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再次给力改革
如果说道光帝在宝华峪陵寝制度上的改革,属于小打小闹的话,那么,他的龙泉峪陵寝则属于大刀阔斧强力改革下的成果。尽管龙泉峪陵寝耽误了很多时间,也浪费很多人力和金钱,但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还是如期如质的建造了起来,并且其陵寝建筑规模和规制都发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龙泉峪陵寝的规制与宝华峪陵寝比较起来,有许多不同,若与以前的孝陵、景陵、泰陵、裕陵、昌陵等祖陵相比的话,则显示出更大尺度的突破。根据这些新变化的细节内容,现在可以大致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缩减规制类型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
1.地宫由九券四门改为四券二门;取消经文、佛像雕刻;由琉璃头停改为砖砌的蓑衣顶。
2.隆恩殿由重檐、面阔5间改为单檐、面阔3间。
3.裁撤了隆恩殿及月台周围的石栏杆。
4.东西配殿由5间缩为3间。
5.宫门前的马槽沟上,由传统的三路三孔拱桥改为一路三孔拱桥,两侧为五孔平桥。
6.神道不与泰陵神道相接。
7.裁撤了方城、明楼、二柱门、石像生、石望柱。
8.不再建圣德神功碑亭。
二、奢华铺张类型变化。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将传统的三座门形式的陵寝门改为四柱三门三楼形式的石牌坊。
据清宫档案记载,这一改动,比原估增加银2387两9钱9分9厘。这一变化也属于独创。
2.三殿木件全部使用名贵稀有的金丝楠木。
楠木生长在川、广、云、贵诸省的深山之中,生长慢、产量少。早在嘉庆初年就已很难采到大件楠木,在建昌陵时,因采不到大件楠木,曾拆用了京城东直门城楼的楠木木料。仍不够使用,最后不得不全部改用围场的黄松。到了道光中期,楠木之稀少珍贵更是可想而知。因此,龙泉峪陵寝的三殿木料仅此一项就要多耗费巨大的民力和钱财。
慕陵东配殿山墙和后檐墙均是磨砖对缝
慕陵东围墙磨砖对缝
慕陵隆恩殿东侧走廊
3.三殿木件不油饰彩画,虽然节省了一些银钱,但天花板上、雀替上和隔扇裙板上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云龙988条,仅此这一项,又要多花费很多的银两。
4.三殿的檐、山墙、陵院围墙(不包括神厨库院墙)、隆恩门的扇面墙的墙体等全部采用干摆到顶的工艺手法。
干摆,俗称磨砖对缝,是一种工艺高超、工序复杂、费工费料的砌墙工艺。砌筑成墙时,砖与砖之间干摆灌浆,砖与砖之间全用灰来黏接,墙面不挂灰、不涂红,整个墙面光滑平整,严丝合缝,外表一看,砖缝细如发丝,甚至几无缝隙,浑然一体,看不到一点灰痕。这种砌法的墙体,外观整洁、典雅,实际又颇坚固,由于费工费料费钱,所以工程中很少有干摆到顶的墙体。如果按传统做法,这些墙都是上身糙砖灰砌,内外墙皮抹灰,提刷红浆或黄浆,下肩内外均为澄浆砖干摆。就是以骄奢淫逸著称的慈禧皇太后,在重修她的陵寝时,也只将三殿的山、檐墙改为干摆到顶,而陵院院墙及宫门的扇面墙仍采用传统做法,未敢大变。
三、属于创新类型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表现在八个方面:1.大殿前的月台上不设铜鹤、铜鹿,而陈设石幢、石日晷。(www.xing528.com)
2.隆恩殿地面略近方形,中央明间与东西两侧之间各施隔扇,外绕走廊,这在清代关内九座帝王陵寝中是独一无二的。
3.在神道碑的背面镌刻碑文。
4.石五供的花瓶、香炉上不刻兽面纹而刻流云。
5.后寝部分后院的面阔(东西宽度)比前院窄。
6.将陵寝名镌刻在陵寝门中门之上。
7.地宫里面首次设置龙须沟。
在这7项创新中,只有后3条对后世清陵产生了影响。因为自慕陵以后,凡皇帝陵和皇后陵,后院均比前院窄。凡帝后陵,乃至妃园寝,所有地宫都设置龙须沟。而其中将陵寝名镌刻在陵寝门中门之上的做法,只有昌西陵和慕东陵是效仿了,因为只有这两座陵寝均没有建方城、明楼,没有悬挂陵名匾额的地方。假设昌西陵和慕东陵都有自己的方城、明楼,肯定也就不会出现把陵名镌刻在陵寝门之上的现象。后来建的定陵、定东陵、惠陵、崇陵就是例证。
当然,道光帝所做的这三类改革陵制的变化,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同时兼有其他类型的性质,因为这些均是没有一定参考前例的,是道光帝一时的心血来潮,完全是出于道光帝个人的喜爱,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他的做法是否会对后世子孙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因此其随意性是很大的。
其实,在现在人们看来,道光帝之所以大张旗鼓地改革祖宗陵寝制度,不仅仅因为简朴是他所认为的家风,更重要的是他虽然是一代比较守成的帝王,但骨子里却也有一种新的思想在作祟,龙泉峪陵寝真正出现的原因,也许就是他新老两种思想经过反反复复斗争后的结果。道光帝既想继承传统祖制,又想创立节俭新规,于是就出现了与祖制有冲突矛盾的问题了。如果葬在东陵,就不能与父母葬在一起,还不能彻底打破祖上留下来的陵寝制度老规矩,以让自己子孙继承效仿自己很节俭的家风。于是,他就在宝华峪陵寝地宫渗水问题上大做文章,将本来不是很严重的事情作为重大责任事故来处理来问责。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既巩固了他作为帝王的无上尊严,也打击了朝中反对他破坏陵寝制度的朝中大臣们。这样,他就不仅可以随意更改陵寝制度,更可以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陵寝搬到西陵陪伴在自己的父母身边。这可以从他派人在四处寻找新的吉壤中看出来,他对朝中大臣的意见还是比较在意的,所以他故意拖延了两年时间,才把自己陵寝的吉地确定下来,那就是自己父母陵寝附近的龙泉峪。如果他一开始就让人在他父母陵寝附近相度吉地,也许朝中大臣会有不同意见,而他把事情拖延一段时间再这样做,朝中大臣们则不敢再站出来反对,前车之鉴中受到处罚的大臣们的样子,在那些大臣们心中一直历历在目,不敢再超越自己管理范围的一小步,因为那些朝廷大臣们通过与他们的这位谨小慎微的道光帝合作共事后发现,道光帝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子,事必躬亲、明察秋毫不说,一旦被抓住什么错误把柄,那就很可能被降职、充军发配,甚至被砍头,于是,这些大臣们也就磨炼出了一套对付道光帝一个人的官场规则:少说话,多磕头。这种只注重于形式细节的官场风气,令众大臣再也不敢对道光帝所作所为有一点违背的意见。因此,道光帝才能冲破朝中大臣方面的阻力,将他思想中的节俭与浪费、遵守与打破祖制的行为最终付诸实践,并一再取得了令自己满意的效果和成绩。
纵观整座龙泉峪陵寝,我们不难发现,之所以有这些变化,也许是一向以俭朴自诩的道光皇帝为了表明自己是真的生活很节俭,也许是他内心里本来就存在对祖制的一种叛逆抵触心理。但不管怎么说,即使新建的龙泉峪陵寝裁撤掉了很多建筑,无奈于该工程同时又新增了很多奢华的建筑,致使整个龙泉峪陵仍耗银达240万两之多。这样细算起账来,道光帝陵寝的两建一拆,其本身的花费,在清代建陵史上,绝对是首屈一指了。这对于道光帝一生的所谓节俭是个最大的讽刺,由此也能看出他性格上的反复无常和一意孤行。
这里可以说明道光帝的思想比较复杂,也很矛盾,他在打破祖宗的陵寝制度之后,却要求自己的后世子孙遵循自己所创立下的规矩和制度。道光帝在龙泉峪陵寝月台石幢上的御制诗中的一句话,则非常彻底地暴露了他的这一思想,这联诗句是这样说的:“岂敢上沿诸制度,或能后有一规模。”意思是他不想沿袭关内诸祖陵的规制,是想使自己的陵寝成为后世子孙效仿的蓝本。后来的事实表明,道光帝所创立的新陵寝制度,或者说他所谓为陵寝应该有的陵寝规制思想只有很小一部分得到了继承。继慕陵之后建的定陵、惠陵和崇陵,基本上仍是采用了孝、景、泰、裕、昌诸陵规制。而他所创立的新陵制,无意中却给他的子孙建陵寝制造了一定的麻烦,定陵规制之争就是一例。
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长期负责陵寝工程事务的工部右侍郎宋晋向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上了一个“慕陵规制万古可法,定陵可否仿照办理”的折子,他在奏折中说:
窃臣备员工部,每于查看陵寝工程,皆得敬谨瞻仰。所有各陵工前建圣德神功碑楼并像生石工等项,后建明楼,本系遵照成规,藉崇观饰。惟慕陵制度有超越寻常成例之外者,前层不建碑楼并石像等件,后层无明楼,仅于隆恩殿后建石牌楼,其上即为宝城。臣每叹为朴实宽敞。圣心制作之精为万世不可易也。……现闻定陵工程基址新立,蒇事尚未有期……可否饬下钦工处,于定陵规模更加详度,总在工程之固,不在增饰之规。一切仿照慕陵规制办理,以期山陵早日奉安。
由于变更陵寝规制,关系重大,两宫皇太后也不敢做主,于是,令众臣会议此事,很快,以礼亲王世铎为首的众大臣将会议结果上奏皇太后:
现在,定陵工程大局已定,若勉强仿照慕陵办理,则所备木石工料等项一切均须变更,既多滞碍,转恐稽迟。臣等公同细心酌商,自应仍遵现在成规,敬谨赶办,以期尽速蒇事,山陵早日奉安。
众大臣的意见是仍按原规制继续办理,于是,两宫皇太后很快作出了关于咸丰帝陵寝规制的最后决定:
该王大臣等所议,实系准情酌理,询谋佥同,自应俯允所请,著仍遵现在成规,迅速恭办,以期山陵及早奉安,用承妥佑。
虽然宋晋的建议未被采纳,定陵规制之争也暂时风平浪静,但13年后,关于陵寝规制的问题,则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
光绪元年(1875)营建惠陵时,有鉴于定陵的规制之争,在动土兴工之前,承修大臣们就向两宫皇太后奏请惠陵规制:“惠陵……其尺寸做法是否仿照慕陵,或仿照定陵规制?开具尺寸清单并绘图,恭呈御览,伏候皇太后圣裁钦定,以便遵照灰线、烫样。”当日两宫皇太后便降下懿旨:“著照定陵规制,图留中。”40天以后,即光绪元年四月七日,两宫皇太后再降懿旨:“惠陵现在择吉兴工,除神路、石像生毋庸修建外,其余均照定陵规制。”惠陵原设计规制,神路与孝陵相接,设石像生5对。两宫皇太后出于节省经费以效法慕陵做法,用以昭示“绍休法祖”、“朴实俭约”之外,其余的,还是按照定陵规制办理的。
至此,道光帝所创立的新的陵寝制度,在光绪朝因不被采纳而彻底宣告失败。因此,清代皇陵陵寝制度再次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上。当然,这些事情的发生和结束,道光帝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早已躺在冰冷阴暗的地下。不知是他对自己陵寝的改革有些后悔还是怎么,在道光帝临死前,他再一次给力他的龙泉峪陵寝,留下了四道奇怪的谕旨,希望他的儿子能按照他的意思完成他最后的心愿。
那么,历史上的道光帝究竟留下了什么样的谕旨呢?他的儿子又是怎么做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