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洞庭湖:八百里长江之美

洞庭湖:八百里长江之美

时间:2024-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021八百里洞庭洞庭渔隐图元·吴镇浩荡江流沿着九曲的荆江道一路东去,途经城陵矶时与洞庭湖相接。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段以南,跨湘、鄂两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天然湖面面积约为两千七百平方公里,另有内湖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自此以后,人们不再叫其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二妃也被称之为湘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洞庭山也改名为君山。

洞庭湖:八百里长江之美

021 八百里洞庭

洞庭渔隐图 元·吴镇

浩荡江流沿着九曲的荆江道一路东去,途经城陵矶时与洞庭湖相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段以南,跨湘、鄂两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天然湖面面积约为两千七百平方公里,另有内湖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公里,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

关于洞庭湖的名称来历,有许多的说法。在《周礼》、《尔雅》、《史记》等古书上都有关于“云梦”的记载。《汉阳志》说“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战国后期,由于泥沙的沉积,云梦泽分为南北两部分,长江以北成为一片沼泽地带,长江以南还保持着一片浩瀚的大湖。自此以后,人们不再叫其云梦,而将这片大湖称之为洞庭湖。这是因为湖中有一座小山,原名洞庭山,所以以山名湖。《湘妃庙记略》称:“洞庭盖神仙洞府之一也,以其为洞庭之庭,故曰洞庭。后世以其汪洋一片,洪水滔天,无得而称,遂指洞庭之山以名湖曰洞庭湖。”这就是洞庭湖名称的由来。

洞庭湖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引长江水来汇,南面和西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注入,湖水经城陵矶排入长江,洪峰彼此错开,因而有“容纳四水”、“吞吐长江”的调节作用,减轻了长江中游的洪水压力,是长江中游重要的吞吐湖泊。自古以来,每年汛期来到之际,长江的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肆行无忌。这时候洞庭湖就让洪水奔腾着闯入自己的怀抱,慢慢地安静下来,等到汛期过后,洞庭湖又让失去势头的洪水缓缓地回到长江。洞庭湖就这样在关键的时刻使巨大的水患趋于缓和以致得到平息。

洞庭湖年复一年地调节着长江的水位,减轻了洪水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压力,但是也因此使大量的泥沙在湖里沉积了下来,兼之人们不断围垦,因而水面逐年在缩小着,正由于这个缘故,洞庭湖不得不让位给鄱阳湖降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这些泥沙冲积而成的沙泥田,土层深厚,通透性好,而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十分肥沃,很适宜作物的生长,洞庭湖区域由之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

湖中的特产有洞庭蟹、财鱼、河蚌、黄鳝等珍贵的河鲜,珍稀鱼类有中华鲟银鱼鲥鱼鳗鱼等。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洞庭鱼》一诗:“洞庭鱼可拾,不假更垂罾。闹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蝇。”可见鱼之多。洞庭鱼中最大的是鲟鱼,可重达二三百公斤;最小而又最名贵的是银鱼。洞庭银鱼自古以来就颇负盛名,据传闻清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游江南时,都曾经品尝过银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洞庭湖浩瀚磅礴,湖山掩映,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如是描述洞庭湖,对洞庭湖变化多端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至。“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对于洞庭湖的美景,古人早有总结,清代《洞庭湖志》所载“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远浦归帆”、“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以及“日影”、“月影”、“云影”、“雪影”、“山影”、“塔影”、“帆影”、“渔影”、“鸥影”、“雁影”等洞庭湖“十影”,至今仍让人迷醉其间,流连忘返。泛舟湖间,心旷神怡,其乐无穷。面对如是佳景,不由使人文思泉涌、诗兴大发,无数骚人墨客在此吟咏,历朝历代的歌颂不绝于缕。

历史上著名的伟大诗人屈原第一个来此吟咏,在《湘君》、《湘夫人》等篇章中,屈原根据民间传说,把洞庭湖描绘成神仙出没嬉游之所——我们仿佛看见湘君、湘夫人这对仙姿绰约的恋人,乘着轻快如飞的桂舟,吹着娓娓动听的排箫,游弋在秋风袅袅的洞庭碧波上;看见湘君以洞庭一带特产的香芷、杜衡、荷花、紫贝、桂树、薜荔、木兰、辛夷等香料,为湘夫人建造一幢芳香四溢的水中宫室,迎接心上爱人的到来。优美的文字流传千古,至今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那浪漫情怀。但仙人杳杳,仙踪难觅,以至于李太白到此也不免感叹“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是啊,斯人已渺,唯余“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湖之美更在于其广博阔达。“洞庭九州间,厥大谁与让?南汇群崖水,北注何奔放”(韩愈《登岳阳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湖赠章丞相》);“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那种水天一色、气象万千的景致是红尘中人永远看不够的风光。(www.xing528.com)

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所谓“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雍陶《题君山》)。它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七十二座大小山峰。君山最初叫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洞庭湖就是因洞庭山而得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比为一个白色的银盘,而把峻秀的君山看为是银盘中的一枚青螺。他在诗中这样描写他的观感:“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

君山虽小却有很多传说,最著名的当是君山名称由来的传说。相传在四千多年前,虞舜南巡,崩于苍梧,娥皇和女英寻夫来到洞庭山,忽闻噩耗,悲痛万分,遂攀竹痛哭,泪血滴在竹子上,竟成斑竹。二妃因悲恸而死于君山并葬于此,真所谓“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上斑”。二妃也被称之为湘妃、湘君,为了纪念她们,洞庭山也改名为君山。李白有“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的诗句吟颂娥皇女英殉夫的故事和赞美君山美景。

湘君湘夫人图 明·文徵明

链接

有关《九歌》中湘君和湘夫人,人们普遍认为其是一对恋人,但历代就其身份还存有争议,如唐代韩愈认为湘君是娥皇,因为是正妃故得称“君”;女英是次妃,因称“夫人”。以后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皆从其说。这一说法的优点在于把湘君和湘夫人分属两人,虽避免了以湘夫人兼指二妃的麻烦,但仍没有解决两人的性别差异,从而为诠释屈原笔下显而易见的男女相恋之情留下了困难。有鉴于此,明末清初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采取了比较通脱的说法,即把湘君说成是湘水之神,把湘夫人说成是他的配偶,而不再拘泥于按舜与二妃的传说一一指实。应该说这样的理解,比较符合作品的实际,因而也比较可取。

洞庭湖中的君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有许多名产奇珍,其中尤以君山银针茶最为闻名,自唐代即被列为贡茶。君山银针茶在茶树刚冒出一个芽头时采摘,经十几道工序制成,它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一雅号——“金镶玉”。冲泡后,开始茶叶全部冲向上面,继而徐徐下沉,最后全部坚立杯底,宛如刀枪林立,酷似嫩笋出土,确为“茶中奇观”。

君山南侧有一口柳毅井,这是后人根据唐代《柳毅传》的故事而开凿的。柳毅是个落第书生,在回家乡的途中碰到了一个牧羊女子,女子衣服破旧、神情凄楚。柳毅问那女子为何哀伤。那女子说她本是洞庭龙王的爱女,嫁给泾河龙王之子,夫婿为婢女所惑,经常打骂侮辱她。她把事情告诉公婆,公婆反而责骂她,罚她做苦工。泾阳与洞庭相去几千里,她想请柳毅代为传送一封家书,盼望能早日得救回龙宫。柳毅激于义愤,就问清了联络的方法,替她投书。龙女获救后,钟情于柳毅,后来几经周折,龙女终于和柳毅结为夫妻,过着幸福逍遥的生活

君山还着有“秦皇封山”、“汉武射蛟”等神话传说故事,这些神话都已流传许久,给君山带来了许多神奇和浪漫色彩。

(王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