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 天府之国
奔腾的长江水接纳了支流岷江,进入了广阔的川西平原,来到了有着“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成都位于岷江上游龙门山、邛崃山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交接地带,居于我国的腹心,是连接西南、西北和华中的枢纽地带。还在三千年前的部落时代,成都就已有相当高的文化。那时部落号为蚕丛氏,国名叫蜀。蜀就是蚕蛹的古义。以氏族和国度名称来看,可以说中国蚕丝的发明便在此处。
蚕丛氏时代的蜀国幅员相当庞大,川西大平原是它的根据地。但那时川西大平原尚是一片沼泽地带,所以在蚕丛氏以前的部落号为鱼凫氏,它的意义就说明了那时代的人们还生活在水中。蚕丛氏之后的开明氏在秦岭南部开辟通道,与秦国有了交通。之后秦派张仪和司马错统率大军侵蜀,灭开明氏。蜀灭之后,张仪和司马错为了统治和镇压土著人民,便相度地势,在重要地点筑了三座土城,专门用来屯驻军队和官吏。这三座土城,一为邛城,在今邛崃县;一为郫城,在今郫县;一为成都城,在今成都旧城内。据书籍记载,成都城因土质恶劣,筑成了又圮,圮了又筑,直到公元前310年方才筑成。但还是曲折不规矩颇似龟形,所以早前成都城又叫龟城。
还在秦朝时期,蜀国改为蜀郡,这时的一郡郡守李冰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水专家。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岷江上流水流很急,到了成都平原地势减缓,大量的泥沙石子就淤积了下来,因此经常泛滥成灾。都江堰工程的建成,就相当彻底地排除了这种天灾。都江堰工程是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引水口三个部分组成的。鱼嘴分水堤把岷江一分为二,外江是正流,用来排泄洪水,内江引水灌溉农田。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蜀道图明·谢时臣
李冰治水后,有两条江绕城而过,这两条河流是流江和沱江。据《华阳国志》记载:“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古代蜀锦的织造需要到江水中洗濯,使其颜色鲜艳,而所谓“濯其中”者指的是濯洗于流江中。也因为流江适合濯锦,所以也被称为濯锦江,简称锦江。在靠近锦江的这一旁地方被命名为锦里。锦里傍流江而居,朝廷特设官员在此管理,并在周围筑上一道厚厚的墙垣用于保护。因制锦为成都特殊的手工业,故成都又称锦官城,简称锦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里,成都就已经被称为“锦官城”了。
成都处在万山环抱的盆地之中,虽有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但交通不便,李白便感叹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原地区的中央政权也对此地鞭长莫及,因而成都容易成为地方势力和军阀割据、称王称帝的所在。每当天下混乱、中央政权发生变故,成都往往最先树起割据独立的旗帜,与中央政权分庭抗礼。
历史上蜀地出现割据的局面是比较多的,其中历时较长、规模较大的就有五次。第一次是西汉末年,蜀郡太守公孙述自立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成家”,历时十二年,后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军岑鹏、吴汉于公元36年剿灭。第二次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入蜀,取代了益州牧刘璋,于公元221年称帝成都,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至其子刘禅自缚降魏。第三次是西晋末期,中原再次陷入战乱,关中大饥,李特、李雄父子乘机率关中流民入蜀,夺取成都,李雄于公元305年称王,次年称帝,改元晏平,后为东晋大将桓温所灭。第四次是王建于公元907年在成都建立前蜀王朝。第五次是孟知祥于公元934年建立后蜀王朝。此外,还有东晋末的谯纵、南北朝时的萧纪、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等人,先后在成都称帝。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成都割据称帝的王朝多达十三个,所以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之说。
在这众多的王朝割据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还是《三国演义》里蜀汉建立的故事。东汉末年,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与河东关羽、涿县张飞结为兄弟,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辅助,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吞并益州。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与曹操、孙权成鼎足之势。为了进一步巩固扩大蜀汉政权,诸葛亮开垦汉中、南征北伐。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54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人们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
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武侯祠原与刘备的“汉昭烈庙”靠近,但并非同一祀庙。由于武侯祠的香火十分旺盛,而刘备的陵庙则“门前冷落车马稀”,明代蜀王、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见了,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就以武侯祠近逼刘备惠陵和祠庙不合礼制为由,下令废除武侯祠,将诸葛亮附祀于昭烈庙刘备殿东庑。明末,昭烈庙毁于战乱,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四川地方官宋可发等人重建了武侯祠,形成一殿两庙、君臣合庙的特殊体制,只是两殿前高后低,以示封建时代的君尊臣卑。1756年(清乾隆二十一年)四川布政使周琬又以刘备居武侯祠不合礼数为由,将“武侯祠”改为“汉昭烈庙”。门额虽改了,但老百姓不买这个账,仍然只承认是“武侯祠”。
武侯祠中的刘备塑像
芙蓉花是成都的市花,成都也常被称为蓉城,这与后蜀主孟昶有关。孟昶是后蜀后主,他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中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
李冰凿江分流,兴建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粳稻莫莫”。由于桑蚕丰茂,成都丝织业以工艺精美、质地优良的“蜀锦”,享誉全国。蜀地不但蚕丝产量高、质地好,又生长多种可以染色的植物,加之工匠技艺精湛,织出的锦绚丽多彩,图文精美,居全国之首。除蜀锦外,成都地区的冶铁业也很出名。临邛的卓氏、程氏,都以冶铁致富。除著名的蜀刀已远销国内和国外,制造的铁镲、铁锄、铁镰,也远销云南、贵州等地,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开垦能力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蜀地又是全国最早种植茶叶的。汉代时全国最大的两个茶叶市场,一个是成都,一个是甘肃武都,而武都茶叶市场的茶叶,大部分都是由成都运出的。成都,以它丰富的手工业产品,招徕南来北往的商客,赢得了市场,成为西南地区万商云集的工商业中心城市,并与全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京城长安和洛阳、邯郸、临淄、宛城等合称汉代全国的“五都”。
到了宋代我国商品经济已经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最大城市,全国的大都会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客商。他们到成都购买蜀锦、川茶、川药以及各种土特产品,需要携带大量的货币,而当时四川用的是铁钱。那时,买一匹丝罗,就要铁钱两万枚,重一百多斤。长途携带大量铁钱,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面对这一现象,成都16家富商就联合印制一种纸质的凭证代替铁钱,以便于客商携带交易。这种凭证可以购买货物,也可以兑换成铁钱,当时叫做“交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精美的蜀锦
物产丰富的成都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人才,可谓是“江山各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代表人物之一、汉代赋之圣者司马相如,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称:“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的奠基者和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以华丽的词藻,夸饰的手法,韵散结合的语言和设为问答的形式,大肆铺陈宫苑的壮丽和帝王生活的豪华,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从而确定了一种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和所谓“劝百讽一”的传统。后来一些描写京都宫苑、田猎、巡游的大赋都模仿它,但在规模气势上又始终难以超越它。所以有人说:“如孔氏之门用赋也,则贾谊升堂,相如入室矣。”
司马相如不仅汉赋写得好,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据记载,卓文君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通文书,好音律。一日,司马相如做客卓府,以一曲《凤求凰》打动卓文君。不顾卓王孙的反对,卓文君随司马相如私奔成都。后因家境贫困,二人回到临邛置办酒舍,文君洗净铅华,布衣荆钗当垆卖酒,传为佳话。今日邛崃还有文君井,相传就是当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夫妇汲水煮酒的地方。后来人们赞美他们自主婚姻、贫穷不移的坚贞爱情,修建亭台,遂成千百年来凭吊他们遗踪之地。
除了文君井外,成都望江楼的薛涛井也颇负盛名。说起薛涛井,人们很自然会想到那位与二十余位诗坛名宿有过诗文酬唱的唐代女诗人薛涛。薛涛祖籍长安,但生于成都长于成都,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她满腹诗书,文采斐然,有人将她与李清照誉为文坛女子双璧。值得一提的是,薛涛的诗极少女子笔下的脂粉气息和缠绵情意,都是一些忧国忧民之作,有人因此说她的诗“无雌声”。
薛涛又是发明家,有“薛涛笺”传世,薛涛居住在浣花溪旁,“以潭水造纸为十色笺”,加上云母粉,制成粉红色的纸张,纸张风干后有松花纹路,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世谓“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达摩画、屈子离骚”,乃古今绝艺。薛涛死后葬在城东的古玉女津附近。玉女津水质晶莹澄澈,宜于制笺,而明初蜀王朱椿,要仿制薛涛笺上贡京师,此时浣花溪的潭水已渐淤积,水源短缺,所以又在玉女津制“薛涛十色笺”。后来玉女津的潭水面积缩小,人们在潭周围砌石围栏,供居民取做生活用水,因其曾制“薛涛笺”,便呼之为“薛涛井”。
文君井
薛涛井
成都养育了众多的文人名士,也有许多的名人曾短期旅居成都,有着“诗圣”之称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759年杜甫因避安史之乱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虽然只居住了短短的三年零六个月,但这却是他一生中诗歌创造的高峰时期,留下了多达240余首的诗篇,且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表达了一代诗圣的博大胸襟和身处茅屋的济世之情。
杜甫于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也随之日渐荒芜。后来草堂经历代不断的修葺扩建,现在的草堂,基本上保持了清嘉庆时重修的格局,“大廨”、“诗史堂”、“工部祠”三座主建筑,循序屹立在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上。东连“花径”,西凭“水槛”,梅竹成林,古楠参天,清幽古朴,别具风格。
现在的成都是一个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其独特的生活文化独树一帜。走进成都,总会看到一些露天的当街茶馆,成都人喝茶的习惯由来已久,据考证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竹藤椅桌,清茶听书,闲情逸致,古往今来,成都人就这样悠闲自在地过着自己的生活。
成都有着灿烂的文化,成都有着众多的名胜,同时,成都还有着风味独特的川菜。川菜享有盛名至少也有一千多年了,早在公元三四世纪之交的西晋时代,著名的辞赋家左思在《蜀都赋》里就有“肴槅四陈,觞以清鳔,鲜以紫鳞”的描述,说明那时的川菜就以品种多样、色鲜味美著称。清代时,大批移民入川,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烹饪技术;入蜀的官员,有很多自带家厨,擅做各地不同风格的菜肴。经过两百多年的大交流、大吸收、大融合,川菜逐渐形成了自身体系,以“麻、辣、鲜、香”的特色与鲁菜、粤菜、淮扬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
(唐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