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鲶鱼法则
法则涵义:激活员工队伍。
专家解析
“鲶鱼法则”来源于一个故事:挪威人很喜欢吃沙丁鱼,渔民们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假如能让它活着抵港,活鱼的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喜欢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所以捕捞到的沙丁鱼经常是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假如还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但是,大家都发现只有一位渔民,他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并且很生猛,因此他赚的钱也比别人多很多。这个渔民一直严守着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因为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个异类后,害怕受到威胁,也紧张起来加速游动,这样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了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法则”。
“鲶鱼法则”,指的是采取一种手段或者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这种做法其实是一种负激励。同样的,它也可以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通过个体“中途介入”,对群体产生刺激和推动作用。
假如一个组织的工作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时,往往就说明员工工作积极性低,“一团和气”的集体不一定是高效率的集体,这个时候,采取“鲶鱼法则”一定是很好的选择。在一个企业中,如果始终有这样一个“鲶鱼型”的人才,那么,员工队伍必然会被激活,能提高工作业绩。
“鲶鱼法则”是管理者激发员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也需要不断补充新鲜的血液,将年轻、富有朝气的员工引进职工队伍中,给那些遵循守旧、“沙丁鱼”员工带来竞争压力,才能唤起他们的生存和求胜之心。其二,管理者需要给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管理等,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很多管理失败的公司,事先都已经有一些征兆,但是管理者们没有发现,或者有部分管理者发现了很细微的不对劲,但是忽略了。比如说,企业的气氛沉闷、缺乏压力、管理层安逸舒适、员工充满惰性等,还有一部分真正有才能和潜力的人员他们的才华得不到发挥,有的选择离开公司,有的只能耗费掉自己的才能,企业也慢慢地失去生机了。
所以,鲶鱼的快速游窜,能使沙丁鱼感到紧张,导致沙丁鱼也跟着动起来了。那么,在企业中,有时候也很需要一条活跃的“鲶鱼”,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从而提高团队的执行力。
案例链接
本田宗一郎在本田公司考察员工工作时发现了一个令他很不安的问题,公司存在着不少的从早到晚东游西荡、无所事事的员工,他们是拖企业后退的“蠢材”或“废材”,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变成不可缺少的人才或者是辛勤工作的员工呢?
他左思右想,又觉得不能开除他们,因为一方面会受到工会的压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会蒙受损失。这件事让他大伤脑筋,这时候,他的得力助手、副总裁宫泽就给他讲了一个关于鲶鱼与沙丁鱼的故事。
听完故事后,本田宗一郎豁然开朗,连声称赞说这是个好方法。宫泽补充说道:“其实人也是一样。一个公司如果人员长期固定不变,那么新鲜感和活力就逐渐减少了,慢慢就养成了一种惰性,缺乏竞争力。只有感觉到有压力,才会有竞争的气氛,员工才能有紧迫感,才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企业才会变得有活力。”本田宗一郎深表赞同,他决定依照“鲶鱼法则”对企业进行人事改革,让员工们都紧张起来。
于是本田马上就行动,从外面找来一些精明能干、思维敏捷的25岁~55岁的生力军,这些充满活力的“鲶鱼”,给公司带来了紧张的气氛。甚至还聘请了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让全公司上上下下的“沙丁鱼”都过一回“电”。
比如说,本田觉得公司销售部经理的观念离公司观念太远,而且思想守旧落后,这些人的思想已经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下属。所以,本田决定找一条“鲶鱼”来,尽早打破销售部这种维持现状不思进取的局面。经过周密的计划和部署,他们终于把松和公司的销售部副经理,年仅35岁的武太郎挖了过来。武太郎接任本田公司的销售部经理一职后,立即制定了本田公司的营销法则,对原有市场进行了分类研究,制定了开拓市场的新计划等,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后,凭借着他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的热情,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强了部门的合力,公司的销售出现了转机,销售额直线上升,知名度也不断提高。(www.xing528.com)
本田宗一郎对自己有效地利用“鲶鱼法则”而得意,从此后,引进外部“鲶鱼”成立本田公司常常使用的一种手段。
操作指南
管理实践表明,恰当使用“鲶鱼法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鲶鱼”人数不多,但是他们的威力不小。当“鲶鱼”被引进到企业时,管理者该如何把握对“鲶鱼”的管理力度,成为“鲶鱼法则”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管理过紧,会限制“鲶鱼”的活动能力,起不到作用;管理过松,就会导致自由泛滥,稍微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企业内部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和运转。那么,管理者应该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 发扬民主,鼓励团结
管理者一定要在企业内部发扬民主,鼓励员工团结与协作。如果出台一项决定,那么就由大家共同参与,领导或组织中的“鲶鱼”可以先制订一个初步方案,让大家参与讨论,一旦发现了不合适的地方,大家都可以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可以及时更改方案,或者是彻底推翻原有方案,决策的最后一步就是领导做决定。如果决定已经做出了,那么所有人的不同意见都予以保留,坚决服从领导的决策,并且要严格执行这个决策。在制定决策和执行决策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多多鼓励“鲶鱼”,提倡团结与协作,对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要注意及时疏通和制止。执行决策的结果,只要是成功的地方,领导要与大家共同分享;假如出现了过失,领导应该先自我检讨,然后再去找出过错的原因,并且承担起主要责任。
● 公平、公正、公开的对人和事
“鲶鱼”们有着巨大的能量,所以对“三公”要求更加强烈,他们希望得到领导和组织成员的认同,有着超强的成就感,渴望得到公正的对待。所以,管理者要注意“一碗水端平”,要注意解释、争取“鲶鱼”的理解。
管理者创造学习型企业,是希望员工们能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每个企业中的资讯流是自下而上的,所以管理者想要以资讯为基础系统地发挥作用,就要求每个人和每个部门都为他们的目标、任务和联系沟通承担责任,它建立在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景基础上,对公众负责的一种扁平化横向网路系统,它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更注意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组织的学习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组织成员活出生命的意义。在这一组织中,管理者的职能不再是直接指挥,而是为组织成员提供服务。因此,服务意识应摆在领导意识的第一位。
● 创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
作为管理者,首先就要敢于揭露自己,千万不要抢功推卸责任。鼓励管理者做到“什么事都摆到桌面上来说”。领导要与“鲶鱼”推心置腹,充分合作,尊重他们的人格,没有心理上的距离,双方的交流一定是出于工作,没有任何的个人恩怨和成见来进行剖析成败得失,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 让“鲶鱼”发挥才能
一般说来,“鲶鱼”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面对这样的下属,最重要的是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职责是给“鲶鱼”创造条件、搞好后勤,让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而不是拿他们跟自己一比高低。管理者可以不懂专业技术,但一定要懂管理。作为管理者,要“宰相肚、能行船”,有容人的海量,不能嫉贤妒能,不要一看到比自己有才能、有学识的“鲶鱼”下属就恨得咬牙切齿,生怕他超越自己,甚至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对他进行打击和压制。这样一来,你所压制的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人才,而是一个组织;不仅仅压制不了别人,自己也得不到任何提高,甚至是身背恶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