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寺
袖珍寺,说的是壶关县龙泉峡东南部那座奇特的庙宇——万佛寺,它建在海拔1400米的万佛山之巅。四周怪石林立,没有村舍,没有人家,显得空旷而静谧,所有这一切,让万佛寺有了一个好听的别名——袖珍寺。
万佛山虽说四面环山,但在河谷的北侧却有一片开阔地。就在这片开阔地上,一座孤峰突兀而起。孤峰高20余米,通体碧翠,四壁如削,峰顶略平,面积大约200平方米,袖珍寺就静静地矗立在这拔地通天的孤峰之巅。孤峰西侧有一条陡峭而狭窄的青石台阶,是进入寺院的必经之路。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人们很难想象,这座寺院是怎样一种布局。如果不身临其境放眼细看,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个长短来。只有亲自看后,才会为当初建筑者的巧妙构思而叫绝。寺院里每寸地方,都因地借势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但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且合乎规制,一切都安排得恰到好处。玲珑的小寺,竟宛若一个放大的盆景,清秀古雅。
别看这寺院虽小,那也是“五脏俱全”,该有的它一个都不少。寺院坐北朝南,进入山门,便是正殿,正殿为砖木结构建筑,建在两层石台上。殿内中间供奉着一米多高的释迦牟尼石雕像,周围墙壁上凿有浮雕石像,多达万余尊,大佛浮雕半尺高,小佛几寸长,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万佛寺正是由此而得名。正殿东、西两侧各有一个配殿,殿内分别供奉着观音菩萨和文殊菩萨,寺院南面悬崖上还建有碑廊。
真可谓“庙小神灵大”。就在这小小的区间内,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说出来足以让人大吃一惊。这里现存有北魏和唐、宋时期的石窟、佛像多处,光是寺院正殿的浮雕石像,就像一座小小的文物宝库。万佛寺北面悬崖上凿有药王洞,西北悬崖是两个巨大的佛像石窟,石窟距山底高3米,每窟内都有如来佛像,如来两侧各有一个金刚侍立。更令人称奇的是万佛山上,到处凿有小佛像雕塑,有人好奇地数了数,竟超过一万多个,看来叫“万佛山”也不是徒有虚名。不仅如此,山上裸露出来的大小岩石,看上去也酷似佛的形象,可谓一佛一石,一佛一态,遍布满山。在这里,举手投足间,说不定就会碰到一颗佛头,或触到一只佛手。而所有这些,都是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www.xing528.com)
袖珍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寺庙周围的遗迹来看,它的初建规模可不是这么小,那是非常宏大的,而且还是名震一方。
据记载,这座寺院始建于北魏年间,是典型的石窟式佛教寺院,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这里曾有寺庙十余座,殿堂百余间,僧侣多达100余人。当年,这里一年四季钟磬声悠扬,香火烛光不断,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相传,元代英宗皇帝封禅东岳时,还曾来万佛寺进香朝拜,由此可见那时万佛寺的辉煌。
那么,为什么如今的万佛寺却面目全非,这般孤寂凄凉呢?这都是源于一场战争。关于万佛寺的这段历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元末明初。据清朝大臣张廷玉著的《明史》记载: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封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让他们率明军北伐,驱逐蒙元鞑虏。明军先后攻占河南、山东、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徐达、常遇春率军离开大都,进攻山西太原。明太祖朱元璋又派冯胜、汤和两员大将,让他们率军由河南怀庆进攻碗子城,打败元军。接着明军越过白陉,即河南辉县至山西长治一带,攻占太行山大峡谷。元兵凭万佛山之险峻,负隅顽抗,冯胜火焚万佛山,元军大败,万佛寺也在大火中化为灰烬。就这样,一座千年古寺毁于兵火之中。后来,虽然历朝各代对万佛寺进行重修,但已失去往日的繁盛,开始走向衰败。原址目前仅存一个石窟,里面有三尊造像。寺院西北方向高大的崖壁上,曾经嵌满了佛像和神龛,现在只能看到残存的几件了。
眼前,人们看到的这座万佛寺是清代所建,虽然已非原来的万佛寺,但它却紧连着历史的根系,流动着历史的文化血脉。可以说,它是小寺院,又是文化大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