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湖口到江阴:长江下游的明珠

从湖口到江阴:长江下游的明珠

时间:2024-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35从湖口到江阴从江西鄱阳湖口到江苏无锡江阴,属于长江下游河段。从20日午夜至2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开始强渡长江。湖口、镇江与江阴,是闪烁在这段长江中的三颗明珠。顺湖口东上,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一座江南古城出现在眼前,她就是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

从湖口到江阴:长江下游的明珠

035 从湖口到江阴

从江西鄱阳湖口到江苏无锡江阴,属于长江下游河段。这一段,是中国水网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两岸入汇的支流,安徽省境内南岸有黄湓河、秋浦河、大通河、漳河、青弋江和水阳江等,北岸有华阳河、皖河、裕溪河和滁河等。江苏省境内北岸有京杭运河、通扬运河及淮河入江水道等;南岸有秦淮河等,还有跨苏、浙、沪三省市的庞大的太湖水系。内河航道网与铁路网相配合,与公路、航空相衔接,使长江下游干流地区成为了全国交通运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一段,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的战场。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和平协议条款,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联合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从20日午夜至21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开始强渡长江。21日晚,渡江成功的16个团控制了宽百余公里、纵深5至10公里的登陆场。23日,解放军主力全部渡过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三个多月的长江天堑防线土崩瓦解。当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22年大陆统治的结束。

4月23日攻克南京时的我军坦克部队

激动的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他用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语言表达了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信念。到5月底,解放军解放了包括南京、上海杭州在内的120多座城市及广大地区,歼敌40多万,胜利完成了渡江战役的任务。

这一段,干流河道的总体流势是自西向东,唯一明显的大转折,就是自湖口至南京为由西南流向东北,在镇江附近则转向东和东南流入海。湖口、镇江与江阴,是闪烁在这段长江中的三颗明珠。

湖口是个大水路码头,北临长江,南接鄱阳湖,江面辽阔,千舟竞发。沿江一带,停泊着无数货船渔舟、桅杆林立,力夫穿梭忙碌着装卸货物。

这里古文化遗址丰富,新石器晚期遗址、西周遗址、古彭泽县城遗址、上甲县遗址等,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这里以明代九江知府题咏的湖口八景而著称——虹桥仙迹、渊明故址、大岭云亭、花尖秀色、双钟月色、彭蠡涛声、沙洲渔唱、劳渡舟横。其中的“双钟月色”,指的是石钟山的独特景观。

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双钟镇,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全山分上下两部分,面南临湖的是上石钟山,靠北濒江的是下石钟山,所以又称双钟山。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又有“江湖锁钥”之称。

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江阴革命陵园

“绝壁有岩皆起阁,归僧无路只乘舟”、“凌空险峭千重出,插地玲珑百态生”的不凡风光,使它名声远震,传颂千古。登临山上,既可远眺庐山烟云,又可近睹江湖清浊。自古以来,来此山赏景的文人雅士络绎不绝,如唐代李勃,宋代苏轼陆游文天祥,明代朱元璋清代曾国藩等。山上亭阁玲珑,回廊曲折,建筑优美,布局如画。“江天一览亭”面临长江,“大雄宝殿”雄踞山巅,“锁江亭”、“浣香别墅”、“怀苏亭”、“听涛眺雨轩”、“芸芍斋”等也皆因势构筑,上下错综,左右散布,显得处处通幽,美不胜收。山上石刻琳琅满目、小巧玲珑,至今仍有近二百幅石刻保存完好,唐魏征的“清翁方纲”、宋王安石的“古仙洞”、明代常遇春的“记怀天地”等都是其中的珍品。

石钟山秀色

石钟山有两奇。一是音奇:“石钟涛出鲸鱼鸣”,石钟山长年累月发出一种“钟声”,淙淙铮铮,水石皆鸣。这“钟声”和涛声相交融,时而清新、时而悠远,时而激越、时而苍闵,如天籁神曲,让人难以模仿、无法描述。这“钟声”的奥秘,吸引着历代名士前来探寻。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认为是“下临深潭,微风豉浪,水石相捕,响若洪钟”;唐江州刺史李渤认为是因石质而发声,“扣而聆之,南声涵胡,北声清越,抑止响腾”;1084年(宋元丰七年),苏轼途经湖口,特意登临石钟山,探寻“钟声”之谜,并作《石钟山记》以记之。他认为是绝壁下“多穴罅”,水浪进出其间,澎湃冲击,有“镗鞯”之声;明代罗洪先和清代彭雪琴二人,先后步其后尘,在冬春江水下落时,踏山觅踪,最终找到了“钟声”的真正原因——“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

石钟山另一奇是色奇:“水文黄赤界,峰影有无间”,“湖光影玉壁,长天一月空”。石钟山地处湖江分界处,一侧是鄱阳湖,水色深绿;一侧是长江,水色深黄。苍翠的山体以及山上的各色建筑夹在这绿黄中间,就成了一个“诸色并陈,各领风流”的斑斓世界。每逢月朗风清的夜晚,月光和山上的灯光投射到水面,被微风吹起层层涟漪,闪闪烁烁,如同一幅流动的风景画。

顺湖口东上,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一座江南古城出现在眼前,她就是有“天下第一江山”美誉的镇江。

镇江是一座拥有三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它曾多次易名。春秋吴越立为朱方,楚怀王灭越后改为谷阳,秦始皇时因派3000穿赭色服的囚徒来此凿京岘,得名丹徒。此后,孙权迁都于此名京口,南北朝置为南徐州,隋初名延陵、润州。北宋时,以气概之雄、形势之险,足以控制大江南北而改名镇江府。

镇江同时扼守着长江和运河的门户,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堪称“天堑”和“枢纽”,历来取守南京必先夺取镇江。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与入侵镇江的英军展开过英勇激烈的战斗。守城将领副都统海龄,身先士卒,指挥作战,城垣失守后,海龄自缢殉职,不愿受侵略军凌辱的多数将士家属也投水或集体自焚。恩格斯曾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高度赞扬了镇江守军英勇抵抗侵略的英雄气概:“驻防旗兵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www.xing528.com)

名胜古迹有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焦山古炮台遗址、昭关石塔、相传为孔子所书的延陵季子碑、古代建筑奇葩隆昌寺、宋抗金名将宗泽墓等。其中,市区西北的西津古渡文化历史街区,是镇江最重点保护的历史街区,又称宋元古街。街区内保存着自唐代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和成片的传统民居,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也见证了镇江城市发展的历史。街区内昭关过街石塔、观音洞、清代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还曾获联合国科教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保护奖。

宗泽墓位于镇江市东郊京岘山的北麓,当地人称其宗泽山、宗家坟。宗泽(1059—1128)字汝霖,浙江义乌人。宗泽为官清正,历任县尉、县令、通判、知府等职,所到之处关心民间疾苦,以廉洁著称,颇有声绩。宋宜和元年(1119)任职南京,后遭诬谄,被革职贬至镇江。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侵犯,宗泽受命出任河北义兵总管,旋为副元帅,并率所部连破金兵三十寨。建炎二年(1128)六月宗泽统率大军渡过黄河追击金兵,但遭投降派的拒绝,他忧愤成疾,病中大呼:“过河,过河!”同年(1128)7月卒,享年70岁。

镇江也是一座景色秀丽、山水雄奇的优秀旅游城市。“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具有“真山真水”的独特风貌。西部的彭公山方解石晶洞,被地质界誉为“世界罕见,中国第一”。市区沿江自西向东镶嵌着金山、北固山、焦山,号“京口三山”,气势非凡,驰名中外。金山以绮丽著称,焦山以雄秀闻名,北固山以险峻称雄,丰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金山“寺裹山”,古寺(江天禅寺,又名金山寺)掩山,寺山一体,古塔矗立,有“楼台两岸水相间,江北江南镜里天”的诗情画意。北固山则“寺冠山”,甘露寺就雄踞在北固山的后峰顶上。南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名句,就是对当年北固山景观的写照。相传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看到北固山雄峙江滨,江天开阔,气势雄伟,不禁赞叹:“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朝梁武帝萧衍游览北固山,见江山景色壮观,也挥笔写下“天下第一江山”的题字,故北固山历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焦山是“山裹寺”,山上古木葱茏,石刻林立,寺(定慧寺)庙建筑皆掩映于老树葱茏之中。此外,“焦山以树碑胜”,山上摩崖石刻、碑林墨宝之多,在国内仅次于古都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其中的《瘞鹤铭》碑堪称“碑中之王”,为稀世珍宝。

《昭明文选》书影

市区南郊的南山风景名胜区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青山连绵,古木幽深,古朴素雅与明朗秀丽兼具。古代多有文士名流到此游览居住,并留下许多珍贵的古迹和名篇。景区内有招隐寺、竹林寺、鹤林寺三寺,山上林茂竹修、泉涌溪流,增华阁、读书台、济祖殿、听郦山房、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玉蕊亭、如斯亭、万古长亭、鸟外亭、文心阁等景点缀其中。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选》,就是由南朝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长子萧统)广邀天下贤才,在招隐寺增华阁编选的,参与编选的有《文心雕龙》的著者刘勰等人。

镇江还有美食“三怪”,即“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镇江香醋在我国诸多醋品中别具一格,素以酸而不涩、香而微甜、色浓味鲜、誉满中外。香醋存放愈久,味道愈醇,且不会变质,所以叫“香醋摆不坏”。镇江的肴肉,又叫水晶肉蹄,皮白肉红,卤冻透明,一块块晶莹发亮,煞是可爱。它肥而不腻,香酥鲜嫩。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夫妻在镇江城里开了家小酒店,除夕夜,妻子将一包做鞭炮用的硝随手放在了灶台上,而腌猪蹄的丈夫则因为盐不够,把硝误当盐抹在了猪蹄上。几天后,夫妻俩见用硝腌制的蹄子颜色发红,不敢食用,而八仙中的张果老却闻香下驴,进店品尝,一杯香茶、一盘肴肉,吃了个精光……所以,镇江人有个习惯,清早上馆子,泡壶茶,放碟姜丝,将肴肉蘸着香醋姜丝吃,别有香嫩酥鲜的风味,这就是“肴肉不当菜”之说。镇江锅盖面又称伙面,在镇江家喻户晓,于全国也鼎鼎有名。其做法并不复杂: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作料的碗里即可。锅盖面的特点是面的柔韧性好,软硬恰当、老少咸宜。正是这种并不复杂的煮面方法,被誉为镇江人在饮食技艺上的一项创举。

长江的龙首,在碰撞了镇江港后,又向东南急转弯,摆向江苏省的江阴市。江阴古称暨阳,555年(南朝梁绍泰元年)废县置郡,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开始。

肴肉不当菜

小城借长江水之灵性,人文历史相当悠久。战国时,楚国春申君黄歇即以江阴为春申君采邑,迄今这里还有申港、黄田港、君山、黄山等地名。四海为家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也是江阴人氏,徐霞客故居的门庭上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古朴雅致、具江南园林特色的适园出自清道光年间书画家陈式金之手,是我国现存百座著名家庭园林之一。

徐霞客故居坐落于江苏省江阴市马镇南阳岐村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江阴是上海与南京之间长江最狭窄的地段,这里不仅江面狭窄,而且浪急涌高,自古有“江海门户”之称。如果在两岸安放几门大口径火炮,再庞大的舰队也难从此处江中通过。早在春秋时代,吴国就已经在江阴的席帽峰修筑烽火台;自南北朝起,历朝各代均在此地驻屯水师、设置关隘。清朝更是在这里修筑炮台、两岸设汛,安排绿营兵加以驻防。

江阴也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顺治二年,为抵制清军的限期剃发令,江阴人民高呼“头可断,发决不可薙”,在陈明遇、阎应元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斗争,守城八十一天,终于弹尽粮绝,被攻破城池。虽然遭受屠城之祸,兵民却无一投降,是江阴“人心齐,民性刚”,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一段历史;清末,江阴人民助太平军歼灭洋枪队,使常胜军全队八百人覆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将这里视为拱卫南京的水上“马其诺防线”,在这里沉船封江,与日军血战。这场江阴保卫战是中国海军在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次战役;1949年4月,江阴要塞七千余官兵在唐秉林、王德熔、李云蔡等率领下战场起义,控制江阴炮台,封锁江面,致使国民党海军无法进入这段江域,为渡江战役作出了贡献。

又因为江阴扼长江之咽喉、地理环境优越,便于货运和征收赋税,盛唐起,这里就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宋代,江阴郡更成为船舶常集的重要商港。北宋,曾任常州知府的王安石当年巡视江阴黄田港,赋诗道:“黄田港口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南宋绍兴年间,江阴港设立了市舶司,是当时我国设置市舶司的11个对外通商沿海口岸之一。

地处江尾海头的江阴,北枕长江,南近太湖,西连常州直至南京溧水,是苏锡常“金三角”的中心,被专家称为黄金水道的黄金地段。这里交通便捷,历来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重要中枢型港口。经过多年建设,江阴形成了由石化产品、集装箱、件装杂货、煤炭、粮食五大支柱货源构成的港口群,建成了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石化储运基地和国家粮食储备库,并正日益成为长江下游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

(徐琳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