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冰鉴全编:九征,揭露大奸大贼的真面目

冰鉴全编:九征,揭露大奸大贼的真面目

时间:2024-09-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其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因为这次告发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时年38岁。在有仍会合诸侯,攻灭有缗氏。

冰鉴全编:九征,揭露大奸大贼的真面目

第二节 九 征

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

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求之

【原典】

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注释】

①九质之征:九大品质的特征。②平陂(bēi):平正偏邪。③惨怿(yì):惨,悲伤;怿,喜悦。

译文

人物心性才情的变化呈现出九种征象。忠直奸邪的在于神正直明朗与否,智明愚暗的在于精清爽明快与否,勇敢怯懦的在于筋劲健与否,坚强柔弱的在于骨强硬与否,沉浮静躁的在于气沉定与否,欢喜悲伤的在于色悦与否,端庄大方、邪顽卑下的在于仪整与否,心怀奸诈、端庄严肃的在于容严与否,性情平和、急进鲁莽的在于言急与否。

1.观神识人

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

观察一个人的“神”,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平常所说的“人逢喜事精神爽”,是不分品质好坏而人所共有的精神状态。这里谈及的“神”与“精神”一词不完全一样,神发自于人的心性品质,集中体现在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里,即曾国藩所说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如果一个人的“神”平和端庄,“神”定,表明他道德高尚,对人忠心耿耿,不会肆意叛主,也不会因周遭事物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节操和信仰,敢于坚持正确的东西,意志很坚定。

如果一个人的“神”侵邪偏狭,“神”挫,其品格卑下,心怀邪念,容易见异思迁,随便放弃自己的道德情操而趋利。这种人平常善于掩饰自己,往往在准备充分、形势成熟后才显出本性,而不会轻易发难,不打无准备的仗,是大奸大贼一类的人(对这类人物的鉴别方法详见第二章第二、第三两节)。

需要说明的是,神固然与遗传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在后天环境中磨炼出来的。

大禹,亦称夏禹、戎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任部落联盟领袖。其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

王莽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就他本人的才能胆识而言,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人才。如果他不纂取王位,不显露本性,仍像未夺得朝政大权之前那样勤奋忠心地工作、俭朴地生活,说不定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周公式人物。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娘娘,几个叔伯也都贵为将军公侯,但他的老爸王曼死得太早,孤儿寡母的,虽然生活不成问题,但在族人中受到的冷落和排斥,给王莽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也许是他日后篡夺王位的叛逆性格的最初原因。王莽稍稍懂事以后,就开始勤奋学习。王安石讲,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王莽渐渐以一个谦让恭俭、不事享乐的进步青年形象出现在族人面前,穿戴得像一个克己修身的儒生,不仅对母亲和亲长极其孝顺(那个时候孝敬父母师长是最大的美德,许多人因此而做官),而且气度豪迈,与朝野的光明俊伟人士交往结纳,深得时人的赞誉。

他的叔叔、大将军王凤生了病,王莽朝夕不离床头,殷勤地服侍,汤药都由王莽尝过以后再给王凤喝,以防有人下毒。几个月下来,王凤的病好了,王莽却是蓬头垢面,满脸憔悴,感动得王凤唏嘘而叹:有子不如有王莽。王凤临死前,托姐姐(时已为太后)和皇上提拔提拔王莽,大司空王商和当世的一些名人也盛赞王莽的品德才行,王莽因此被封为新都侯。

大 禹

封侯以后,王莽仍然保持着廉敬恭让的作风,在人前不敢有丝毫马虎和得意,但暗地里开始有享乐的意思了。他曾经私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奴婢,却被堂弟无意中撞见,王莽就对他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子宜产佳儿,因此就主动帮朱将军买了回来。”当时就把那个奴婢送到了朱子元府上。

他的族叔王根辅佐朝政数年后,因身体不好,向皇太后申请退休。另一个大臣淳于长,先与许皇后的姐姐私通,又娶为妾,与许皇后内外勾结,逐渐得到皇上汉成帝刘骜的宠信。王莽对王根说:“淳于长想取代您,正在跟手下人商量办法。”王根怒气陡生,叫王莽向皇太后举报淳于长的阴谋。由于太后本对许皇后不满,于是乘机把淳于长搞了下去。

夏启,夏代国君。姒姓。禹之子。传禹曾选定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禹死后,他即继王位,与伯益发生争夺,杀伯益,确立传子制度。有扈氏不服,也被他攻灭。

因为这次告发大奸,王莽代替王根成为大司马,时年38岁。他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声誉了。母亲生了病,其他大臣派夫人来探视。一个穿着粗布衣服,妆饰与一般仆妇无多大区别的妇人出来迎接她们。那些夫人们以前都听说过王莽家居生活比较简朴,还不以为意,当那个妇人自称是王莽的妻子时,众夫人惊得眼睛铜铃大。

后人读历史,都知道这是王莽隐瞒自己真实目的的举动,但当时的许多人都被王莽的忠诚耿介迷惑住了,赞誉之辞盛若花海。

新升任司空的彭宣看到王莽之后,悄悄对大儿子说:“王莽神清而朗,气很足,但是神中带有邪狭的味道,专权后可能要坏事。我又不肯附庸他,这官不做也罢。”于是上书,称自己“昏乱遗忘,乞骸骨归乡里”。用鉴别人才的“神”来分析,“神清而朗”,指人聪明秀出,不会是一般的人;神有邪狭之色,说明为人不正,心中藏着奸诈意图。王莽可能也感觉到了彭宣看出一些什么,但抓不到把柄,恨恨地同意了,却又不肯赏赐养老金。彭宣回乡后数年就死了。

夏桀,夏代国君。名履癸。残酷剥削,暴虐荒淫。在有仍会合诸侯,攻灭有缗氏。后被商汤所败,出奔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死。夏朝灭亡。

王莽专权、篡位后,奸诈虚伪终于袒露于天下。如果王莽得势之前,有当权的人能发现他的心怀险诈,也许历史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商代始祖后稷

当初,汉武帝公孙弘为御史大夫,公孙弘生活俭朴,盖的是布被,也不多吃肉食。以耿介忠直著称的老臣汲黯(时为丞相)说:“公孙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却盖布被,这是伪诈。”汉武帝以此言问公孙弘。公孙弘说:“是实话。公卿王侯中与臣关系最好的莫过于汲黯。他今天当面责难我的过错,确实说到我的毛病上去了。位列三公而穿戴与小官吏一样,确实是虚伪,为沽名钓誉耳,确如汲黯所言。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耿介,陛下如何能听到这样正直的话呢?”公孙弘既掩己过,又捧汲黯的公直,再捧汉武帝英明,汉武帝深以为是,对公孙弘的谦让越发敬重。后公孙弘升为丞相,侍权耍奸,因牵连而被诛,开西汉诛杀丞相之始。

关于王莽,还有一个补缀。据说刘邦在斩白蛇时,蛇对刘邦说:“你将因斩杀我而名扬天下,贵为天子。又因为你杀我,所以,你砍我头,我闹你头,你砍我尾,我闹你尾。”刘邦想了想,很有意思地将蛇拦腰斩断了。结果,汉朝的江山一头一尾都比较平安,虽有七国之乱,但都没成气候,惟独西、东汉中间出了个王莽,而传说王莽本是一条大蟒化身。(传说实不可信,聊备于此,以增文字的乐趣。)

王莽专权时,巴郡有个任文公,知道天下将乱,就督促家人背负百十斤重的物品,绕着房舍跑,每天锻炼不止,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后来各地发生战争,任文公一家大小背着粮食财物,在祸乱中生存下来,而其他人逃亡的甚多。看来,这个任文公也不是一般的人,远在巴郡,知道天下将乱,高人也。知天机不可泄,只保家人,也算一种明智。

神的偏邪与形有一定的联系,比如生活中“贼眉鼠眼,一看就不是好东西”的一类人,事实上不尽是这样,长相丑恶的人往往有善良、仁爱、忠诚的心。因此说“以形观人”错误多多。而神则来自于心灵本性,实难做假,以它来断人品性,确实可靠,简便易行(详见本书第二章)。

商汤,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或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原为商族领袖,与有莘氏通婚,任用伊尹执政。经11次出征,成为当时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建都于亳。

2.观精识人

精惠则智明,精浊则智暗

观察一个人的“精”,可以识别他的智明愚暗。聪明敏慧的,其“精”条达明畅;愚钝鲁笨的,其“精”粗疏暗昧。这个“精”,与“精明强干”的“精”字在意义上有些联系,但识别起来,并不容易。

古谓人有“精、气、神”三性,“精”指一个人才智能力在气质上的外部显露。花气袭人是芳香,人的才情心力也会像花香一样有质无形地、悠扬淡远地传播出来,以“精”的感觉形式存在。

由于人性情品质的复杂,加上个人修养和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的“精”和“神”表露不十分明显,特别是处于落魄颓丧时期,普通人难对此一目了然、一洞澄明。这需要识人者运用经验和感觉去进行综合判断。许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一看某人,就知道他聪不聪明,道理即在于此。

3.观筋识人

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

观察一个人的“筋”,能识别他的胆量。“筋”劲,其人勇猛有力,“筋”松,其人怯懦乏劲,像弱柔无缚鸡之力的酸腐书生。一个人手足如受到伤害,医生要专门察看一下手足能否自由地活动,如伸展自如,表明筋腱完好无损,医治起来不甚麻烦。

“筋”是一个人力量的基础。“筋”强劲,其人势勇,行事大胆洒脱,“筋”软弱,其人势怯,行事唯唯诺诺,无甚主见。这一个特征很难在鉴别人才时单独使用,往往与“骨”等特征合并运用。

4.观骨识人

骨刚则质刚,骨柔则质弱

观察一个人的“骨”,能识辨他的强弱。“骨”健,其人强壮,“骨”弱,其人柔弱。曾国藩在鉴识人才时认为“神”和“骨”是识别一个人的门户和纲领,有开门见山的作用,他在《冰鉴》中说:“一身骨相,具乎面部。”“筋”和“骨”则经常放在一起来考察一个人的力量勇怯。

商 汤

喋血庄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狱,被凌迟、斩决的达70多人,震惊华夏。事源于浙江湖州府南浔镇上的庄廷img16。其家有钱财,庄廷img17也很有抱负,不料一场大病导致双目失明。之后,他意外地得到明朝相国朱国桢修撰的《明史》的最后几十卷手稿。庄廷img18立志学左丘明盲目著《国语》的事迹,聘请江浙文人吴之铭等十多人,对该稿进行整理和润色,更名为《明史辑略》,署上庄廷img19并江浙十八名士的名字刻印刊行,其中有江南名士查继佐(即查伊璜)。可惜庄廷img20未见到《明史辑略》正式出版就去世了。

虽然修史诸人已将文中不利于清廷的文字一一删去,但字里行间仍读得出怀念前朝、扬明贬清的意味。更大的遗漏是,文中历年仍按明代年号编排,称清先祖和清兵为“贼”,称清为“后金”等等。湖州人士吴之荣抓住这个漏洞,想藉此升官发财,将“反书”告了上去,一直告到刑部。参加修订工作的十多人自然脱不了干系,因牵连入狱的达两千多人,处死的有七十多人。列名参订的十八人除查继佐外,无一幸免(时庄廷img21已死,被开棺戮尸)。

原来是数年前的一段奇缘救了查继佐的性命。

那年岁末,天降大雪。查继佐独自饮酒,颇觉无聊,到户外走赏雪景,见一乞丐在屋檐避雪。那个乞丐虽只穿一件破旧单衣衫,在寒风雪冻中却丝毫不以为意。走近,查继佐见他生得身形魁梧,骨格雄奇,心中非常奇怪,便对那个乞丐说:“雪一时不会停,去喝杯酒如何?”乞丐爽快地答应了,无丝毫忸怩受宠之态。乞丐喝了20多碗仍无醉意,查继佐却已趴在了桌子上。

伊尹,商初大臣。传为家奴出身,原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汤用为“小臣”,后任以国政,帮助汤攻灭夏桀。汤去世后,历佐卜丙、仲壬二君。仲壬死后,由太甲即位,因不遵汤法被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接回复位。死于沃丁时。

第二天醒来,查继佐忙去瞧那个乞丐,见他正在园里负手赏雪。寒风吹过,查继佐只觉冰气入骨,那乞丐却泰然自若。送客时,查继佐给了他十两银子,那乞丐接过银子,道声“好说”,也不言谢,扬长而去。

原来这个乞丐身负绝世武功,名叫吴六奇,一时落魄江湖,受阻于风雪中,后因军功累官至广东省提督,在《明史》一案牵连到查继佐时,出面救助了他。查继佐虽为一时之兴,未必真识出吴六奇的才干气运,但仍有“那乞丐非一般可比”的见识意气,因此在《明史》一案中逃脱性命。

5.观气识人

气盛决于躁,气冲决于静(www.xing528.com)

观察一个人的“气”,可以发现他的沉浮静躁,这是做得大事的必备素质。

沉得住气,临危不乱,这样的人可担当大任;浮躁不安,毛手毛脚,难以集中全部力量去攻坚,做事往往“知难而退”、半途而废。活泼好动与文静安详不是沉浮静躁的区别。底气足,干劲足,做事易集中精力,且能持久;底气虚,精神容易涣散,多半途而废。文静的人也能动若脱兔,活泼的人也能静若处子,而神浮气躁的人,做什么事都精力涣散,半途而废,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该粗心时粗心,该细心时也粗心,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遇事慌张,稍有风吹草动,就气浮神惊起来。

伊 尹

魏明帝曹叡(曹操的孙子)临死前,欲将大事托付他人。当时曹爽(曹真之子)正在床边,对曹叡耳语道:“臣以死奉社稷。”曹叡嫌曹爽能力不够,不肯为手诏,曹爽即命手下人执曹叡手强行做了一份诏书。曹叡无奈,又下诏让司马懿与曹爽共辅朝政。

当初,何晏、丁谧、邓扬、李胜皆有才名,但急于富贵,趋炎附势,魏明帝曹叡很讨厌他们,四人因而不得权位。曹爽平时与四人关系不错,辅政后,就提拔四人为心腹左右手。四人替曹爽策划,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并因此升为尚书、校尉等职。

黄门侍郎傅嘏对曹爽的弟弟曹羲说:“何晏外静而内躁,机巧好利,不务根本,我担心他误你兄弟大事,恐怕会仁者离心、朝政荒废啊。”何晏四人因此寻小事罢了傅黄门的官。

四人欲令曹爽立威名于天下,劝曹爽派兵伐蜀,司马懿劝阻无效。后被蜀兵堵截,曹爽大败而回,伤亡甚众。又专擅朝政,乱改制度,司马懿无奈,只好托疾不出。

何晏问前程于精通术数的管辂。管辂劝他说:“如今你位尊势重,却离德背心,不是求福之道。如能扶贫益寡,以德行政,才能位至三公,否则位高而颠,豪重而亡。”管辂回家后又对其舅说了此事,舅责他说得太直白,管辂说:“与死人语,何所畏也!”

后曹爽被司马懿剥权杀死,何晏四人被夷三族。管辂的舅舅问他:“先前你如何知道何、邓之败呢?”管辂说:“邓行步如鬼躁,何如魂不守舍,血不华色,精气烟浮,容若槁木,此为鬼幽。故知其败也。”何晏平常颇自负,认为《六经》是圣人孔子的糟粕,并以神的“不疾而速、不行而到”的仙姿美态自誉,实际上属于气浮华不沉一类人。

陈寿《三国志》记载,说何晏、夏侯玄、邓扬三人想与傅嘏结交,傅嘏却不买账。别人问为什么,傅嘏说:“夏侯玄志大才疏,有虚名而无实才;那个小何呢,喜欢谈古论今,但为人虚利而无诚意,是口舌是非乱国政的人;小邓呢,有始无终,好虚名虚利,吹捧同类,排斥异己,妒忌心也重。我看这三个人都是乱德败姓之人,躲避还来不及,哪会与他们亲近呢?”后果然如此。

6.观色识人

诚仁,必有温柔之色 诚勇,必有激奋之色 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色”是一个人情绪的表现,“色”愉者其情欢,“色”沮者其情悲,也有不动声色之人,需从其他角度来鉴别他们的情绪状态。

“色”的含义比较广泛,它是一个人的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生活等因素的综合表现,与肤色黑白无直接联系。

一般来讲,仁善厚道之人,有温和柔顺之色;勇敢顽强之人,有激奋亢厉刚毅之色;睿智慧哲之人,有明朗豁达之色。

有一天,齐桓公与管仲等大臣商量伐卫之事。事毕,回到宫中,卫姬一看到齐桓公,立刻走下堂来跪拜,要替卫君请罪。齐桓公觉得很奇怪,问她什么缘故。

卫姬说:“臣妾看见大王步伐高迈,神气豪强,一定是要讨伐他国。大王看到臣妾以后,脸色立刻变了,想必是要讨伐卫国。”

武丁(高宗),商代国君。盘庚弟小乙之子。相传少时生活在民间,即位后,重用傅说、甘盘为大臣。先后对北方的img25方、土方、鬼方,西方的羌,东方的夷,南方的虎方用兵。对羌曾一次出兵一万三千人以至三万人,对鬼方用兵三年才攻克。在位59年。

第二天,齐桓公上朝,看见管仲,态度谦和。

管仲说:“大王取消计划了吗?”

齐桓公说:“您如何知道?”

管仲说:“大王上朝时,态度谦和,语气缓慢,看见微臣,面露惭色,微臣因此知道。”

某一天,齐桓公与管仲商量征伐莒国。计划还没有公布,全国上下都已 知道。齐桓公觉得奇怪,来问管仲。

管仲说:“国内必有圣人。”

齐桓公叹息说:“难道是那个役夫吗?我们商量伐莒时,大殿之下有个役夫,正拿着木杵向上看,想必是他。”

于是命令役夫再回来工作,必须本人来,不许找人顶替。

不久,东郭垂到来。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了。”派人请他上来。

管仲问道:“是你说我们要伐莒吗?”

东郭垂说:“是的。”

管仲又问:“我们没说伐莒,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东郭垂说:“君子善于谋画,小人善于臆测。这些都是小民私自猜测的。”

管仲说:“我们不曾说要伐莒,你从哪里猜测?”

东郭垂说:“小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然欢喜,是享受音乐的脸色;忧愁寂静,是遇到丧事的脸色;生气充沛,是准备用兵的脸色。前些日子小敏在下面看见大王站在台上,生气充沛,这就是准备用兵的脸色。大王嘴里说的都与莒国有关,手头指的也是莒国的方位。而就小民所知,目前惟有莒国尚未归服大王,因此小民做了这种猜测。”

7.观仪识人

心质亮直,其仪劲固 心质休决,其仪进猛 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观察一个人的“仪”,能发现他的素质好坏,修养高低。仪态端庄大方的,修养深厚、素质高;仪态邪顽、畏缩卑琐的,修养浅薄、素质差。曾国藩说:“端庄厚重是贵相。”这是“仪”的一种表现。

一般来说,耿介忠直的,仪态坚定端庄;果敢决断的,仪态威猛豪迈;坦荡无私的,仪态安详闲静。环境的熏陶对“仪”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所谓的“居移气,养移体”就是此理。高贵环境中的人自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这可作为识别人物的一个外部根据。

武丁与傅说

汉武帝既宠尹婕妤,又宠爱邢夫人。因“美女入室,恶女之仇”,汉武帝诏令二夫人不得相见。尹夫人慕邢夫人“img27娥”之名,恳请武帝让她见邢夫人一面,武帝答应了。数十宫女拥着一位夫人款款行到,武帝向尹夫人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尹夫人看了之后即说:“她不是邢夫人。”武帝怪而问道:“为什么?”“看她的身貌形状,不足以当夫人,配不上皇上的。”武帝又诏来一位穿旧衣的女人,且没有宫女拥护。尹夫人即说:“这才是邢夫人本人。”并低头哭起来,伤怜自己不如邢夫人美丽有质。原来,先前那位夫人是一名宫女装扮的。

8.观容识人

直容之动,矫矫行行 休容之动,业业跄跄 德容之动,颙颙印印

观察一个人的“容”,能发现他的正邪谨散。

这里的“容”应理解为“容止”,以示与前面的“仪”相区分。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必然会在容止上有所表现,即便当事人极力掩饰,也如“羚羊挂角”,终有迹可寻。容止不正,其人心怀他念,需要考察这种人的真实动机和想法。容止正派,其人内心纯粹,心无旁杂,不会轻易地“见利忘义”。

一般而言,容止庄猛的,勇武刚健;容止沉稳的,谨慎有节;容止圣端的,肃敬威严。

汉武帝喜欢打猎,有时是群臣俱往,盛况浩大,有时则是轻服便装,只带小队人马。有一次轻服便装打猎晚归,路经一村子借宿,开门的老头见来者不善,带着弓马刀箭,以为是盗匪,不敢怠慢。待汉武帝一行人歇下后,老头子找老太婆商量,想去招呼集结其他后生小伙子来攻打这群“强人”。老太婆急忙止住老头子:“我看那领头的人气度不凡,容貌之间有种顶天立地、不为事势屈折的气概。这不应该是普通贵人的容貌,一般盗贼更不用提了,还是谨慎一点好。”

汉武帝的侍卫自然将此话听在耳中,报告给汉武帝。第二天早起,告辞而去。一夜无事,老头子心中稍安。不过数日,朝廷下旨封老头子夫妇的官。原来汉武帝惊奇于老太婆的能耐,故有心照顾二老。

如此看来,老太婆虽不知道“知人之能”,但生活经验却教给她一些容貌与人心性、品质、才能的关系,故有此趣闻留传后世。

9.观言识人

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

缓急之状在于言,言为心声,观察一个人说话,能看出他的性格。性情柔顺祥和的,说话平缓;性情急躁的,说话直快爽捷。

这里主要从讲话的状态来判断人的性格。

言语是思想的表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性情才能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本书专辟一章论述。

最后谈一下由眼睛识别人物心性才情的问题。眼睛蓄含了人的诸多信息,从身体素质到心性能力。眼睛有“心灵的窗户”之称,因此很多情况下,眼睛都是识别人才的必由途径。“一身精神,具乎两目”。眸子明亮清澈的,往往为人正派,心胸高洁宽广;眸子昏暗晦涩的,多半是杂才、不正不纯之人。因此从眼神最易判断一个人的心性。凶恶的人目露凶光,仁爱的人目光诚恳而庄重,勇敢的人目光炯炯有神,心怀奸邪的人眼睛闪忽不定,动若萤光,心无杂念、堂堂正正的人目光笃定有情(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

纣王(孟庆江绘),亦称帝辛。商最后的国君。曾征服东夷,损耗大量人力物力。沉迷酒色,重征赋税,统治暴虐。后周武王会合西南各族向商进攻。牧野之战,兵败自焚。商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