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大澂:开拓边疆,提出移民实边策略

吴大澂:开拓边疆,提出移民实边策略

时间:2024-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大澂于6月行抵达吉林后,立即和吉林将军铭安商讨防务事宜,在整顿军吏、加强边防守卫等方面多有建树。通过长期考查和研究,吴大澂认为东北边防空虚是造成国外势力渗透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力主移民实边之策。经过实地勘查,吴大澂决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疆地带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

吴大澂:开拓边疆,提出移民实边策略

吴大澂

吴大澂,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1835年,卒于1902年。最初名为大淳,后为了避讳清穆宗而改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别号又被称为白云山樵、愙斋、郑龛、白云病叟等。

吴大澂家境较好,出生后就受到良好教育,少年即表现出过人的禀赋。6岁时入私塾读书,师从冯云槎。11岁时作五言律诗白菊,中有“傲成霜后骨,澹是月前明”,受到老师的赞赏,认为作诗应先学对子,于是教他对对,每天作为必修内容之一。13岁时,在家中嬉戏,外祖父把徐青藤画册拿给吴大澂欣赏,吴大澂十分喜爱,马上拿起笔临摹数幅,线条精美,意境非凡。外祖父十分高兴,题诗一首以示嘉奖。此后,专心学习古文经书,以便考取功名。

同治元年(1861年)秋,有彗星见于西北,朝廷认为是上天有所谕示,于是皇帝下旨征求直言。适逢吴大澂前往北京考京兆试,看到这一消息后,马上上书直言,认为“致治之本,在兴俭举廉,不言理财而财自裕。若专务掊克,罔恤民艰,其国必敝,”在京师引起反响。

清同治七年(1868年),吴大澂考中进士,授编修。时值穆宗皇帝大婚典礼,耗费颇繁,吴大澂上疏请“裁减繁费,直声震朝右”,受到朝野群臣的重视,声名远播。此后出任陕甘学政,任学政期间又上奏以仓颉祭祀典礼,被采纳施行。同时重视士子的德才品行,并作为选拔重用的条件,如贺端麟、杨树椿因“笃志正学”,被吴大澂推荐为国子监学正、翰林院待诏等衔,在他的引导下,当地学风为之一变。

慈禧太后逐步掌权后,开始修建颐和园,可是此时清朝国库空虚,财政困窘,军备急需整饬,没有能力进行如此规模的建筑活动,吴大澂又上书朝廷,认为时事艰难,奏请停止修建,但并没有被清廷所采纳。

光绪三年(1877年),山东、陕西发生灾荒,吴大澂奉命襄办赈务。在兴办赈务期间,亲自到灾区进行查勘,详筹救济之法,使得灾区百姓存活者甚众,受到左宗棠、曾国荃、李鸿章等人的赞赏和举荐。因赈灾有功,光绪四年(1878年)授河北道。

l9世纪80年代初,中俄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因此,光绪六年三月(1880年4月)吴大澂被授予三品卿衔,随同铭安赴吉林帮办一切事宜,后来升为改为“督办”。吴大澂于6月行抵达吉林后,立即和吉林将军铭安商讨防务事宜,在整顿军吏、加强边防守卫等方面多有建树。如安训练营兵,召募屯垦。同时,考察吉林边防设施,筹设吉林机器局。

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吴大澂上书朝廷,认为“吉林边防要务,宜规画久远”,拟请添设机器厂,建造炮台,并“请由部筹拨经费银十万两”。清政府认为吉林为边防重地,东北还没一个现代化的兵工厂,一旦边陲有事发生,仅靠关内调运枪炮,恐怕难免贻误战机,因此,答应吴大澂所请,准许在吉林建盖厂房,并于东北边防经费中每年拨银十万两兴办,调天津机器局提调宋春鳌为总办,局址设吉林省城(今天的吉林市)松花江左岸地方,同时在松花江右岸的僻静地带,选定吉林机器局火药局局址。光绪八年(1882年)动工兴建,光绪十三年(1887年),火药局建成,至此,建设工程全部竣工。机器制造局建成后,吴大澂又于三姓、珲春各处筑炮台。

与此同时,吴大澂看到东北兵力的匮乏,亟需招募兵勇,为巩固边防所用。但是晚清内乱不断,外部列强环窥,用兵之处颇多,一有战事则还需要从东北抽调马步兵等前去支援,因此,吴大澂想通过安抚和招安,兴办地方团练,实现扩军目的。

这时在吉林地域作为著名的民间武装力量就是韩效忠。韩为登州人,曾佣于复州侯氏。后因欠赌资遁往吉林夹皮沟,夹皮沟产金,韩效忠在很短时间内就控制了金矿,兴办团练,其领地“在宁古塔、三姓东,万山环绕,广袤七八百里”。时“流冗啸聚其中,无虑四五万,咸受效忠约束”,与政府均对抗。“屡抗大军不出”。虽为金匪,但韩效忠一向“以宽厚待人,人多乐为之用,南山民户素称其公直,”“严而不扰,众服其公允”。吴大澂认为“非设法招抚不能化莠为良”,于是奏请朝廷,前去招抚。(www.xing528.com)

吴大澂“改装易服,单骑入山”,令勇目弁振帮为前导,经由桦树林子直抵木其河。韩效忠看到吴大澂未带一兵,不复躲避。吴大澂“开诚布公,晓以大义,宣播朝廷德意,不追既往之咎”,力劝韩效忠出,但韩效忠犹豫不决,于是吴大澂对韩效忠说:“我不疑若,若乃疑我耶?”“宜及时投效,毋自误”。韩效忠回答道:“非敢疑公。某负罪久,万一主兵者执前事为罪。某死不恨,辜公意奈何?”吴大澂以人格保证韩效忠的安全,韩效忠感激涕零,惟顾力图报效以赎前愆。并上奏请赏给五品顶戴。这次招安活动十分成功,一方面使得长期困扰吉林将军的金匪问题得以解决,免除兴兵追剿的麻烦,一方面还招抚到一支训练有素的地方武装为朝廷所用,可谓一举两得。因此,吴大澂以“金匪以清”受到朝廷嘉奖,遂拜督办屯防之命。

吴大澂到达吉林时,吉林尚未建立近代化的边防军队,只是依靠旧有的八旗军队和地方练军防守东北边疆,而八旗晚清时期武功不在,在边疆吃紧,俄患日甚的情况下,已经不堪使用。于是,吴大澂参照湘、淮和直隶练军章程,改编原有的八旗兵,废除世袭制,改为招募制。经过数月的招募和训练,共建成防军马步13营,5000人,编成巩、卫、绥、安四军。帮办大臣喜昌续练防军5000人,编成“靖边军”,后统称“靖边军”,分成前、后、左、右、中五路。为加速军队的近代化,吴大澂又出资购买新式武器,加强日常训练和管理,使吉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通过长期考查和研究,吴大澂认为东北边防空虚是造成国外势力渗透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力主移民实边之策。经过实地勘查,吴大澂决定以珲春和三岔口所属边疆地带为招垦中心,设立珲春招垦局,下设五道沟和南岗分局。同时给移入人员以各项优待政策,建造基础设施,增加驿站,增强了边疆的防务力量。

这时,南部边疆出现危机,法国进犯越南,清廷不得不与法进行抗争,吴大澂请抽马步兵三营及新练炮队水雷勇赴津听候调遣,被朝廷应允。随即命吴大澂会办北洋事宜,驻乐亭、昌黎,以巩固京师的东部门户,吴大澂此时已由太仆寺卿迁太常寺卿,旋即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1885年,俄国不断侵扰中国东北边疆,蚕食中国领土,光绪皇帝诏令谙熟吉林东部边界情形的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与俄方进行边务交涉。1861年的中俄勘界,已经明确了乌苏里江口至图们江口一段边界走向,但是沙俄政府却不断越境滋事,将原属于中国的闲旷领土加以侵占,更为令人不齿的是,竟然派人私挪中俄界碑,在中国领土设立卡伦,增兵把守。在这种背景之下,为制止和约束沙俄的侵略行径,维护中国的领土主权,保护边境地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吴大澂会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往返商榷,补立界牌,以清疆域”,亲自重新勘定东部边界,经过详细履勘,同俄国滨海省省长兼驻军司令巴拉诺夫率领的俄国代表团,于岩杵河正式开始谈判,这就是历史上的岩杵河勘界会议。会议争吵不断,吴大澂、依克唐阿等人据理力争,以大量详实的史料反驳俄国的谬论妄说,俄国谈判代表不得不与中方达成协议。1886年10月12日,双方正式签订《中俄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道路记》。这次谈判,含补立“土”字牌,把“土”字牌向沙草峰挪前18里,立于山南沿江高坡下。同时添立“啦”、“萨”、“玛”字界牌和一至十八记号;收回黑顶子;争得图们江口通航权等,吴大澂还亲自考察订立界碑,立铜柱于中俄交界之地,自以大篆勒铭其上,曰:“疆域有表国有维,此柱可立不可移。”矗立在珲春市区的龙虎石刻及五角碑亭,是珲春人民为纪念吴大澂谈判胜利而建。石刻正面篆书阴刻“龙虎”二字,左下竖刻“吴大澂书”。吴大澂于谈判期间曾多次书写“龙”、“虎”二字,抒发其“龙骧虎视”爱国情怀,显示捍卫领土的决心。

同时吴大澂又想以图们江出口之地作中俄公共海口,事虽未行,但此后“中国船出入图们江者,不必复向俄官领照矣”,赢得外交的又一胜利。

光绪十二年(1886年),吴大澂被提拔为广东巡抚。第二年(1887年)八月,署理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在任期间,吴大澂圆满解决了黄河的决口问题。是年,郑州十堡(即石桥)黄河决口泛滥,大批民众无家可归。清政府先后派多人前去解决黄河决堤问题,但均没成功。于是光绪帝命吴大澂担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重点修补决口。吴大澂到任后,严厉打击私吞工料等舞弊行为,与民众一起劳作,亲自上决口处考察,并新法测绘黄河,自河南省阌乡县(今灵宝境)金斗关到山东利津铁门关海口,测量河道长1021公里。次年图成,呈光绪帝浏览,命名《御览三省黄河全图》。在他的主理下,黄河围堵决口工程在当年年底竣工,由于监督得力,浪费无多,工期缩短等原因,工程实际耗银比朝廷拨款少花了约60余万两。

吴大澂政治生命的转折点甲午战争,因在这次战争中的表现,后人对他的评价也由此发生了转变。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主动请缨,要求参战。1895年1月,吴大澂率领新老湘军二十余营出关,2月11日到达田庄台。从2月21日开始,吴大澂与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吉林将军长顺及宋庆等军队联合,进行第四次反攻海城。当时海城驻兵派系复杂,互不统属,吴大澂只是帮办军务,不拥有全权指挥权。加上吴大澂军事天赋并不出众,在反攻海城时没能识破日军“佯攻辽阳,实取牛庄”的声东击西的战术,没能率军驰援牛庄顾,反而全力围攻海城。牛庄很快失守。吴大澂退走石山站,田庄台随后也被日军攻陷。田庄台失守后,湘军死伤过多,人心不振。是役,清廷以吴大澂“徒托空言,疏于调度”为名,撤去他的帮办军务职。1898年,降旨革职,永不叙用。

吴大澂一生有功于边陲,造福于百姓,政治上的成就是不可小觑的,而他在艺术上的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的,是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吴大澂少时曾从陈硕甫先生学,精篆书,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后来受杨沂孙的影响,把小篆与金文相结合,并用此种书体写《论语》、《孝经》以及信札。中年以后,又参以古籀文,书法益进,兼长丹青,喜收藏古金石,得宋微子鼎,得其字画珍逾珙璧。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以及个人声望,吴大澂被聘为上海龙门书院山长。此外,吴大澂还擅长诗文,在各个时期均有诗作存世,如在他第二次返回宁古塔时,曾在宁安望江楼上给容峻峰写过一首七律:“忆昔临江筑小楼,与君传酒话中秋。自从一去三年别,那想重来两日留。旧事思量纪龙节,新图商榷定鸿沟。国恩未报归程远,敢把闲情寄白鸥。”抒发筹边之志,足见其诗人的功底。著有《愙斋诗文集》、《字说》、《恒轩所见所藏吉金录》、《愙斋集古录》、《古玉图考》、《说文古籀补》、《吉林勘界记》、《十六金符斋印存》、《权衡度量试验考》等十余种。光绪二十八年正月戊子,吴大澂“自归里,即得风疾,久而不瘳。”卒于里第,年享年68岁。正如俞樾所评价的那样,吴大澂“虽以勋业著,而翰墨之长,固不为所掩也。”

吴大澂一生“孝于亲,友于兄弟,忠于君国”,他离世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不惜笔墨,为之作墓志铭,对他一生进行概括,铭曰:“君起词苑,功在边陲。练兵吉林,辟其污莱。单骑入穴,戎首来归。画界于俄,铜柱巍巍。抚粤抚楚,并著德威。隅夷入寇,抗表督师。功虽未竟,海内壮之。归卧一室,罗列鼎彝,人得片楮,珍若冰斯。内行尤笃,兄弟怡怡。仁民爱物,措之咸宜。卓哉斯人,当代所稀。支硎之原,宰树参差。千载而下,诵此刻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