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育人特色形成的借鉴意义
一所学校的管理文化最重要的莫过于其一贯秉承的德育传统及其久而久之形成的德育特色。学校德育特色的形成,主要从育人特色的正确定位、思考、特色创建机制的确立、激活德育工作的举措来逐渐形成整个育人特色运行机制。
1.育人特色理念要到位
优质教育具有特色性。优质教育应该是特色教育,离开了特色谈不上优质,优质寓于特色之中,特色体现优质。纵观中外名校,无不以特色著称。我国的教育工作面临着信息时代和国内外复杂形势的多重挑战。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所以,德育特色理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一点可从各校校训中得以佐证。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几乎所有的校训都是先从道德上做文章。
让师生在自信中快乐成长是该校的办学理念。因此该校的校训是以“四自”为目标,即“言行自律、身心自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久而久之,“我自信,我能行”便成为校园里广为流传的口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看到:“学者第一要看重德器,德器深厚,所就必大,德器浅薄,虽成亦小”,从而领悟“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的真谛。所以,一所学校德育特色的理念到位是首当其冲的。
2.特色本源要正确把握
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制度规范,是形成特色的本和源。从组织结构来看,德育组织的网络化为学校实现全员、全方位、全程德育创造了先天的优势,可谓德育特色之“本”。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德育专业队伍和课任教师齐抓共管、全员育德的“大德育”工作体系是很多学校的共识。在这种大的氛围下,又开创了富有特色的德育机构。加强设置,突显德育人性化、实效性特色。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是形成德育特色的“源”。
如该校依据特色定位,制订相应各项规章制度,保证特色得以形成和确立。德育工作以夯实基础性工作、加强特色性工作、拓展创新性工作为方针,始终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纲领,建立起规范的德育体系,从而建立起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构架。将升旗仪式、校会、班会、晨会、午检等德育常规教育管理作为填充,并将各个教育管理环节加以制度化,保证了德育制度的一贯性。
3.德育系统的有效支撑
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必将有一个平缓到起伏、起伏到稳定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不断深化、巩固、提炼中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特色。因此特色的形成,必不可少需要一个重要的系统来支撑。
对于特色育人来说,主要应抓好如下三方面:
(1)健全德育组织网络。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德育工作管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成效。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参与德育工作的各种人员和各方面的力量统一的科学组织,是形成合理的管理网络层次结构,建立协调工作关系的系统,学校德育工作应该齐抓共管。
为了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该校成立了三个层面的德育网络:一是以校长为组长,各处室负责人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德育管理网);二是以中队辅导员和思品、心理健康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德育实施网;三是以家长学校为依托的家庭、社区化德育网,从而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格局。每月定期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主要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并研究对策,为校长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此外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相关德育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综合,为学校德育规划及计划的制订修改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每两周定期召开辅导员会议,既有中队管理的先进经验交流,又有德育学科示范课的研究与探讨,既有德育特色师徒结对活动,又有学生个性化品德评语观摩,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行德育导师制。在原“三助”工作的基础上,他们积极推行德育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为导师工作建立“档案制度”、“家访联络制度”、“谈心与汇报制度”,把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分解到导师身上,让导师既管教又管导,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关心学生。使德育工作在关注弱势群体方面,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素质。要探索德育模式,首先必须抓好师资队伍。我们要求教师严格做到:一是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竞争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重视挖掘德育和知识的结合点并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并以美的语言,美的行动,艺术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推进德育工作。三是经常开展课题研究,总结经验收获,交流推广。四是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研究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功能、方法,紧紧围绕学校德育特色这个主旋律开展工作。
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是学校育人特色发展的助推器。该校为强化德育工作研讨,一年一次的德育工作研讨会已形成惯例;经常性组织辅导员分批参观省内外德育特色学校,学习他们先进的德育经验。根据学校实际,与每位教师签订了相关责任书;为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把德育工作与教师综合考评结合起来,将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评职和晋级的重要依据,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证。同时该校依托工会组织,举行“教师行为规范达标学校”创建活动、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拟订出了《教师格言100条》、八条师德承诺和三条师德底线,并开展镇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比活动,把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册,发给每个教师,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形成内外结合,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局面。此外,学校还分别组织部分中队辅导员上杭州铁路五小、萧山高桥小学及绍兴柯桥小学进行参观学习。辅导员老师们注重言传身教,积极参加“爱心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七年来坚持为敬老院孤寡老人献爱心,在校内外开展洁美家园活动,与特困生结对子。女教师们无私奉献的行为深深感染了学生,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2005年该岗被评为浙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
(3)落实家长队伍建设。家庭是德育特色教育的合作者,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积极加强理论研究和宣传,让家长了解德育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长期性的功能。二是加强家校联系,采用联系卡、家长会、观摩活动,让家长了解学生参加德育活动参与情况,明确学校推进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做法,让家长配合学校落实具体措施。三是积极开展“五比较”活动,即比较子女道德情操的变化,兴趣爱好的变化,学习习惯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变化,学习成绩的变化。通过比较,让家长感受到德育对子女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取得家长的支持,保证活动的开展。四是积极组织家长参与学生的考核、评价活动,让家长既享受到子女成功的喜悦,又开阔了眼界,寻找差距,从而鞭策子女的进步。家长队伍的建设,不但从教育教学上帮助了学生进步,更欣慰的是通过家长队伍的建设,使德育特色教育得以深入人心,得以全面推广。
如该校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一个重要教育者,其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该校依托家长学校,努力构建德育社会化机制。学校编印《益小教苑》校报向社会传递学校教育动态,让社会了解学校的教育信息。如每年镇少工委、团委等单位联合表彰学校家长委员会优秀学员,又如在召开少代会期间,镇党委、人大、政府的领导都到会进行致辞。该校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得到萧山区、杭州多位专家的高度的评价,多次在有关会议作交流,并在该校召开现场会,在全区得以推广,2004年顺利通过了杭州市示范性家长学校验收。
(4)德育举措有效激活。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是僵硬的东西,是“无机”的。设置机构和制定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有效,还必须有另外一种东西去激发它,让它“活”起来。这就需要一种能够让组织运作起来,让制度产生作用的控制力,它是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主任方面,建立催人奋进的目标导向机制、择优聘任的竞争机制、自我完善的评估制约机制、自我发展的多元激励机制,对优化班主任队伍,鼓励班主任改革和探索班级管理工作,培养名班主任将起到根本的保障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德育规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思想,按照“大德育”统筹规划教育内容,深入开展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并将其序列化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军事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因此,只有采取有效举措才能更好地激活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育人特色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的借鉴意义。该校是萧山区第二批德育特色学校。多年来,该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制度,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近10多年来,学校扎实做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创优为目标,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抓手,有效整合教育教学活动。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德育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在《浙江电视台》、《浙江教育报》、《杭州日报》、《钱江晚报》等媒体予以报道。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团中央少年部副部长张朝晖在参加区少代会期间到该校调研德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欣然题词:“继续大力探索以少先队组织为依托的学校德育工作,推进少先队工作的新发展,为素质教育作出新贡献!”。
在德育发展过程中,应凭借各种渠道,把握各种契机,挖掘多方面的资源,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成为学生感悟人生,体验成长的舞台。归根结底是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统教育重在一个“新”字。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永恒不变的主题。简单、空洞的说教,很难引发孩子的共鸣,让孩子们从身边熟悉的环境开始感知认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乡爱国情感。在“爱祖国、爱萧山、爱家乡”活动中,可以开展“走近家乡,走进沙地”、“爱国百分百寻宝”系列调查研究活动。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考察、上网、进图书馆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家乡环境、特产、民间绝活、名胜古迹和名人轶事等进行系统了解。在融入关注民族历史文化、参与社会探究的活动中,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激励,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
②养成教育突出一个“实”字。他们分层次、系统地规划养成教育,结合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引导教师共同修改“星级”评比细则,开展“星级生大行动”。采用“训练多样化,要求标准化,检查制度化,规范持久化”的办法,推出“行为规范示范班”“行为规范达标生”评选,开辟文明评比专栏,日日评,天天讲,每日集会及时反馈,周周有重点地对薄弱项目进行检查,及时整改,保证各项细则落到实处。
③主题活动凸显一个“趣”字。该校以艺术教育为龙头,突出开展艺术交流和书画创作两大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趣味创作与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拓展视野,也激发了创造性思维,而且陶冶美好情操,培养良好品质。游戏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形式,寓教育于游戏情趣之中,让学生在玩中长知识,长才干。如:开展“新童谣伴我成长”征集活动,利用晨会、班队活动、墙报、广播台等途径广泛渲染,让反映爱祖国、爱家乡、新成就、新生活和讲文明、讲道德、讲安全、讲卫生等健康童谣在孩子们中间推广、传唱。在“童谣伴我成长”表演赛中,同学们吟诵童谣、创编童谣,滋润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同时出版学校学生童谣作品集,作为校本教材开展学习,趣味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促进活动有效开展。
④独具匠心妙在一个“活”字。在德育工作中,不仅努力做到“老课题搞出新意”,还力求“新课题巧妙设计”,“说、读、讲、教要改变,新巧趣美不忘记”,把握契机,活用不同手段,使活动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
⑤开启心灵力求一个“真”字。在以德育人中,我们坚持调查研究,讲实情,求实效。一方面对在校生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问卷调查”“小学生良好文明习惯调查”,对未成年人面临的问题进行“解剖”,与家长共同商议,制定有效的措施;另一方面开展“中小衔接研讨会”,听取上级学校对学生的跟踪评价,落实措施的有效性。学校还成立“心乐园”心理咨询室,开展“我的烦恼我来说”“解决烦恼我能行”系列活动。教师在德育中,能蹲下身子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力求尊重孩子,真正立足于孩子的需要来帮助孩子,解决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德育更有针对性。
⑥网络通畅致力一个“融”字。该校通过创办“家长学校”,把教育的触角引向家庭、社会,融入社区。专门为一年级课改年段的家长们作小幼衔接讲座;邀请家长参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讨论,汇编论文集;学校建立了“益小教苑网页”,不仅通过网页及时向外传播学校信息,让学生、教师、家长了解学校,还开辟了“家长学校”“心乐园论坛”等园地,引导家长和孩子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参与学校管理。学生、家长、老师、社会各界人士都可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一个潜在的立体德育网络,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人互动、人机互动中,网页成为家长、学生、学校沟通的互动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德育资源,为健康育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⑦立足实效贵在一个“恒”字。德育工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使道德规范入耳、入脑,根植于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借助班队课、思想品德课进行主渠道教育之外,还强调各学科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浙江省活动课程研究基地”“中国钢笔书法实践基地”的优势,探讨德美的有机结合,让养成教育、品德教育进入课程设置,以便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注释】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2) 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3) 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4)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8页。
(5)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7页。
(6)张治勇、张杰、杨新宇:《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