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回族的信仰精神
2009年10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在郑州河南总工会大厦中国回族学会18次年会开幕式上说:“民族工作是有学问的,不是几句空话就能解决问题的。”同样,了解、解释回族也是有学问的,不是几句放在哪个民族上都适用的夸奖话就能说清楚、让人信服的。笔者在几年前的《回族解读》一书中对回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潜在特点——心灵之道作了细致的分析和解读,并以康德“心灵里崇高的道德”与毛泽东“人是需要一点精神”和《古兰经》关于“三状”源于心灵为序,从历时上解读了回族荣辱跌宕、历尽沧桑,“几度春风,几度秋雨”的心路历程,从而揭示回族心灵沐风栉雨后更加清净的壮美。又从共时上亮化出回族忍辱负重、自尊自强的坚实心力,最后凸显出回族“先忍后强”的心灵之道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充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启发。
其实,回族丰富的内心世界即心灵结构中那种精神富足,那种形散(回族给人一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散形象)神不散(回族无论在哪里,都有一种心灵沟通的方式,即相逢互道“色俩目”,马上关系就拉近)的天各一方,心心相印,都是与他们坚定的精神信仰的支撑密切相关的。回族先忍后强的心灵史、可穷不可侮的人格史都是来自对他们信仰的神圣不可侵的精神卫士之心理。
回族的“坚强”别有一番意味,他们的“坚”指的是心理承受能力强,他们的“强”指的是在内聚与认同的隐性品格下所付出的强韧的行动,实际是一种持久而执著的坚韧。他们在“二元道德律”标准下的自律和商德,也是来自于他们爱国爱教、敬主忠君、自觉自律的精神信仰。不管是在大庭广众的明处,还是在无人监督的“独慎”,他们内心始终认为精神世界里真主无处不在,“真主确是监视你们的”。回族爱家园的意识无处不有,因为他们相信穆圣的教导:真主每时每刻都是在关心着你们的。穆斯林应当像鸟儿眷恋自己的窝巢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云南考察的中国回族学会第17届年会上的专家,左起:胡振华、赵杰、丁明俊、沙明、马平、陈家才、海峰(2008年11月)
移居中土一千年,沧桑巨变,曲折反复,心灵炼狱,回族始终没有因大起大落而散衰,主要是信仰的精神在牢固地支撑着。笔者2008年夏天在火热的东南沿海诸大城市中调查回族,终于找到了对回族深层解释的灵感,他们在市场经济大潮和物欲横流的金钱拜物教中不受“铜臭味”污染,每天赶两三小时的路来到市里清真寺,坚持礼拜功修,接受精神的洗礼,在物质追求的汪洋大海中仍然摆渡着精神追求的小舟在奋力挺游,没有对敬主忠君的信仰支撑,任何人都是难以做到的。
杨怀中先生在“赵杰教授《回族解读》成果座谈会”上评价笔者,曾精辟地谈论到回汉之间许多方面都有相通相同之处,但区别仍是心灵间还隔有一道墙,要跨过这道墙才能使不同民族沟通交融,心心相印。《回族解读》打通了回族的心灵之道,其实,回族与汉族的区别主要不是饮食而是支撑心灵之道后面的坚韧的精神信仰。正如《古兰经》所云:“真主与坚韧者同在。”“真主的大地是广阔的,唯有坚忍者将获无量报酬。”敬主忠君的信仰寄托了回族一切价值取向和爱憎情感。回族千年沧桑,历经磨难,清末又体会了悲剧壮美,经历了人生巅峰体验,历久弥坚,族内的凝聚力更强,族外的亲和力更韧,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如磐、众志成城的精神长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精神信仰高于物质追求。没有物质保障是不能生活的,但没有精神信仰是万万不能存活的,这是回族有别于其他兄弟民族的隐性区别,我们要能透过“吃不吃”(回族不吃猪肉,不吃自死动物和动物血液等)、“通不通”(回族与外族一般不通婚)、火葬不火葬(回族一律不装棺材而缠上白布土葬)等表层不同看到深层区别。其实“吃不吃”“通不通”“火葬不火葬”,还有“戴不戴”“商不商”(“戴不戴白帽,披不披肩”,是不是以“三把刀”为主经商)等都能从是否虔诚于伊斯兰教信仰中找到个中原因。
回族服饰的淡雅,雕砖的青净,饮食的清洁,经商的自律,艺术的静美,文学的心塑,“花儿”的衷肠,法律的“无讼”甚至丧葬的速简都与他们追求精神的清真,心灵的洗礼,再而修炼纯净的高尚品质,不让淤泥污染精神,进而让信仰崇高无瑕有关。“伊斯兰教提倡以理性驾驭私欲,以信仰和功修净化性灵,以道德和法律约束行为,从而达到灵魂与肉体,人与自我的完美和谐。”(潘世杰《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理念》,《穆斯林通讯》2009年4月)所谓的净化、完美,前提正是理性和功修,而支配这种理性和功修的无疑是坚定而持久的精神信仰。(www.xing528.com)
比如,《古兰经》强调市场交易的公平、诚实,并被视为这是信仰的责任。因为真正做到克服私欲的交易那是一种履行道德的实践,也是信仰考验自己私欲的精神洗礼。文学名著《穆斯林的葬礼》和《心灵史》之所以持久感动人心,是因为它揭示了千年回族先有经济,后有政治,再有当今文化复兴中的历经荣辱跌宕,历经心海沧桑。千百年来,回族文学的许多悲美作品,多是透过曲折人物和曲折事件展现回族历时发展的曲折心路和当代共时所展现的丰富的心灵结构,尤其是他们那种向心力强的爱国精神,内聚力强的爱教品格和坚韧的心理凝聚力,那种不以粗茶淡饭和颠沛流离为苦,而以献身爱国爱教事业的精神充实为幸福的心态。这种超乎寻常的心态冶炼后面正是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信仰作为支柱才会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的,回族心灵之道最丰富,其实是精神营养最丰富,这是我们理解、解释回族的总钥匙。
回族历史上的抗议或起义大都不是因为极度贫穷而“穷则思变”,而是因为精神信仰没受到尊重甚至受到挤压、侮辱而奋起抗争的。信仰是他们心中的绿洲,正如前文所提,坚强守护心灵中精神的纯洁和净化,这是一种信仰;与旧地方贪官对他们的精神侮辱进行殊死搏斗,这是一种信仰;在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抗旱守土,也是一种信仰;省吃俭用积蓄资金合建清真寺来礼拜,还是一种信仰;无数回族爱国将士为国捐躯,精忠报国,更是一种信仰!
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流泪,甚至流血,他们无怨无悔,因为《古兰经》和“圣训”号召人们要追求崇高的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国民要有建功立业的事业追求,这些都是回族追求精神信仰的二元来源。爱国爱教、敬主忠君就是他们信仰的形象再现,信仰对于回族来说是一种激励人生、奋斗不止的力量,正像《穆斯林的葬礼》中所认为的:“信仰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比爱情、比生命更持久、更内敛、更强烈的力量。”正像回商榜样陕西怡兰集团的团训所说:“总有一些往事让人深深眷恋,总有一种精神让人勇往直前。”正像研究阿拉伯文化的学者所说,信仰是阿拉伯人生命中最灿烂的阳光。作为来自阿拉伯的后裔——中国回族也把信仰作为自己心中的月亮,眼中的阳光。
通常说,回族的标记是“不吃猪肉,善做生意,团结不好惹”(现任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教授也在郑州回族学年会闭幕式上强调过这几点)。笔者在《回族解读》中把回族的标记深挖到他们的心灵之道,得到了包括回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又经过四年的全国回族一线调研和更深入的理论思考,我们在这里再次有新的发现,那就是,回族的最主要标记不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甚至主要的也不在心灵之道,而是支撑心灵之道的精神信仰。这是笔者在2008年调查东南沿海诸省会看到在汉族汪洋大海中一叶叶孤舟奋力前行,即从大闹市中围寺而居到拆迁后散居各处的回族仍然不辞辛苦换车往返几个小时来清真寺礼拜的执著,使我感到精神的强烈震撼。突然,我在几年的回族研究中终于悟出了解释回族本质特征的答案,也从中找到了解开回族发展秘诀的一把总钥匙。可以说,尤其是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全面现代化,各民族不知不觉走向文化趋同、经济一体、政治高度统一、风俗习惯渐趋一致的今天,对仍然富有特征但许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回族来说,他们的第一特征是包括伊斯兰教和儒家伦理二元道德律加上“先忍后强”丰富的心灵之道的精神信仰。如果说回族心灵之道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墙壁,那么精神信仰则是他们最后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一位回族穆斯林在大殿里静静地礼拜
回族这种精神信仰或者叫坚守并且能够持之以恒的信仰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重要元素,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所急切需要的。在时下一些年轻人拜倒在金钱拜物教下,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精神空虚的时候,在一再被警告“信仰被掏空是个不好的信号”的时候,回族千年沧桑百折不挠、十心十意坚守精神信仰的人格、毅力,则是一方不可多得的精神良药,它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中一根永不褪旧的精神支柱。当我们潜入回族的精神世界里释读回族最深层的有标记特征时,我们不能不为中华民族里有回族这样的精神富翁而感到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