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咏者
SINGER FOR THE NATURE
文_旭辉
对于快速接受由媒体构建的第二自然的都市人来说,自然是个熟悉其实陌生的对象。人们再也无法体验古人对自然的神秘、崇高、感恩夹杂着愤怒、埋怨、渴望等等复杂情绪。而正是这些情感的涌动才促成了我们宗教的诞生,才构成的哲学,艺术,音乐等人类最早文明的胚胎。正是自然的伟大才彰显了人类的渺小,也正是因为我们对生命渺小的认同,才促成了我们对短暂生命的珍视,对生命价值的寻找。被剥夺了崇高感的自然也映现着失去对自我进行定位的现代人。而我们从最初对自然功利性的概括,就开始逐渐地远离了自然。在都市人的眼里,自然是游玩,呼吸,观赏的好去处。这种现代人功利的看法来自于人类科技对自然毫无顾忌的征服。并被人类由自己无理性欲求支配下的理性思考方式所建构的带有毁灭气质的城市乌托邦的逐渐成熟而加强着语气。初见刘彦的对自然的描绘,我发觉其中深深包含着梵高和塞尚艺术的影子。从笔触到图像所散发的精神气质上来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刘彦后期也从现代主义其他的流派吸取过营养,但在精神气质上却是深深烙上了前面两位艺术家的印记。我们会纳闷,刘彦作为一名老圆明园,当其他艺友在政治波普,玩世泼皮,艳俗等艺术形式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颇有影响力的情况下,刘彦仍然在十年如一日地在坚持他的艺术道路。对于现代多媒体艺术,等等日新月异的艺术种类来说,刘彦的艺术无疑是落伍的,但为何还偏执固守自己的艺术形式,这让我们不禁疑惑不解。
纵观刘彦的艺术生涯,从小喜爱艺术的他,受父亲的影响对物理这门学科认知世界的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早期刘彦就发表过《理解相对论的心理学障碍》,《分析的边界——重新考察“过去性”的涵义及经验主义的局限性》等学术性论文,这种在认知世界方式的思辨能力在同时期的年轻人中是少有的。这种物理学和哲学的早期铺垫导致刘彦异于其他艺术家知识结构,也使得刘彦对当时科学和哲学认知方式发出了疑问,直至刘彦遇到梵高的作品,艺术家才觉得自己的生命找到了归宿。1983年开始刘彦转向了绘画,其间经历他人生最为艰难的创作时期,并也结识了像舒群,王广义,任戬,等艺友,成立了北方艺术群体。1987年刘彦的论文《当代艺术的困境和使命》在《中国美术报》上发表。1992年刘彦从东北来到北京圆明园,与一群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们共同探讨和学习中西方艺术。刘彦的艺术形式从超现实主义到抽象绘画多有着不俗的表现,但是最后却将题材确定风景绘画,并一直延续至今,这种风格回头现象在当代艺术史中实属罕见。如果我们将刘彦的作品武断地定性为现代主义作品,肯定是不恰当的。在艺术家的以往的作品中,我们往往会发觉艺术家将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哲理化的倾向,在圆明园早期的作品中关注理性与感性,时间与生命的关系较多,相信这个时间段的作品已经帮助艺术家本人解决了一个阶段形而上的问题。对于风景题材的确定,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对现实和自然的回归。在刘彦的风景艺术中,的确继承了梵高艺术中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样也学习了塞尚对自然诗歌的运筹帷幄的把控力。但更重要的是刘彦的艺术试图平衡自己艺术作品中西方思想中对自然和个体关系的认知。他发现西方以逻各斯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的世界观使得西方文明像一个刹不住的飞驰的车轮向前飞驰,而它所碾过的就是神秘而完整的自然本身。而中国的文化中一直以来就强调自然的神秘性,强调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境界。显然中国对自然的认知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对自然的不可知论妨碍了东方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但却使得东方人对于平衡自身文化上升到一个西方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同时也保留了自然与人最为健康的存在状态。
因此,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自我的艺术的创造,第一,对完美主义的质疑:完美主义来自先入为主的逻辑假定。每幅作品对于刘彦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宇宙,所以正如波洛克所说,“我们要带着恐怖感去聆听绘画的静止性,就如同我们听到沙漠和冰川的寂静时感受到的恐怖感一样”。刘彦在描绘任何一幅作品时都带着对自我作品中自然的敬畏进入创作,而每幅作品对于刘彦来说可把握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做到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对于刘彦来说画的灵魂是漂移不定的。所以刘彦常常会就一个题材而描绘数遍,以求达到自然的效果。所以很多刘彦的作品从传统经验上来看有未完成的感觉。
第二,对现实的描绘。梵高的风景中,因为梵高拥有过浓的宗教情怀,所以对现实社会的情感总是不自然的。梵高绘画中对自然过于绚烂的生命力表现了梵高将自己的主体位置抬高到了一个神的高度,这往往也是西方艺术家的通病。在刘彦的绘画中,视角更为贴近个体的自然状态,描绘的题材对现实的提问更为直接。
第三,对风格的弱化。在刘彦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过多的对风格的追逐,风格是人对自我个体性的追求。中国漫长的山水绘画史中,风格的变化是十分微弱的。因为人与自然的平衡只有唯一的状态,轻微的个体倾向体现着个体的心性以及其时代的差别,但总的追求是同一的。去除强调风格的烦恼,艺术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之中怎样凝结普世的价值的思考。只有内在思想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变化才会带来风格形式的改变,所以刘彦的绘画一直保留着笔触的质朴和对自我主体性的警惕地显露,这也体现了一位艺者在面对真理面前所怀有的谦卑,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看刘彦的画总能得到某种不可言状的内心的自由和清凉,也许我们能在刘彦的绘画中读到焦虑,孤独,禁闭,骚动,无聊等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情绪。但作者从来不忘给观众带来自然的生命的茂盛,神秘,崇高,永恒。对于刘彦来说风景是他的精神家园,而绘画也已不再是一种职业或技能。绘画是一种爱,是一种关于爱的知识。艺术家在自然中发现生命的真谛。而现代的都市给人们带来了过多的骚动与欲求。人们对未来祈祷被切割成无数个商品购买意愿的实现,生命的意义被片面放大为对物质世界的占有,对生命的认知建立在功利主义的理性烈阳之下。现在还有几人会静静观赏一幅艺术作品,体会作者心声,快捷的图像世界早已剥夺了我们注视世界的眼睛。
操场上 160cm×260cm 布面丙烯 2009
美好的一天 160cm×260cm 布面丙烯 2009
刘彦
Liu Yan
展览
Exhibition
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首届中国北京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国家会议中 心)(www.xing528.com)
2010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06 心灵风景•刘彦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6 心灵风景•刘彦油画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2005 《东•西》——中、日、美、德当代艺术巡回展
2000 影像北京:10名艺术家聚集北京(北京剧院)
1999 观念摄影展(北京剧院)
1998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字文献展(美国纽约大学莱曼艺术学院)
1997 中国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师大美术馆)
1996 现实:今天与明天(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4 刘彦综合制作展(北京,翰墨艺术中心)
1993 后89中国新艺术展(香港)
1989 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86 北方艺术群体双年展(长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