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参与电视选秀节目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

青少年参与电视选秀节目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

时间:2024-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综艺形式正日趋流行,其参与群体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是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原因。首先,一些恶俗的选秀节目会造成同学们的价值取向错位、价值选择功利化。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在选秀节目越来越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选秀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

青少年参与电视选秀节目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

第五章 在生活中收获成熟

选秀梦

中考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帆帆第一次参加了某歌唱选秀节目的海选,可在第一轮比赛中就惨遭淘汰了,比赛中的评委老师鼓励他好好练习唱歌,明年再来。评委的这句鼓励让帆帆牢记心中,因此,当他踏入高中校门那天,他心中除了唱歌、参赛,就再也装不进其他东西了。

在高一的第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帆帆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休学去学唱歌!

这天晚上,帆帆鼓足勇气向父母说道:“我现在根本没心思学习,我想休学,我想去学唱歌,好好备战明年夏天的歌唱选秀比赛。”

此话一出,立刻招来父母的一致反对。妈妈走上前,用手摸摸帆帆的脑门,有些夸张地问道:“你是不是发烧啦?如果不是头脑发热的话,就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你是一名学生,你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准备考大学,而不是去参加什么选秀,做当明星的白日梦!”

“我就是喜欢唱歌,人家电视上都说‘想唱就唱’,如果我认真学唱歌的话,说不定真能一夜成名呢。陈楚生、张杰没在参加比赛之前,不也是默默无闻?”帆帆倒是挺振振有词的。

“哼,每年参加选秀的人千千万万,可到最后,有几个人能真正成为明星?再说了,你的歌唱水平离明星还有十万八千里呢。”爸爸冷言道。

“所以我才要去学唱歌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以后我要是成名了,你们会后悔今天所说的话。”帆帆大声辩解道。

“儿子呀,有些事情并非通过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妈妈缓和地说道,“要成为明星,除了具备优秀的先天条件之外,还要有很多因素,例如,机遇、不懈地坚持等等。你现在抱着一夜成名的心态去学唱歌,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如果我们任由你的性子来,那不是爱你,是害你。”

妈妈的苦口婆心没能让帆帆改变想法,他大声嚷道:“我要唱歌,我要成为明星!你们一点儿都不理解我,那我呆在这个家还有什么意义?”说完后,帆帆便摔门而去。

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爸爸恨恨地说道:“这些恶俗的选秀节目到底什么时候才会休止?”

电视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新颖的电视综艺形式正日趋流行,其参与群体主要是青少年,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特征是电视选秀节目走红的直接原因。同时,它也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同学们应采取积极对策克服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下面先聊聊选秀节目对大家的成长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同学们可以在轻松的选秀节目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中学习一些社会生活经验,确立社会价值态度,不断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识。

第二,选秀节目提供一种宣泄渠道,帮助大家实现和维护身心平衡。娱乐减压功能是青少年文化的主要功用,在日益图像化与平面化的文化产品面前,嬉戏娱乐成为青年文化消费的主要功能所在,青少年在参与、消费电视选秀节目这个文化产品时,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的要求,维护着身心的平衡,保持着快乐的心境。

第三,为同学们提供寻找自我扩展经验的空间。我们的社会教育判断标准相对单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格需要有对自身心理世界自我扩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地得到一种开放化的社会经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电视选秀节目直接与间接地给予青少年的自我扩展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在一定条件下会降低他们的紧张度,降低他们在挫折中的感受,调整他们的心态。

那私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又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一些恶俗的选秀节目会造成同学们的价值取向错位、价值选择功利化。

青少年对成人世界有相当强的模仿能力,成人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风气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成人社会对物质利益追求的短期行为,也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进青少年的思想生活。从总体上看,在浮躁的社会风气中,青少年往往心比天高,却不能脚踏实地。他们喜欢设计未来、幻想未来,但不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选秀节目所营造的“一夜成名”、“一炮走红”的成功特例助长了青少年的浮躁风气,使他们梦想着一蹴而就、一举成名、一鸣惊人,滋长投机取巧的心理,而缺乏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青少年带来片面追求个人私欲的利己主义心态、崇尚感观享受的享乐主义心态,而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成分大大减少。可见,“一朝成名”的急功近利价值取向正在青少年幼稚的心灵里作祟。在以前,很多青少年的理想是做英雄、科学家等,但是现在更多的人希望自己变成李宇春、张靓颖,可社会对李宇春、张靓颖的需求却是有限的。

其次,影响大家的审美观念。一般来说,同学们对于时代“潮流”和“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盲从,另一方面渴求与众不同,表现为追求时尚、标新立异等个性化行为。电视选秀节目正是把青少年追求个性化的心理通过种种“个性行为”表达出来,而引发青少年共鸣。“个性行为”通常表现为“出位”,一般是审美的出位。审美的出位行为在赢得群体确认后,往往会形成一种风气和时尚。例如:在“超级女声”等许多选秀节目播出之后,“中性风”便迅速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园里非常流行。上身校服,下身宽松牛仔裤,腰上系上一些链子,这就是很多女生的打扮。一些女生认为流行的就是美。于是,盲目地去效仿,根本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年龄。同时,错误地把“野蛮”当成个性,以此来标榜自我。

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

在选秀节目越来越吸引大众眼球的同时,选秀对青少年的影响也引起了专家的关注。中国儿童中心有关方面负责人黄域认为,目前,“选秀”呈现的低龄化倾向值得警惕。频繁的“选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容易助长他们的攀比心理,将商业活动中的浮躁气氛传染到教育环境中。

南开大学美学教授薛富兴从大众审美角度表达了他对选秀的看法:“选秀节目是以优秀为标准,追求更高的理想模式,无论是才艺、德性以及包装等,都是一个全方位人格魅力、一种个体美的展示,是人心自然的表现。选秀节目的兴起体现了现代社会个性解放的思潮,展示自己的个性,宣传了一种自我价值表现,但是这种大众文化的弊病在于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人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内在。对人的精神魅力宣传比较欠缺,尤其是一个人成功过程中的艰辛、付出的努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等。节目风气过于浮躁,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讲,会有误导趋势,应该注重培养文化责任感和文化素养。”

网络是天使还是魔鬼,要学会正确利用网络

2.2亿个个人博客和个人空间,5000万个腾讯QQ群等等,网络已经成为当下青少年获取信息、学习就业、生活娱乐、交流沟通不可或缺的工具和帮手。

但另一方面,网瘾日趋蔓延,已发展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今年发布的《2009年青少年网瘾调查报告》,目前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约有2404.2万人,约占青少年网民的14.1%。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

互联网是不是就是洪水猛兽了呢,网络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这样说道:“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就是要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青少年如果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你就会如虎添翼,你的视野会前所未有的开阔。希望青少年朋友能够抓住这个时机,正确使用网络,用好网络这个工具,真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主人,成为一代巨人。”

由此可见,互联网给同学们带来的并非全是负面的东西,它具有很多积极的、正面的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

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可以直接学习课程,与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

同学们正处于成长阶段,对很多事情往往具有很大的好奇心,但有时大家所好奇的信息是传统媒体无法给予的。但互联网可以,它具有很大的信息容纳量,凡涉及人类生活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几乎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所以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

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第四,有利于青少年展现自我

在现实生活当中,青少年往往因为年龄较小、阅历浅而得不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互联网上没有人会知道你多大、受教育情况如何,没有人去过问你的身份,青少年可以随便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充分展现自我,表现自己。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人以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便捷,又存在让人痴迷甚至难以自拔的危险。在这样一个容易失控的崭新领域里,如何才能学会正确使用网络,从网络中汲取成长的营养,使网络真正成为同学们成长的有力助手呢?下面给大家提供十点有效建议:

1.多多追求与体验生活的成功。在追求与体验生活的目标与成功中,减小网络和游戏的消极影响,不要迷恋虚拟时空。这是抵御不良网络应用的关键

2.切不可将网络(或电子游戏)当做一种精神寄托。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受挫的同学,不能只依靠网络来缓解压力或焦虑。应该在成年人或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

3.要时时自我保护。不泄露个人与家庭秘密,不要与网上陌生人来往书信,更不要轻易约见网上“朋友”,不给坏人以可乘之机。

4.牢记网络上谁都可以伪装自己,性别、年龄和住址都可能是假的。一旦觉得对方可疑,马上同其断绝一切联系。

5.给自己制定上网的制度,不要长时间上网。长时间上网,人脑也长时间地处于“工作”状态,由此便容易产生诸如头晕、大脑缺氧一类的症状,所以青少年每天上网不要超过1小时,不要因上网疲劳而影响学习。

6.用丰富生活兴趣来克服对上网的单一迷恋。培养广泛的兴趣,扩大生活的活动领域,增加与热爱户外运动

7.学会选择并欣赏健康网站,远离名声不好、散布色情与极端思想的网站。学会对信息的来源和内容的分析识别,不断提高网络的文化判断力。

8.培养自己积极的交往习惯,主动与同学、老师、家长讨论问题,学会把内心苦恼讲出来,寻求同伴的帮助,丰富交往的乐趣,不要依恋虚拟的网络聊天来交流。

9.要注意保护眼睛及身体健康,不能长时间趴在电脑前一动也不动,上网一段时间后应到室外稍作休息,放松身体及远眺。

10.经常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自己在网上的所作所为。如果父母实在对计算机或互联网不感兴趣,也要让自己的可靠朋友了解,并能经常与其交流使用互联网的经验。

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

为了使中学生能做到文明上网,做文明的网络人,自觉抵御网上不良信息的意识,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向全社会发布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内容如下: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完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希望同学们能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

“我爱名牌”

早晨,王星星一踏进教室,便在班里引起了一阵小轰动——

“嗬,王星星,你上哪里买到这款限量版的耐克鞋呀?太帅啦!”“大嗓门”周云直勾勾地盯着王星星的新鞋叫道。

“哇噻,全世界只有200双呀,你太牛啦,我对这款鞋倾慕已久,可就是买不着,哎……”刘凤奇有点儿落寞地问道。

“嘿嘿,算大家有眼光。”王星星颇为得意地应道,“这鞋是我托表姐在英国买的,花去了500多英镑,差不多6000块人民币吧。我的小金库都快掏空了。”

“啧啧……”周云边摇头,边赞叹道,“这6000块花得值呀,你要是把这鞋放在网上拍卖,肯定能卖1万块,前两天我就刚把我的LV限量版包包拿去在网上拍卖,小赚了一笔哦。”

“我才不会拿这鞋去拍卖呢,这可是我费了好大劲儿才买到的鞋子。”王星星说完后,便蹲下身来轻轻地摸了摸鞋面,煞是心疼的样子。

“哟,不就一双鞋子吗?犯得着这样子吗?呵呵……”刘凤奇打趣道。

王星星白了刘凤奇一眼,说道:“为了不让这双鞋过多地接触地面,今天早上我可是打车来的呢。”

王星星的话音刚落,周云和刘凤奇便一齐哈哈大笑起来,“你的心情我非常能够理解,对于名牌,咱们就得加倍爱护。我那些名牌包包,我几乎不怎么舍得背上街呢。对了,你把小金库的钱都花在这双鞋上了,以后你的日子怎么过呀?”周云说道。

“苦着过呗,为了名牌,再苦我也受得了!”王星星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对!我为名牌狂!”周云附和道。

中学生崇尚名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乎情理的现象。何为名牌?名牌就是文化的凝结,是质量的象征,是时代的标志。同学们正处在多梦的时节,你们对名牌往往一见钟情,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进一步推理,崇尚名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同学们崇尚名牌,其主旨也是崇尚现代精神,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现代人。但是,把话说回来,希望崇尚名牌的同学们能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外表时尚只是“现代人”这一概念的一部分,人的现代性主要体现在现代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上,而其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独立。大家应该在这一宗旨下观照名牌消费的问题:如果钱是你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那么你进行名牌消费是锦上添花,可如果你是靠父母的血汗钱来过度装饰自己,那就是剥夺和压榨父母,是丝毫也谈不上现代性的。

还有的同学将名牌作为财富,进而当做社会地位的象征,盲目地追求名牌。他们把“个人价值”等同于“财富”,以个人的消费和生活方式来评价他人和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特别喜欢一掷千金,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中学生的消费带有明显的盲目性和攀比性。一位初二学生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有一辆价值10000多元的山地车,6副滑板,其中有一副美国产的滑板价值6000多元。记者随后问这名同学为什么要买山地车,父母会帮他购买吗?他坦然相告:家里的经济实力是不允许自己购买这么贵的山地车的,可如果他买了一辆便宜的,那一定会被同学嘲笑,自己也觉得丢份儿。这位同学显然进入了消费观念的误区。名牌是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但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同学们不拥有财富,大家还没能通过劳动获得这些财富,所以现在所显示的财富仅是父母的劳动所得。当一个中学生满身名牌、穿戴时髦的时候,所显示的并不是这个中学生的个人价值,却是虚荣和不合时宜。作为一个中学生,其个人价值在于勇敢向上、勤奋、智慧、活跃的思想以及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于他的独立性。这样的中学生充满自信,无论是否穿戴名牌,都不影响他们的个人魅力。相反,如果一个中学生只能靠外在名牌来支撑自己的“价值”和“地位”的话,说明这个中学生毫无自信,已经一无所有了。

中学生在追求名牌的时候,特别容易失去自己,被名牌所淹没。例如:限量版的名牌跑鞋并不是谁都可以拥有的,即使这鞋子适合穿,如果家庭经济不能承受,那也是另一种不适合——经济状况的不适合。同学们切不可用种种名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更不应该为了求得这种“证明”来降低自己父母的生活质量。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有爱美之心是好的,但不可有虚荣之意。一个人既要注重外在美,更要追求内在美,用真诚、善良和智慧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永远胜过漂亮的外表。并非任何消费都要名牌,在名牌之外会有更多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

对一个依靠父母生活的高中生来说,对自己最好的证明是内在的才能和潜力,而不是外在的名牌及其他。一切外在的东西都是他人提供的,而不是自己的。如果感觉到只有名牌才能证明自己,那么,这种时候,最需要的恰恰不是名牌,而是对自己生活的深刻反省。

同学们在日常消费中,必须从家庭收入情况出发,不能强迫父母购买超出家庭财政计划的物品。同时对名牌产品形成一种理性的思维,与其长期陷于它们的诱惑中,不如发掘自身的优点,把自己打造成让同学羡慕的“名牌”。

远离毒品诱惑

此刻,在戒毒所中接受强制戒毒的李群已经瘦得不成样子了,远远看去,仿佛一具行走的骷髅。可在一年前,他还是一个健康、强壮的中学生,是毒品让他变成这副人不人、鬼不鬼的模样。

中考后的那个暑假,李群常和隔壁的周杰哥哥一块儿玩,周杰比李群大5岁,是一家酒吧的驻唱歌手。(www.xing528.com)

这天晚上,李群来找周杰玩,可当他走进周杰的房间时,发现周杰正躺在床上吞云吐雾,表情十分陶醉。

“周杰哥哥、周杰哥哥……”李群连唤了几声,可周杰似乎充耳不闻。于是,李群走到床边,轻轻地拍了拍周杰,叫道:“喂,你听到我在叫你吗?”

“哦?哦……什么事呀?”周杰有气无力地应道。

“没什么事,来找你玩呗。”李群说道,“你生病了吗,怎么脸色看起来这么差呀?”

“没有,我好得不得了哩……”周杰懒洋洋地应道,“对了,你好像也吸烟吧?来一支吗?这可是特殊的香烟,能让你快活似神仙哦。”周杰话锋一转,向李群递去了一支烟。

李群接过烟,忍不住问道:“这是什么牌子的香烟呀?好不好抽?”

“嘿嘿,这香烟里面加了好东西,你吸完后,会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试试吧,这种事情需要你亲自去体会的。”周杰笑着说道。

“加个好东西?不会……不会是加了毒品吧?”李群问道。

“嗯,是加了一点儿,不过你放心,吸个一两次是不会上瘾的,我都吸了一周了,除了感觉无比舒服之外,身体并没有什么不适。我朋友说,这种玩意儿和一般的毒品不太一样,不会成瘾的。”周杰拍着李群的肩膀保证道。

“那……那我就试试看吧。”李群说完后,便点着了那支特殊的香烟……

可天下真有不会上瘾的毒品?答案是绝对否定的。就这样,李群在周杰的诱骗下,渐渐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毒品深渊中……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截至2008年,我国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为90万,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77%,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已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六七岁的儿童。此外,许多青少年对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的成瘾性和严重后果缺乏了解,导致吸食冰毒、“摇头丸”等苯丙胺类毒品人员的数量明显上升。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已经占到30%左右,一些毒品侵害严重的地区,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

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

青少年吸毒严重摧残身心健康。据专家介绍,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一旦吸毒成瘾,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营养严重不足、抵抗力下降、多种疾病发生。此外,青少年吸毒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而且造成家破人亡,亲人反目成仇,乃至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治安,引发刑事犯罪。同时,青少年吸毒又会助长和刺激毒品犯罪,并且不断腐蚀其他无辜青少年陷入吸毒、贩毒和其他违法犯罪的泥潭,可谓是“一人吸毒,社会遭难”。

为什么广大青少年会成为毒品进攻的主要对象呢?这主要与青少年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1.认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由较低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的时期,他们对社会的认识还很不成熟。

2.情感特征。青少年最大情感特点是好动感情,易于激动,情绪不稳定,支配他们情绪的是事物的新奇性、趣味性和刺激性。同时,情绪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变化无常,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3.行为特征。青少年的行为特征是模仿性、冲动性、逆反性、互感性、取乐性,这些特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因素影响下均有可能加入吸毒洪流。

4.心理发育水平和生理发育水平还不平衡:青少年的心理水平的发展与生理发育相比,相对缓慢些,还处于半幼稚状态,认识问题的水平还很低,控制自己的能力还较弱,所以容易做错事,尤其在不良因素影响和精神空虚时较易走上歧途。

5.心理上的择求能力和好奇心加速发展,成人越不让他们做的事,往往越引起他们的择求欲望。

6.情绪具有较大的冲动性,不能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待人处事往往易感情用事,往往把“哥们儿义气”当成友谊,若这伙人中有吸贩毒者,易参与其中。

7.虚荣心强、爱讲排场、求攀比、讲派头,也容易受诱骗。

那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有何矫治对策呢?如何才能远离毒品的诱惑呢?

首先,青少年要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青少年应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形成自己的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不断地学习其他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

这一时期,认知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对于毒品,青少年应了解其基本的知识,如它的性质、特征等等。明白毒品的社会危害性,提高自己的防毒性,并同有关毒品犯罪作斗争。

其次,不要养成吸烟、酗酒的坏习惯。

青少年吸烟、酗酒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烟、酒也是一种成瘾性物质,使用后能改变人的情绪,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使用者对它们也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因此,青少年必须将不吸烟、不喝酒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

最后,远离毒品必须做到以下“十不要”

1.不要因为遇到不顺心的事而以吸毒消愁解闷。要勇敢面对失学、失恋等人生挫折。

2.不要放任好奇心。如果好奇,以身试毒,必然付出惨痛代价。

3.不要抱侥幸心理。吸毒极易成瘾,试一下将会悔恨终生。

4.不要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遇有亲友吸毒,一要劝阻,二要回避,三要举报。

5.不要在吸毒场所停留。身处毒雾缭绕的地方实际是不自觉吸毒,万万不可停留。

6.不要听信吸毒是“高级享受”的谣言,吸毒一口,痛苦一生。

7.不要接受吸毒人的香烟或饮料,因为他们可能会诱骗你吸毒。

8.不要听信毒品能治病的谎言,吸毒只会摧残身体,根本不可能治病。

9.不要虚荣,以为有钱人才吸得起毒。吸毒是一种愚昧可耻的行为。

10.不要盲目仿效吸毒者,也不要崇拜吸毒的“偶像”,这种赶时髦的心理既幼稚又糊涂。

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同学们应该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良好的生活习惯,珍爱自己的生命,拒绝吸食毒品。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自觉保护自己: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有关毒品知识,了解毒品的危害,知道吸毒会成瘾并难以戒断,我们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就能树立起坚固的思想防线。

2.善于识别,慎交朋友。如果你交上好的朋友,将会互相进步,互相鼓励、学习进步、乐于助人。这类朋友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如果交上不爱学习、思想落后、吸烟、喝酒甚至道德败坏、行为不轨的人,你就会学坏。因此,这类朋友交不得,而要尽量避开这种人的纠缠,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己不受影响。

3.树立防毒意识。毒贩引诱你吸毒往往是不择手段地引你上钩,比如在递给你的香烟中可能掺入了毒品,在送给你的饮料中,也许放进了毒品。毒贩们就常用这种方式袭击青少年的。因此,只要我们熟悉了他们的伎俩,就不会染上毒品。

提高防骗能力

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年龄,活动欲望强烈,阅历经验不足。在社会交往、识别人品等方面存在各式各样的简单化、随意性、轻信盲从等弱点。社会丑恶现象不断变换着花样,滚滚红尘迷惑着大家渴望的眼神,引诱不少青少年受骗上当。作为涉世不深的高中生,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加上社会保护力度有限,因此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极易受到侵害。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防骗能力。

首先要熟知诈骗者常用的骗术

1.假冒身份,流窜行骗。诈骗分子利用虚假身份、证件等与人交往,骗取财物后迅速离开,而且诈骗地点、居住地点不固定。

2.投其所好,引诱上钩。诈骗分子利用新生入学,学生人地生疏、毕业生择业心切等心理,以帮学生找熟人、拉关系为学生办事为由行骗。

3.招聘为名,设置圈套。诈骗分子利用一些同学家住农村、贫困地区、家庭困难等条件,抓住学生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的心理,以招聘推销员、服务员等为诱饵,虚设中介机构收取费用,骗人财物。

4.以次充好,恶意行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社会经验少,购买商品苛求物美价廉的特点,到宿舍或私定的场所销售伪劣商品,骗取钱财。

5.虚请家教,实为掠“色”。诈骗分子利用假期学生担任家教之机,以虚请家教为名,专找女学生骗取其信任,骗财又骗“色”。

6.精心策划,网上行骗。诈骗分子利用学生上网时机,在网上用假名交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之后打印成文找你恐吓:“拿钱了事,不然就交到老师或家长手里”,进行威胁,诈骗财物。

其次要了解一些具体的受骗原因

俗话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在发生的诈骗案中,受害者都是因为谋取个人利益,贪占便宜,轻信他人,而上当受骗。犯罪分子就是抓住了这些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诈骗的。

1.“高攀门第”的心理。一些人沾染“拍马屁”的习惯,一见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的出现,就“顶礼膜拜、见之恨晚”,这样很容易成为诈骗的对象。

2.“利令智昏”的心理。有些人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真假不分,眼睛只盯在“钱眼”上,警惕全无。

3.“封建迷信”的心理。轻信“神”、“鬼”、“命运”。不相信客观实际,不懂装懂,轻易相信对方。

4.“崇洋媚外”的心理。贪图享受,追求国外生活,上当受骗。

最后掌握防骗技能

1.识破身份伪装。诈骗分子常常以各种假身份出现,如国外代理商、××领导亲属、华侨、军官等,有时用“托”称来人是××首长乘××高级车等。遇这种情况,不要急于表态,不要轻易相信,要仔细观察,从言谈话语中找出破绽,辨别真伪。

2.识破手法变化。诈骗分子常常变换手法,如改变姓名、年龄、身份、住址等。在此地用A名,换地用B名。诈骗分子还会一身多职,时而港商、时而华侨、时而高干子弟、时而专家学者,但全是假身份。因此要发现对方多变的现象,从中引起警惕找出疑点,识破其真面目。

3.注意反常。如果你对犯罪分子仔细观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发现有反常现象:别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到;别人买不到的东西,他能买到;别人犯法,他能担保等。这些与常规差距很大,虚假性就越大。因此对这些谎言,要冷静思考,识破骗局。

4.当心麻醉剂。诈骗分子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也用害人的本领,有时宴请、有时赠礼或投其所好,不惜工本,吃小亏占大便宜诱你上当。

5.主动出击,打破骗局。你可通过犯罪分子的讲话口音、谈语内容以及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名地点,对社会的了解等识破其真面目;从犯罪分子的举止行动、行为习惯、业务常识以及所谈及人的姓名、职务、住址、电话等,判断其真伪;从身份证中核实其人,并千万牢记“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样就能防止或减少被骗。

在此,提醒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谨慎交友,不以感情代替理智;同学之间相互沟通、互相帮助;遇有不明问题,充分依靠组织、老师和同学;自觉遵纪守法,不贪占便宜。发现诈骗行为,及时报警。

起跑线上的高一学子们

寒暑假时,有些同学会独自去外地旅游,因此,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防骗知识:

1.有一类骗子在机场、车站、码头等场所,专门偷听他人的电话行骗。他们在掌握了通话内容后,就佯装成朋友的朋友来“接人”,然后骗钱,请大家在这些场所对陌生人一定要保持警惕。

2.在公共场合,面对陌生人多些谨慎,特别是在流动人员较多的地方,不要暴露自己的财物,以免使自己成为骗子的目标。

3.“出门靠朋友”没错,但切记不要将自己携带的物品交给刚认识的所谓“朋友”照看,否则很可能上当受骗。

4.在人员复杂的场所,特别要小心免费帮忙的热心“老乡”之类的陌生人,不管对方说得有多好听,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是必要的。更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小方便而轻信陌生人。

5.莫名其妙地被陌生人告知你中了奖,应保持高度警惕,无论奖品多么诱人,都不要相信,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

6.在路上看见别人突然掉钱包,应马上喊住失主,如果失主“没听见”,接着立即有人上来和你分钱,切莫生贪念,要么立即走人,要么打电话报警。

7.路上突然被陌生人冲撞,然后对方和自己拉扯,接着又有人将你紧紧围住,千万不要只顾和对方争执,应马上护住随身携带的贵重物品,以防拉扯中被窃,如果对方强抢,应大声呼救或找准时机报警。

8.路上突然被陌生人冲撞,然后那人有什么东西摔在地上打破了,纠缠着要你赔一笔不小的“损失费”,你应立即报警。

9.在火车上、旅途中,会和很多陌生人相遇。因为根本不了解对方,大家聊聊天还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将自己的家庭地址、电话、家庭状况等私人信息随意告诉陌生人。否则,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知道后,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向你的家人行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