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否定之否定规律

时间:2024-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个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辩证否定。查士丁尼、乌尔比安所提出的法律的“三个古典公式”或“权利的三个公式”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或实践原型。这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讲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转化是同一性的最深刻内容,是斗争性所要达到的目的),质量互变规律讲到“质变”。“相互转化”、“质变”其实都是新质事物代替旧质事物,按说这也叫“发展”,但事物如果只经过“一次”“相互转化”、“质变”,那只能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因而具有片面性,事物不能达到完善,另外,如果事物只经过“一次”“相互转化”、“质变”不能返回到自身,事物要完善还得返回到自身,才叫“自我完善”或“自我发展”。人的内在本质在未转化为外在客观对象前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这是精神性一极。当人的内在本质对象化或转化为外在客观对象时,精神把自己实现在客观对象上了,但这时人又成为物化的人了,这又是一极,是客观性一极,是另一种片面,就是说经过一次转化、质变,人都是片面的,是人走向自我完善的环节。人的自我完善应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应把精神和物质两极统一起来,为此,人又需对物化了的精神再进行一次否定,即返回到人自身,这时的人自身就既是精神的又将物质包含于自身的人自身,因而是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人自身。因此,“相互转化”、“质变”必须进行“两次”,返回到出发点自身,完成一个周期,事物才能“自我完善”。“相互转化”、“质变”也就是否定,因而,事物要实现“自我完善”的价值目标,必须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才能达到。这个过程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一、辩证否定

要理解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趋向,需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辩证否定”问题,一是经过两次否定返回到自身问题。我们先讲第一个问题辩证否定。

(一)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首先一个含义是自我否定,要理解“自我否定”中的“自我”含义,首先得了解肯定和否定范畴

所谓肯定,也叫肯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的方面。所谓否定,也叫否定方面,是指事物内部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譬如在人内在本质或精神内部存在着一种把自己外化于客观对象的冲动,人想倾诉、想交谈,想画画、想写文章、想做工,这些就是要把自己物化的要求,即否定自己主观性的要求,这就是促使精神的主观性消灭的方面,即否定方面,而精神中又有一种不使自己物化、客观化的方面,这就是肯定方面,法律上说的隐私权就是精神中的肯定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都是事物内部的、自身的方面,不是外部的,因而事物的否定是自我否定,不是外物否定或外力否定。

辩证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要理解这一点,就得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除了相互对立的关系以外,还有相互统一的一面。肯定和否定的相互统一体现在两方面:

1.肯定中包含否定,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如人的精神是主观的,但主观性内部有一种把自己对象化为物质的冲动意向,花不同于果实,但花中包含着生发出果实的因素,即否定自己的因素。鸡蛋不是小鸡,但鸡蛋中包含着生出小鸡的因素,即否定自己的因素。肯定的东西中如果不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肯定的东西就不能发展,精神若把自己封闭在主观性中,不外化为它的对立面物质它就不能发展。所以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只有这样事物才能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肯定同时就是否定。当我们肯定精神是主观的时候就同时否定了它是客观的,当我们肯定某人是男人时同时就否定了他是女人,当我们肯定某人是好人时,同时就否定了某人是坏人。“文革”中红卫兵批斗陈毅元帅,陈毅从帽子里取出一个纸条念道:“毛主席说陈毅是个好同志”,这同时是说陈毅不是坏人。如果只是对一事物做单纯的肯定,而不顾及它的否定方面,不顾及此事物和他事物的差别,那么这样的肯定是没有分量的,不全面的,不确定,不可靠的,无生命力的。例如,当我们肯定某人所犯的错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时,也就同时否定了它属于敌我矛盾。如果不清楚两种矛盾之间的差异、联系和转化的条件,那么我们所做的肯定性论断就缺乏确定性和可靠性,因而是不完全的、无力量的。

对某物的肯定同时也就是对某物的否定,这意味着对某物某种界限的划定。斯宾诺莎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此论断得到黑格尔的高度称赞。“规定”、“肯定”就是对事物的性质、状态、范围有所“限制”,即“有限”,这就否定了某物没有别的性质、状态和资格。规定、肯定就是否定,就是划定界限。这样一来,肯定、规定和否定就同界限、正义、权利、度等问题相关起来了。因此,研究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对于理解法学、政治学哲学上的正义、权利等价值有重要意义。这又一次使我想起罗素说的话:界限意识是古希腊人思想中最深刻的信仰。这信仰后来具体化为肯定和否定的关系问题了,或转化为哲学辩证法问题了。查士丁尼、乌尔比安所提出的法律的“三个古典公式”或“权利的三个公式”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体现或实践原型。法律的“三个古典公式”是:正直地生活;不侵犯任何人;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给他自己。这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直地生活”是人的自我肯定;“不侵犯任何人”是否定;“把各人自己的东西归给他自己”则是肯定和否定的统一,即否定之否定。康德“人是目的”的总体性价值命题就是从“正直地生活”中引申而来的。

2.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在一定条件下否定就是肯定。肯定不是纯粹的,同样否定也不是纯粹的,否定中总是包含着肯定。铁生锈以后形成了氧化铁,氧化铁是对铁的否定,但氧化铁中有铁的成分,即否定中包含着肯定。人的内在本质(精神)对象化为人化自然之后,人化自然中包含着精神的因素,如审美的、智慧的因素。如果否定中不包含肯定,只是纯粹的否定,那否定的结果只能是“虚无”。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相对于人的内在精神,人化自然是否定,但它同时也是对精神的肯定,因为它是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呈现、确证、展示,所以又是对精神的肯定。人及其精神把自己肯定在否定之中,这是人的发展的重要特点。精神从主观性到客观性,是对精神的否定,同时是对精神的肯定。有限的人对无限、不朽的追求是无限对有限的否定,但同时是对有限人生的肯定。如老子孔子等思想伟人他们成了不朽的文化巨人,不朽是对有限人性的否定同时也是肯定,“存天理(无限)灭人欲(有限)”也是对人生的某种肯定。对有限的否定就是对无限的肯定,即对有限的超越就是对无限的肯定。人遵守法律、道德规范给人划定的界限,这是对人的任性的否定,但同时是对人的理性的肯定。“治病救人是对人的疾病的否定,同时是对人的健康的肯定。所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否定、界限、范围看来是消极的东西,其实是积极的。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法律意识纪律意识,对人来说是否定,是界限,但同时是对人的理性社会性的肯定。如果没有这种否定意识,人就不能肯定自己。古希腊哲学家讲的“节制”美德,孔子讲的“克己”精神,儒家讲的以理节情等都是否定,但同时就是肯定。反之人如果单纯的肯定自己的欲求反而是对自己的否定。西方的辩证法是否定辩证法,同时也是肯定辩证法。

对于肯定和否定的这种统一关系,黑格尔说:“人们总以为肯定和否定具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我们甚至可以称肯定为否定;反之,也同样可以称否定为肯定。同样,譬如说,财产与债务并不是特殊的独立自有的两种财产。只不过是在负债者为否定的财产,在债权者即为肯定的财产。同样的关系,又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一条往西的路。因此,肯定的东西与否定的东西本质上是彼此互为条件的,并且只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联系中。”(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56—257页)

理解了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就可以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理解了肯定和否定是辩证统一的,就可以理解辩证否定是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肯定与否定的统一,从横向上来看是自主与限制、自由与节制的统一;从纵向上来看是联系与发展、连续性与中断性的统一,即断与不断的统一。)

(二)辩证否定的内容与特征

辩证否定观是建立在上述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关系理解基础上的。

1.什么是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这种自我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辩证否定的特点

(1)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的动力、能力来自事物内部,而非外部,是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所引起的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的灭亡主要原因在内部。正如孟子所言:“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灭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说明运动是“自己运动”,发展是“自我发展”。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正因为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所以它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因为事物内部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所谓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指通过辩证否定新质事物从旧质事物中超越、分离出来了,不再是旧质事物中的一个因素了,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否定,新质因素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旧事物之中,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存在。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

辩证否定一方面把新事物和旧事物区分开来了,另一方面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了。由于否定中包含着肯定,因而否定后所产生的新事物中包含着旧事物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带有旧事物的痕迹,这样新旧事物就联系起来了。所以辩证否定不是和旧事物一刀两断,不是彻底抛弃和决裂,而是有内在联系。汽艇是对划艇的否定,但汽艇中包含着划艇的基本原理,电磨是对石磨的否定但电磨中包含着石磨的基本原理,冰是对水的否定但冰中包含着水,幼芽是对种子的否定但幼芽中包含着种子的因素,牛奶是对草料的否定但牛奶中包含着草料的精华,新文化是对旧文化的否定但新文化中包含着旧文化的成分。这些都说明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

把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统一起来的辩证否定也叫“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保留是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不断性;克服是发展中的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有断性。因而,辩证否定或扬弃,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是不断和断的统一,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事物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这是多么辩证而深刻的思想呀!人要肯定自己就必须否定自己,自克、自限、节制、自律、守法、内在本质对象化等都是自我否定,但正是在此自我否定中得到了自我肯定。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动心忍性、苦难是自我否定,但正是在这种自我否定中得到了自我肯定。中国传统文化重道德,西方重法律直接看都是自我否定,但同时是自我肯定,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区别在于中国人的肯定是“内圣”或“高尚”价值的肯定,西方侧重于“幸福”、“正义”(集中在权利)价值的肯定。但都是通过否定实现肯定,都是把自己的肯定实现于否定之中。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就是把对自己的肯定实现在否定之中。改造世界就是否定世界,否定世界就是肯定自己。辩证否定的原型,乃至辩证法的原型是实践。因而马克思重实践、重辩证否定。马克思因重实践而重辩证否定。马克思认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辩证否定集中地体现了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本质。辩证法的这一本质是同实践的改造世界、否定世界的本质完全是一致的。实践和辩证法都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和超越性体现在展开在实践和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的本质之中。而批判性和革命性又体现在辩证否定之中,即体现在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在自主(肯定)与限制(否定),断(发展)与不断(联系)的统一中。因此,主体性原则、超越性原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在实践中,体现在辩证法的规律中、命题中、原理中。

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缺陷

形而上学否定观是和辩证否定观相对立的,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在否定的动力问题上,认为否定不是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否定。它否认事物自身内部有否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能力,把否定的动力归结为事物之上、之外的上帝或某种神秘力量。在否定与肯定的关系问题上,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对立起来,否认二者的统一。它的信条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当然这样的优点是坚持了观念的确定性,否定了模糊性。其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费尔巴哈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态度就是绝对扔弃的态度。

(三)辩证否定观的意义(www.xing528.com)

既然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那么,应该在自我内部寻找否定、发展和完善的根源。

儒家讲的“为仁由己”,不假外求,西方哲学讲的自因、自动、自主等都体现着动力内在,能力自有的思想。本质自有、价值自主、意义自立,责任自担,自作自受是自我否定的题中应有之意。相反,怨天尤人、依赖权威、责任外推、价值外求等是有违自我否定原则的。

否定就是限制,因而人应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即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自我肯定,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遵纪守法,履行道德规范、以理节欲、以理节情就是自限、自律、自克、节制,就是自我否定,同时是自我肯定。脱离开否定去直接肯定自己是己身中心主义,这不能真正肯定自己。人的自我肯定的辩证法是由人的实践本质所决定的。

自我的对立面是他物、客观对象、非我,因而自我否定就是把自己的内在本质对象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制造出对象、产品、成果,只有在此否定中精神才能克服主观性,过渡到客观性,在有时空特征的外部对象中确证自己,直观自己,展现自己,即肯定自己。这就要求劳动、实践。因此把自己肯定于否定之中在此就是劳动、实践。辩证法必然导致实践、劳动,实践、劳动也必然升华为辩证法。这就是马克思既肯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又称赞黑格尔发现了劳动的作用的原因。

既然在辩证否定中否定和肯定是辩证统一的,那么,在认识和实践中就既不要肯定一切,也不要否定一切,而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坚持具体分析的态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批判和继承相结合的态度,反对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在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应坚持学习移植和鉴别选择相结合的态度,反对全盘西化和闭关自守。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性世界文明水平又有本民族特点的新文化之路。

二、否定之否定

辩证法要解释和说明事物的运动趋向是“自我完善”或“自我发展”。怎样解释和说明呢?它认为像上面讲的辩证否定,如果只进行一次那事物是不会“自我完善”的,它必须经过两次否定,事物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人的内在本质即精神对象化为客观对象、人化自然,这是客观性对主观性的否定,这是一次否定。经过这一次否定人还没有“自我完善”。虽然他的本质(主观)外化为人化自然(客观)了,但如果人不能控制、支配、享用这个外部客观的东西,那么人反而处于受控制,受奴役地位了,异化是其典型表现。为此,人需要对这个否定环节再进行一次否定。这次否定的结果是客观的东西能受主观的控制、支配,为主观服务。也就是说第一次否定造成了主观和客观的两极对立,第二次否定则达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即人造的东西能为人服务。这样人就达到“自我完善”了。人的本质既展开了、实现了、确证了,又能为人所支配、控制,即实现了自由。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作为人的自我发展和实现的学说(恩格斯语)正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人的社会历史中的展开。辩证法所看重的是第二次否定即对否定的否定,认为这是发展的核心。因为只是到了否定之否定阶段,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才达到辩证综合,从而实现了“自我完善”。所以恩格斯说:“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之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0页)

看来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面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其道路是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的长期曲折的过程。“自我完善”中包含两个意思,即主体是“自我”,方向是“完善”。下面我们将说明事物运动的方向是“完善”,主体是“自我”。

(一)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为什么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呢?对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1.自我完善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必然结果

事物在没有被它自身的否定因素否定之前是肯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事物内部的矛盾主要方面即肯定方面居于统治地位,它压制着限制着否定方面,即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说肯定的、主要方面的性质本性充分展开了,而否定的、次要的方面的本质未能展开,这是一种片面性,即不完善性。这是肯定阶段的情况。当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把旧事物否定了之后,事物进入否定阶段,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原来的矛盾次要方面、否定方面跃居主要方面地位,因而否定方面的本质得到了展开、实现,但因原来的主要方面成了次要方面而受到限制,这是一种片面性,即不完善性。可见,一次否定后就出现了两个极端,两种片面性。显然经过一次否定事物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因此,必须进行二次否定,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阶段。第三阶段是要把第一阶段展开了的肯定方面的本质和第二个阶段展开了的否定方面的本质综合起来,并克服前面两阶段的片面性、极端性,因而使事物达到完善、提高。这里的完善性在于一是把对立的东西结合了起来。二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展开了,都充分展示了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综合吸收其优点,克服其不足。如果只停留在一次否定和前两个阶段,那事物永远是片面的,只有再否定一次事物才能完善。图示:

以人的自我完善过程看,人的理想、目的在未对象化之前是主观性的,在对象化之后,即被否定了之后变成了客观性的了,但主观性和客观性是两极,两种片面性,因而客观性再被否定后就达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达到了完善。图示:

2.自我完善是通过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实现的

前面一点讲的是“自我完善”中的“完善”义,现在讲其中的“自我”义。

事物的每一次否定都是事物矛盾双方各向自己的对方转化一次。矛盾的甲乙双方在肯定阶段甲是主要方面,第一次否定后甲转化到次要地位了,第二次否定后甲又回到了主要方面了。因此这种否定不是乙否定甲,丙否定乙,丁否定丙等等,离出发点越来越远了,而是到了第三阶段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圆圈。但这个圆圈不是平面上的圆圈,而是螺旋式的圆圈。因为在第三阶段事物的基础、内容都进到了一个更高阶段上了。因而我们将它叫做仿佛回到出发点。回到出发点的意思是说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并没有离开自己。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发展的主体是自我。一个小孩在后来一生的奋斗中他多次否定了自己,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变成别人了。因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总之,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所实现的是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性内容,是价值的自我展现和实现过程。

(二)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的过程

前面讲到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基本方向是“自我完善”,这也就是上升、前进;自我完善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一个周期,这也就是曲折、螺旋、波浪式的道路。这两点合起来,形象地说就是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过程。这过程的实质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事物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这主要和辩证否定的本性相关

首先,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事物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都是一次发展,因而经过两次否定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片面性,实现了前进、上升。其次,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因而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实现了前进上升。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也和否定相关

首先,否定是对原有事物的限制、离开、克制,因而不会是顺利的。如人要限制、克制自己的欲求,这是要经过内心激烈斗争的,这其中有曲折。其次,否定是新旧事物激烈斗争的过程,是否定方和肯定方激烈斗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新事物有暂时失败,有暂时退却,这都是事物的道路呈现的曲折性。再次,在第三阶段事物要向出发点复归,形成一个周期,这也使事物的道路呈现曲折性。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前进是曲折中的前进,离开曲折事物无法前进,因为没有自我否定事物不能前进,而自我否定就是曲折、艰难;曲折是前进的曲折,因为否定就是发展的环节,就是前进,曲折、艰难中蕴涵着前进。既没有离开曲折的前进,也没有不包含前进的曲折。离开曲折的前进叫直线论,相反,离开了前进的曲折叫循环论。事物要发展就必须把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起来。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既然自我完善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那么,人既应充分展开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即“尽己”,又应充分展开其外在的对象化世界即“成物”,同时善于将内外、主客两个世界统一起来。儒家讲的“内圣”就是充分展开人的内在主观精神世界,马克思讲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充分展开其外在的客观方面。内圣和外王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就是将主客两方综合起来。当然,“外王”不仅要转化为民主、科学,而且要转化为实践基础上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

既然前进性和曲折性是统一的,那么,人在成长中应把“苦难”和“成人”综合起来,把“劳其筋骨”和“自我完善”统一起来,把“致曲”和“至诚”结合起来,把“日损”和“成道”结合起来,把“克己”和“为仁”结合起来,只关注“成人”、“成道”、“自我完善”、“为仁”不去体验“经历苦难”、“劳其筋骨”、“日损”、“克己”、“自律”是不具体的、难以实现的。基督教的中心义是“苦难”与“恩典”,这同辩证法在形式上是一致的,当然基础是不同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有承受和担当苦难的精神、传统和人格,从辩证法哲学看这是深刻的。个体和民族如果不能承受和担当苦难,那这个个人和民族是缺乏深度和深刻的,也是难以成全自身的。我们应向那些承受命运、担当民族、家庭和个人苦难的人保持敬意。

既然自我完善要通过回到出发点来实现,那么,人在前进、趋新、创造的过程中应不断返回自身,返回家园,防止失去生命的原始朴茂。生命的原初朴质永远是人的生命画面的质地。儒家讲“绘事后素”,道家讲朴、讲赤子婴儿,讲“既雕既琢,复归于朴”,讲绝圣弃智,都是要人返回到生命的原始朴茂。我们在强调隆礼重法、化性起伪、人为、人化、文化时不应忘掉自然、元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