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成都回族散居所:习俗与信仰的淡化

四川成都回族散居所:习俗与信仰的淡化

时间:2024-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四川成都回族拆迁散居所引起的习俗与信仰淡化2008年11月28日,笔者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一位年轻老师的陪同下到成都天府广场旁的皇城清真寺来调查回族。成都市区回族有8000人左右,居住却相当分散。成都市区回族因城市拆迁而被分散到市内各地或市郊,从而打破了传统回族围寺而居的聚住格局,这一点与全国其他城市完全一样。成都回族在全国文化层次上高一点

四川成都回族散居所:习俗与信仰的淡化

第一节 四川成都回族拆迁散居所引起的习俗与信仰淡化

2008年11月28日,笔者在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一位年轻老师的陪同下到成都天府广场旁的皇城清真寺来调查回族。皇城清真寺就在天府广场旁边,寺的大门两旁写着“进寺门脱去风尘临主宰,出世俗归来静地露心真”,竖挂楹联,落款署名为1993癸酉冬教末达鹏凌敬献。横联写着“圣哲选境”“大道铭心”,一下子使笔者肃然起敬,我们轻声文气地走进清真寺,西南民大老师向寺管人员介绍了笔者的身份和来历,宋兵阿訇在他的办公室专门接待了笔者,下面是他与笔者的详细交谈内容。

皇城清真寺是1998年移迁到这里的,全寺教职人员33位,其中阿訇10位,每日都有值班的。

成都市区回族有8000人左右,居住却相当分散。团结镇(属郫县)是回民最集中的地方,其中两个生产队是回民队。都江堰南街回民比较集中,彭州市归成都管了,回族2000人,集中在一两条街道上。原来成都回族聚居也是集中的,“文革”时清真寺拆了,后来城市拆迁了,比如政府另给你300亩地,回族就离开原地走了,围寺而居的格局打破了。成都市内一环路内回族居住的很少了,到二环、三环去了,所以平时成都市区就一个皇城清真寺就可以了,礼拜的人,平时就十来个人。

成都市区回族因城市拆迁而被分散到市内各地或市郊,从而打破了传统回族围寺而居的聚住格局,这一点与全国其他城市完全一样。这种居住的打散,也进而使回族在精神生活的清真寺礼拜上、物质生活的清真食堂或食品上都带来不便,老年人还能每天远道而来清真寺,年轻人因工作忙也就慢慢不礼拜了。再有,饮食不便,像东南沿海大城市那样,一些回族年轻人饮食也不讲究了,饮食的不讲究,再不去清真寺礼拜,对回族找回族的结婚极不方便,进而回汉通婚也就不讲究了。由此可看出,城市拆迁打破回族围寺而居的传统聚居格局,带来了回族一系列的连锁式变化,这是当前研究城市回族发展的关键点所在。

周五主麻时人多,大殿两层跪满,人最多时达到四五百人。古尔邦节、开斋节时也跪满了人,大门外都能跪,达到一两千人。圣纪节时来礼拜的人要准备食品呢,多达2500人。因为古尔邦、开斋两节是本市人来,圣纪时成都以外的外地人也来,圣纪时各清真寺阿訇也交流,因为是纪念穆圣,平时各寺很少交流,斋月、开斋节时外寺不能来,圣纪节时交流的就很多了。

皇城清真寺是全川最大的清真寺,四川省和成都市伊协都设在这里。

宋阿訇强调说:“平时、主麻来礼拜的人有外地来成都开拉面馆的,有高校学生、留学生,还有国外朋友,比如在成都飞机制造厂与中国一起研发战斗机的巴基斯坦工程技术人员。”

清真寺中平时来礼拜的人少,周五主麻日聚礼时来的人一下子增多,而且来礼拜的人也与原来的中老年本地乡老不同,而是改革开放后国际人员交流,国内人口流动,随之而来的外国、外地的穆斯林增多,特别是阿拉伯国家专家、留学生,国内西北开拉面馆的回族,这方面情况成都与东南沿海的南京、合肥上海杭州、南昌等大城市是一样的。同时也可看出,新一代回民信仰并没淡化,而是有国外穆斯林和国内西北移民回族结合带头遵守礼拜和坚持信仰的发展趋势。

关于成都回族的衣食住行等,年长的戴白帽、花帽,年轻的阿訇出门还是戴。不是阿訇的也没有人要求他们,所以已很少戴了。回族女性不戴盖头,顶多戴个深层帽子。

成都市清真饭店不多,更多的是近些年新开的拉面馆。改革开放前,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的回民相当多,有各种人,如经商的,卖牛肉的,开饭馆、面馆的,所以回族清真饮食丰富,城市变迁后这些回族搬远了,饮食不便了,市中心数得上的清真馆子也只有四五家,离清真寺远了的年轻人就不太讲究了(笔者注:再次验证了笔者上述关于城市拆迁打破回族围寺而居而引起回族发展一系列变化的论断)。

阿訇利用回族红白喜事,比如利用有人冒提(笔者注:即“死”之义,成都回族去世不叫“死”,也不像东部回族借用佛教用语为“无常”,西北回族叫“口唤”),向年轻的回族兄弟宣传伊斯兰教义,劝诫他们回到清真寺,因为很多回族青年人已不到清真寺来,有外面影响,也有教门宣传不够,50多岁的父母的宗教知识又较差。

宋兵阿訇说,他到处挨家敲过门,有的家有点教门知识还认为你阿訇好,不认识的就说父母没回来,不接待了。

笔者与宋兵阿訇正访谈着,晡礼时间到了,于是笔者与宋阿訇一起走出办公室到大殿去行礼拜。宋阿訇用阿拉伯语高声呼anlah ekber,意思是“真主至大”,他发的l和h发音部位都很靠后,r的颤音也很明显,可看出皇城清真寺礼拜是用标准阿拉伯语音的,令我佩服。

皇城清真寺大殿门旁的报栏上清晰地写着礼拜的名称、时间、性质和意义,并用三种语言写出。

下面写着释文:

伊斯兰教的拜功并非仅是身体的运动,口中念词,它实际是把智慧的进修、精神的贡献、道德的才华与身体的运动融为一体的功修,它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史无前例的信仰安拉的实践规范。(www.xing528.com)

这是笔者走了大半个中国的清真寺中最正规最有学术规范的清真寺之一,看来四川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正像四川天府之国的文学文化学养渊博一样,来四川第一清真寺礼拜的回族也是学养和信仰结合的知识之人。

陪宋兵阿訇礼拜完后,又回到办公室继续采访,听他对回族的解释。

成都回族老年人在吃上是讲究的,成都清真寺牛羊肉供应点少,提案写上去了,几个部门协调,政府出钱办了一个清真牛羊肉供应点。成都牛肉瘦的18元一斤,可供应点卖出价15元一斤,政府把差价补了,一天给供应点补二三百元。供应点在皇城清真寺楼下,还请伊教专家讲卧尔兹,寺也增加了凝聚力。供应点上请工人,租房子的钱,水、电、气钱,政府都补了。成都回族吃上了清真牛、羊、鸡、鸭、鹅熟食(笔者注:宋兵阿訇在介绍中也充满了对政府的感激之情,这是笔者在其他省份调研时回族普遍的反映,说明回族对国家对政府的感恩,这是他们爱国爱教、对祖国认同的思想基础)。

成都回族家里门上贴经字都哇儿(即都哇以),屋里挂天房克尔白挂毯,这个地毯上有成都阿文书法家马启兵写的阿拉伯文书法经语。

成都回族老人、妇女基本上在家里行礼拜,年轻人有的就在床上做,老人有专门的礼拜凳儿。现在成都回族卖服装的、上班的、经商的、当干部的、教师的都有。成都回族在全国文化层次上高一点,本地人没有开拉面馆的,开也是开餐厅,比如53岁的女老板兰平开的天房楼就是饭店,开拉面馆的是甘肃、青海来的回族,现在成都拉面馆最少有300多家。

有回族与汉族人通婚的,也有回族内部通婚的,回汉通婚的到清真寺举行仪式,阿訇念伊扎布,是汉族的那一方办随教皈依仪式,事先还要向清真寺提申请,阐明态度,为什么加入伊斯兰教,目的、目标要清楚。申请书递交后,清真寺派一两名阿訇对其进行教门宣传学习,利用半年时间学习,还要看表现,看是否经常来清真寺主麻,节日时来不来。半年后,阿訇和他(她)一起谈,了解异族通婚人是否懂了,再加上这个与回族通婚的汉族人的平时行为表现,认为申请人能成为穆斯林才举行随教仪式,起经名,念清真言,作证言,还有理论考试,有的不到半年,3个月就通过了。宋兵阿訇说:“有的要与回族或外国穆斯林结婚的汉族人(例如成都一汉族女孩嫁给文莱穆斯林,就是会英语、阿语,表现也好,文化高,3个月就过了)早就对伊斯兰教有了解,有感情。”

成都回族和伊斯兰教人员对回汉通婚的汉族人要求要比除西北外的其他地方更严。入教前的训练、考试、表现,需要长达半年,但因通婚等原因想要入伊斯兰教的非回族的成都人,都是积极准备的,也说明成都回族伊斯兰教在人们中间的精神魅力。

“成都也有回汉通婚不来清真寺的,管不了,也不能管。”

从中可看出,成都的回族伊斯兰教政策也是宽松的,一切以人的自由选择为准,靠宣传和魅力吸引,但也不强求,这种信与不信伊斯兰教、皈依不皈依都是自主自由的,也是一种社会多元和谐的进步。

“要随教的人阿訇给你念伊扎布是一个形式,关键是你从盖布里(指“心里”)信仰,用自己的行动履行诺言,随教后就要按穆斯林的方法操办了。”

“关于成都回族的丧葬习俗。成都有一个回民公墓,离城区15公里。回族人冒提后,放清真寺,有停尸房,早晨去世下午埋,最多停一夜,停两夜的很少,那往往是等孩子回来呀等特殊原因。抬尸体用的箱子没有棺材那么大,专门有卖‘塔布提’(笔者注:即装亡人的箱子,别的地方的回族都叫“塔布”,成都叫“塔布提”,说明保持了阿拉伯语的原汁原味音)的地方,武汉有。亡人放进这里按本宗教操办方式,守亡人时不准在这打麻将、赌博,守亡人需安静,要安安静静地在这守。阿訇利用这个机会传诵伊斯兰教教规教义,朋友来帮助守夜也不能打麻将,因为这对亡人不敬,对清真寺也不敬。出殡时叫请尸,专门用拉冒提之人的车拉亡人,亲属坐上面,送的人还有阿訇,需要几辆车,要根据朋友亲属的数量。现在成都有专门提供丧葬服务的一条龙服务部门,需要什么都有。”

在公墓,挖下90厘米深度,长度2.5米,宽70厘米,挖下的部分要用石头镶起来,亡人要沾着土,上面用石板盖上,然后上土,在填土时阿訇念《亚辛章》(《古兰经》第83章)。亡人放下的姿势是头北脚南面朝西,填土后要起坟包。成都土质松软,周围也要用石条镶一下,不至于垮塌,因为土比较松软,又下雨多。在下葬时家属可以落泪,但不能放声大哭,女人也可以去墓地下葬。下葬回来时家属请帮助下葬的人到城市餐厅吃饭,饭完后阿訇诵个经,算是整个丧葬过程结束。

成都回族的丧葬习俗与全国各地也大体相同,再一次证明回族丧葬习俗对于甄别是否是回族是一个很权威的“试金石”。只是成都回族丧葬习俗有几点不同,比如送葬车不追求多,强调给亡人守夜时人不能打麻将,女人可以去墓地下葬,阿訇在亲朋守夜时、在下葬给亡人填土时、在下葬回来吃完饭后都要念经,反映了成都回族不讲形式,追求实用,追求对亡人的真正尊敬,追求对亡人下葬整个过程的伊斯兰教方式化的庄严性。

关于成都回族的当前发展状况。成都回族与所有大城市的回族都有相同的现象,兰州银川回族礼拜的人多一些,但大部分都集中在老年人身上,年轻人进清真寺的少。在乡村,银川纳家户稍微好一些,民风纯,教风正,总的看来乡村比城市好一点,这是中国穆斯林所有地方的通征。宋阿訇进一步解释说:“年轻人教门知识少,是外界对年轻人的诱惑比较大。作为穆斯林,宣传圣人教门是我们的责任,讲卧尔兹、宣传伊斯兰教不光是阿訇层面,还要广大回族同胞。伊斯兰教是外来的,刚来时也不是为了传播,当时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礼拜伊斯兰教只是一种生活习性,后来变成回族社会的特性。但现在,别的诱惑大,特别是大城市,年轻人没接受教门知识,能认识自己是回民的还算不错了,有的连自己的民族宗教都不认识了。一个是宣教,阿訇有责任,一个是普通回族人也有责任、义务,仅仅靠几个阿訇,比较窄,每个回族在自己的行业里如工厂等做好自己的言行,也是无声的宣传,我们希望每个穆斯林在各个行业中成为一个流动的《古兰经》,也会给其他民族做个好的榜样。”

宋兵阿訇针对广大青年回族因为受大城市西方思想或其他享乐思想的诱惑而放弃伊斯兰教的现象,要求他们要做那些严于律己的善事,认为这些光是清真寺阿訇宣教劝善戒恶是远远不够的,要靠广大回族自觉爱国爱教行善才行,这不仅是全中国回族的普遍现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全中国青年的普遍现象。所以,国家要抓紧对各族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八荣八耻”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一句话,正如毛泽东主席过去所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让年轻人加强精神的追求和道德的律己,是解决当前整个中国部分青年人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关键一环,这就是成都皇城清真寺阿訇访谈所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