风格也不一样,一个柔和谦恭,一个有气敢往,但都功名盖世,威震朝野。所不同的是,霍去病后生于卫青,而先于卫青去世。其中道理,读者自可去琢磨。
性格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主要看人的品质才力的优劣,思考问题的方法正确与否。粗者能否细心,细者是否果敢,而不能因他小心谨慎而认作胆小怕事,也不能因其不拘小节就当作是豪迈英雄(鉴别粗者与细者的方法,详见本书第二章)。
附录二
伟人双重性格论
性格决定成败,关键看他性格中优缺点的分配如何。一个人的性格往往不能单纯地归入一种,而是复合型的,区分时以谁主谁次为标准。内向型人是否具备关键时刻毫不犹豫,敢于行动的特征,外向型人是否把重要细节也忽略不问,粗者细处看,细者粗处看,就可以判断他的能力如何了。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具备双重性格,粗心时性命财物都不在心上,屠刀底下可以研算术,细心时能飞针走线,绣得女红,常人略过的蛛丝马迹他都记在心上。
伟人都具备双重性格。他们既有男人的粗心、豪爽,不拘小节,也有女人一样的细腻、柔情,善解人意。
这些特点使他们既豪迈果敢、英气勃发,又注意照顾身边的人,团结各界人士,争取最大的社会力量,而不做孤家寡人。
双重性格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他综合了内外两种性格的优点,二是指他综合了男女两种人性格的粗犷和细腻的长处。古人讲究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在这里也能得到体现。
内向型与外向型两类性格各有优缺点,如能融合两类的优点,取长补短,那就会既有行动力,又有判断力,知道何时进何时退,为知进退提供成功的物质基础,这在创业之初特别重要。有智慧的人可以定出方案,让有行动力的人去完成,但在创业之初,什么事都得自己动手,没有条件假手他人,如果只有考虑而无行动力,计划只能停留在计划阶段,仍然无法取得成功,只有有勇气和力量去执行,才可以取得成功。如果懂得军事理论,并有指挥才能,但在揭竿而起时,却无力保护自己,那可能早已死在无名士卒之手。
这儿的力量更多地指行动的勇气,而非蛮力。
男人个性的优点与女人个性的优点的结合会使人粗中有细,细中见粗,不因为粗心而把重要细节丢掉。留心细节对于成功起推动作用。细节问题是保证事业顺利发展的条件。尽管说大方向对头了,怎么做都会有所成就,比如说通讯行业,它现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着,挤入这个行业的人,随便在哪一个点或环节上站住脚,都会有钱可赚。但如果不注意细节问题至少会让你少赚钱,或赚同样多的钱你会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一切浪费归根结底是时间的浪费。
伟人的成功,从性格学上讲,是充分融合两种类型各自的长处而得的。即使他本人不具备这个特点,也会在其副手的身上体现。刘邦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粗人,但张良却细心如妇人,而他本人长得也像妇人。他们的结合是刘邦胜利的必要条件之一。
秦始皇,即嬴政。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秦庄襄王之子。即位时年仅13岁。亲政后,镇压嫪毐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为相,并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
历数诸多伟人的性格,都会发现这个特征对他们成功的作用,伟人身上这种两性结合往往会表现得非常极端。粗时生死度外,细时可织毛发,行动时敌未动、我已动,敌已动、我先动,安静时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即便许多优秀人士,他们身上都体现着这种两性结合的特点。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出身名门大族,父亲当过太常卿。谢安四岁的时候,谯郡的桓彝见他,惊讶地说:“这个孩子风神秀目,将来不会比王东海差。”
谢安年轻的时候就举止镇定,神态沉着,思维敏锐,风度优雅,写得一手漂亮的行书,很小就已经负有盛名。
谢安并不想借名望去谋取高官厚禄。朝廷想召他进司徒府,任命他为佐著作郎,都以有病为借口推辞了。他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名士交游,出门打猎捕鱼,回家吟诗作文,就是不愿意做官。
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的名声,几次三番派人催谢安出来做官。谢安不得已,勉强就任,但只待了一个多月,就辞职回了会稽。后来,朝廷又多次召他做官,谢安仍不答应,引起一些大臣不满,上书指责谢安,谢安根本不放在心上。
有一次,谢安和孙绰等人泛舟大海,突然起了大风浪,其他人都很惊慌,只有谢安神色自若。船夫见他这样,依然驾着船漫游。风浪越来越大,谢安才慢慢说:“风这样大,我们怎么回去呢?”船夫听到他这么说,才返航回去。大家都非常钦佩谢安镇定的气度。
谢安的弟弟谢万是中郎将,承担着守边的重任。谢安虽然隐居,名望却超过谢万。谢安的妻子看谢氏家族其他人都有高官厚禄,而谢安仍然隐退在山林,对谢安说:“您难道不想像他们一样吗?”谢安用手捂住鼻子,回答说:“只怕难免要那样。”公元359年,谢万免职,谢安步入仕途,那时已经四十多岁了。
征西大将军桓温请谢安做他的司马,谢安同意了。这件平常的事竟然引起朝野轰动,在他动身前往江陵的时候,朝廷百官都来为他送行。中丞高嵩开玩笑说:“您多次拒绝朝廷征召,隐居东山,百姓经常议论说,谢安不出来做官,怎么面对江东百姓?现在江东百姓要怎样面对做官的谢安呢?”听了这样的话,谢安毫不介意。桓温得到谢安,万分高兴,谢安告辞后,桓温对手下人说:“你们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吗?”
有一次,桓温去谢安家,谢安正好在整理头发。谢安天性比较慢,过了很久才弄好。桓温耐心等了半天,一点也不生气,可见桓温对谢安多么器重。
公元371年,桓温想在中原立功,提高自己的声望,可是惨败而回。为了重树威望,他废了皇帝司马奕,另立司马昱为皇帝。谢安知道桓温有野心,于是决心尽心尽力匡扶朝廷。没过一年,简文帝在忧虑和恐惧中死去,司马曜继位,就是孝武帝。桓温以进京奔丧为由,率军到了建康城外,在新亭伏下士兵,要谢安和王坦之去见他。
秦始皇
王坦之非常害怕,问谢安怎么办。桓温镇定地说:“晋朝的存亡,就在这一行。”王坦之硬着头皮和谢安到了桓温营帐。见到桓温,王坦之紧张得汗流夹背,手里的板笏也拿倒了。谢安从容不迫地就座,平静地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守住四方,明公怎么在幕后埋伏士兵呢?”桓温尴尬地笑了笑,下令撤掉埋伏。一场迫在眉捷的危机,就这样被谢安从容化解了。王坦之本来和谢安齐名,一下子分出了高低。
孝武帝年龄还小,桓温手握重兵,有篡位的苗头。谢安和王坦之全心全意辅佐孝武帝,朝廷大体上平安无事。这一年,桓温病重,想要朝廷给他加九锡的殊荣。谢安故意拖延时间,对起草好的诏书改了又改,迟迟不发下来。桓温还没有等到诏书,就去世了。
桓温死后,谢安升为尚书仆射兼吏部尚书,加封后将军。不久,王垣之出任徐州刺史,谢安实际上总揽了东晋的朝政。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做了长远打算,重用桓温的弟弟桓冲,让他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军事,镇守京口。桓冲也深明大义,尽职尽责。这就促进了政局的稳定,当时人都称赞谢安,把他比作王导,并认为他的文雅胜过王导。
安定内部之后,谢安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北方的威胁。当时,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日益强盛,东晋在和前秦的作战中连连失败。谢安派弟弟谢石、侄子谢玄镇守广陵,掌管北方的军队。谢玄也确实是一个军事人才,他训练了一支精锐队伍,被人们称为“北府兵”。
公元383年,苻坚率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从长安出发,进攻东晋。行军路上尘土弥漫,步兵、骑兵,车辆、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前后绵延千里,一直逼近淮河、淝水。大敌当前,东晋朝廷笼罩在一片恐慌的气氛中。朝廷任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负责军事。
谢安仍然非常镇定,表情上根本看不出发生了大事。他命令谢石、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去抵抗前秦。桓冲担心建康安危,要派三千精锐来护卫京师,被谢安拒绝了。
虽然北府兵勇猛精悍,但兵力悬殊太过,因此谢玄心里很紧张,特意去询问谢安仗该怎么打。谢安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安排好了。”说完,再不开口。谢玄不敢再问,又派张玄去请示。谢安闭口不谈军事,拖着张玄到山中别墅下棋,还对张玄说,要拿这座别墅做赌注,比一比输赢。
谢安的棋艺平时比不上张玄,但张玄没有心思下棋,都输了。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别墅给你啦。”说完又去登山游玩,直到晚上才回来。
这天晚上,谢安把谢玄、谢石等诸位将领召到家里,把每个人的任务都交代清清楚楚,大家才高高兴兴回了军营。
谢玄等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符坚,派人快马加鞭向谢安报喜。谢安正在家里和客人下棋。他看完信,顺手放在床上,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继续下棋。客人知道这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情况怎么样?”
李斯,秦代政治家。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战国末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辅助秦统一六国后任丞相。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迫长子扶苏自杀,立次子胡亥为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杀。
谢安神色如常,慢慢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客人听了,再也没有心思下棋,只想赶快把好消息告诉别人,当即起身走了。
送走客人,转身回屋之际,谢安的心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过门槛时,竟然忘记抬脚,全身摔了进去,幸好动作不猛,身体无恙,惟有木履的齿给折断了。
淝水之战的胜利,让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人们都很敬仰他。谢安有位同乡被免职回家,来看望谢安。谢安问他有多少积蓄,同乡回答说:“五万把蒲葵扇。”谢安就拿了一把握在手上,京城的士大夫和平民百姓都拿着购买这种蒲葵扇,扇价一下子涨了好几倍。谢安喜欢朗诵诗文,因为有鼻病,声音低沉粗重,很多名流雅士学他的样子吟诗,但达不到他的效果,于是有些人就故意用手捏住鼻子,模仿他的声音。
谢安这种如日中天的名望,引起孝武帝的弟弟会稽王司马道子不满。当时东晋王朝的政权都掌握在司马道子手上。为了避祸,谢安提出率军去镇守广陵的步丘。
到了步丘后,谢安在那里修建新城,想借此脱离建康这个是非之地。又制造海船,想等时机成熟,从水道回东山隐居。但没过多久,就得了重病。孝武帝派人到新城慰问,请他回建康休养。车驾进西州门的时候,谢安自以为壮志未酬,功业未建,感叹万分,对身边的人说:“以前桓温执政的时候,我经常担心难以保全自己。有一天晚上,我梦见自己坐着桓温的车走了十六里地,看见一只白鸡后停了下来。这预示着我将代替桓温执掌政权十六年。从我执政到今天,正好十六年了。我这一病,大概再也起不来了!”
听到这些话,大家心里都觉伤感。
几天后,谢安去世,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在朝殿里哭了三天,追认谢安为太傅,谥号文靖,因为有打败苻坚的功劳,又加封为庐陵郡公。安葬的时候,葬礼的规模按照大司马桓温的标准。
有一个人名叫养昙,也是东晋名士,深得谢安器重,于是他心存感激。谢安去世后,养昙心酸悲痛,难以抑制,长年不听音乐,出去从不走西州路。有一次,在石头城,养昙想起了谢安,心里很难受,喝得酩酊大醉,沿着路,踉踉跄跄,一边走,一边唱,不知不觉到了西州门。随从告诉他说:“这是西州门。”养昙悲痛难忍,感叹了很久,用马鞭敲门,吟诵曹植的诗,说:“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反复吟诵了很久,才痛哭着离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