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羌文化简论
杨光成(羌族)
夏羌文化形成于羌炎文化之后,从公元前21世纪夏禹时代的奴隶社会时期到公元前16世纪,经过近500年的历史发展,创建了母羌语交流的古羌文字,记撰有羌语表音的著名《夏书》,创制了历法《夏小正》。六世夏王少康发明了酿酒术。建筑方面,修建夏王宫垒土为墙,发展成垒石为墙,被今法国建筑专家誉称为“世界建筑明珠”的羌族邛笼建筑。从考古发掘的青铜器物和炼铜遗址看,夏代已进入青铜时代,夏禹铸造的九鼎成为国宝珍品。制陶业方面,由轮盘成批生产的粗绳纹陶器代替了初期用手捏而成的篮纹、方格纹陶器。功盖天下的夏禹组织全国数万治水大军,“三过家门而不入”,在羌祖炎帝教民务农”,创造中国牧、农业文化的基础上,拯救中国人类于“洪荒年代”,使农业水利灌溉得到大发展。
八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五千年的社会发展史,夏羌文化源远流长,从炎帝时代的羌炎火红文化传承为我们国家现代的红色旗帜以及现代羌家妇女的红色服饰;从历代羌人的各类史前传说资料与各代史籍的记载;从人类初始的原始拜物教到现代羌人的多神崇拜,白石天神崇拜;从原始歌场到现代羌人的萨朗歌庄舞);从古羌人民主议话习传至今的“议话坪”……人们处处可以感受到夏羌文化历史传承的印迹。
中外史学家将现代羌人能习传数千年的古羌民风民俗,称为“民族发展史上的奇迹”,“世界民族史之罕见”。现代羌人是羌炎文化和夏羌文化的忠实传承人,“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最基本内核的基因”[1]。
传说与史记
1988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羌族故事集》(上、下册),1989年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羌族民间故事集》,都原本记录了几千年前羌族史前文化的各类传说。其中,《开天辟地》、《蒙格西送火》、《伏羲兄妹治人烟》等,描绘了人类文明社会的初始阶段。而伏羲是中国“三皇五帝”原始社会时期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各种史籍中记载有神农(炎帝)、伏羲创造中国人类原始文化的伟大功绩。任乃强先生在《羌族源流探索》中记道:“人类出生地在赤道附近……热带雨林内”,而“印支半岛是孕育黄色人种的胎盘。羌族的祖先就是从缅甸等地沿横断山脉进入康青藏大高原的猿人。……嗜食鱼者,群居于沿海与河湖地区,并沿海向东北方向移进;嗜猎食禽兽者,群居于山林,并沿山林向北方移进……直到横断山脉的北部,进入青藏大高原,并形成羌族。……是亚、欧、美三大州最早出现的人群之一”。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详尽记载了古羌人在西藏以羌圹为中心,青海的通天河区,昌都东北察零多盐湖区创造的古羌文化带,羌圹的羌人以后发展成苏毗部和羊同部。通天河的古羌人发展为“多弥部”、“党项部”,与昌都的苏毗、东女、白兰部形成古羌第三个文化核心区,开拓成古羌人类的牧业文化带。
6000多年前,羌祖炎帝(号神农),在古羌牧业文化的基础上,“教民务农”,开创古羌人类的农业文化。任乃强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中记道:“羌族是亚洲最早创造牧业文化和进入农业生产的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当时古羌人已进入“万国”的部族社会时期,在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成为农业部族。西北甘、青地区的羌人仍以畜牧为业。在古籍《白虎通》中记有炎帝“制耒耜,教民农作”的话。《帝王世纪》记载: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号神农氏”。《太平御览》记载:“神农耕而陶。”《商君书·画策》记有:“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淮南子·修务训》中记有:“神农……尝百草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中国农业始祖炎帝在羌民中和中国民间享有“神农大帝”尊号,世世代代当神敬奉。炎帝创造和发展了羌炎文化。
羌民中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洪水滔天》、《夏禹王治水》等历史故事影响深远,夏禹成为羌民自强不息的精神楷模。羌王夏禹治水功绩在古籍《史记·夏本纪》、《左传》、《国语》、《孟子》、《山海经》、《吕氏春秋》等各代史藉中均有记载。从公元前21世纪至前16世纪,近500年时间,夏羌文化在羌炎文化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首先以母羌语为标音,创制了古羌文字,记撰有著名的《夏书》。在《左传》、《国语》等古籍中引用了不少《夏书》中的话,故形成后来古汉字和今汉语中的很多羌语借词。如四川的“成都”一词,羌语为益都”、“赤都”,汉字记音为“成都”。现今大多数史学家研究认为“成都”是古羌语的记音。“都”羌语意为地方。“益都”、“赤都”羌语意为“羌人坝子地方”。据羌人传说资料和史书上记载,成都平原是2000多年前由“蜀山氏”羌部的羌人开拓为良田,即史学家常言的“蜀族”。
羌区盛传夏禹王治水的伟绩。在上古洪水滔天的年代,四川西部羌人山区出生了个很有本事的治水英雄,名叫禹。父亲叫鲧,老婆叫嘎。鲧在朝廷做事。那时候天下没有河,成都川西坝子一带是个大水泥塘子。一天帝王叫鲧去治水。鲧在各地筑土墙防水,冬天修起,夏天涨水一冲就垮了。年年修,年年垮,治了九年水都没有成功。帝王一气之下把鲧杀了。还要把鲧的全家杀光,一直杀到天菩萨门口。天王说:你杀鲧和嘎,他家不是绝了种吗?禹这娃娃脑壳大,肩膀宽,耳朵搭齐肩膀,我看有点本事。让他去治水可能有办法。如果治不了水,连我女儿嘎一齐杀吧。”
第二天禹上路治水去了,嘎追上禹后在禹的手心上用竹签写了八个字:横直抽心,逢湾取直。”对禹说:“八个字你要天天读,背得滚瓜烂熟才行哩。”那时候没有铜锤铁锤,都是些棒棒棍棍,石头块块的,就靠棒棍石头作工具治水。嘎不久在家生了个儿子,禹走过家门听见儿子哇哇哭都没有进屋看一下,一直到各地治水九年,开头筹治三年,共十二年。禹疏通了九河后才回家。帝王到五里外迎接禹,帝王说:“我这个帝王你来当。你为君,我为臣。”禹就当了帝王,称为夏禹王。
据司马迁《史记》:“禹兴于西羌。”《帝王世纪》道:“禹本西羌人也。”在夏本纪》中记载,羌王夏禹名文命,父崇伯鲧九年治水不成,被舜帝处死。由禹继承鲧治水之业。夏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把全国划为九个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征民工3万,组成27万治水大军,“开九州、阪九泽、度九山”。夏禹治水功盖天下,禅任帝位。其子夏启开国建立中国之夏王朝,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告城镇),帝王17世,立政500年,史称夏朝。羌人传说与各种史籍记载是基本一致的。羌人尊称夏禹为“大禹圣帝”。
古羌人创造的太阳历,是在创制古羌文字之后对人类文明建设的又一伟大创举。相传,羌族释比始祖阿爸锡拉根据太阳日照和四季变化,农作物的四时代谢以及洞壁上光照部位的变化,测定出一年为365天,12个月,古羌人首创的太阳历成为夏代的《夏小正》历书。
古羌历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完善。夏代发展为三月份,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按12地支一年排列为12个月,一月月建为寅,十二肖相中寅属虎,故羌人又有虎图腾崇拜。殷(商)历首月建丑,周历首月建子。故农历月建为子、丑、寅、卯……羌历月建为寅、卯、辰、巳……我们国家现在通用的历法一是公历(公元太阳历);二是农历(周历)。羌历与公元历相差两个月,与农历差一个月。羌历的1月是公历的3月,农历的二月。羌历一、二、三月为春;四、五、六为夏;七、八、九为秋;十、十一、十二为冬,与实际农时四季变化相合,我们国家的气象统计上是按羌历记载的。1984年重庆市发行了月建以寅为首的羌历彩色单张日历。
夏羌文化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是很著名的。在大禹“身执耒耜以为民先”的带动下,中原农业部族的羌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农田,促使大片农田成为水浇地。当时水患严重,人们不能全力抗御夏天的水灾,特别惧怕水害,多数农民居住高台地上,为了解决饮用水和台地农田的水浇禾苗,发明就地凿井提水。据李民《夏代文化》一书记载,当时的圆形水井口径1.6米,深6米多。羌人打井特技一直传承至今,入冬农闲时节,岷江上游黑水等地羌人大批涌入川西平原各地,身前挂一块“包打井”的木牌,包揽各地打井工程。
手工业方面的制陶业,打制青铜器,制骨、琢玉、编织、纺织等制品也逐步发展和兴盛,当时的陶窑是直壁圆筒形的,直径1米左右。制陶技术由开初的手捏发展为模制、轮制、泥条盘筑。汲井水用高领罐、直领罐、大口尊、瓮、大陶罐。炊器用鼎、鬲、深腹罐、深腹盆、三足盘。专用酒器觚、爵、盉等30多种。图案上盛行粗绳纹,内壁普遍施加麻点。
冶炼业。古史记载夏朝“以铜为兵”。当时的青铜器物有铜凿、铜锛、铜锥、小铜铃、铜鱼钩、铜箭头等。最负盛名的是大禹用铜铸成的九个大鼎,青铜器不同于质软的黄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表明夏羌文化中的冶炼业是相当发达的。(www.xing528.com)
当时陶制的蛤蟆、龟、羊头,陶器上浅刻的美观花纹;各种玉制艺术品;以小巧耐用的骨贝、石贝作为人类最早的货币。这一切表明夏羌文化的惊人创举和兴盛发达,把中国人类文明大大推进。令人更为惊赞的是夏王宫的建造,总面积达1万平方米,整个夯土的台基呈正方形,城郭由夯土筑成,最厚处达米以上,土墙由木骨结构。分设有殿堂、庭院、廊庑、大门。中国人类史上最早王宫——夏王宫的建造,是中原农业部族古羌人劳动创造的智慧精品。
史籍与考古
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不朽的《史记》中,以“不虚美、不隐恶”,实录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代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了自夏禹至末帝夏桀,夏代17世帝王世系近500年的史实。对夏禹治水记道:“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琻。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阪九泽,度九山。”其他众多古书如《尚书》、《诗经》、《国语》、《左传》等历史文献记载与《史记》是一致的。
司马迁记撰的夏代历史,在大量的考古史料中得到了证实。《史记·殷本纪》从商代译出的甲骨文中得到了证实。中国的古文字兴起早在殷商和夏朝前的黄帝时代。1987年苏民生在《我国文字的历史究竟有多久?》一文中写道,考古新发现表明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4500年前。1986年9月在山东召开中国古文字学会上,80多位古文字专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根据新近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明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即创制了中国的古羌文字。而夏禹是皇帝的玄孙,把古羌文发展到能够记载交流时期,故有以羌语表音《夏书》的记撰。在《左传》、《国语》等书中引用了不少《夏书》中的话就是史实证明。
考古发掘中,在山东大汶口古文化遗址中发现很多刻在器物上的夏代图形文字。在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在大口陶器尊和其他器物上刻画的20多种夏羌古文字。令人十分惊奇的是,笔者1987年到四川汶川县石纽山刳儿坪拜谒夏禹“圣母祠”时,发现很多石刻的古羌文字,与河南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上发现的古羌文字笔画相似。
考古文化是古羌文字的原始留存,它不仅能证实史籍记载的真伪,还能填补史籍记载中的遗缺。吴天墀先生在《西夏史稿》中记载,夏羌王朝的历法,在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内蒙古南部广大西北地区建于西晋的“大夏羌国”一直沿用。1971年在甘肃武威出土了大夏历残本7至12月份。据闰11月和每月朔的干支,算出是夏仁宗(仁孝)天庆二年。大夏羌人以十二生肖为一年,天庆元年属甲寅,故称“天庆虎年”。“大夏”的夏与“华夏”的夏,都同于夏王朝的夏,是对夏祖的传承。古羌夏历,今羌区的羌人一直沿用,誉称为“铁板算”。
羌炎文化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郊半坡村的母系社会大村落是活的历史证明。姜(羌)姓氏族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炎帝陵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天台山。今陕西省宝鸡县姜城堡为古姜氏城,是炎帝姜姓氏族的发源地)。逐渐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到河南、河北、山东、湖北一带的中原地区,故湖北有“神农架”地名。近年西藏考古发现古羌人旧石器时代遗址多处,经测定距今3万年。印证了史书上“近山谷傍山险……垒石为巢,高者十余丈”的记载。羌族的“邛笼”建筑文化,被史学家喻为“千碉之国”。
1977年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发现禹都“阳城”遗址,印证了史书上说夏朝都城在河南“阳城”(今登封县东南)的史实。
夏文化遗址在夏禹出生地四川“神禹之邦”的羌区多处可见。1991年羌历十月,在北川县羌区四县第四届羌年节期间,由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出版的《大禹研究文集》详细刊载了夏文化方面的史料。可敬的北川大禹后生们,先后编辑出版了夏羌文化方面的6本专著。《大禹故里——北川》、《禹里名胜壮古今》和由王清贵等编辑、巴蜀书社出版的《大禹史料汇集》,辑录了所有记载大禹的史料,工程浩大,精神可贵。对夏羌文化研究树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出现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
几千年来羌族人民为了纪念夏羌文化的创始人夏禹,每年农历六月六日的夏禹生辰,都要到各地禹王宫、禹王庙去祭奠神禹。
结 语
夏羌文化,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夏禹时代的奴隶社会形成。夏羌文化是羌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经过近500年的发展,创制了以羌语标音的古羌文字,撰有著名的《夏书》。创制了历法《夏小正》。六世夏王少康发明了酿酒术。在制陶业方面由手捏发展为轮盘制作;以石贝、骨贝作为古货币。以铜为兵器,进入青铜时代。手工业的制骨、琢玉、编织都很兴盛。建造夏王宫中垒土为墙,发展成后来羌区垒石为墙,形成堪称“世界建筑明珠”的邛笼建筑文化。
著名的各地夏羌文化历史遗址和丰厚的各种考古文物,印证了各类史书记载羌文化的真实和史料的珍贵。“大禹子孙遍中华”的后生们,自上世纪80年代起把夏羌文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出了一批丰硕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作者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学学会会长,《西羌文化》主编)
【注释】
[1]李茂:《古东方大族:羌——兼论氐羌族名及羌文化对形成中华文化的作用》,《羌族历史文化文集》第三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