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凤县羌文化及其特色-羌文化与凤县

凤县羌文化及其特色-羌文化与凤县

时间:2024-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羌——农牧兼济的古老民族彭曦近年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宝鸡凤县对羌族文化研究的投入和重视,可以说是近年来对民族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把古羌族定为游牧民族的说法是错误的,应定性为农牧兼济的古老民族。这些更能证明,古羌族绝非单一的游牧民族,确属农、牧二元经济兼备的古代民族。研究羌族文化史,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羌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以促进当代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

凤县羌文化及其特色-羌文化与凤县

羌——农牧兼济的古老民族

彭 曦

近年对羌族文化的研究,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宝鸡凤县对羌族文化研究的投入和重视,可以说是近年来对民族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可喜现象。以下就羌族的历史,试作探索,祈与方家共研讨。

一、羌族的原居地和考古文化的内涵

考察任何特定的文化,首先必须考察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而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则是经济发生、发育和发展的第一条件。

羌,《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1]河关,《续汉书》:“河关属金城郡。”金城郡,为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所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永靖县西北)。其郡辖区相当今兰州以西,青海湖以东,黄河、湟水和大通河流域。这是一个以河谷为主,相伴以台原、丘陵的宜农宜牧的地理环境。

这一地区的考古文化,早年认为辛店文化可能是古羌族文化。但20世纪0—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青海湟中县的卡约文化。卡约文化“主要分布于青海东部的黄河及其支流湟水流域。东近甘青交界,西到青海湖沿岸,北抵祁连山南麓,南达青海果落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黄河沿岸。境内地貌为黄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2]。这与文献所载古羌族早期原居地完全相符。卡约文化的文化特征是居址发现较少,但有数以百计的氏族墓地。其文化遗存有陶器、石器、骨器和小型青铜器。陶器多以原始的泥条盘筑为主,有壶、盆、碗、鬲、豆等。石器有斧、刀、锤、镞以及谷物加工的石磨盘等。骨器有铲、锥、针、镞、纺轮等。铜器有武器和工具刀、矛、钺、镞、铜杖首等。其畜牧业经济比重较大。畜类有羊、牛、马、狗、猪等,以羊为主。其文化测年最早为公元前1800多年,其次为前1615年和前1427年。[3]

综上所述,卡约文化的文化特征和测年均稍早于辛店文化。辛店文化的内涵特征表明,其定居水平,农业手工业均高于卡约文化。[4]所以,卡约文化应是古羌族文化的源头,而辛店文化是古羌族东移的继续。

考古资料证明,卡约文化中的定居、制陶、石器、骨器、冶铜,都是农业文明的遗迹,特别是石磨盘,是新石器时代谷物加工的典型工具。其畜牧业经济比重大于农业,特别是以羊为主,证明《说文解字》所载“羌,西戎牧羊人也”是有依据的。但是把古羌族定为游牧民族的说法是错误的,应定性为农牧兼济的古老民族。

卡约文化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其更早的文化,还有待考古工作的探寻。

再从有关文献记载分析,羌族于夏商之际,已不断东迁。至秦汉时期,已有多支羌族沿渭水和西汉水(古羌水)东迁中与蜀文化和中原文化关系日益密切。至东汉、魏、晋时期,迁至渭水中、下游的羌族,曾多次反抗封建压迫而起义,战争中与封建政权互有胜负。在羌族的失败中,被对方掳获的财富,既有大量牲畜,也有大量谷物。例如《后汉书·西羌传》记载,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居延都尉贯友与羌战,“获首虏八百余人,收麦数万斛”[5]

从以上所述,羌族在不断东迁中,其农业经济的比重,也迅速增值。

甲骨文的年字img87,从禾从人。意为人的肩上,有成熟且丰收的禾谷,是一个表明谷物获得丰收的意象字结构。羌族遗习至今的羌历新年,亦正是每年秋收后庆祝农业丰收的喜庆节日。这些更能证明,古羌族绝非单一的游牧民族,确属农、牧二元经济兼备的古代民族。

二、古羌族与殷周的关系(www.xing528.com)

夏商之际,古羌族已东迁到渭水中、下游,和豫西、晋南地区的羌族,与殷商和周族的关系日益密切。殷商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和羌族发生战争,并且以羌族俘虏作为人牲的真实记录。可证明殷羌的关系不断恶化。正是羌族与殷商关系的恶化,才促使羌与周族的关系日趋密切友善,并结成反抗暴殷的军事同盟。《史记·周本纪》和《今文尚书·牧誓》记载,武王伐殷纣时曾有八个方国诸侯组成的联军:庸、蜀、羌、髳、微、卢、彭、濮。此为以军队的强弱排序。羌居第三,足以证明此时羌族的强大。灭殷之后,羌与周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羌族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可谓功勋卓著。从此,东迁的羌族在文化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并日益与中原文化互融,与中原各族的血缘关系更加密切。

三、魏晋至宋时期的羌族

迁居今陕、甘、宁和晋南、豫西的羌族,曾与各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统治和压迫而起义,已见诸文献中的记载。正是由于羌族不断接受中原文化,并与中原各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致使东迁后的烧当羌和党项羌势力特别强大。他们先后建立了后秦(384—417)和西夏(1038—1227)两个封建化的地方政权。后秦曾以长安为都。西夏长达189年的历史中,曾以汉字笔画为参考,创造出西夏文字,且将大量儒家的经典如《论语》等译成西夏文字,积极学习儒家文化,承袭儒家的伦理和礼仪制度,实行汉族政权的体制,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西夏文的典籍和文献虽被外国大量掠取,但西夏文的研究为中国当代学者日益重视,并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重大成果。考古学界认为古羌族对中国古代畜牧业中的牧羊业,曾作出最重要的贡献。

四、研究羌族文化史的方法和意义

研究羌族的历史,必须把有关文献资料、考古资料以及民俗资料,进行全面把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多视角考察和思考。其中应特别重视大量的考古发现新资料。在文献资料中,应特别注意封建时代对羌族的许多非客观记述。当代羌族文化的遗风遗俗,属于“非遗”文化的抢救工作,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研究羌族文化史,是为了继承并弘扬羌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以促进当代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和谐

凤县羌文化研究会的工作,远远超出地方文化的意义,是研究中华民族史中的一项任重道远的课题。深盼全国学术界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羌文化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能从凤县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注释】

[1]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69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566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563—566页。

[4]《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585—586页。

[5]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8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