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体系初探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体系初探

时间:2024-09-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可以说,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高级阶段。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建设-理论体系初探

第二节 特色学校理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下发,给广大学校提供了办学的思路,使各个学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各自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形成鲜明的个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导向。随着《纲要》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各类学校越来越重视特色的作用,并千方百计地发掘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以此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特色学校的涵义界定

(一)特色学校的概念辨析

“特色学校”一词在我国官方正式文件中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如上所述《纲要》首次将学校发展与特色联系起来。

对于“特色学校”内涵的理解,一些学者从学校文化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产物。特色应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成为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努力形成一套全面的、整体的、综合的学校文化模式。”(12)也有的从特色学校特征的角度认为:“特色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特色的学校。它是对办学中能出色地完成学校教育任务,而又在整体上具有独特、稳定、优质的个性风貌的学校的统称。它有三个突出的表征:一是独特性,拥有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颇具个性风格的优秀品质;二是高效性,执著追求愈加出色地完成教育任务;三是相对性,建构在与一般学校比较基础上,不宜用孤立、片面和静止的态度来检视。”(13)还有一些学者则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指出:“特色学校是学校在保证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另外增设了新的课程或是加大了某些课程教育内容的量;在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上,提高了某些教育的标准;在某些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的购置上超过了中小学的一般要求,使学校在某些教育方面形成了特有的优势。”(14)

但是,在实践中,常常有人不大清楚“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区别,有没有区分的必要,以至于在实践中将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样势必造成对实践活动的不良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做一个区分,使人深入理解特色学校的概念涵义,更好地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关于“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二者是一个相近的概念,可以互相取代,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具有不同指代的概念,有着层次和质的区别。在此,我们持后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是不能够等同起来的,二者在发展层次和所指的内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简单的二者等同将不可避免地使广大学校创建特色的过程中陷入混乱,走入歧途。

具体来说,“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有以下几点不同:

首先,从语词角度来说,学校特色指的是学校的一种或多种特色,其重点是特色,主要在于区别于产品特色、商业特色、服务特色等,而特色学校指的是一种学校,其重点在学校,指的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学校。

其次,“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标识的阶段不同,前者是指学校在某方面形成和具有的独特之处,比如办学、管理、建筑、育人等方面所独具的特色都可以称作是学校特色,从时间上说,一般诸如此类的单方面的特色不需要太长,从覆盖面来说,这些特色都只是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色,并不能代表整个学校的特色。而特色学校不仅仅是指学校在某一方面形成的独具的特色,除此之外,还要求学校在整体风貌上,都体现出独特性,也就是不仅在某些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而且还要求在这些方面特色的引领、辐射下,整个学校的工作都充盈着特色的骨气和特质。比如说某所学校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走在了同行、同地区的前列,但是,不能就此认为,已经形成了特色学校,要成为名符其实的特色学校,还要求学校紧紧抓住艺术教育的特色,深入挖掘艺术教育的内涵,并结合自己学校的传统,将艺术教育的内涵和真谛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中,以艺术教育为带动,通过“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以核心带全局”的做法,使艺术特色作为一个引领学校发展的新的引擎,在艺术教育的铺开中,求得全校整体的持久特色发展。因此,可以说,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高级阶段。

再次,“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表现的稳定性不同,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它具有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一般来说,一所学校要在某个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在某个方面出一些成绩是比较容易的,虽然,学校特色的形成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它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改造才能形成,我们不能因为某几个学生取得了好的成绩,开展了某项独特的实践活动等就说形成了学校特色,但是显然,与特色学校相比,学校特色具有短期性和局部性。特色学校是在学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并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它要求把办学理念物化为学校的环境,将特色渗透到学校文化中,这样既诠释了办学理念,又使学校的环境建设有了重心。身在校园,能够让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点、办学风格扑面而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体会至深,特色学校一旦形成,它就不会随着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或消失,而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得以保留和发展。

第四,“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所标榜的产物不同。特色总是相比较而言的,没有比较,也就没有特色。学校特色是一个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某方面的独特之处,比如某些学校在育人过程中形成的选择重点,或把长期的经验进行积累,而逐步形成的某方面的个性或强势。

这是从一个学校和其他学校比较的角度来说的,但是学校特色并不一定代表这个学校在育人和办学上有好的成果。而特色学校则不仅仅指学校在一个较为宽泛的整体上形成了稳定的特色,而且,还指向较高的育人成效上,即是说,特色学校不仅要办出特色,而且还要办出成果,如果不能提高学校的育人成效,那有再多的、再明显的特色也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上,特色学校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起点。特色学校是学校特色的成熟标志,从学校特色到特色学校不仅仅是一个表现形态的变化,而且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一个由局部向整体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学校特色化。即实现学校独特的整体风格和出众的办学成果的过程,就是学校特色化,也叫特色学校的形成或创建。

(二)特色学校的涵义剖析

就学校来说,特色学校是对其具有丰富精神文化内涵的教育生活的整体概括。对公众而言,特色学校是在比较的意义上对学校总体水平的一种社会评价,而政府和学校谈的创建特色学校,是对学校发展目标状态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学校改革意图和行动性质的说明。特色学校形成的规律是:在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过程中,学校形成了某方面的特色;实践者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某种教育品格;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化成”学校的生活方式,转化为学校的传统;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特色学校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有利于增大优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在于受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及教育总供给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要靠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来缓解这一矛盾是难以达到的。因此推进教育均衡必须抓好内涵发展,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而创办特色学校走的正是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即依靠学校实行自主改革,挖掘本校具有的潜在优势,合理而又充分地利用学校既有的资源并最终形成自身特色。事实证明,许多原先基础较差的薄弱学校通过创办特色学校而优化了教育资源。因此,创办特色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外援”式学校发展方式,在国家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增加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本部分主要讨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特色学校与素质教育、特色学校与教育均衡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1.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

要准确地理解特色学校,文化无疑是一把重要的钥匙,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文化也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人是理性的存在,人总是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行为,并思索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但是有时候,对于某些东西,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它们,但是我们很难清楚地说明和描述,文化就是这样的一种东西。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一开头就引用了柏拉图《智者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存在问题在哲学上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未了然。“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15)这其实体现了文化的隐匿性和潜在性,它并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是更需要智慧去把握的东西。尽管如此,我们每个人依然能体会到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性。在这个世界上,人其实是文化的存在。自从有了人以后,文化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并影响着人的实践活动。世界本来就是文化的世界。人类学家蓝德曼曾说:“文化创造出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地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16)

学校文化是指在学校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品性和特征,也即学校特有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带有自律性的﹑内在性的﹑独特性的文化性格。学校文化的存在促生了一所学校特有的教育气息和教育氛围,并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和渗透,使这种独特的文化为学校的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所秉持和遵守。

因此,学校的重要任务也可以说是“以文育人”,即通过较为系统的课程知识传授、良好的制度价值和特征,以及学校的整体氛围来影响受教育者,实现受教育者行为、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并最终促成受教育者的个性的发展和完满。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建筑物的美观、制度的规范与健全以及轰轰烈烈的运动式的建设,其实蕴含于学校的物质和人与人交往之间的一种潜在的和不断传承的价值观才是最为重要的。同样,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对文化的考虑和检视也是至为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特色学校,就是要创建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学校,是本学校体现出其他学校所没有的特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的独特风格和个性,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的灵魂所在。任何学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即体现为一种学校个性,它就会对学校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成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使学校全体成员在共同的办学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统率下,个性化地为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而努力。要提高办学水平,重要的是校长应从本校实际出发,建设独特的学校文化,使教育与管理浑然一体,在思想观念、价值规范上,在制度、模式、结构上,在物质环境、校园建设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首先,特色学校的形成以文化为根基。在长期的发展中,基于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发展传统、丰富传统的过程;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不断适应所处环境,形成内外关系和谐相处的传统的历史;真正的学校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传统深入的分析和把握中才能取得,没有对学校传统的准确把握,特色学校的创立便建立在一个非坚实的基础上。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7)

一般来说,学校是以传统的形式不断实现传承的,但深层次来看,学校传统是以特定的学校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学校的传统以文化的方式内化并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校文化的深入把握,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提供了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并提供学校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持,任何一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本校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其次,文化内涵是特色学校优质性和稳定性的保证。优质性是特色学校的核心要素,而稳定性是特色学校的重要根据,不具备稳定的特质,不能长久地保持独特的优质性的学校并不能称作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稳定性具备的重要依据就是文化的权衡和介入,特色学校的优质性必须体现在优良的学校文化上,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并使得整个学校的工作、管理、教学等都纳入到优质文化的监督和关照下,稳定性才能得以显现。校长经常换、教师经常换、学生经常换,可学校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在学校文化的引导和凝聚下,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充分理解学校的精神内涵,自愿地投身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这是特色学校得以持久的坚实基础和动力。

特色学校的创建依赖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基础上,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教育品格,凝聚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转化为学校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

2.特色学校和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学校都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和步骤来培养学生,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地强调了共性,集中表现为“课程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课时统一、课表统一、评价标准统一”,各校所用的教材、培养体制、甚至课程的设置都是大同小异的,这样,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多样性,这种教育模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千人一面”,“千校一貌”,学校毫无特色可言。从取向上来说,传统的学校过分地关注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能的习得,整个基础教育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匍匐前行,学校的各项工作因之也全力为应试教育服务,学生的优劣评定,教师的工资奖金、职位升迁无不与应试成绩相挂钩。如“片面追求升学率”浸淫基础教育十余年,人们的“纠正”呼吁也喊了十余年,但它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肆虐。等到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冲突现象披露于报端荧屏,这时“应试教育”的危害性才彻底地被人们所认识,那就是:片面发展、摧残心灵、窒息个性,违背教育民主,制造新的机会不均等,把人当作工具,强迫灌输,牺牲了人的本体发展,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将二十余年来教育上几乎所有的问题来了一个全面暴露,是教育界的一次大觉醒。(18)为了改变这一不良现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素质教育,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良好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和完满。但是,受教育者是生动、具体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个人禀赋和个性需求,任何教育者没有理由去限制和规约学生个性的发展。马克思曾尖锐地批评普鲁士当局的专制主义:“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没有色彩就是这种唯一许可的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都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19)因此,要允许学生有多样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多样的条件,这就要求学校从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中挣脱出来,从一元的价值观中走出来,给予学生多样的发展。

应该说,创建特色学校与素质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创建特色学校正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要的探索和有效的手段,特色学校的建设丰富和提高了众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改变了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过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在当前国人认识水平普遍不高,制度还不健全,素质教育改革面临诸多困境,由此而言,特色学校无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将有效的引领素质教育的前行。同时,素质教育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环境条件和必然结果。实施素质教育为特色学校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肥沃的土壤,特色学校的创建可望借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东风取得巨大成果。素质教育又必然要求各学校创建特色的学校,走出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富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3.特色学校与教育均衡发展

所谓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制定政策与调配资源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可以说,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20)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最初是针对经济发展而言的,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经济均衡发展的内涵存在某种程度的一致性,也有其独特的内涵。首先,从价值上看,均衡发展是一种教育理想,是追求教育上的平等;其次,从政策实践看,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平等的调节手段。第三,从层次来看,教育均衡发展包含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和个体教育均衡发展。在本部分,我们主要是关于学校的均衡发展的。第四,从过程特点来看,教育均衡发展不是要实现各学校主体的平均化,均衡发展并不否认差距,允许差距的存在,但是要致力于合理控制差距,使其不至于危机教育公平的实现。

具体来说,特色学校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联系在于:

特色学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客观诉求,特色学校的建设有利于教育均衡的发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实际上,由于我国长期的历史原因形成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资源的占有和利用有着巨大的差距,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缺少,因此,对于广大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和学校来说,教育均衡的发展中单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是不行的,各地区、各学校必须致力于合理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内部挖潜,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因此,我国的国情现状决定了教育均衡发展中必须建设特色学校,通过特色学校的建设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反过来,学校致力于内部挖潜,努力发掘自身的优势,合理地利用既有资源,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并进一步获得了学校更好发展的动力,缩小地区间、学校间的差距,这本身便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促进。应该说,这种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道路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特色学校的特征

特色学校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多样性与统一性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在学校的领导下,结合本校实际,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特色的发掘、发展是建立在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的准确定位和把握上的,这构成了特色学校创建的前提和基础。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历史或现实的原因,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文化、社会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千差万别,因此,要求实践中一刀切,以统一的方法和模式来创建特色学校,显然是行不通的,各学校有必要紧密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讨论和辨析,发现自身的独特之处,来创建特色学校,这样,各学校势必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特色学校发展模式,多样性必然也是特色学校创建的一个重要特征。

既然各个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参差不齐,是不是特色学校的创建就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干的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各学校的特色创建的差别,主要是从表面上来说的,比如说依靠基点、方法、发展模式、操作程序等,而透过这些表面的现象,我们发现,有一些特质始终贯穿于特色学校的发展过程,那就是特色学校的创建都必须统一到发展素质教育上,统一到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上,而最根本的一点是统一到学生的发展上。不论发展何种特色,采取何种途径和手段,其最终目的必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决不能为了特色而特色,特色不是目的,培养合格的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个性的完善和人生的完满,才是特色学校创建的旨归。可见,千差万别的特色学校创建是统一于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的,多样性寓于统一性中,统一性中体现着多样性,二者不可对立起来。

(二)稳定性与变化性

稳定性是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属性,只有具备稳定性的富有特色的学校才能称得上是特色学校,其特色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稳定的常规上,而不是朝令夕改,或者昙花一现。因为,特色学校是建立在对自身特点和现状的良好把握上的,并在此基础上,长期坚持并发展自己的特色,并积极地将特色内化,并成为稳定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并以成熟独特的教育个性和管理个性表现出来,使得学校的各项活动都蕴含和体现了学校的特有精神。特色学校的形成往往是几代教师、学生、几代校长努力的结果,新任校长要注意保护学校特色,合理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保护原有的发展机制和惯性,绝不能新官上任三把火,为求标新立异,而把原有的特色建设思路完全抛弃,这样无助于特色学校的稳定发展。可以说,特色学校的特征和要求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表象存在,它早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深深地印在学校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员工的心中。特色学校的理念明晰于所有人心中,并在日常行为中,以特色学校的理念要求和监督自己,这不仅仅是一个自律的过程,表面上看是关乎一己,但实际上,这样的一种思想和习惯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表现出来的,因此,也就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制约和要求机制,这是特色学校得以持久存在的内在根据。从外在来说,在形成了一种内在的约束和导向机制后,学校的管理、教学、办学等各方面的工作将会在其指引下,逐渐地走向常规,形成稳定的表现形式。特色学校不会因为领导人的更替而变化或消失,而得以较稳定地长期存在。这正如孙孔懿先生所言:“任何一种真正的学校特色,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学校自诩的,也不是靠有偿新闻‘加工’出来的,而是货真价实,有目的、有计划、有过程、有成果,经得起检验的。”(21)

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只有作为一种过程,万物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离开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万物将失去其赖以存在的根据。特色学校的发展也是这样的,随着外界社会环境、教育教学观念、教育价值取向等的变化,特色学校也是要不断变化的。具体来说,特色学校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某所学校在某个小地区与其他学校比是具有其特色的,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与更多的学校去比较的话,那么,它是否还能够拥有其特色。某所学校在某个时间是具有特色的,但是当其他学校纷纷仿效,使得其特色不再成为一种特色时,那特色学校也就不成其为特色学校了。

只有不断地创新,创造出新的独特性,才能重新获得领先的优势。其实,特色学校本身便是一个创新的产物,没有学校的努力创新的话,特色学校根本不可能产生,可见,特色学校是一个变化中的存在物,变化性是其重要特征,无论是特色学校的产生还是特色学校的延续,都离不开不断的变化创新。

(三)独特性与普遍性

独特性是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每一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不同的个性,失去独特性,就没有特色学校的存在。孙孔懿先生认为,学校办学特色既可以表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也可以表现为“人多我少,人有我无”。“独特性”要求我们在发展学校独特性、在学校办学育人的过程中,表现为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有突出超群的地方,别人没有做或想做而你率先做到了,或者别人虽然做了,而你比别人做得更好,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曾经有一位校长,到一所学校任职三年,把该校原先的旧房子全部拆除——尽管有些房子还能使用,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图盖上了新房。校长本人也获得了一个“有魄力”的好名声。还有一所学校最近十多年来,连续换了四任校长,学校的建设规划当然也是因人而变。光说学校大门,先是在南,再改到东,然后又改到南,现在又一次向东迁移。而每次校门的改动,都是兴师动众,甚至还要举行隆重的剪彩仪式。所以,老百姓戏称:“一任新校长,一个新校门。”

北京市东城区对全区各小学的校训进行了一次整体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50所小学中,有49所学校的校训构成形式都为“四词八字”口号式,而且许多常规用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像“勤奋”、“团结”、“创新”、“文明”的频率都在50%以上。南京市教科所学校文化战略研究中心曾在网上随机点击122个中学网站,在这些学校中,校训中含“求实”的64所,含“勤奋”的60所,含“团结”的54所。这种校训风格雷同、千篇一律、名不副实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

(四)环境适应性与内发性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特色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其所处环境条件的,社会条件决定了特色学校的性质和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22)不同的时代产生的特色学校是完全不同的,具有某种特色的学校的产生和出现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性和现实适应性。其次社会条件决定了特色学校的层次和发展水平。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发展都是要有充足的外界条件的支持,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的情况也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提供了多样的参考和选择,比如某些学校的网络自主学习特色、多媒体教学特色等,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再次,社会条件决定了特色学校的发展广度和深度。社会条件中的社会制度、社会心理条件等对特色学校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不可否认,历史上,在条件十分落后的条件下,也不乏一些特色学校的产生,比如说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学校,其鲜明的特色在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在这种条件下,特色学校不可能大量地涌现,并形成一种有影响的气候,只能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在外界环境没有大的改观的情况下,特色学校的存在和延续也必然遇到种种困难,甚至可能被扼杀。

内发性是指特色学校的创建主要是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挖掘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进行的,其间虽然也要借助到外界的力量,但主要的创建过程还是要由自己来完成的。强调内在性是非常必要的,在传统的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内发性的强调不够。比如,在特色学校的创建上,学校没有注意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考究自身的优劣势,继而制定有效合理的学校建设策略,而是主要依靠一些外在的力量来推动学校的建设,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学校建设动力的不足。仅仅靠借用人家的成功经验,或简单地将别人的成功经验移植过来,或者拿一些时尚、流行的东西往自己脸上贴金,靠这些来进行特色学校的创建,显然是不可靠的。只有认清自身的优劣势,真正缘于自身的发展制定的切合学校自身的发展策略才会是持久和有力的。

另外,在特色学校创建的依靠力量上,也要强调内发性,努力提高学校每个成员的对特色学校创建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内心的参与积极性,是每个人都积极投入到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指出的“发展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唤醒的过程,一个激发社会大多数成员创造力的过程,一个释放社会大多数成员个体作用的过程,而不是被看成是一个由计划者和学者从外部来解决问题的过程。”(23)这种模式要阐明的是“人不能被发展,他们只能发展他们自己……一个人,只能通过他的所作所为……通过做出他的决定,通过增进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做这些事情的理解力,通过增加他自己的知识和能力,通过他自己全方位地参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生活而获得发展。”(24)由此可见,特色学校创建必须建立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要积极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唤醒他们的参与意识、成就意识,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和创新精神,这样,特色学校的创建将会建立在一个较为坚实的基础上,得以具备持久的支持力和保障力。

三、特色学校的功能

特色学校主要有以下功能:

(一)导向功能

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学校制定一个合理的发展目标,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学校是一条巨龙的话,那么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巨龙的眼睛,不论学校的物质条件、人文素养等有多么的好,如果学校发展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加以指引的话,再好的条件都有可能作为一种摆设,或者最终沦为一种平庸的注释。

特色学校建立之基础首先便是对本校的现状的良好定位和所处环境的准确把握,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定位学校,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正因为特色学校的目标建立在了对学校的全面准确认识基础上,所以对学校的发展能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特色学校的目标为学校成员的努力提供了一个明晰的目标,使得学校的发展有了方向,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更好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二)激励功能

特色学校并不只是一个提出的口号,它更是一种过程,一个在特色学校旗帜下不断前进的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依赖于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实践者的教育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积淀基础上,努力塑造自己的特色,并不断反思自身经验,深化对教育的理解,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教育品格,凝聚为学校的精神文化,并转化为学校的生活方式,才会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实现整体育人环境的优化。在这里,特色学校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口号存在,更是转化为每一个人心中的信念。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因为信念积淀了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一个人在没有目标时,他是懒惰的,但是一旦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一个人就会迸发出强大的动力;一个学校的发展也是如此,特色学校的发展就在于给成员提供了一个在特色学校旗帜的带领下,激发出全体师生的潜力,全校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向着特色学校的目标努力。

(三)发展功能

特色学校的发展功能首先表现在对学校的发展、壮大的影响上。特色学校的目标有助于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全体师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形成强大的合力,这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壮大是至关重要的。形成学校建设的合力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整体优化,使得整个学校的运转更加合理和有效。其次,表现在对学生素质发展的促进上。与对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相比,这一点无疑是更为重要的,这是特色学校发展的旨归,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其最终目的要落实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上。应该说,特色学校创建的真正旨趣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在学校的良好教育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生良性转变,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教育的责任,是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名师就是在长期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信任和尊重的人,同样,特色学校就是在长期和学生等人群互动的过程中,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信任和尊重的学校,教师和学校不可能脱离学生的发展而一举成名,否则,便是空中楼阁。

人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尤其是学生,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未完成性是其基本特征,教育者的任务便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健全的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的任务是使每个学生懂得人生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意义,认识思维的巨大力量……倘若学生只是以将来是否有用这种观点来看待知识,他就会没有激情、计较个人利益、动机不纯,甚至情操低下。”(25)学生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人,他们独立于世,既不是成人的附庸,也不是任人塑造的产品,他们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他们禀赋各异,并不缺乏生命灵性和独到见解。促进孩子生命的成长,激励孩子全面的发展,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内容。

创建特色学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必要的探索和有效的手段,对传统的学校培养模式来说,特色学校的创建无疑是一种丰富和提高,有利于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过于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还面临着诸多困境,特色学校的建设将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得以更好的实现,培养更多富有个性和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变迁重组功能

学校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校有着自己的相对稳定的角色体系和结构特征,任何社会组织都会有一种其存在的惯性和趋于保持原有状态的倾向性,这就是所谓的组织存在的惰性。郑金洲教授说过:“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其实质性东西就会越来越远。”同样,学校也是这样的,在没有一个明晰、动人的目标引领时,学校的组织结构、人际交往、角色体系等都将趋于一种维持原样的状态,学校的工作就是每日工作的重复,学校工作犹如一潭死水,泛不出半点波澜,而在这样一种近乎麻木的管理和教学中,教育的理想日益远离了现实,在一个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这无疑是不利的。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的,其目标也是较为合理和可行的,对于学校成员来说,这个目标是可以亲近的,可以感受到和操作的,并不是空中楼阁。因此,特色学校的创建会对全体成员形成了一种激励和促进作用,容易激发学校成员的积极性,并倾向于改变因长期稳定而渐趋滞后的学校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无论特色学校的初步建设,还是进一步的深入提高,都给予组织原先的保守秩序以不同程度的打击,促使学校领导和其他成员重新评估和重新组织自己的行为,进而确保一些富有成效的改革措施的施行。

其次,特色学校要求学校发掘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并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稳定和持久的教育特质和品格,它并不是外在于学校中,外在于每一个成员的,而是通过建立特色学校的共同愿景,将全体成员的行动、理论、智慧融合在一起的,这需要每个成员互相之间信息、意见的交换,以形成一定的默契。即是说,特色学校的创建有助于改变旧有的可能已显陈旧、信息传递不通畅的组织联系结构打破,实现成员之间新的联系方式和交往结构的建立,将所有成员的愿望、努力、行动有效地组合在一起,这样组织内部将会因为有通畅的信息能量的交往而更加健康和充满活力。其实,实践中,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所学校往往在确立了发展的目标,形成了共同前进的动力后,便会展现出崭新的学校气质和风貌。很多时候,特色学校的创建对一个学校不是作为一种结果发挥作用的,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程,一个不断影响、调整、提高的过程展现的。

四、特色学校的结构要素分析(www.xing528.com)

(一)精神力:文化的内涵为灵魂

首先,从特色学校的产生来说,文化起着基础的作用,对学校原有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发扬是极为重要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基于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环境、资源状况等因素,每一所学校都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寻传统、发展传统、丰富传统的过程;一所学校的发展史,也是不断适应所处环境,形成内外关系和谐相处的传统的历史;真正的学校发展,只有在对学校传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中才能取得,没有对学校传统的准确把握,特色学校的创立便建立在一个非坚实的基础上。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派别,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26)

一般来说,学校是以传统的形式不断实现传承的,但深层次来看,学校传统是以特定的学校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教育教学、办学管理等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学校的传统以文化的方式内化并表现出来,只有通过对学校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一所学校。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学校文化的深入把握,因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它提供了一所学校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并提供学校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持,任何一所学校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都必须对本校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在当前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众多学校都将创新放在了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学校传统被有意无意地遮蔽了,忽视了对文化的把握,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它割断了历史和现代的联系和纽带。其实,传统不仅仅代表一种过去,更多的时候,传统体现了一种现代和未来价值,抛弃传统表面上是一种创新,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自诩。学校文化影响着人们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创建活动不仅仅是技术和制度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对传统的了解,吸取传统的精华,以实现成员的行为方式和特色学校的持久改变和延续。

其次,特色学校是学校精神和文化由内而外的自然呈现,而不是外在的强加的东西。“学校特色化发展是一种自主内涵式发展,是一个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深层次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整学校内部结构,优化育人环境,提升精神文化品位。”(27)而这一切都需要特别关注学校精神的构建,有精神灌注和充盈的特色学校的创建才是真正切实、有效和丰满的。真正的特色学校应该是文化性和整体性的,能够体现为学校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能够上升为学校精神和价值观,能够融会贯通并弥散扩展于学校各方面工作。特色学校建设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与学校文化相一致、相匹配、相吻合的特色学校。(28)这样,文化作为特色学校的内核,特色学校与文化特色共融共生,学校的创建才是一个植根学校、健康发展的过程,就如一株花,吸取着大地丰富的营养,正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地成长。

二者常常是紧密联系并一体化呈现的。我们欣喜地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学校精神、学校价值的构建,有越来越多的名校有意识地回到历史、回到传统、回到文化的视野,去自觉建构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学校精神和价值观,并把学校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形成融为一体。

(二)稳定力:稳定的常规是基础

首先,特色的选定是稳定的,其来源于对学校的历史传统、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上,是源于内在的,从其他学校生搬硬套,简单地模仿其他学校的做法、模式,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能持久的,特色的选定是有根有据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朝令夕改,或者昙花一现的。

其次,特色学校要具有稳定的价值观、舆论,并形成独特的精神特质,作为存在和持续发展的根基。特色学校的特征和要求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表象存在,它早已作为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深深地印入学校每一个学生和教师员工的心中。特色学校的创建需要一个较长的努力过程,并不是在短期内通过树立几个典型,标榜几个特色便能够达到的,它需要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成员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因此,特色学校的存在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实现的,特色学校的建成不能以几个暂时性的、带有偶然性的事件便给以定论,而必须要求学校在特色的建设方面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常规,即学校所具有的某方面的独特风格是能够长期存在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要谋求特色学校的稳定常规,就要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共建特色学校的氛围,使得建设特色学校的目标作为一种理想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并坚守下去。

再次,稳定的常规是指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常规都走上正轨,即学校不仅要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办学价值观和特质,而且要将存在于成员内心中的理想、信念真正转化为成员的日常行为,以稳定的行为参与和规范表现出来。从学校领导到各位教职员工,以及学校的各位学生,都能够以身作则,将自己真正作为创建特色学校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矢志不移地维护和促进特色学校的创建。

(三)规范力:良好的制度框架是保障

“制度”一词,“制”有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标准的意思,可见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关于制度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制度一词的解释,一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二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29)。制度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一旦被以制度的形式确认下来,就具有执行的强制性,对人的各种行为起规范和指引作用。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体系,利用良好的制度设计框架促进制度理念的真正落实,将学校的日常工作都纳入到制度常规中,形成一种坚实的规范力,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创新。学校制度制定者必须依据建设特色学校目标的要求,提纲挈领,以特色学校的创建规范和引领整个学校的制度体系。但这个过程是建立在对原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的,现有制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现有制度的依托,是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点。因此,与历史对接,与现实对接,是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这就有必要对原有制度进行优化整合,以便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

其次,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和实践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从来都是两个方面的,完善的制度设计并不等于良好的制度执行,事实上,理论的执行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论制度设计的有多么的完善,如果缺乏可操作性,不能被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采纳、信服,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话,那么,制度建设只是一种空谈。

再次,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一般来说,制度影响人的行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制度作为一种带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来直接规约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规则、条例、规范等,具有强制之意味;另一种是制度通过本身所蕴含的一定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来影响人的观念,这是一种内化、自律的方式。这两种方式相辅相成、相互协调,共同引导着人的行为朝积极方向发展。在实践中,实施者往往强调了制度的规范性和硬约束性,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制度本身所应具有的一种张力。如何发挥制度本身的张力,是与制度的设计紧密相关的。保持制度必要的张力是必要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制度价值观,建立人性化的制度是尤为重要的。制度是一种规范手段,但是终极而言,制度是为人的,服务于人的,对人性的尊重和敬仰是制度的应有之义。罗尔斯说:“公正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30)保持制度的公正性是必要的,“制度的伦理缺失必然导致实施中实践支持度和理论信服力的缺乏,也极易导致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平等及利益运行机制的混乱。制度的核心在于公正的守护,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正,而公正是由民主、平等、自由等精神予以表征的,因此构建合乎伦理的课程改革制度,就要在课程改革中要重塑民主、平等、自由之精神。”(31)

(四)塑造力: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归宿

在特色学校的结构体系中,这是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特色学校的最终目的,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以外在的某些存在为指向的,而是以人的内在性为指向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旨归的。特色学校的创建便是源于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人性的自由性,受教育者是生动、具体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个人禀赋和多个性需求,任何教育者没有理由去限制和规约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学校的培养体制下,我国的学校大都呈现出死板、一致、落后的弊端,建设特色学校,丰富学校的培养体制,形成百花齐放的教育教学模式,正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校长杨炳坤写道:“一所学校的美丽我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校长的美丽是学校的美丽,办学条件的美丽也是学校的美丽,品牌教育的形成也是学校的美丽,但我想学生的成功才是学校的美丽。当我们在参观校史室的时候,我们看到从我们的学校走出了那么多的成功人士,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学校如此美丽!”(3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良好的教育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其人生的幸福和完满。如果因为教育的滞后与死板,压抑了学生多样的发展,使更多学生沦为“单向度”的人,这往往不是教育所应该做的。特色学校的特色不只是反映在学校的办学、管理、经营等方面的,更是反映在学生的个性的发展上的,二者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手段总是为目的服务的,而不是相反,如果手段凌驾于目的之上,任意地践踏目的,那便是本末倒置,即是说,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是以学校的办学、管理、经营等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这永远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

五、特色学校的过程模式

(一)目标定位阶段

目标定位是特色学校创建的第一步,加强对自身条件的全面认识,建立一个良好的目标定位,对于一个特色学校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特色的形成方面,有的学校可能之前已经具备了某种学校发展的特色,比如体育运动的特色,艺术教育的特色,创新活动的特色等,这些学校需要将这些特色进一步深化、细化、内涵化,走出真正的素质教育的特色来。而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供选择的特色,往往需要学校领导从纷杂的教育日常事务中选择、筛选提炼,这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将学校长期形成的或近期的成果进行总结,将日常的创建工作进行梳理、比较。

在目标的定位中,要遵循客观原则。世界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人类的实践活动只能在尊重客观性的基础上进行,学校所有的客观条件将决定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特色学校的形成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历史,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人想‘特’就‘特’,想‘怎么特’就‘怎么特’”(33)。学校的特色选择必须建立在本校实际的基础上,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特色的选择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使特色能够较长时间、有活力地存在下去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学校的教育特色应该来源于校本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则是在深入挖掘基础上的特色扩张。适合于别的学校的特色不一定适合于本校实际,只有建立在自身实际基础上的创建活动才是有效的。早在30多年前,江苏省震泽中学就因承办苏州市哈雷彗星观测夏令营、全国中学生天文夏令营等活动而名声远播。江苏省震泽中学紧紧抓住“晓庵天文”这具有30多年历史的天文观测特色,作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闪光点,校领导通过挖掘学校特色项目中的内涵特质,拓宽特色办学之路,选择更有综合性的特色建设项目,使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使之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学校抓住多次机遇,打造独特品牌。主要措施有:一是抓住扩校建设之机,投资近30万元修建了高标准的新天文观测台并新辟天文活动室,学生可以在此遥望太空,探讨未知。二是抓住80周年校庆之机,在校园绿地上安置了日晷和司南,在实践大楼安放了浑仪,并在实践大楼门厅装饰了我国古代“天象计时”浮雕。三是抓住数字校园建设之机,开辟“晓庵天文”小站,为天文科普和学生的科学探索提供新的支持。四是抓住课程改革之机,以天文观测和天文知识普及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活动得以蓬勃开展。多年来科普特色学校的创建赢得了可喜的成效。学校从独树一帜的天文活动到科普教育的全面开花,从引导部分学生探索星空到走上科普教育特色学校的内涵发展之路。(34)

其次,要注重务实原则。特色学校的创建中,务实原则是一个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务实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过程,过程性是其基本的一个特征。世界是个过程的集合,任何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存在的,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特色学校的创建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艰苦的探索过程,期间会遇到各种挫折,会走不少弯路。如果思想上麻痹大意,以为只要几天、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建成一所特色学校,这是极端错误的,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次,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其目的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完善,它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绝对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者搞运动式的跟风、作秀,否则,最后受害的只能是学校自身。事实上,“任何主张形成‘运动’,都有变质的危险。理论研究者不对流行风研究与剖析,反而随群众起舞,跟着摇旗呐喊,甚至借‘专家’之名,推波助澜,是很危险的”(35)

(二)组织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认识,完善组织,形成常规。

在第一阶段,学校上下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目标认识后,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成员对特色目标的认识,在目标建立初期,可能很多人对目标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上,没有形成深刻、全面的理性把握,这就有必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以理论学习为引领,明确特色学校建设的目标、定位与规划。许多学校的领导对特色学校建设的一些基本概念缺乏科学认识,如存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局部特色建设忽视整体特色建设、重少数特长生(尖子生)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等误区。由于对特色学校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其基本概念的认识模糊,许多学校还没有将特色学校建设放在应有的重要位置,没有对特色学校建设的长远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管理,因此特色学校建设也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就是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对于学校发展和教育进步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动力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全校上下共建特色学校的良好局面,这是避免特色学校的创建走向空化的重要保证。

在组织上,也需要建立相应的新的组织来保证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事实证明,良好的组织特征和全面的机构设置是一所学校发展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没有有系统、有层次的各个部门的配合协调,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有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做好特色学校创建的每一个环节,诸如宣传、维护、协调、改进、监督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专门的特色学校创建的监督机构,以便定期地对学校的创建活动进行总结。实践中,很多学校虽然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特色学校创建的组织体系,在初期的特色学校创建中,学校的工作也能顺畅地进行,但是由于没有建立专门的特色学校创建的监督机构,缺乏系统全面地对创建活动的经验教训总结,也使得特色学校的创建不能及时地发现实施中的问题,也就丧失了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机会。

在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思想认识、建立比较全面的组织体系后,下一步就是解决如何使特色学校的创建能够长期、稳定地开展得下去,防止特色学校的创建后劲不足,虎头蛇尾。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的流转方式呈区域多样化和快速化,知识也成为一个国家、一所学校在竞争当中处于优势地位,取得竞争胜利的重要保障。另外,特色学校的创建,其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创建一所独特的学校存在,这不是它的本意,其本意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学生素质的发展才是特色学校的最终目的。因此,特色学校的创建有必要和学校的教学科研结合起来。教学科研是一所学校发展自己,保持教育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尤其是校本科研,对学校的发展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学特色学校的建设既需要实践探索,也要理论探索,更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将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学校的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特色学校的创建依附于常规性的教学科研上,对创建活动的稳定和长久来说,无疑是具有极大推动力的。

(三)巩固完善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学校已经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特色学校发展的目标,并深化了对特色学校的认识,建立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组织结构体系,这些是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条件和重要保证。有了这些条件,便能保证特色学校的创建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但是,对于特色学校的创建来说,前两个阶段的条件并非一劳永逸的,还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工作,对前两个阶段的创建活动进行经验总结的总体评估,并制定翔实的材料来说明和细化,提出学校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前期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的主要方面进行总结评价,以形成对创建活动效果和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这些主要方面包括:学校的主题思想、学校教育行为方式、教育环境氛围等。在学校的主题思想上,要进行系统的辨析,完成对其准确的再认识,其中主要包括,看其是否切合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的实际状况,是否符合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和教育环境氛围,是否能被学校广大教师认同并掌握其精神和要领。在学校教育行为方式上,要注重考察结构关系的合理性,诸如各教育要素在学校教育整体中所处地位、角色和功能的设计要合理;各要素要求都要有特定质的规定性,以及实现特色主题要求的有效性。其次,注重运作程序的严谨性:教育行为方式的操作标准、策略、途径、手段和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的设计与运行要严谨、细致,操作的行为动作与措施要到位。在行为方式的效益性上,要重视教育行为方式自身改革的效果是否明显,教育行为方式作用对象发展变化的效益是否良好。在教育环境和氛围上,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环境建设的教育性。主要关注学校、班级物化环境校园的布局是否符合合理、整洁卫生、美化绿化的条件,重点是物化环境的教育性是否与学校特色主题要求相统一。第二,主导舆论的激励性。干部的作风是否廉洁、正派,教师的教风是否严谨,学生的学风是否端正,校园大众舆论导向是否健康、正确。最后,人际关系的和谐性。考察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是否和谐,民主空气是否浓厚,以便形成全校的统一的特色建设的意志,充分允许学校成员个性才能的充分发挥,更好地建设特色学校。(36)

可见,对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总结评价不是针对个别方面的,而是多方面的总体的总结评价,这样有助于对特色学校的创建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视,以对过去的经验和以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系统的解决策略和方案,将有助于学校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注释】

(1)朱维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第48—54页。

(2)乐黛云、叶朗、倪培耕:《世界诗学大辞典》,春风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84—85页。

(3)程亮:《论教育传统》,《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2期,第55—58页。

(4)[美]E.希尔斯著,傅铿、吕乐译:《论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页。

(5)王承:《特色学校管窥》,《中国教育学刊》1994年第5期。

(6)赵福庆:《特色学校建设刍议》,《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

(7)马联芳等:《特色学校形成与发展的理论思考》,《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第10期。

(8)鲍玉琴:《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9)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0)崔相录主编:《特色学校100例》(小学卷),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1)刘金海:《成功教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鲍玉琴:《关于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4期。

(13)李保强:《试论特色学校建设》,《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14)邢真:《学校特色不等于特色学校》,《中小学管理》1999年第1期。

(1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16)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261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50页。

(18)陈振中:《论教育冲突的功能》,《教育评论》2001年第1期。

(19)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0)翟博等:《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21)孙孔懿:《学校特色的内涵和本源》,《教育导刊》1997年第2—3期。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页。

(23)Ribes Bruno. Domination or Sharing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Know ledge. Paris:Enesco Press,1981,65.

(24)Ribes Bruno. Domination or Sharing Endogenous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er of Know ledge. Paris:Enesco Press,1981,65.

(25)苏霍姆林斯基著,吴春荫等译:《学生的精神》,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2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年版。

(27)李醒东:《解读特色学校——对特色学校概念及创建问题的理解》,《中小学管理》2004年第5期,第31页。

(28)彭刚:《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2期,第27页。

(29)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492页。

(30)[美]罗尔斯著,何怀宏等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31)邢伟荣、任顺元:《制度伦理视角下的新课程改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7期,第15页。

(32)赵中建:《学校文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33)朱敬华、朱红奕:《关于特色学校和教育品牌的若干思考》,《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2期,第39页。

(34)张建华:《得天地灵气融现代科技创科普特色——创建科普特色学校的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第5期,第64—65页。

(35)袁宗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第19页。

(36)邢真:《学校特色评价的探讨》,《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5期,第55—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