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相
张作相,字辅臣,辽宁义县人。1881年生,逝世于1949年。张作霖的忠实追随者,为人忠厚,尤其对待张学良更是忠心耿耿,加以维护,因此赢得“辅帅”、“忠厚长者”的美称。曾任东三省保安副司令兼吉林省长,为吉林省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伪满时期不为日本利诱,拒当汉奸,在锦州积极抵抗日寇侵略,后归隐天津,日伪多次请他“出山”做官,均遭严词拒绝,显示了良好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前夕病逝。
张作相祖籍直隶深县太古庄花盆村(现属河北省深州市前磨头镇),后举家辗转来到东北。光绪七年(1881年2月9日)生于锦县南杂木林子,父母均为农民,家境较为殷实,父亲为泥瓦匠,此外还耕种几垧地,生活比较充裕。张作相小时候曾在附近的私塾读书,受过蒙学教育,但三年后父亲就让他弃学,跟他一起学习泥瓦匠手艺,赚钱谋生。
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一年张作相刚刚13岁,他的家乡正处在战争中心,日本的侵略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张作相家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日本的嚣张和大肆杀戮,给张作相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促使张作相对日本一直怀有戒心、反感,坚决抗击日寇侵略,拒绝充当汉奸。家庭的没落,导致年幼的张作相开始出外赚钱,养家糊口,他到他的叔父家帮忙,堂兄张作正与他的禀性相像,趣味相投。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清政府修从山海关到新民的铁路,张作相决定离开叔父家,去修筑铁路。而此时,与他相交甚好的堂兄张作正被人诬告,投入监狱,后来证明没有违法行为而被释放。但仇家并没有因此而罢休,在张作正从监狱返回家里的路上,被仇家郭玉所杀害,临死前,张作正对张作相说出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要他为其报仇。为了躲避仇家的迫害,张作相离家出走,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为谋生计,打过零工,当过瓦匠,甚至为讨口饭菜遭人奚落,此间的流亡生活是张作相看到了人间百态和世态炎凉,使他开始仇视社会。尤其是一次在沈阳故宫无端被清兵殴打,更是激起他的反叛之心。1901年,张作相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找到并杀了已经成为清军官兵的郭玉,之后返回家乡锦县,纠集数十人到郭家复仇,杀死几人后为了躲避官府追捕带领手下四处流浪,没有立脚之地,靠打家劫舍生存。这时候,张作相听说八角台的张作霖为人仗义,深得绿林的拥戴,于是带领手下投靠张作霖。张作相投靠张作霖时,正值张作霖身处危境,附近的土匪项昭子正在进攻张作霖的八角台,张作相带领40多人坚守炮楼,成功掩护张作霖出城,为击毙项昭子立下汗马功劳。从此张作相越发受到张作霖的重用,并与张景惠、张作霖结拜为兄弟,成为张作霖的左膀右臂。
1902年,张作霖这支土匪队伍被清廷收编后,张作霖被任为新民府游击马队管带,张作相为哨官。张作霖归顺清政府后,张作相摇身一变,也成为“官家人”,先后任清军游击马队哨官、管带等职,清宣统三年(1911年)从东三省讲武堂毕业。
清朝覆灭之后,袁世凯窃得辛亥革命果实,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张作霖在东北也服从中华民国管理,地位不断攀升,张作相也扶摇直上。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相被任命为二十七师步兵旅长。1918年段祺瑞任命张作霖为东三省巡阅使,张作相任巡阅使署总参谋长、参议,兼任二十七师师长和卫队旅旅长。张作霖考虑到军事人才的重要性,于是重建东三省讲武堂,并请张作相出任堂长,为奉系军阀培养、网罗人才。
张作相为人忠厚,是张作霖最为信任的干将和兄弟,但张作相并不因此而自命不凡、咄咄逼人,而是十分的厚道和谦让。张作霖出任东三省巡阅使后,张作霖想提拔张作相为东三省巡阅副使,张作相坚决拒绝,表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只接受东三省巡阅使署和奉天督军署两署总参议职务。1921年初,黑龙江省督军孙烈臣转任吉林省督军,张作霖邀请张作相出任黑龙江省督军,但张作相又一次拒绝出任,并向张作霖建议启用29师师长吴俊升,以证明张作霖任人唯贤,而不是靠考虑与自己的亲疏程度。虽然在仕途上发展的有所耽误,但他的谦让和胸怀越发让张作霖敬重,随着奉系军阀实现对东北统治,张作相也开始身居封疆大吏之职。
张作相的胸怀和忠厚并不仅仅表现在推拒当官这一件事上,还表现在对郭松龄的倒戈事件的处理上。郭松龄是奉军重要将领之一,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张学良是第三军的军长,郭松龄担任副军长,直奉战争后,郭松龄出任京榆驻军司令部副司令。因不满张作霖占领南方各省,在提出要退出关内,保境安民的建议遭到拒绝后,与冯玉祥共同反奉,1925年11月在滦州起兵,12月兵败被杀。参加郭松龄倒戈事件的官兵总计7万余人,而且都是奉军的精英和骨干力量,如何处理这部分反叛力量成为张作霖等人犹豫不决的难题。吴俊升、汤玉麟、杨宇霆等人提出要斩草除根,把参加倒戈的将领全部枪决,以免除后患。同时也是对其他军队将领的一种警示,避免日后类似事情发生。但张作相坚持建议宽大处理,给这些将领和士兵一次机会,不再追究此事的责任,并与吴俊升等人据理力争,力排众议,不惜用自己身家性命换取对郭松龄部下的赦免。张作霖接受了张作相的建议,赦免了郭松龄部下,避免了一次血腥的屠杀,为奉军保存了实力。张作相此后的忠厚之名越传越远,更加受到部下的拥护和爱戴。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奉系军阀内部大多数人主张由张作相接替主政奉系,但他再次拒绝,力主由少帅张学良接替,之后凭借自己的威信和地位,团结奉系内部成员,一心辅佐少帅,任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政府主席等职,由于辅佐张学良有功,因此,人们又称其为辅帅。
除了辅佐张学良,张作相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主政吉林,为吉林的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4年4月,吉林省督军孙烈臣病逝,张作相就任吉林省督军兼省长,后来又成为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吉林省政府主席,直至“九一八”事变,吉林被日本侵略军占领。
主政吉林期间,张作相主张“闭关独治,开垦实边,广立学校,振兴实业,训练精兵,扩充实力”,为吉林地方发展和文化建设竭心尽力,受到民众的爱戴和好评。
当时吉林的财政经济状况十分拮据,财政入不敷出,张作相来到吉林任后即开始整顿财政,削减不必要的开支,主张开源节流,鼓励兴办实业,两年后就收效显著,1926年,府库盈余即达660万元。经济好转之后,张作相开始关注民生,首先就是在吉林兴建自来水厂,改善民众饮水和生活环境。(www.xing528.com)
民国时期的吉林市是吉林省省城,东北第二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10余万人。吉林市虽然风景秀美,松花江宛如玉带环绕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基础设施建设却相对滞后,自来水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吉林市民的饮用水还靠水井和松花江取水为主,冬季水质还算可以,但一到春夏之际则江水水质污染严重,各种细菌滋生蔓延,民众因饮用受污染的江水而生病者很多,因此建设自来水厂成为当务之急。张作相来到吉林之后,一部分商贾即呈请集资兴办自来水厂,并在城西建立水塔两座,但由于民间资本限制,供水远不及吉林市民所用。鉴于此,张作相决定筹集资金,由省署兴办水厂,改善民众生活,最后决定由省府筹拨现大洋10万元,省财政厅筹拨现大洋87万元,向永衡官银号借款现洋97万余元,共计195万元。水厂于1927年5月开工,包括取水、净化、输送、用水等系统,以及附属设施。并亲自到施工现场督办,监督工程质量。两年后,即1929年2月24日举行盛大的通水仪式,张作相为水厂提出12字要求,即“严定规责,加意保护,保证供水”。水厂终于建成,日给水能力8640吨,解决了江城人民的饮水问题,张作相这一举动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赞誉和拥护。
在兴办水厂的同时,张作相还在吉林修建了吉海铁路。中国东北路权一直为外强所觊觎,俄国率先攫取了中国东北路权,日俄战争后,东北铁路又分为日俄两国所控制。吉林境内的铁路大都为日本所控制。张作相长期以来一直反对依赖外国建造铁路,因为铁路修到哪里,外国的势力就渗透到哪里,必须要改变这种状况,由本国出资,或由官修或吸纳民间资本,最主要目的就是避免路权落入他人之手,受制于人。
时值沈海铁路修建,磐石县知事徐伯勋给张作相上书,建议修建吉海铁路,与深海铁路衔接,打通与辽宁的东线铁路交通。这与张作相的想法不谋而合,一方面吉海铁路的修建可以便利奉吉两省的交通,利于物资转运,一方面还可以与满铁竞争,夺取一部分失去的权益。于是决定由官商合办,采取自愿的原则,从商绅那里筹集一部分资金,其余由吉林省财政出资。1926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吉海铁路筹备处,开始了铁路的筹办事宜。吉海铁路的兴建,遭到来自奉天和日本的双重阻力,吉海铁路终点为吉林省的海龙,但要与沈海铁路接轨,而此间还有30多里的距离,沈海推说没钱不想与吉海铁路相连,如由吉林省修,则侵入奉省界内,影响沈海效益,张作相派人会商,最后达成协议,沈海路延长建筑到朝阳镇,吉海路则到吉林省边界为止。
吉海铁路需要与吉长铁路、吉敦铁路相连,但日本因没有向他借款则拒绝吉海铁路进入吉林站,拒绝为吉海铁路运输建筑材料,百般阻挠吉海铁路的修建。最后,采取分段修筑的办法,进行铁路修建,1928年11月20日,朝阳镇至磐行路段竣工通车。1929年6月30日,自朝阳镇至黄旗屯总站全线建成并开始通车。但由黄旗屯至吉林不到l0公里的一段线路,因日方阻挠,筑路无法进行。直到中东铁路事件爆发后,日本看到奉系军阀与苏联矛盾激化对自己的侵略计划有利,才同意修建黄旗屯至吉林的这一段铁路。1930年6月30日,吉海铁路沿线各站辅助工程全部竣工。10月10日,吉林北平正式通车。至此,工程局改名为吉海铁路管理局,负责行使全程的路政职权。吉海铁路自行筹资、自行勘设、自行施工,是在张作相的密切关注和支持下建成的,它的竣工和开通,对于增进区域间的物资流动,便利交通,提振民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兴办教育,是张作相主政吉林期间的又一英明之举。张作相虽然出身草莽,但对教育却十分重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更是重视有加。张作相来吉林之前,吉林省省内没有一所大学,吉林省绅民早在奉天东北大学兴建时,就提出兴办一所吉林大学的建议,但遭到拒绝。张作相来到吉林之后,兴办吉林大学的呼声再次高涨。吉林省39县的代表联名呈请建立吉林大学,以解决本省贫寒子弟赴外省读书的困境,张作相经过认真考察,认为吉林省居于内陆,民智未开,启迪民智需要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此外,兴办大学教育可以防止列强文化侵略,可为吉林地方经济培养急需的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在克服经费紧张的基础上,1929年3月7日,张作相明令吉林省教育厅筹设吉林大学。张作相亲自担任筹委会委员长。学校以“研究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为宗旨校址选定在吉林省城吉林市,经费由省款拨给,征收学费及其他杂费。在学制上,先设文法、理工两院,院下设若干系,院设院长,系设主任。1929年8月1日,吉林大学(今东北电力大学)正式成立,张作相亲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本侵略吉林大学停办。
严禁鸦片是张作相在吉林期间的又一善举。吉林地区吸食、种植鸦片盛行,尤其是旧式军阀、政客和一些前清遗老遗少吸食者更众。鸦片戕害人的身体,腐蚀人的灵魂,吸食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民众困苦,士兵吸食军队战斗力锐减,成为社会的一种顽疾。张作相非常痛恨鸦片吸食,一直采取严禁鸦片的措施。严禁鸦片种植,禁止通过种植鸦片获利,认为“种毒筹金”是最大的苛政。严禁鸦片运输,在主要交通要道设卡稽查,在奉天、黑龙江两省边境设禁烟药料查验所,防止毒品进入吉林省。严禁鸦片销售,取缔长期公开存在的大烟馆,遏制鸦片的流通。禁止吸食鸦片,三令五申强调百姓和公务人员不得吸食鸦片,采取措施,勒令吸食者戒烟。为了达到劝诫目的,张作相成立劝善所,印制宣传材料,讲述吸食鸦片对人的毒害,普及戒烟方法,公费购买戒烟药丸,交给戒烟者,劝其戒烟,一部分烟民最终成功戒掉烟瘾。
张作相具有民族气节,在抵抗日本侵略,维护国家利权方面是值得称赞的。奉系军阀的起家,与日本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就是妄图通过帮助奉系军阀不断实现侵略中国东北的这一目的。身居奉系军政要职的张作相一直反对和抵制日本对中国东北利权的争夺。最为明显的就是对《满蒙新五路协约》的抵制。为了获得日本支持,张作霖先后与日本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及满蒙路承建合同。此路大都在吉林境内,因此,这个协议的签署必须经过张作相同意并签字才能生效,但是张作相拒绝把路权交与日本,因而百般推脱,拒绝签字。张作霖也借口张作相延宕签字拒绝签订《满蒙新五路协约》,遭到日本的痛恨,最终导致了皇姑屯事件的发生。可见张作相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是坚决的。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作相任东北四省留守司令,主持东北后方一切事务。事变爆发,张作相正在锦州西郊料理父亲丧事,参谋长熙洽代理吉林省主席。日本入侵吉林,熙洽投降,将吉林市拱手让给了日本。张作相马上通电令吉林军政人员拒绝执行熙洽的命令,派诚允到宾县另建吉林省临时政府。
1933年张作相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在日军大举侵犯热河之时,张作相任华北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兼第六军团总指挥,身先士卒。承德陷落后,张作相到达古北口,堵击日军,后失败退守张家口。因不满南京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愤然辞职,退出军政界。此后,他一直在天津英国租界隐居。
隐居期间,日伪当局一直想利用张作相的声望出面组建伪政权,但均遭到张作相的严词拒绝。蒋介石方面也多次请张作相出山,在抗战后出来在东北任职,也遭到拒绝。解放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希望张作相前往南京,张作相再次拒绝。锦州解放,张作相被解放军误俘,得知身份后,受到解放军礼遇,派人用汽车由热河草道护送回到天津寓所。1949年3月,张作相患脑溢血忽然去世。
张作相一身具有传奇色彩,出身绿林,官至吉林省军政长官,在民族气节方面,是时人的表率,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