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重建新十地委
1947年6月1日,苏中区党委向华中分局报告:“除地委贯彻秘密坚持、加强社会工作和合法斗争外,组织上力求精干、隐蔽及合法化,不适应再坚持下去的干部撤回苏中,这一地区的干部转移到另一地区。……地委主要力量开展秘密工作及合法斗争。”苏中区党委并决定:“金柯被捕后,十地委由陈云阁负责。”6月10日,华中分局复电苏中区党委,同意对十地委工作的布置,指示:“目前十地委与坚持武装主要任务在保存力量,取得立足点与避免大损失,应充分注意分散、隐蔽、转移……今后应着重领导群众的合法斗争,以减轻人民负担,免除骚扰。”
陈云阁接上级通知后,决定将陈寒、巢凤翥、金戈等原在丹北地区坚持的干部撤回苏中,委托陈寒带去书面汇报,并向苏中区党委请示,苏常太、澄锡虞地区鞭长莫及,且情况不熟悉,难以领导,要求另行指定专人负责,同时,要求区党委将丹北武装送一部分到茅山或苏浙皖地区去。
1.新十地委篁村会议
当得知十地委书记金柯在上海被捕叛变,在苏南的几个工委失去与上级组织的联系,张志强曾派胡汉的母亲凌福娣转道上海,经10数天辗转到盐阜地区,与华中工委接上关系,并带回6月27日陈丕显代表苏中区党委给陈云阁、张志强的信,宣布重建十地委(称后十地委或新十地委)。决定由陈云阁、张志强、康迪3同志组成,陈云阁为新十地委代理书记,统一领导丹北、澄西、镇句等地区的工作。派一部分干部武装去苏浙皖边区工委。苏常太、澄锡虞工作暂由区党委直接领导,委托韦永义代表区党委与十地委联系,韦负指导工作之责。茅山地区由新十地委去开辟和恢复工作。
正在此时,在丹北的宋亚欣要去钱敏处汇报茅山地区的情况。陈云阁便让宋与钱敏联系,商量送部分武装去边区的事宜。同时通知康迪过铁路来澄西与张志强接上头,召开关于新十地委的第一次会议。把宋亚欣带领的干部武装交李顺之负责送过铁路,再交武南县委转送往宜南。
陈云阁、张志强、康迪秘密集中至澄西篁村街的济生堂药店。济生堂药店是吴翼的父亲吴金福、母亲姚桂芳所开。抗战时即成为地下工作的通讯站,吴家全家都参加革命,3人在姚桂芳及儿媳徐绍琴(徐英)、陈凤珍(陈俭公)的热情周密的照料下,在密室举行了新十地委的第一次会议,王鹏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相互汇报了情况,交流了经验,学习讨论了区党委所作的关于斗争方针和任务、政策策略等问题的指示,会议决定,今后要坚定不移地执行隐蔽合法斗争的方针;发动群众并开展反抽丁、反征粮收税的合法斗争,学会抗丁、抗粮、抗税的软办法;把集中的武装部队分散成武工组、武工队;发展群众武装,密切配合群众的“三抗”斗争;密切注意叛徒的阴谋破坏活动,坚决打击敌人的“清剿”计划。
会议着重讨论了积极设法培训武工队员和地下党员的问题。大家认为,处在敌人的残酷统治下,坚持原地斗争,干部的不断被捕牺牲,势所难免。因而培训现有武工队员和地下党骨干,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定革命意志,加强战斗力,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
会议结束后,即回原地迅速传达贯彻。后来举办的地窑训练班和在芦荡深处办的训练班均由张志强、王鹏先后亲自主持讲课。讲坚持原地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讲隐蔽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讲紧紧依靠群众,控制基层政权,争取团结大多数的有关政策,同时进行革命气节教育,树立宁死不屈英勇献身的决心,组织学员认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讨论,力求弄懂弄通,达到提高觉悟之目的。
在培训过程中,对非党武工队员,还进行个别教育,在自愿的基础上办理入党手续。
2.迎送武装去苏浙皖边区
1947年2月苏浙皖边区工委书记钱敏、委员朱春苑带着分局指示到达宜兴南部山区,同原在这里坚持的孙章禄会合,建立了苏浙皖边区工委。
苏浙皖山区山高林密,距国民党控制的大中城市都较远,抗日战争后期,这里是苏浙区党委和苏浙军区活动中心,群众基础较好,宜于发展游击战争,但这里的干部和武装力量均感不足。
1945年10月大军北撤时,宋亚欣留茅山地区坚持斗争,先在句容武工队,后到茅山工委。1946年冬,在敌新六军、七十四师、交警纵队连续残酷“清剿”下,茅山工委和各地武工队受损失极大,茅山工委书记薛斌和宋亚欣两人继续坚持,同年底的一次被敌包围中,薛、宋两人又被打散,薛斌负伤去上海就医;因叛徒出卖被捕。宋亚欣与上级联系中断,旋即通过关系,先到澄西三河口邬墩村党支部潘清才处,找到张志强,再到丹北陈云阁处寻求支持,陈云阁把联系钱敏的任务交给宋亚欣。
宋亚欣走的是合法交通,以丹阳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学生”的身份,与吴桂达二人,化装成捉田鸡的,手拿竹竿,肩背竹篮,光着脚,经潘清才处到武南、宜北,再到宜南山区苏浙皖边区工委。宋问钱敏:“要不要武装部队?”钱敏说:“边区急需干部和武装。”钱要宋亚欣再回丹北联系。陈云阁在请示苏中区党委后,才将常喜生、陈荣贵、王双庆和地方干部钱汉珊及战士35人,由原镇句县委副书记陈冀带领,于1947年8月5日,从丹北到澄西,经戚墅埝火车.站过铁路、再从戚墅埝东大桥越运河,经武南、宜北、宜南往苏浙边区,于9月、10月分两批到达目的地。
迎送武装部队去路南,原交给李顺之负责,后因队伍到达澄西的时间一时难定,张志强又十分重视,考虑把部队送过铁路、跨越运河困难不小,便在武装到达澄西时,把这任务交给戚北区特派员唐廷轩、李汉平负责,因他们的地区临近铁路和运河,有利条件较多。
队伍要从澄西去武南,必须经过铁路和运河,其间还有一条公路,还必须经过铁路、运河中间的戚墅堰、丁埝两个镇和三个厂(戚机厂、电厂和通诚纱厂),两镇三厂已联成一条线,通道交叉,敌人对铁路的控制很严,要安全通过,并非易事。为此部队到澄西后,唐廷轩决定把部队隐蔽在离戚墅堰北3里多的小王家村王耀泉家,召集李汉平、韩绍根和常喜生共同商量过路过河的方法。
首先考虑35人的一支武装,要在敌人眼皮底下通过铁路、公路、运河,只能是出其不意地进行,不仅要注意部队武装人员行军途中的安全,还要注意部队过去后当地群众的安全,使部队到了武南后不被敌人发觉,否则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
选择潞城和丁埝之间的排姆村和芦庄两个自然村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这两个自然村,虽靠近铁路,但群众基础好,抗日战争胜利前后,胡汉、潘荣仁、李汉平都去活动过,交了一些朋友,曾建立乡的民主政府,任命正副乡长。大军北撤后李汉平回到本地坚持武装斗争,已有一年多时间,经常在那里活动恢复和加强了群众的联系,有好几家成为“支点户”,曹宜度、曹祥度、卞元根、张培林、牟老炳等都是可以信赖的。(www.xing528.com)
关于行军路线和通过的办法,与群众商量有两种走法:一是步行过铁路、公路,到运河北岸用船渡到南岸;二是直接上船从水上过铁路桥和丁埝桥过运河到南岸上船。两种走法都要用船,船成了关键问题。牟老炳说,船由他设法解决。
船解决了,怎么走法?大家认为步行速度是快的,但30多人加上武器在运河边上船,目标大很难隐蔽,为预防意外,用3条小船走水路,目标小,不易暴露,比较安全可靠。
部队隐蔽在小王家村,要到出发点排姆村需向导带路。李汉平把这个任务交给卞元根,卞元根高兴地接受了带路任务。
为确保队伍安全,由王小毛带领常喜生三次化装去戚墅堰附近观察地形地貌及敌情,李汉平几次叫曹宜度、张培林去行军路上,尤其是3座桥梁周围,弄清情况,查明晚上是否有敌人的岗哨、流动哨、暗哨和巡逻队,几次查核中没有发现有异常情况。
8月25日一早,卞元根就离家去部队接头。临走时,他出生不久的婴儿正在生病发高烧,他也不顾,依然上路,待第二天回家孩子已经奄奄一息了,卞元根毫无怨言。经过这样的考验,后由李汉平介绍,卞元根加入中国共产党,曹宜度也被吸收为党员。
部队领来了,黑夜里在田野间休息,不惊动村民,一面叫牟老炳去联系停靠在河弯里的渔船,一面派人去桥下察看动静,并进行监视。接着部队上了船,机枪架在隐蔽处,作好战斗准备。静悄悄地没有人说话,不许抽烟,也没有灯光,除了摇桨划船的水声外,没有别的声音。
唐廷轩还派几名武工队员埋伏在铁路桥口不远处的两侧观察动静,万一发生意外,可以有个接应。
3座桥的东面紧靠戚墅堰电厂,西面就是丁埝镇和通诚纱厂(即今之国棉四厂)。
每条船均有武南派来的带路人,前后拉开一定距离,依次前进。第一条船吴桂达,是带路的主要负责人,要求部队迅速登上运河南岸,放哨警戒,防止万一发生敌情,可以支援和掩护。经过铁路洋桥时,没有岗哨盘问,加速划行顺利到达运河南岸,放哨警戒。第二条船是渔船,由地下党员李焕清带路,用捉鱼的姿态边撒网边前进,到铁路洋桥时,船速放慢,徐徐地摇桨向前,船近桥洞时,两个交警岗哨发问:“什么船?”船公平静回答:“捉鱼的!”岗哨并无其他反映,船开过桥洞,用力撑划,加速前进。第三条由地下党员周才智带路,经过桥洞时,岗哨问:“什么船?”回答说:“是装猪的。”岗哨也未再问,也开过了桥洞。3条船陆续过了铁路桥,横渡大运河。队伍上岸后,由吴桂达带领,急忙上路,直向南去。可是走到戚墅堰东面去了。吴桂达觉得不对,急速回转向西,经过遥观一马杭一上店—殷薛一庙桥到达港桥胜家乡的陈家塘时,天已大亮,已有群众下田干活,目标太大,在有特殊关系的陈林坤家住下。
为了保证部队安全,做好乡保长工作,发动党员侦察警戒。首先去找保长,要他解决粮草吃饭问题。吴桂达还向他宣布:这是新四军南下先头部队,大队还在后面,不日到来。请告诉你弟弟吴鸣萱(国民党区分部委员,胜东乡乡长)放明白点,留条后路。共产党政策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邱家塘战斗,密报者杨和尚母子二犯已枪决,你是知道的。
吴桂达看看这些部队,心里想:“他们进入山区都是新四军的种籽啊!必定一个发展十个,百个,千个,成为一个大部队。我们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不能损失一个人,工作还是要做细做实为好,还是要提高警惕性。”胜东乡是吴桂达的家乡,抗日时、自卫战争时,一直在奉乡搞党群工作的,党员60%是吴发展的。因此,有条件发动全乡党员共同来保护我们的武装部队。发动50多名党员把各镇各桥梁都看守起来。
陈家塘村的东面是礼加桥,东南是走马塘,这二个镇都✉国民党部队驻防,抽调原顾家塘、朱家桥、西朱3个支部党员共9人,由顾南企、朱惠锡二人具体负责,这二个人(抗日时曾⋅任过新四军独立二团排长和班长)侦察工作保密工作都有经验的。
陈家塘村南右是前黄镇,前黄区署在那里,区长羊宗达,乡长汤锦文极为反动,离村较近,抽调夏家塘、赵家塘、伍家塘三个支部共25个党员,由吴福堂、宋喜大等三人负责,观察敌人动静。
陈家塘村北面是庙桥和港桥二个镇,这二个镇由周家塘、张溪中桥二个支部抽9名党员,由李焕清、吴桂洪二人负责,观察敌人动静。
东面敌人来,一定要走朱家桥,南面敌人来,一定要走寺桥,西面敌人来,一定要走河母桥、河口桥,北面敌人来,一定要走港桥,这些桥梁也有专人看守。另外陈家塘村陈玉泉、陈杏泉兄弟二个党员和部队一起,如发生意外,带部队撤退,帮助部队处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部队还在村召开群众会议,当场宣布是南下的新四军。全村群众非常开心,帮助烧水煮饭,热情接待。部队休息,体力得到恢复。
吴桂达再去找到钱梦悟,由钱派人一站一站送去皖南郎溪、广德地区,于10月份到达目的地,陈冀、常喜生同志身穿纺绸短衫,头戴硬壳帽子,像是做生意的大老板,吴桂达手拿扁担,结上一条绳,像为老板挑东西的样子,利用合法途径化装到达。这支部队到达后,成为边区武装的骨干,在边区工委领导下,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发展成为500多人枪的主力部队。为1949年4月迎接大军南下、解放边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保证安全,接送部队过铁路运河的3条船只,均分散停靠运河岸边,待到天亮之后,才各自回家。所有参加接送部队的同志,均严守秘密,直到解放,外人一无所知,敌人更是不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