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回族:信仰至上严格饮食,深度解读

甘肃回族:信仰至上严格饮食,深度解读

时间:2024-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甘肃张家川回族的信仰至上和饮食严格2010年4月28日,笔者到位于固原市的宁夏师范学院给全校讲完《回族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后,一大早就乘长途大巴从固原到天水,下午在麦积山石窟观光旅游一下,傍晚坐上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汽车,在车上正好看到一个戴白帽的老人,一问是张家川回族,我就抢坐在他旁边,两人一路聊了两个小时。

甘肃回族:信仰至上严格饮食,深度解读

第三节 甘肃张家川回族的信仰至上和饮食严格

2010年4月28日,笔者到位于固原市的宁夏师范学院给全校讲完《回族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后,一大早就乘长途大巴从固原到天水,下午在麦积山石窟观光旅游一下,傍晚坐上去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汽车,在车上正好看到一个戴白帽的老人,一问是张家川回族,我就抢坐在他旁边,两人一路聊了两个小时。他叫杨文志,男,65岁,是张家川县郊区胡川乡的回族,他早年当兵在青海,复员后到张家川当工厂保卫,现已退休,下面是他说的张家川回族情况。

杨文志老人说,张家川是全国回民人口比例最多的县,据1993年统计,全县24万人,18.8万是回族,县里清真寺里有《天方大化历史》,回族叫阿丹,还有《天方至圣录》。他自己只抽烟,也是为了工作需要而喝一点儿酒,他说回民除了信仰不能干涉外,其他吃喝住与汉民一模一样。

杨文志老人说得可能过了些,张家川回族猪肉还是不吃的,但抽烟、喝酒、通婚等与汉族没什么区别,倒是事实,我们北方民族大学有张家川的回族干部,抽烟喝酒还比较勤,这次坐的大巴车上回族也是有抽烟的,说明在西北回族的聚居地,也同样有回族生活习惯淡化的现象。

杨文志说,他的侄子找了汉民做媳妇,他的姑娘也找了汉人做丈夫。不过汉民与回民结婚得随回民,但不用洗肠子,可信仰问题不含糊。他认为普世无主,唯有真主,信仰真主就是回民,头可断,血可流,信仰不可丢,所以回民到最后反清了。孙中山说,没有回民起义,辛亥革命要推迟20年呢!回民是太平天国一支重要力量,首领是马化龙,蒙古族也有一支是捻军,是反清同盟军。

通过杨文志老人对回族的这番解释,我觉得,张家川回族到底是西北聚居区曾经参加过清朝回民大起义的后裔,他们对物质生活的风俗习惯保留真的看得不重,最看重的是对伊斯兰教的坚定信仰,对真主的无限忠诚。他讲的孙中山的话可能不是一字一句一模一样,但孙中山对回民在清朝的起义,对回民受压迫之深反抗愈烈以及他对回族革命的评价确是很高的。其实回民从清代时西北大起义,到后来一些聚众抗议,绝大部分是因为别人对他们的精神信仰的不尊重而实在不能忍受才付之行动的。张家川的回族后裔就是当年参加同治年间回民大起义的后裔,在他们身上仍然能够看出当年为捍卫伊斯兰教信仰,头可断,血可流,信仰不可丢的风骨。这也许是笔者几乎走遍全国各地访谈回族,张家川与其他地区回族比较而最为突出的特色之处。

杨文志老人说,你刚才向我问色俩目(saliam),我还以为你是回族呢!道saliam,两人就都平安了。

他说,基督教历史和伊斯兰教历史也一样,张家川回族伊斯兰历史发展到今天仍有哲合忍耶、格及木(“格底目”的西北方言)、伊赫瓦尼、“三抬”等,几种派别。张家川县城里除了有工作的几家汉民外,其他都是回民。县城无大肉店,无汉餐馆,全县也只有龙山镇有一家汉餐店,因为龙山镇汉民多一些。

张家川的农业主要有小麦玉米豆角、梨、荞麦、洋芋、胡麻、油菜等,还有很重要的经商。

张家川回民普遍戴白帽,但有工作就不戴了,戴白帽象征阿拉伯着装的全身,是遮羞体的遗留,到了中国回族只遮了头发。

伊斯兰教教人出生后一直要做善事。

杨文志老人因为我俩是在坐长途中巴上挨着漫谈,自己的想法和提供的情况往往也是更真实的,平时如果正儿八经地在县乡领导或伊斯兰协会领导陪同下访谈他,他都会因领导陪同监督而不太说真话,多说官腔儿话和市面儿话,客气儿话。这是在汽车上他又不知道笔者的身份,只是觉得笔者是汉族来做生意的,所以他的想法和他提供的访谈内容是真实而第一手的。他说的伊斯兰教教人一生做善事,这是所有回族信教之人信仰坚定的思想基石,因此虔诚的回族伊斯兰信徒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尊老爱幼、为人处事上都是很有规矩的,也是在此基础上多行散乜贴等善事的。

张家川1953年成立的自治县,是从清水县划出,又把甘肃陇县、庄浪县、秦安县一部分划入,成立自治县是把这几个县的回民正好划在了一起。

杨文志老人说:“张家川回民的饮食燃料是,柴也烧,煤也烧,山上回民主要烧柴火。回民主要是面食大米不喜欢吃,一两礼拜吃一顿。住的也是和汉民一样,主要是禁猪。生活中的日常习惯如语言也和汉民一样。但葬礼还是土葬,不像汉民那样的墓葬、火葬。”

这又一次证明了丧葬的习俗是回民区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主要特色之一,所以走到哪里调研回族,一定要调查他们的丧葬情况,笔者已调查了全国大部分省区的回族,发现全国各地回族最统一的特色就是丧葬习俗的广泛一致性。而且回族的土葬是和汉族的土葬不同的,因此杨文志老人管汉族的丧葬叫墓葬,这是因为回族的亡人裹上白布要直接放在墓地坑中的土上,正所谓“来之于土,归之于土”,而汉族说是土葬,但亡人是放在很厚的木制大棺材里,然后把棺材用木铆钉封严,再放在并不深的墓地上,棺材的近一半在地表以上,然后再填很多的土圈成大坟包。这是和回族前述的各地土葬方式大为不同的,至于近年来汉族等其他民族的火葬,那就更与回民的丧葬习俗不同了。

杨文志老人接着解释说,回民亡人缠白布,挖一墓地深坑装亡人,因为人是土策划的,恶魔是火策划的,水也策划万物。

他介绍说,他在县城有房,他哥哥嫂嫂住着呢,他这次坐车是到县城附近胡川他弟弟家。他接着说,现在回族计划生育也计划着呢,没男孩的家可生三个孩子,观念也变了,原来是多子多福,现在是多子多难。上学、婚姻、住房、就业四大问题压着你,不多生了。回民原来的生儿育女观念和孔孟之道一样,尊老爱教也讲孝道,女孩子不读书,现在都读书了。胡川学校新加坡商人资助的。过去的观点是,女子来到世上就是做饭的,生孩子的,她不做饭干啥!现在的回民妇女比以前好多了,那时生产队妇女干活多,现在农村回汉妇女都解放了。

回汉杂居的县城和乡镇社会里就团结着呢,互相都关心着呢。现在年轻回民也抽烟、喝酒,是时代把他们的命运改变了,是顺天意、顺潮流。

杨文志老人作为西北聚居地回族的老年人,对回汉民族团结这样高兴,对年轻回民抽烟、喝酒这样达观,认为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抽烟、喝酒是伊斯兰教明文禁止而且历代回族老人都是坚守不渝的,而到了现代,回民年轻人不坚守了。按常理说,这位信教回民老人是要大骂或者至少牢骚一场的,但他却与笔者真诚地在车上倾诉衷肠,认为这是顺天意、顺潮流,从中再一次看出回族与时俱进、通权达变的“适应力”特点,在西北聚居区而且伊斯兰教信仰坚定的天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也不例外

“回民喜欢喝茶,主要是云南茶,云南下关的毛尖茶和春光茶,张家川回民买茶,也出口张家川的蕨菜等特长野菜,价格也高,刚下来时七八块一斤,张家川蕨菜出国,大坛子装着给日本,也给甘肃(实际指的是兰州)弄着呢。”

“现在本地回民都管张家川叫张川了,叫起来方便(笔者注:这也是现代汉语北方话双音节制约音变规律在西北聚居地回族话汉语中的实行)。”

笔者夸奖杨文志老人汉语好,而且懂《古兰经》,与一般回民不一样,他谦虚地说:“那一样(笔者注:“那”字的元音发成前半低展唇舌位而且拉长音,声调是次高平调,这种语音表达是西北回族特有的一种话语,陕甘宁三省交界处的回族都这样说)!”他还说:“圣经我也读过几章,我们承认《旧约》以前的,后人篡改了的我们不承认。”

笔者与杨文志老人谈得热烈时,后座的县城回族马师傅也插话进来,成为笔者的访谈对象。他叫马社园,45岁,还有经名。他是给女娃娃看病回来,他是哲和忍耶,在县城的团结寺(县招待所附近)做礼拜,他和老伴俩一起回来,他们才45岁,孩子就结婚了,回族女子十七八岁就结婚。马师傅强调,回族禁忌情人,情人行奸欢乐,那是犯法呢。令笔者感动的是,当我们的中巴车晚8点多到了张家川县城汽车终点站时,马师傅和夫人下来,马师傅为了给笔者指路,告诉笔者在哪家旅店住较好,明天便于参观清真寺,他竟然让夫人先一个人走,自己留下来专门给笔者指路,直到笔者看清了他指出的大街和远处的鑫阿阳宾馆,他才和笔者告别,说色俩目(saliam),从此再也没有因有求你而管你要电话号码、名片等。这种自觉行善事,不求被帮者任何回报的美德,确是笔者在全国许多回族群体中都遇到过的。张家川这个中国有名的西北回民聚居区和伊斯兰教信仰比较虔诚的回族聚居地,也是有马师傅这样不求回报乐于助人的回族平民,这也是使笔者感动后萌发起研究、解释回族的动因之一。

4月28日晚,笔者入住张家川县城的鑫阿阳宾馆后,由于笔者与老家是张家川回族的北方民族大学李伟书记通了电话,他马上从兰州打电话派他的朋友、老部下、县司法局的李国杰局长和夫人马岚(县医院病案室)两位当地回族到宾馆来看笔者。我们相互热情地介绍了一下后,笔者感谢他们这么快来宾馆看望,又紧接着向他们访谈起来,下面是李国杰、马岚回族夫妇对张家川回族的特色介绍。

关于张家川回汉通婚情况,回族父母是反对的,但孩子爱情大于民族情感,家长也就默认了。

“张家川回族的饮食严格,给老人和阿訇做饭,要先洗大净。和妻子同床了,必须洗大净,张家川一是信仰,一是饮食。”

回族李局长这两句话真是一语见地,掷地有声,说出了张家川回族的族中之特。他们是清朝西北回民大起义的后裔,清朝时西北回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当时的官吏对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不予以重视。今天的张家川回族把这种坚守信仰的传统在民国、“文革”等曲折中仍然坚强地坚持下来,单就这种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把精神信仰看得比物质享受重要得多,就足以令当今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深思和借鉴了。其实,张家川回族在饮食上严格,也是严格按伊斯兰教的规定来落实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要求,仍然是精神信仰决定了他们的吃喝禁忌,这种不重享乐重精神的人生观是值得当下中国人了解和深思的。

李局长说:“东南诸省回族有吃大肉的,也不能一味说人家,伊斯兰教规规定,当需要挽救生命时是可以吃大肉的,不让喝酒是因喝酒到了大殿程序就乱了。干部工作需要喝酒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回到家中不能喝酒,家里也不能放酒。”李国杰和马岚作为张家川的中年回族都说:“张家川遇到群体纠纷时,政府不能解决的,宗教领导能解决。”

这一点与内蒙包头、辽宁大连、江苏南京等地都很一致,说明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像宗教意识比较强烈的回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比如今天各地的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和大阿訇等,他们在当地少数民族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建设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确是政府甚至是公检法部门都难以代替的。他们用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来理顺被激起的愤怒的民众情绪,化解一触即发的民族矛盾或宗教冲突,保住了一地平安,各族安享。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爱教、懂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又精通伊斯兰教和回族习俗及心理规律的回族宗教领袖也是国家治国安邦、稳地安民的大人才和大栋梁。李国杰、马岚夫妇又谦虚地说,临夏回族的宗教信仰保存得最好,张家川赶不上临夏。

李国杰和马岚介绍了张家川的回族现状,“全县现在33万人,回族20多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8%。全县共15个乡镇,其中纯回族乡镇的有2个,川土乡和木河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回汉关系好,主要是因回汉通婚。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回汉通婚少,八九十年代后回汉通婚就增多了,虽然父母反对,但最终都成为夫妻了。回汉朝夕相处,互相尊重各自风俗习惯。当今县城回族占70%,县城周边村庄全是回族,回族开展饮食产业,全县回族小吃多,做餐饮的都是回族,没有大众汉餐。这里的汉人长期生活在回族中,饮食也回化了,大肉不吃了,所以大众汉餐厅开了也没人去。

关于汉族在回族聚居区中长期生活,饮食上不吃猪肉了,只吃牛羊肉等饮食回化现象,在宁夏、新疆、青海都有,比如笔者长期工作过的新疆石河子,还有宁夏泾源、同心、西吉的汉族,他们甚至出差到内地也愿意找清真面馆吃面,请客时也愿找清真餐厅,这说明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风俗习惯有相互同化的趋势,并不只是汉族同化少数民族。(www.xing528.com)

4月29日一清早,笔者自己一人到县城的包子店去吃早饭,边吃边访问几个回族人,一位回族老人说:“几十年前这里汉人很少,现在多了,再不到10年,汉人能占50%了,开放咧!”包子店的中年老板说:“汉族人从上海、江苏、浙江来这儿,能赚钱,能搞工业,投资建筑,这方面少数民族不如汉族。”

包子店的回族随便说话中却能透露出张家川回族当前的真实想法。他们在无意中说出的县城人口汉人迅速增多是真实的,而且他们认为东部汉族来这能搞工业、建筑,能赚钱,这方面汉族比少数民族强,说的也是心悦诚服的心里话。说明回族群众的审美能力强,他们才是最朴素的实事求是派。

早饭后,笔者在李国杰局长和张家川县民委和宗教局的领导带领下参观了县城几个不同派别的清真寺。

东大寺是格底木(当地方言也叫“格级木”)教派,教长赫军亮说,他们是老教,占张家川县回族的21%,而哲合忍耶占64%,伊赫瓦尼占14%,赛莱非耶占1%~2%,东大寺一天行5次礼拜,主麻日时人多,有时1000多人,而斋月时有3000人来礼拜,是全县最多的。该寺是清朝同治年间修的,是清政府把陕甘两省起义失败的回民安排在张家川的。赫教长还记得他们祖先是同治十三年来的。全县城共8座清真寺,而格底木(当地人把“底”发成“级”音)只1座。哲赫忍耶3座。东大寺的寺门标联是“经训为本,弘扬正教”。赫阿訇老家是平凉人,他说,通常是上了年纪的人没事务了,一天来做5次礼拜,中青年人平时很忙(笔者注:他们管开斋节叫尔德节,“尔德”是一个阿拉伯语词,意思是“节日”,那么尔德节就是阿拉伯语的“节“加上汉语的“节”的同义并列互注)。张家川请平凉阿訇是因为他们的学识水平高,宣传方式好,因此其他教派群众都被吸引来东大寺。除了赛莱非耶教派不来,其他教派都来,因为赛莱非耶教派礼拜时要抬三次手,其他教派只抬一次手。

东大寺全寺满拉15人,寺管会人员7人,阿訇1人,共23人,管理信教群众的寺管会委员叫乡老(笔者注:北京和东北管来清真寺礼拜的群众叫乡老,陕西管寺管委主任叫社头,甘肃叫学东,这是个经堂用语,甘肃穆斯林也管清真寺叫学堂。经堂用语的语言实际上是汉语加上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汇合。也叫“小儿锦”)。

张家川全县有535个清真寺,官方批准开放的有426座,每寺只一个阿訇,阿訇是需要有省伊协发的阿訇证的。张家川有证阿訇900多人,到全国各地,首都北京都有。

满拉向阿訇学几部大经,如伊斯兰教义学、认主学、哲学等几门功课,如果拿下来,阿訇老师首先给满拉学生发个毕业证,叫“穿衣挂幛”,然后是伊协对其组织考试,考委是全县大阿訇考官,全是口试,内容有《古兰经》《圣训学》《教法学》,还要把一部大经打开让你口头翻译并讲一下,比如《古兰经》每段的开篇“奉普慈特慈真主之名”,一句话要讲好几个小时,是阿语课文。例如:bisz miniahe, eruohemanireheim,tesemije。做什么事都要奉真主之名,“普慈”“特慈”是真主特别给信徒穆斯林的恩赐,伊斯兰教的博爱思想是“普慈”。

张家川回族的礼拜也淡化了,但还信仰伊斯兰教,全县还有两座女清真寺,县城大清真寺有妇女的专门礼拜间,但妇女90%是在家里礼拜。

参观了东大寺后,我们又参观了县城另一处的中街清真寺,它属于伊赫瓦尼教派。东大寺外形是中国古建筑宫殿样式,而中街清真寺外形则是阿拉伯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有中阿结合的建筑形式如古建筑物上面再加圆顶等。

参观后我们又接着到县城西大寺参观,它属于哲合忍耶教派,西大寺把礼拜时间和名字都用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汉字转写形式贴在墙上,非常醒目:

并且标明“中午1:30时间不变,别的礼拜时间按日出日落,早晚稍有挪动”。

西大寺寺管委会主任李发祥给我介绍,他们寺是全县最老的寺,是清朝同治年间南八营领袖李德仓建的,寺内大殿1978年开放,1979年重建,1980年恢复启用。伊斯兰教教功是按月亮运行来计算的,叫月历,开斋、封斋时要看星月,初一、三十是以星月为标准的,每个清真寺上有星月标志。

阿訇还有趣地介绍他们四个教派问候平安的语言说法不同,“哲派和格极木派叫saliam alaikung,发音简化了。而伊派和赛派叫asaliam alaikum,发音按照标准阿拉伯语,县里有中专级阿拉伯语学校,学员来自新疆、云南、四川等地,本地人占30%~40%,毕业后就业比民族大学还好。”

这说明,一方面回族伊斯兰文化在广大回族和就业单位中有位置,许多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沿海一些新兴单位和中东阿拉伯国家来华办的企业需要懂伊斯兰教文化的回族等穆斯林;一方面,阿拉伯语作为世界几大语种和联合国工作语言,又难学,如果学会了在中国和许多中东阿拉伯国家做汉—阿语翻译都是可以的。回族人用对伊斯兰教虔诚信仰的精神,响应穆圣以学习为终身职业的号召,他们不仅能够听说读写译地学好阿拉伯语,又能在一个县级开设阿拉伯语学校,招收外地数省的学员,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久的学习精神是做不到这一点的,笔者在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著名大学从事语言学教学30年,深知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的艰难,一个县的回族知识分子不少能精通阿拉伯语,实在令人敬佩。阿訇和民委干部继续说:

哲合忍耶派有北山拱北,三代教主都埋葬在那里。第五代后裔都在传教,传教的地方在南川道堂,现在已不讲了,只是阿訇在清真寺讲经了。西大寺阿訇教长是张成林,他是县政协副主席,县伊协会长,教务发布都是以西大寺这为主。西大寺平时每次礼拜一百多人,主麻日有上千人,开斋节有两千人,楼上楼下到处是人。

参观了西大寺后,我们又到了县城第四个清真寺,叫桥头清真寺,这是我要参观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四大教派清真寺的最后一个,这里属于赛莱非耶派。桥头清真寺老阿訇陪同我们边参观边介绍,他说,“这里的穆斯林老人全天礼拜,懂经文和阿拉伯语,这些老年人看不懂汉语的电视,一般是看一下人影。寺里有两位信教老人正在谈话,一位是78岁的何福禄,他说阿语的‘哈完吉’波斯语叫‘高目’,另一位老人63岁,叫马建彪,他们说,平时不礼拜也来,上了年纪的人,没事干一般都在清真寺里面学习,交流。”

可见桥头清真寺赛莱非耶派信教群众礼拜的虔诚性,投入性,信教老人因长期用阿拉伯语礼拜,平时说的也是带有波斯阿拉伯借词的汉语回族话,所以他们对汉语普通话的电视都看不懂,但这种现象似也不应持久。笔者了解过,张家川县年轻的回族穆斯林还是懂汉语普通话,听懂看懂电视的。另外,桥头清真寺的信教老人平时没事,不礼拜时,也来清真寺学习、交流,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清真寺的功用在扩大,不仅是信徒礼拜之地,回族本教派遇大事时相聚解决之地,也是本派回族老人精神寄托之地,这要比老人独自在家里无人照顾,孤独无人说话,以至寂寞无聊心情郁闷要好得多。其实全国各地的清真寺都应创造良好优越的环境,让穆斯林民族老人们有一个老有所谈的地方,这也应是创造良好社会心理环境,构建多民族和谐社会社区的类别之一。

老阿訇们说给笔者,伊斯兰教把五大功之“念”功放在头功,因为不学习就不知道怎么干。

这从回族的基层又一次证明了他们的学习型民族之特色。回族穆斯林念经、念书都有一种善于从经典中找根据,勤于仿照阿拉伯语音,认真研读阿拉伯语原文的学习精神,是值得学习型社会中的其他民族学习的。

桥头清真寺的外形是一座纯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也是一种赛莱非耶风格的建筑,而且不搞装饰,大殿内也不搞装饰。

赛莱非耶教派的每日五次礼拜,在大净洗身时按医学每部位都摸到,这样更有利于健康,同时他们也主张早起早睡,因为早上4:30还要行晨礼,由于他们在礼拜的同时注意生活规律,注意锻炼身体,所以长寿的多。也有老龄化问题,因为年轻人都打工去了,一般把老人放在家里,无人照顾。

参观了四个清真寺,访问了四大教派后,笔者和李国杰局长及县民委、县伊协领导来到伊协办公室,进一步向他们访谈张家川回族的总体情况。几个领导干部说,张家川33万人,县城5万人,有4万是回族,回族中虽然民族败类少数也有,但回族是56个民族中最遵纪守法、最拥护共产党的民族。回族从来不搞分裂,影响国家安全、图谋夺取政权的回族没有。

李国杰局长还强调说:“欢迎各界研究伊斯兰教,但必须对伊斯兰教基础知识、风俗习惯、伊教形成的历史作全面了解后再去研究,写作品,因为回族这个民族是个很脆弱的民族,如果对回族了解不够,出书伤害了民族感情,对作者对回族研究都不利,应该是在广泛地了解了回族民族风俗习惯,并且掌握了大部分真实的回族材料后再研究。”

赫主任也说:“回族是很脆弱、很敏感的民族,遇到信仰侮辱时是跟你玩命的!四川有一个人说回族不吃猪肉是因猪是回族祖先,回汉发生了矛盾,把政府都惊动了。”

作者在甘肃张家川民委的回族调研会上(2010年4月)

李局长和赫主任是因笔者有意地问一下回族常识知识和一些看似不懂容易引起刺激的敏感问题,认为笔者是回族研究的初学者,其实笔者是一种调研回族的方法。从中笔者也发现,张家川回族不管是信教群众还是县局领导,对回族的伊斯兰教信仰都是坚持原则,毫不含糊的,对任何有损于、有碍于、有侮于他们的穆斯林信仰和人格的言行,他们都是坚决抵抗而不惜一切代价的,视精神信仰如生命,这就是张家川这个全国有名的回族聚居区、清朝西北回民大起义后裔的回族的精神风骨。

4月29日中午,李国杰局长及张家川另一些回族朋友为笔者开欢送宴会,他们在餐桌上也谈了张家川回族的一些新特色。比如,张家川回族的餐饮业开到了全国各大中城市,从渤海边到东南沿海城市都有张家川人,山东烟台有几个清真餐馆,张家川人就有57位,青岛、青州、大连、威海等地也有,联合国总部也有张家川人做餐饮业。在张家川县城内,面食也由古代的干面锅盔改善到现在的软面锅盔,成为国内远近闻名的特色面食。

如前所述,1953年7月1日成立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是把附近清水,秦安、庄浪、华亭,陕西陇县一部分即四周相邻的回族聚居区划归过来而建立的自治县。张家川这些回族是清朝回民起义失败后由左宗棠把这些回民从陇南、陕西蓝田、凤翔、武山拨来的,清朝同治期间前张家川人口比例是汉族占70%,回族占30%,同治年间安插回族来这后,回民成了70%,汉民成了30%了。

当笔者告别李国杰局长等十几位张家川男女回族朋友,乘上去往银川的长途大巴车后,看到了车外热情送笔者的他们,也看到了县城郊区的“殷实和谐的张家川县”、“人口素质高,小康早来到”的标语,更加感到这次调研张家川回族县挖掘了很多带有鲜明特色的回族信仰和风俗,心里面更有了一种沉甸甸的收获的感觉。

甘肃张家川县城卖锅盔大饼的回族(2010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