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匡庐奇秀甲天下-图说长江

匡庐奇秀甲天下-图说长江

时间:2024-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32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东偎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与大江、大湖浑然一体,因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飞流而下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海纳百川的宗教艺术而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李白五次登上庐山,留下诗文14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三次登上庐山,并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

匡庐奇秀甲天下-图说长江

032 匡庐奇秀甲天下

庐山东偎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与大江、大湖浑然一体,因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飞流而下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雾奇观、源远流长的诗词歌赋、海纳百川宗教艺术而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庐山又名匡庐,相传在公元前16世纪,有一位姓匡名俗的人带着他六位兄弟来到此山结庐为舍,参悟修仙,终于全部得道成仙。天下慕仙的人们在得知消息后,纷纷来到这座山中寻找匡俗兄弟们的仙踪,但只找到了匡俗兄弟们修炼时住过的草屋。此后,人们就称这座山“匡庐”,意为匡俗七兄弟结庐成仙的地方。自古至今,庐山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体,因其秀美的自然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于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人称庐山为“教育名山”不无道理。古往今来,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之阳的白鹿洞书院,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鹿洞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书院的创始人可以追溯到唐朝的著名诗人李渤。李渤当时养白鹿自娱,传说该鹿通晓人性,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为主人购买书、纸、笔、墨,李渤遂有外号“白鹿先生”。后来他出任江州刺史,于此修楼建亭,取名“白鹿洞”。早年该处只是一处游览胜地,直至五代十国时,天下大乱,开始有人在此隐居读书,升元年间(940年),南唐朝廷在李渤隐居的地方建立学馆,称“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置田藏书,由金陵国子监九经教授李善道主持学务,四方学子慕名而来,该处遂与京师国子监齐名。

匡庐读书图 清·黄山寿

976年,南唐已亡,九江百姓遭受兵马之灾,庐山国学成为废墟。宋初,九江人在废墟上建起白鹿洞书院,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等书赐予白鹿洞书院,书院旋即知名度大增,成为了国家级的书院。宋仁宗年间,学馆改称为“白鹿洞之书堂”,而后几经波折,屡建屡废,直到著名理学朱熹重修书院之后,白鹿洞书院才扬名国内,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称为“四大书院”。朱熹修书院时,建立了严格的书院规章制度即《白鹿洞书院教条》,不仅体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一套儒家经典为基础的教育思想,而且成为南宋以后七百年间书院办学的范式,是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毁于战火,明清年间多次进行维修,办学不断。自宋至清的七百年间,白鹿洞书院一直是理学的中心学府,陆象山、王阳明等都曾在此讲学,名士云集,切磋学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保护和维修。

书院内景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纷繁多彩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之旅。此后,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一千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四千余首诗词歌赋,其“文化名山”的地位由此确立。815年,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任江州司马,与东林寺大师结为好友。他们一同到庐山顶的东林寺游览,发现东林寺周围气候与山下绝然不同,庐山下面的桃花都已凋落,而此处的桃花才含苞欲放,仿佛又回到了早春二月的光景。白居易感慨万千,随口咏出七言绝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随后又提笔留下了“花径”二字,从此,人们将白居易当年赏桃花之地叫做“白司马花径”。

朱熹像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其所订立的学规影响往后七百年儒家教育的发展。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遍游庐山,和友人来到西林寺,他遥望寺外青翠的群山,似实似虚、忽远忽近的云雾,那首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便应运而生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白五次登上庐山,留下诗文14首。其中,他感叹于庐山瀑布之奇、之美而写下的《望庐山瀑布》人们对其耳熟能详:“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玑,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做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www.xing528.com)

庐山的宗教文化魅力在于其海纳百川,正所谓“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这座常年云雾缭绕、充满俊秀灵气的深山中,佛道两教相容共存,而外来移植的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也在庐山留下踪迹。

公元4世纪,高僧慧远在庐山建东林寺,首创观像念佛的净土法门,开创中国化佛教;道学宗师陆修静,在庐山修建简寂观,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他们驻足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中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从公元4世纪至13世纪,庐山宗教兴盛,有寺庙360所,道观200余处,使得庐山成为南方的宗教中心。1858年之后,九江被强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入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为外国传教士进入九江打开了方便之门,以李德立为首的基督教势力开始在庐山扩散开来。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盗买到庐山约之塔寺传教,东正教势力插足庐山。法国传教士也迫不急待,加紧渗透。与西方宗教“盛气凌人”不同的是,伊斯兰教悄然而来,默默无闻地修建清真寺。海纳百川的庐山至今仍是独特的宗教名山,仍保存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各类寺庙、道观、教堂多座。

庐山观莲图

此图描绘高僧慧远于庐山结社,与当时文人交往。

庐山乌龙潭

庐山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它是一座“政治名山”,许多政客名流视此为政治活动舞台。20世纪30、40年代,国民党政府曾在此地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讲话,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多次上庐山与蒋介石会谈,商谈合作抗日的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三次登上庐山,并主持召开了世人瞩目的三次重要的会议,即1959年、1961年和1970年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庐山也因其雄、奇、秀的优美风景而闻名于世。“春山如梦、夏山如滴、秋山如醉、冬山如玉”。正如毛泽东诗中所云:“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的自然条件不仅仅造就了天然植物园,而且也使庐山成为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近代以来,英、法、美、德等18个国家建筑风格迥异的上千幢别墅在此兴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美庐别墅、歇尔曼别墅等,至今仍保存完好,堪称“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

历史成就此山、名人热爱此山、世人赞美此山。庐山作为教育家的精神家园、文学艺术家的灵感之泉、高僧名道的依托之乡、政治名流的活动舞台成为世界知名的文化景观。

杨文彬 冯玮)

庐山瀑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