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首古诗看凤县氐羌
袁永冰
刘禹锡《送赵中丞自司金郎(一作司直郎)转官参山南令狐仆射幕府》:
绿树满褒斜,西南蜀路赊。
驿门临白草,县道入黄花。
相府开油幕,门生逐绛纱。
行看布政后,还从入京华。
这首诗写于文宗开成元年(836)秋冬之际,时诗人因脚疾从同州刺史任上回京,改任太子宾客。诗人曾在十多年前任夔州刺史,对入蜀道路、蜀地风情很是熟悉。赵中丞待考,原诗题下有注“赵氏兄弟皆仆射门客”。令狐仆射,指令狐楚。唐时仆射即尚书省官,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即为宰相衔。关键是诗的颔联“驿门临白草,县道入黄花。”黄花县此时已并入梁泉,改为黄花驿。白草一作“白社”草名,注家多以《汉书·西域传》“鄯善国多白草”为据,说“白草”代指西域,言黄花驿临近西域。这也可通。但“黄花”是植物名,在这里是一个具体的地名,那么“白草”也是植物名,在这里也应是一个具体的地名。但是在凤县,从古到今真还没有这么个地名。笔者2008年春在羌区考察时才知道羌族有个白草氐,是羌族一支,曾居住在宁强、勉县、凤县、两当一带。这样理解可能更贴近诗人的原意。
唐时的褒斜道、明清的连云道是当时入蜀的国道,历代诗人留下了壮美的诗篇。而凤县正当其衢,诗人们在歌咏山川美丽、感叹旅途艰难的同时,也对沿途民风习俗、社会现象、政治经济作了详细记述。这其中对今凤县是氐羌、白马羌族的故地有不少描述。从这首诗开始,结合我编辑《栈道诗钞》,现归纳出一二,以供赏析。
一、关于居板屋
板 屋
西戎多板屋,牢落不名村。
插竹寒为扈,绵荆夜闭门。
鸦栖云外侣,狷笑月中魂。
林洒新葛出,妻孥共九盆。
这首诗的作者刘天民,字希尹,号幽山,历城人。生卒年约为1486—1541。他多次被廷杖,被放逐。嘉靖十二年(1533)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分驻保宁。这次亦是逐臣,沿途至凤县作有《云栈赋》、《凤岭》、《柴关岭极称艰险大雪纷飞》等。这首《板屋》应作于腊八出褒城至宁强段。诗人描绘出沿栈道人烟稀疏,不成村落,又多居板屋的景象。
关于居板屋,明清诗人笔下不少,如何景明《宝鸡县》:“鸡鸣山下古陈仓,板屋千家清渭傍。”黄琮《益门镇》:“泉水一路云中碓,板屋三家涧上村。”在较刘天民之后的王士性(1547—1598)写了本《广志绎》,书中作了详细描述:“宝鸡以西盖屋咸以板,用石压之,《小戎》曰:‘在其板屋’,自古西戎之俗然也。此地流渠走水,依稀江南,在关中称沃土。”这种“流渠走水,依稀江南”的地方是关中、天水、汉中,而以土筑墙,以木板覆顶,用石压之的土墙板屋,现在很难觅得痕迹。倒有一些山墙、后墙为土筑,前檐墙、隔墙以木板的瓦屋,应该是先古的流变。至于山顶之寨堡沿用,全为防匪之用。《新修凤县志·风俗志》附录了汉中知府严如煜的《论山内土风》:“嘉庆五年,寨堡议行,民尽依险结寨,还平原亦挖濠作堡,牲畜粮米皆收藏其中。探有贼信,民归寨堡凭险据守,贼至无人可裹,无粮可掠,贼势自衰,故迅就荡平。”
二、关于咂酒
朝鲜诗人李齐贤在入蜀诗词中有《鹧鸪天·饮麦酒》:
未用真珠滴夜风,碧筩醇酎气相同,
舌头金液凝初满,眼底黄云险欲空。
香不断,味难穷,更添春露吸长虹,
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
词有序云“其法不蒭压,插竹筒甕中,座客依次就而吸之。傍置杯水,量所饮多少,挹注其中。酒若不尽,其味不渝。”所叙麦酒的色、味、香以及饮法都与羌族咂酒极为相似。麦酒,《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及奂迁汉阳太守,将行,冉乃与弟协步齎麦酒,于道侧设坛以待之。”《北史·西域传·钵和国》:“其人惟食饼麨,饮麦酒,服毡裘。”“麦酒”在北方各地都有,就是醴,俗称醪糟。关中渭北新麦收获后,即以麦仁制作,冲以开水或井水,酒味颇浓,却又消暑解渴。渭北、天水一带还有一种干吃法,谓为吃“麦麸”、“酒麸”,亦是夏收后待客之礼。汉中、四川以大米制,而凤县及周边地区以麦仁、大米、大粒玉米粥等为原料,其味更佳。“会得吹笙便可工”,姿态优美,比起羌族咂酒要文明多了。但“坐客依次就而吸之”,却又像现在的咂法。
三、关于陕西白马氐羌的东北境
习惯上人们认为白马氐羌东北境就在沔县,实际不然。先看王士祯的《煎茶坪》诗:
大壑沉云雾,冥冥万仞梯。
孤峰分陇汉,两水划东西。
遥指金牛峡,旁临白马氐。
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
煎茶坪山在凤县东北,俗传汉高祖刘邦引兵由故道出,驻马煎茶于此。这里是渭水与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坪水东流入秦,西流入汉中”。《水经注疏》:“其水又东北历大散关而入渭水也。”(守敬按:今有清涧河,出宝鸡县西南煎茶坪,当即擀水。惟擀水入渭在楚水后,今清涧河于宝鸡西南入渭,则在金陵河入渭之前,盖下流有变迁矣)作者于康熙十一年(1672)初使秦蜀时作此篇。《渔洋自撰年谱》:“六月,奉命典四川乡试。得杨兆龙等四十二人。副之者,郑工部次公(日奎),贵溪人,己亥庶吉士。是役也,得诗三百五十篇有奇,为《蜀道集》。[渔洋自注:施少参愚山(闰章)、徐处士嵇庵(夜)、门人曹舍人峨眉(禾)、汪舍人蛟门懋麟序之。]”《蜀道驿程记》:“闰七月朔……又二三里,过清涧河,水特澄碧。栈中煎茶坪以东,诸涧之水,汇为此河。”又,“初二日,阴晦。过和尚原煎茶坪,坪高出众峰上。俯视四山云雾,如沆一气,皆在足下。循山麓而西,稍有平田村聚。”诗的前四句,极状煎茶坪之险景:大壑吞云,路陡如梯,一峰分水,蔚为奇观。后四句,仍扣紧“险”字,既状金牛峡之高,复言白马氐之险。氐族尚武,为汉人之劲敌。其地以产白马著称,故名。白马氐,汉代以来就分布在今宝鸡的西山、凤县和汉中、甘肃南部、四川西北部。清以前人们习惯认为益门即益州(四川)北大门,一过宝鸡益门镇就是蜀地了,白马氐羌的东北境也应从这算起。
再看陶澍的《凤县道中》:
一发青天在,巉崖束小溪。
木欹危石出,水涨断桥低。
渐远黄牛堡,初来白马氐。
凤州无手柳,村酒醉如泥。(www.xing528.com)
黄牛堡就是黄牛铺,清时宝鸡县与凤县交界处。离开了秦风的黄牛铺,就到了白马氐所在的凤县了。这就是1800年左右的凤县。《徐继畬集》:“白马氐所居之武都,在今甘肃省之徽成階文,陕西省之留坝、凤县一带。”
四、关于氐羌白石崇拜
李星沅1888年典试四川《栈道纪行》(二十首之十一)
关势鸡头耸,委蛇转七盘。
荒唐祠白石,峍兀倚朱栏。
山俯褒城近,涛翻栈水寒。
莫愁天地窄,南指汉中宽。
这是诗人在鸡头关所见。为什么在庙宇中,不供奉神像,而供奉“白石”呢?作者想不明白。张素含早在1824年在《蜀程纪略》中给了一个解释:“过关门半里许,江崖有天生白石土地像,卧榛莽中,衣制须眉,宛如经塑。”这个石门白石土地像与李星沅所见似乎不是一回事,李星沅称为“荒唐”,是他不知道氐羌的白石崇拜。
白石崇拜与灵石崇拜、尚白有一定关联。王士祯《陇蜀余闻》载:“汉中风俗尚白,男子妇女,皆以白布裹头。或用黄绢,而加白帕其上。昔人谓为诸葛武侯戴孝,后遂不除。汉中滕太守严其禁,十年来,渐以衰止。然西凤诸府,风俗皆然。而华州、渭南等处尤甚。凡元旦吉礼,必用素冠白衣相贺,则为武侯之说非也。”民国时庄学本对威州(茂县)习俗有条记录,茂县“戎人多束腰,缠黑布头帕;羌民多穿麻布背心,缠白布头帕。……汉人在此地占了三分之一,也包白色头帕……此地的汉羌和山外的川人同样缠着素净的白头帕,这还是纪念孔明死时的丧服,那时诸葛亮的武功也曾达到威州。”这可能是“万年孝”最初的解释了。现在的羌族知识分子为了有别于汉人,又创作了一个为黑虎将军戴孝的故事。
五、关于氐羌音乐
陶澍的《煎茶坪》:
新险初尝试,煎茶此一坪。
溪回疑鸟坠,路仄避驴行。
隐隐前朝垒,荒荒落日程。
马前羌管发,吹作过山声。
“马前羌管发”,是说在秦岭山顶听得羌笛,但是旅人还是土人,不得而知,可说明已经羌味很浓了。当然古来把笛子都叫做胡笛羌管,因此把它理解为羌族乐曲有点牵强。作者有条自注“山路弯处,吹管作声,以辟(避)行人,谓之过山号”。古代栈道上吹笛的作用与现在汽车鸣笛一样,看来这个笛管不该是横吹,可能与现在的羌笛差不多吧。
六、关于栈道羌民生活状态
嘉庆二十一年(1816),李銮宣受命四川布政使。入栈之始,凭其已有知识,想象栈道之景,完全如原始状态。如在宝鸡有《入栈口吟二首》:“羌女衣如丐,村氓颈半瘤”,“穴处人同蚁,巢居鸟并窠。”《栈行杂诗十首》(之五):
山氓多穴居,黧面发不栉。
间亦栖茅茨,鹑衣缀虮虱。
健妇把锄犁,登山迅如鹘。
背负黄口儿,踏遍石屼山齒。
青山青巍巍,力耕铲其缺。
但期禾稼丰,不顾山石裂。
生活状况、卫生状况如斯,锄地犁地等生产活动却是妇女,那男丁做什么呢?祝德麟的《纤夫辞》就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乾隆庚寅年(1770)春,芷塘时任翰林院编修,受命典试四川乡试,七月初履栈。“是非上濑艓,纤繂何络绎。”对“栈道纤夫”感到很惊奇。诗人典试四川后并未随大家由水路北归,而与李调元盘桓数日后,单骑由来路而归,从而见到“栈道纤夫”这一独特现象。从纤夫艰辛、胥吏逼迫、达官贵人骄横以及栈道人烟稀少等描述可以看到生产生活条件的恶劣,这种民本思想和为低层民众鼓与呼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
道光元年(1821),严如煜整饬抚绥,敦劝农桑,俾南山居民各知勤业向化,至凤之铁炉川、瓦房坝等地视察。作《黑河吟》(《新修凤县志·艺文》)其中有“气寒地硗确,稻黍种不收。苦荞紫洋芋,清风望有秋”。栈道边人民生活就只有苦荞洋芋,非常艰难。
还有如张问陶的《宿松林驿》、罗绕典《柴关岭》等等。从这些古诗中看,至少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凤县还是氐羌所居。虽凤县所处在国道(入蜀主要栈道)旁边,由于经济落后,氐羌民风依然很浓。到了民国之时,特别是抗战之际,凤县作为大后方,川陕交通要道,不说自蒋介石以下国民要员常来常往,“工合”运动一些外资企业进驻凤县,使凤县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促进了民风好转。1952年民族登记时,氐羌人也就登记为汉民了。
王士祯《宿马道江上》:
江流太悲壮,客梦自难安。
沔汉千山阻,梁洋七月寒。
羌儿稀聚落,氐道贱衣冠。
渐达褒城驿,遥遥度七盘。
马道,相传酂侯萧何追淮阴侯韩信于此。沔汉,指沔水和汉水。梁洋,指梁水和漾水。羌儿,指羌族,此族人口稀少。氐,指氐族。七盘,指七盘岭,在褒城县北10里。俱为现留坝、汉台地,清以前属凤县。《蜀道驿程记》:“(马道驿)客舍后,枕江流,如百万甲马声,使人悲壮。”这是一首随意点染的纪行小诗,褒河行经千山万谷,落差大,水流湍急,吼声如雷。“江流悲壮”、“客梦难安”,是这首小诗的基调。“羌儿”二句,写羌氐二族之民情风习,毕见其地之荒凉冷落。尾联是作者的悬想,表现了一种愉快的情调。当时留坝属凤县,“羌儿稀聚落,氐道贱衣冠”两句对其村落、文化描述正与今日羌区差不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