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拯民
魏拯民,原名关有维,字伯张,曾化名魏民生、魏锄耕、李新良、张达、冯昆、冯康等,山西省屯留县王村人。生于1909年2月,病逝于1941年3月8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杨靖宇的革命战友,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位省委书记。
魏拯民出生后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11岁时进入到屯留高小读书,1924年,升入山西省第一中学,读书期间,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积极参加中共领导的各种活动,比如1926年反对军阀阎锡山活动。由于表现突出,1926年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翌年,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由于革命需要,是年夏,受党指派,回到老家屯留继续从事革命工作,在此期间,魏拯民创办了中共屯留临时支部党刊《锄耕》,宣传共产主义思想,指导屯留人进行革命斗争。1928年,又考入北平私立宏达学院读书,期间仍以传播共产主义思想为己任,其卓越的地下工作才能受到组织的认可和信任。1930年11月,因为工作需要,党又指派他进入国民党十三路军石友三办的安阳军校,积极发展地下组织,在国民党军官中发展党员,培养为我所用的军事指挥人才。5个月后,又回到北平工作。
而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武装侵略中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中国东北就沦丧于日寇铁蹄之下。虽然东北军放弃抵抗,撤往关内,但东北人民却纷纷拿起武器,自发地肩负起抗日使命,因此,在广阔的白山黑水之间,东北民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担起抗日之责。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积极支持东北民众抗日活动,从各个方面进行声援的同时,也派出大批骨干力量进入东北,引导、领导东北民众进行更为广泛的抗日活动,魏拯民就是这一时期被派往东北,领导东北抗日活动的。
1932年春,魏拯民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任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长,后又任道外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领导人民的反日斗争。
这一时期,由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成为次要矛盾,在外敌入侵形势下,国内各阶级有暂时结束敌对状态,一致对外的可能,正是基于此种判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向东北各级党组织下发《一·二六指示信》,号召东北党组织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但这是一时期,东满特委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独立师,并没有按照形势的发展执行新的政策,继续执行“左”倾关门主义和没收地主富农的土地政策,不屑与其他抗日武装联合抗日对敌,与其他抗日武装矛盾也十分激化,面临腹背受敌的危险,正因如此,中共满洲省委派魏拯民到东满任特委书记,全面整顿东满党内存在的问题。
1935年2月,魏拯民到达东满后,首先对东满特委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一系列措施,纠正原东满特委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号召广大干部和士兵要认清国内外形势,了解民族矛盾上升的情况下各派别联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认为要把日寇赶出中国东北,一定要尽可能地联合一切抗日力量,不分阶级、不分民族、不分地域,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瓦解日寇分化抗日武装、各个击破的企图。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魏拯民不惜以身犯险,亲自到东满各股抗日武装进行统一战线政策的宣传,返还此前东满收缴的武器,与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等人不断接触,宣扬“凡是抗日的就是朋友,凡是亲日的就是敌人。每个抗日的人我们都要结为兄弟。”在魏拯民的积极努力下,党内同志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正确认识,扭转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干扰,各股抗日武装开始捐弃前嫌,纷纷统一到抗日的旗帜下,增强了抗日武装的实力。
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作为东北党组织的唯一代表,魏拯民前往苏联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会议。根据这次会议精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成立东满、南满、吉东、松江4个省委,改编东北人民革命军为东北抗日联军。魏拯民被任命为东满省委书记,受命回国传达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中共代表团的决定,在东、南满地区组建新的省委、成立东北抗日联军,进一步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2月,魏拯民回到东北,在他的宣传和指导下,周保中领导的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王德泰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魏拯民兼任政委。魏拯民积极配合王德泰的军事工作,指挥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区和远征南满地区,打通与吉东和南满的联系,与抗联第一、第五军配合作战,扩大抗日游击区,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6月,魏拯民应邀参加中共南满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与杨靖宇会面,会上魏拯民作了《关于国际形势和共产国际七大精神》的报告,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七大精神,在他的建议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www.xing528.com)
此时,东北的抗日形势发生变化,东满特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已撤出东满,于是魏拯民与杨靖宇商议,把东、南满党组织合并,不再成立东满省委,建立新的南满省委,把抗联一军和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南满省委书记兼一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南满省委是吉林省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中共省级机构,魏拯民则成为吉林历史上第一位中共省委书记。
日本占据东北并不是最后的目标,1937年7月7日,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魏拯民起草一路军总司令部布告:《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号召东北人民武装自卫,支援抗联,配合全国抗战。为了提振民心,表达抗日的决心和意志,配合全国的抗日行动,一路军总部决定由杨靖宇亲自带队远征沈海铁路(今沈阳至海龙),决定由魏拯民率二军教导团、独立旅一部、六师八团等部队共400余人,进攻辉南县城,以迷惑日伪军,此后,转战于辉南、抚松、濛江(今靖宇)、金川、桦甸等地,牵制通化地区的大批日本侵略军。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在杨靖宇、魏拯民的指挥下,在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和辽宁省与吉林省交界地方全线出击,给日伪以沉重打击。
全面抗战爆发后,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活动给予东北日伪军以极大打击,日伪当局为了稳定东北,镇压抗日力量,加大了对东北抗日武装的围剿工作,东北抗日环境日趋恶化,这一时期,为了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和将士的抗日信念和抗日信心,魏拯民做了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剔除一部人心中的悲观情绪,宣传持久抗战思想,采取多种形式的座谈等,增强革命斗志,收到良好效果。
1938年5月,魏拯民率部与杨靖宇在集安会师,召开领导干部联席会议,即“第一次老岭会议”,会议在确定一路军的军事方针的同时,决定由魏拯民担任一路军副总司令,会后,开辟了老岭抗日游击根据地。
随着抗日环境越来越艰苦,党内和军队内部的一部分不坚定分子开始变节投敌,抗联一军一师师长程斌这一时期叛变,给抗日联军带来巨大的损失和威胁,为应对这一形势,1938年7月,魏拯民与杨靖宇在集安老岭又召开了一次党内会议,即“第二次老岭会议”,会议决定取消一军、二军番号,成立三个方面军和一个警卫旅。
1939年10月1日至5日,魏拯民与杨靖宇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中共南满省委和一路军主要领导干部会议(史称“第一次头道溜河会议”),决定改变斗争策略,一路军各部实行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方针,以保存实力,以利再战。
1940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杨靖宇牺牲后,中共南满省委书记、抗联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肩负起领导与指挥东南满抗日游击战争和抗联第一路军的重任。1940年3月13日至15日,魏拯民在桦甸县头道溜河主持召开了中共南满省委扩大会议,史称第二次头道溜河会议。会议首先对杨靖宇壮烈牺牲表示沉痛哀悼。魏拯民发表了讲话,指出“杨总司令的牺牲,是我们长白山区根据地人民和第一路军的无可补偿的损失”,“杨司令是被日本帝国主义强盗杀害的,这一笔血海深仇,我们一定要让敌人用血来偿还。靖宇同志生前没有完成的事业要由我们来完成。”“为了祖国人民,为了杨总司令,我们一路军全体战士,紧密团结,坚决继承杨靖宇的事业,踏着烈士的血迹,继续奋战,克服一切困难,一定把鬼子赶出去。”会议决定一路军余部向北转移至京图(今长春至图们)铁路以北活动,同时派人赴苏联寻求与党中央取得联系,抽调干部加强地方工作。
这一时期,由于长期处于艰苦战争环境,魏拯民积劳成疾,病情愈加严重,但仍然坚持率部斗争,后来不得不离开部队,到长白山区桦甸县牡丹岭的抗联密营休养,由于缺医少药,长期营养不良,1941年3月8日,魏拯民在桦甸县夹皮沟牡丹岭四道沟密营不幸病逝年仅32岁。
魏拯民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卓越才能和巨大贡献,是不会为后人所遗忘的。为了缅怀这位党的忠诚战士、抗日民族英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在魏拯民长期工作的地方,中共吉林市委、吉林市人民政府做出决定,于1987年,在吉林市风景秀丽的北山公园修建魏拯民烈士纪念馆。1994年,魏拯民纪念馆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吉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