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海西宁回族-信仰与回汉团结

青海西宁回族-信仰与回汉团结

时间:2024-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男的与回族女的结婚,要随女方风俗习惯。经过几百年的满汉民族发展,现在满汉民族都为“大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信当今青海西宁回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典型也会引领回汉民族继续为“大中华”作

青海西宁回族-信仰与回汉团结

第四节 青海西宁回族的信仰坚定与回汉“生”“死”团结

本节及以下所叙述的青海西宁市、宁夏同心县、甘肃临夏州回族聚居区在笔者的《回族解读》中都有所调研描写,但当时笔者还没亲自去实地第一线去调查。2008年、2009年笔者利用到宁南学术讲座和兰州上课期间,或专抽时间特意来到上述三地,或带领研究生做实地调查,由于三地有些回族普适的特色已经在《回族解读》中有所阐释,以下各节里只对实地调查中与前一本书不重复的地方加以亮点提取,因此以下各节的描述与解释与前十二节 有所不同。

2009年2月11日,笔者在兰州大学讲课期间首次来西宁访问东关大寺,在寺内大院认识了西宁个体户回族苗瑞,他热情地与笔者合影,还热情地留下0971区号后的他家电话号码。他告诉笔者,东关大寺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是西北最大的清真寺,主麻日最多时达3万人,开斋节(当地称“矣的”,通译为“尔德”)时有11万人来礼拜。笔者还赶上参加大寺的昏礼(17时15分),教长领念anl时元音a发长音,打破傍晚的宁静,也显得格外庄严、优雅。

2009年11月28日笔者又从银川坐车专程再来青海西宁到东关大寺调研。东关大寺宏伟的建筑门口写着汉译的大字:麦斯吉迪,意思是崇拜真主的地方。进入大寺里也有新张贴的标语,只有两个字:“尔的”,我不太懂,阿訇告诉我“尔的”是“节日”的意思。旁边的标语写着“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教你们应当祈求真主,不要祈求任何物。”

东关大寺的马涌泉(回族)告诉我,青海全省120万回族,在西宁周围包括市内四个办事处:杨家巷办事处、东关办事处,大众街办事处、周家泉办事处,还包括郊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共有50万回族。东关清真寺的回族信仰伊赫瓦尼教派,属于新派,杨家巷清真寺信仰格底木教派,属老派,东关清真寺有阿訇、满拉40多个,教长叫马长清,副教长叫鲜德全。他说他去麦加朝觐过,那是20世纪90年代,需2万元,现在去朝觐需3万了。去麦加朝觐国家是给各省指标的,全西宁280个指标,全省报名1000人,要排队的。

关于回汉关系问题,他说:“西宁回汉是团结的,回族内部只是教派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宁回族汉族没有任何矛盾。汉族人家文化程度高,瞧不起回族,汉族干部文化素质也高,回族由于民族饮食过去许多不吃,大部分是农民、小商贩,回族大科学家、大教授少,回族原来的认识是读书不好,现在认识是读书好了。”

联系他说的心里话“汉族人家文化程度高,瞧不起回族”,再联想笔者调查甘肃张家川回族说他们是一个很脆弱很敏感的民族,笔者终于对回族的解释有了一些满意的答案,其实包括回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对汉族都是充分肯定的,怕的是汉族瞧不起少数民族,所以汉族有时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老大”、太傲慢时,少数民族就会心理承受不了,因此就脆弱,就敏感。了解了这个心理潜规则,国家和汉族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就应该倍加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倍加尊重少数民族的人格尊严,然后才是对贫困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的物质支援。

关于西宁回族的回汉通婚问题,马泉涌说,现在回汉年轻人通婚增多了,老人也管不住。汉族男的与回族女的结婚,要随女方风俗习惯。回族男的娶汉族女的,女的更应随男的“嫁鸡随鸡”了。西宁回汉通婚百分之七八十是汉族女的嫁回族男的。(www.xing528.com)

“西宁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还是坚定的,年轻人也来礼拜。”

青海西宁回族和甘肃张家川回族一样,都是对伊斯兰教信仰很坚定的,而且达到持久坚守,这也是全国回族的精神榜样,但即使这样的西北回族聚居区的精神家园之地,在饮食生活上也讲究,但回汉通婚却已松动了,从中可看出,回族的第一特征是伊斯兰教信仰,第二是饮食禁忌,第三才是是否族外通婚等风俗习惯。

关于西宁回族的丧葬习俗,马师傅说,西宁有南山回族公墓,那里交通方便,北山也有公墓,在火车站后面,北山墓随便些,属回汉杂墓,一个回族墓,一个汉族墓,汉族在清明时来烧纸,回族念《古兰经》,互相尊重。全国唯一的回汉杂墓中,汉族坟圆而大,有碑,碑上有简历,每年添土越添越大。而回族墓外形小,记个记号就行了。北山公墓也俗称大四沟、小四沟(笔者注:马师傅把“沟”字的元音发为后高展唇舌面元音),一圈是回墓,一圈是汉墓。回族汉族去世了也团结,汉族回族都讲入土为安,回族祈求汉族灵魂也平安。汉族清明上坟放鞭炮,烧纸,喝酒吃吃喝喝,回族上坟去念《古兰经》就回了,回族管“上坟”叫功修(笔者注:马师傅的“功”的韵尾发的是前鼻音n)。

西宁北山回汉公墓祭奠时也是回汉互相尊重各自的丧葬习俗,正像马师傅所说,生前回汉团结,死后也是回汉尊重,“入土为安”和“灵魂为安”结合,而且汉族和回族大为不同的丧葬方式都能互相宽容,尤其是回族对汉族的丧葬习俗本不认同但也能够尊重、默认,反映了西宁回族在回汉民族团结方面的大度。西宁北山长期形成回汉杂墓也因此成了全国民族团结的特殊典型,应该大力宣传。

在东关大寺访谈完后,马师傅边出大寺小门边领我和研究生去看尔德节回族下南关街的场面。他说,古尔邦宰牲节宰羊,举意是先感赞真主,表达忠诚信仰,宰羊后,先过乜贴,与念经人、亲友吃,再给自己家人分,然后给穷人分,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节日时回族端着盛着肉的盘子互相送,往往是送最好的羊肉

马师傅领我们在下南关街上观看节日景象,碰见他的一位老朋友见他面道你好(saliam),因为马师傅已是哈吉了,马师傅告诉我们这位老朋友手里拿着新鲜羊肉正准备送人呢。他还说,回族关起门来是回族,出了门就是回汉“合”在一起,他强调是“融合”。马师傅还强调加比喻地说,回民在家是“回”,在外就是“汉”了。

马师傅这里讲的“汉”其实是大中华共通性、普适性的各民族共同的风俗习惯,这给了笔者启发,“汉”在当今中国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是大中华,狭义是古称“汉人”今称的“汉族”,中国的民族走向应该向大中华和谐发展。马师傅的话也使笔者想起了清朝康熙末年北京旗人居住环境“入则讲满,出则讲汉”的满汉团结、和谐的初期过渡现象。经过几百年的满汉民族发展,现在满汉民族都为“大中华”作出了巨大贡献,相信当今青海西宁回汉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典型也会引领回汉民族继续为“大中华”作出巨大贡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