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察精神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
【原典】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①存。”神②之谓也。“山骞③不崩,惟石为镇④。”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⑤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⑥,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注释】
①斯:语气助词,无实义。②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相同,除了有精力旺盛的意思之外,更多的还包括一个人经由学识、阅历、意志等而形成的智慧性光芒,是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显现,主要从眼神中流露出来。③骞(qiān):拔去,引申为损、亏,这里可理解为土石脱落。④镇:用力压以维持稳定,这里指依靠岩石支撑而保持稳固。⑤具乎:集中于,体现于。⑥形骸:身形体态。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俗话说,“稻谷蜕皮变成糠,留下来的是精华”,这是在说“神”。俗话又说,“泥土流失山不倒,依靠岩石为支撑”,这是在说“骨”。一身精神都在眼睛里,一身骨相都在头面上。农、工、商、兵既要考察精神,也要考察形貌,文人则主要考察“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要诀。
吕 尚
从外表考察人物,首先的——也是最主要的——是观察精神,精神主要集中在眼睛里。
精神贯穿在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是生命力的表征。生命力强旺,精、气、神、血就充足丰沛,脉相也沉稳有力。如果血枯气散,精神恍惚,就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损之象。“大伤元气”就是精、气、神、血受损伤。
但精、气、神三者却是看不见的。质藏于形内,又决定形的神韵风姿。中医理论认为:形有助于养血,血有助于养气,气有助于养神。如果形体完备无损,血液就能够流通(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血液流通无阻,气就能顺畅;气一顺畅,神就明清爽朗。因此说,形能养气,气能安神,气不沉稳,思想就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在这种状态下,人去办事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姜太公,《封神演义》中人物。名尚,又称吕尚。曾在昆仑山学道,奉师命下山辅佐周室。八十岁时在渭水边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助武王起兵伐纣,完成兴周大业。最后又奉命发榜封神。
精、气、神、血的稳定性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如果四者长时间浮躁不定,精力不能集中,做事效率低,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事业兴衰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命运的通达骞滞不言自明。反之,精、气、神、血四者旺足,生命状态奇佳,精力高度集中,处于亢奋状态,可以激发体内潜能,超水平发挥,平常有五分能力,突然间会暴涨至七分、八分,事业自然会顺利发达。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关键一役会考出高分,精神亢奋的运动员会做出惊人神技,原因就在于此。精神足与不足,影响到才能发挥,从而决定事业和命运。
精神状态良好,能调节激发体内潜能,灵感与超水平发挥就有实现的可能。这种说法当然不足以解释精神与一个人事业、命运好坏的关系,谨聊备一说,供参考。
气沉不下来,就做不好事情。“神”与“精神”还不是一码子事。神是一个人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综合体现,是有质无形的东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人们看不到它的实体,却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经由各种磨炼,神会发生变化,智慧、阅历、才能和信心增长了,神也会更加明清精湛,丰厚纯熟。
姜太公
神是一种气质性的东西,能在后天的环境中发生变化。可能来自于磨炼,也可能来自于阴阳的调和。老中医给某些年轻病人开的药方是提早结婚,有的人结婚后面貌神态判若两人,都是阴阳调和平衡的缘故。
后天的磨炼更为重要,也是才能、信心、智慧增长的源泉。生命力可以通过锻炼和加强营养来增强,行动力是在处理事务中增长的,意志力是需要不断磨炼而更加坚强的,思考力在学习和应用中会一点一点成熟完善。四者是统一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意志力能把生命力提高到极限,在生命力脆弱时顽强地拼搏,也能克服恐惧和无助感,提高行动力,帮助思考力找到正确的答案。思考力则能改善、提高行动力的准确性,而经由行动力的不断实践又有助于思考力的正确性。
总之,生命力是基础,行动力是武器,意志力是动因,思考力是统帅。
周武王,西周王朝的建立者。姬姓,名发。继承其父文王遗志。牧野之战,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建都于(今陕西长安沣水以东)。
在它们的协调发展中,神就更加圆润纯熟。由于修养深浅的变化,有的人神光内敛(大才),有的人锋芒毕露(中才),如果无神无光,则不足论了。
在考察人物的过程中,有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比较容易识别与自己同类、同级或比自己低的人才,而不同类型、比自己才高的人则判断不准了。加上受个人好恶的干扰,情人眼里出西施,就造成众多的识人错误(详见书第十六章第二节)。
读书到相当程度,他头面上的气质与其他人有不同,仿佛若有光,这是神的一种表现。在经纶事务中成长,历经风雨事变的考验,气质神态又有不同,这也是神的一种表现。神是藏于形之内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与眼睛的关系就像光与太阳。神通过眼睛外现出来,犹如光从太阳里放射出来普照外物,但神是藏于目之中的,犹如光本身就存在于太阳内部一样。因此曾国藩用八个字来讲:“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死后,由他摄政。营建洛邑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在古代,读书人是为数不多的一部分,他们的思想很复杂,心眼也多。比如说水泊梁山那一○八个草莽英雄,真正的读书人只有军师吴用等几个,其他英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但吴用就不一样。当卢俊义为晁盖报仇以后,宋江要推卢俊义坐头把交椅,吴用是反对的,但他不说,使个眼神,秋波一递,黑旋风李逵就跳出来了。吴用也许考虑自己的身份,带头反对,不给卢俊义面子;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不出面,至少不会得罪卢俊义。万一宋江要死命坚持晁盖临死前的诺言——谁为他报仇,谁就坐头把交椅——那卢俊义还是要坐的。吴用自己不出面,两人都不会得罪,何乐而不为呢?李逵、武松等血性汉子就不会有这么多心眼了(这仅是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看法,不足当真)。
读书读进去了,那是一种气功态。换句话说,读书人长期在练气功,气质与常人也有不同。但他们中也有心怀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骗别人妻女财物声名的不义之士,在文儒雅士、谦谦君子的文明面纱掩盖下,该如何识别呢?
周 公
主要察神。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心有所动,眼睛会流露出变化。这其实就是在由眼睛察神。不论神光内敛,锋芒外显,神所传递的心性正邪、智慧愚笨都是掩盖不了的,一如云层厚积中的阳光,区别仅在于会不会鉴别。
这就是曾国藩讲的“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犹如大门与门外的大山,门一打开,山势的幽深伏藏、奇伟雄姿自然一目了然。察神,相当于推开大门,门一开,事业与才能就能预测出来了。
曾国藩是科举出身,行军打仗也多从文人中选拔将领,因而一生结识的读书人无数。“文人先观神骨”六字简简单单平平实实,却是他一生经历的结晶。后世文人推崇曾国藩,仅此六字,就足以理解一些文人的敬佩之心了。
曾国藩本人在60岁时,已深感神不足,气血亏损过度。除年龄因素外,与他常年不敢怠惰公务和学习有关。临死前第三天,他在日记中写道:
余精神散漫已久(知大限将至),凡遇应了结文件,久不能完,应收拾文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太过谦虚),德行一无所成,老大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周 公
神有余与神不足
精神状态有不足与有余之分。要区分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比如王安石与文天祥。文天祥是一个很俊美的人,身材魁梧,厚背圆腰,秀目长眉,与今天带着粉脂气的男模特不一样,他身上更多了一种英雄气概,而且蕴含着书卷气。王安石却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还有虱子,眼睛里白多黑少,至少算不上英俊。但他们的历史贡献和楷模榜样同样流传万世。
因此,从外表上察人,主要察精神状态。
神的表现为洒然而清,或者为凝然而重,这都是好的,皆来自于心内的清明厚重,形与质的关系就是由神知心的理论根据。内心清明厚重,决定着他思维正确,大脑清醒,判断正确,以这样的条件去领导他人和处理问题,自然凯旋而回。神清,是内心聪明智慧的表现,如果一清到底,光明而彻,那这样人的命运、事功也就是好的。如果神昏浊不明,内心的聪明智慧也没有多少,或许可以制造一点无聊的笑料,却不足以当用。这样的人就不足为论了。
周康王,西周国王。姬姓,名钊。成王之子,在位时继续推行文王、武王以来的传统政策,即所谓“成康之治”。旧史家称当时“刑措四十余年不用”。(www.xing528.com)
神有余的表现是,眼光清莹流转,目不斜视,眉毛清秀尾长,容色澄澈如冰泉,清如一泓秋水。极目远眺时,如秋日长空里太阳照霜天,收目近观时,如春回大地和风拂过鲜花。处理事务时,果断刚毅,镇定沉稳,临危不乱,如猛虎踏步深山中;与众人相处时,和和融融,却又不为众人所淹没,像凤凰飞翔在雪原上,始终不失去娇美和异彩,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坐,稳如磐石;卧,静如栖凤;行,洋洋洒洒,缓缓如江水徐流;立,敦敦昂昂,气势如孤峰树于平原。沉默静养,气定神闲,言不妄发,性不妄躁,喜怒不动心,荣辱不变节。世事纠纷错于眼前,利色诱惑纷纭身畔,而守贞如玉,心静如水。这样的人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不为外物所动,既能得众人的喜爱和钦佩,又有做大事的才力风范,自然前程远大。
周幽王,西周国王。姬姓,名宫湦。宣王子。因宠爱褒姒,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废掉申后和太子宜臼。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他被杀于骊山下,西周灭亡。
神不足的表现是,似醉非醉,头脑昏浊不清。不愁似愁,经常忧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惊醒。不哭似哭,经常哭丧着一张脸。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昏乱不定,容仪浊杂不清,惊惶恍惚的神情状态就像出现重大失误,凄惨悲壮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带着恐怖感。言语瑟缩寒滞,闪烁隐藏不定,卑躬自怜,有如女子遭人凌辱。面色初时花艳,继而暗淡无光,语言初时迅捷,继而吞吐木讷。这样人做事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其事功前程自然可以预见。
熟知了神有余与神不足的区别,就很容易判断一个人的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和思考力的强弱。前面所列举的各种表现犹如病状,由病状来判断病情,再佐以验血、照相等手段,病情就十拿九稳。由神察人心性才能也大抵如此。
察神也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除了观察眼光清莹昏浊外,还要结合他的举止、言语,才不会有偏失。精神是贯穿人生命始终、身体各部位的,包裹在身体中。有一种小女子,身材不高,却浑身透着青春的活力,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这是神有余的一种表现。有许多矮个子伟人,也多是身小声雄,神有余的。神有余,就有足够充沛的精力来从事比他人多得多的工作和学习,因此,能做出超过常人的成就来。
褒姒,周幽王宠妃。褒国人,姒姓。周幽王三年褒国将她进献给周,为幽王所宠,继而被立为后,其子伯服被立为太子。申侯攻杀幽王,她也被俘。
曾国藩识别江忠源
江忠源(1812-854),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本是读书人,后成为湘军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将。1848年开始办团练,比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851年)还早三年,而曾国藩本人是1853年才开1始办团练的。江忠源办团练,是为镇压新宁县的青莲教起义。青莲教首领雷再浩率众起事,江忠源率乡里团练(不算正规军队),一役即将雷再浩剿灭。由此授七品知县,往浙江任职。
江忠源本在湖南偏僻山中读书,因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北京,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去拜见曾国藩。见面后,两人谈得很投机,曾国藩也赏识江忠源的才华。江忠源告辞时,曾国藩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离去,直到他出到门外(当时曾国藩已是二品官员,而江忠源只是一个普通的待进科举的读书人)。
曾国藩对左右人说:“这个人将来会立名天下,可惜会悲壮惨烈而死。”
太平军在广西起义后,1852年,江忠源带兵进驻广西,奔赴广西副都统乌兰泰帐下,准备狙击节节胜利的太平军。曾国藩知道后,从北京给江忠源写信,坚决反对他投笔从戎,认为他“读书山中”,投笔从戎,“则非所宜”。他还动员朋友劝阻江忠源,认为“团练防守”即为文人本分,他率兵去广西,就是“大节已亏”。曾国藩为什么要坚决反对江忠源投笔从戎,旁人以为是他“爱人以德”,不愿江忠源文员夺武弁之制,但是否与他认为江忠源“当会悲壮惨烈而死”有关呢?可惜曾国藩未在书信、日记中提及此事。
楚武王,名熊通。杀侄子,自立为国君,奋发有为,楚国日益强盛,积极对外扩展,又自称楚武王,开春秋诸侯称王的先河,雄踞江汉平原,为楚庄王称霸诸侯打下基础。
江忠源与太平军的第一次作战,即大告成功。他率军在广西蓑衣渡设伏,重创太平军,太平军早期领袖南王冯云山即牺牲于此役。江忠源因此以善带兵而名闻朝廷。江忠源所率部众也是第一支出省作战的湘军。
后来江忠源追击太平军,军功累积,由七品知县迅速升迁至安徽巡抚(从二品)。
1854年,太平天国勇将、翼王石达开率兵迎战曾国藩湘军。江忠源防守庐州,被太平军围困,城破,江忠源苦战力竭后,溺水而死。
曾国藩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江忠源会“立名天下,当悲壮惨节而死”,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注视良久,肯定与察神有关,“文人先观神骨”意义非常。
任何一位领导人,在考察人物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禀赋。不如此,不足以成就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领导人必须会鉴别人才,然后才能组建强有力的核心,带领社团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纵观古今人物,身为团队领导人,惟有曾国藩留下了一套鉴别人才的非常系统的学问——《冰鉴》。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陈抟,都是鉴别人物的高手,但他们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游于山水之间,过着神仙似的生活。而曾国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却从未打算要归隐山林。他祖父也是鼓励他要竭尽血诚效忠朝廷的。
曾国藩这套鉴别人才的学问,影响不小,与民间流传的相学也区别甚大。相学是静态考察,易流于机械主义,而且宣扬命运天授思想,看不到个人努力的作用,还从面相中定人一生富贵。人的富贵荣华,受家庭、历史条件、个人奋斗等多种因素影响,仅凭相貌来定,少掉了许多依据,正确性是不足为论的。曾国藩鉴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言语、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的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担任什么工作。
这样的思想才是考察人物、鉴别人才的正道。
【参考资料】
论 神
神居内形不可见,气以养神为命根;
气壮血和则安固,血枯气散神光奔。
莫标清秀心神爽,气血和调神不昏;
神之清浊为形表,智愚贤肖最堪论。
神与形、气、血
夫形以养血,血以养气,气以养神,故形全则血全,血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是知形能养神,托气而安也,气不安则神暴而不安。……是形出处于神,而为神之表,犹日月之光,外照万物,其神固在日月之内也。
眼与神的关系
眼明则神清,眼昏则神浊。
清则贵,浊则贱。
清则寤多而寐少,浊则寤少而寐多。
神与形
夫望其形,或洒然而清,或朗然而明,或凝然而重。然由神发于内而见于表也。神清而和澈,光明而彻者,富贵之相也;昏而柔弱,浊而结者,短薄之相也。……凡相,宁神有余而形不足,不可形有余而神不足也。神有余者贵,形有余者富。
论神有余
神之有余者,眼光清莹,顾盼不斜,眉秀而长,精神耸动,容色澄澈,举止汪洋。俨然远视,若秋日之照霜天;巍然近瞩,似和风之动春花。临事刚毅,如猛兽之步深山;处众迢遥,似丹凤而翔云路。其坐也,如界石不动;其卧也,如栖鸦不摇;其行也,洋洋然如平水之流;其立也,昂昂然如孤峰之耸。言不妄发,性不妄躁,喜怒不动其心,荣辱不易其操,万态纷错于前,而心常一;可谓神有余也。
论神不足
神不足者,不醉似醉,常如病酒;不愁似愁,常如忧戚;不睡似睡,才睡便觉;不哭似哭,忽如惊忻,不嗔似嗔,不喜似喜,不惊似惊,不痴似痴,不畏似畏。容止昏乱,色浊似染癫痫。神色凄怆,常如大失,恍惚张皇,常如恐怖。言论瑟缩,似羞隐藏,体貌低摧,如遭凌辱。色初鲜而后暗,语初快而后讷。此皆谓之神不足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