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家评鸥洋意象油画(摘录)
COMMENT ON OUYANG’S IMAGE PAINTING BY CRITICS (EXCERPT)
鸥洋
1937年生于湖北武昌,原籍江西龙南。1960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后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20世纪60年代起活跃于画坛,早期作品倾向写实。1985年从师法籍著名画家赵无极后开始探索“东方意象”油画语言,将中国“文人画”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及现代形式感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艺术风貌
Ou Yang
Born in 1937 Wuchang, Hubei Province, hometown Longnan, Jiangxi, graduated from Guangzhou Fine Arts Academy in 1960, and stayed as a teacher there, now as a professor there, also member of China Art Association and China Oil Painting Association.
Since the 1960’s he has been socialized in painting circle, with early works tending to realism. Learning from well-known French-based artist Zhao Wuji since 1985, he began to explore “oriental image” oil painting language, combining interesting details in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together with western impressionist color of light and modern forms, and has formed individually identified artistic look.
鸥洋接过西方油画大师的笔触,更以中国艺术书画同源的原则,以写意带写实,把书法的意趣带进画面,以情带笔,以笔写意,信手挥洒,干湿枯润,冷暖浓淡,轻重徐疾、形光色融于一体,神意情铸于一炉。
-摘自闻立鹏文“美与妙的融合—看鸥洋近作所想到的”-1991
鸥洋的油画是通过这样几个递进的层面完成这种转换的:首先,她尝试从西方油性语言和东方水性语言这一对基本的形式要素出发去寻找问题的起点,她大胆在油画布上使用水性晕染的技法,使油性材料产生出一种类似于国画中“撞水”、“撞粉”的色调效果,为画面空灵的意象进行形式铺垫;在画面形象处理上,她没有采用西方纯抽象的语言形态,而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类的东方美学原则指导下,对中国花卉和西方印象派自然图像这样两种图式的多层次、多色调的结构修正和调整,使画面产出一种富有东方韵味的、幻化的意象造型。
-摘自黄专文“寻找油画语言的东方性”-1998
鸥洋从80年代中期至今,步步探索,千折百回,以其开放进取的观念,东方式自由创造的现代意识,选择中国文人画审美“意象”为油画求变的核心,以“气韵生动”为意象创造的切人点,吸收印象派的油画色彩,融入中国水墨画的笔情墨趣,寻求语言风格的个性化、独创性,从而开拓属于自已,也属于时代进程的油画东方之路。
鸥洋油画在艺术观念、艺术语言两方面发生巨变,突破了本世纪百年油画“中西融合”的多种图式。
-摘自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艺评家孙美兰文“东方意象——鸥洋油画探索之路”-1999
鸥洋在笔墨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地停留在一种意象的层面上,这就使得她的作品与西方抽象画,与赵无极、朱德群拉开了距离。如果说赵无极的绘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的话,那么,鸥洋的作品则是体现了中国花鸟画的意象之境。赵无极的抽象作品表达自然山水的变幻无常,神秘莫测,而鸥洋则从传统荷花的用线中,寻找光与色的明净恬淡,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起伏变化。
沉浮 82cm×140cm 麻布 油彩 1986
-摘自中国艺术研究生院院长、著名艺评家张晓凌文“追寻意象之美—鸥洋作品印象”
-2007(www.xing528.com)
鸥洋的“意象油画”的探索过程,也是她不断地探求传统文化艺术哲学内核的过程,因而她意识到“东方意象油画”的审美范畴不是简单地吸收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其涵盖着深刻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传统的哲学内涵。
-摘自陶咏白文“鸥洋与东方意象油画”-2007鸥洋的意象尽管是从生命(花草)演化过来的,但图式上有很大的变化,除了意象的模糊之外,也不是原先的章法,在具象的作品中,形象与空间在一种虚实与空灵的关系中,既有生命的律动,也有视觉的张力。在抽象的画面上,形象的替代被压缩在简单的形状中,视觉的张力被心理的张力所取代。也就是说,局部的笔触和颜色仍然是花的意象,但整体上则是构成的点线面,但是,鸥洋追求的不是构成,仍然是具象的暗示,那种关系像是薄雾中花丛,又像细雨中的紫藤;像朦胧中的实景,又像记忆中漂浮的印象。
-摘自易英文“意象的图式—读鸥洋的画有感”-2009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觉得她真正是一个艺术家,不是一般的……从鸥洋过去的画当中体现出也很优秀……几年以后在1987年她提出了东方意象油画,经过了理论上探索才能有这样的想法,一下子把技术的探索,提高到东方审美的体系。这是非常大的跨越,也是一种理论自觉,对于东方意象油画的提出有她的理论追求,有理论基础。当时探索的人很多,但是像她明确自信地走,是第一位。东方油画是比较普遍性的追求,油画本土化走向意象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在这个方面更适合中国,一下子进入了中国美学的系统,所以我认为鸥洋在油画上的贡献可以进入美术史的。
-摘自陶咏白2010年上海美术馆“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研讨会发言
我觉得鸥洋老师的几十年的追求,尤其是80年代的追求,形成自己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中国油画界一贯打着中国油画的旗号,不随大流,基本采取单枪匹马,沿着一个方向不懈地追求下去,这是非常少见的。……她非常有成就的探索,在她的艺术风格方面形成了符号化的东西,我们探讨油画的本土化,油画的中国精神,油画意象的精神,离不开鸥洋老师的精神。我觉得鸥洋老师的探索有非常突出的成绩,她不断追求意象油画的作品,表达中国的精神,她上升带有普适性的问题,中国油画该怎么走和怎么探索?怎么表达自己的感知?怎么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中国应该有中国油画的理念,甚至有中国油画自己的评判标准。鸥洋老师讲的比较少,做得很多,她在实践上提供了很丰富的文本,为我们思考中国油画的走向有非常大的启迪,鸥洋老师的画展已经越出了她的作品,对我们思考中国油画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
-摘自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著名艺评家梁江2010年上海美术馆“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研讨会发言
鸥洋老师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很多侧面给我们研究,我们主要对鸥洋老师学术问题进行总结和梳理,鸥洋老师作为中国意象油画提出的第一人进行了充分地认识。从美学史学角度对谁提出意象油画的学术概念进行了共同性的认识,意象油画的创作和实践是伴随西方油画引进中国油画开始,谁第一个提出是很重要的,中国意象油画的第一个提出者是鸥洋老师。
-摘自《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著名艺评家尚辉上海美术馆“鸥洋意象油画学术展”研讨会总结发言-2010
秋天的弧线 122cm×137cm 麻布 砂胶 油彩 1993
春天的弧线 122cm×137cm 麻布 砂胶 油彩 1993
左1 觅空NO.10
140cm×150cm 麻布 砂胶 油彩 2009
右上 觅空NO.4
140cm×150cm 麻布 砂胶 油彩 2008
右下 觅空NO.8
140cm×150cm 麻布 砂胶 油彩 2008
普照 150cm×175cm 布面油画 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