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徐仲山与广陵昆曲研究社-烟花三月

徐仲山与广陵昆曲研究社-烟花三月

时间:2024-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广陵昆曲研究社三大元老徐仲山,名铎,字仲山,以字行。后经营盐业于江苏新浦,与袁宜盛、邱梦麟等组成曲社。1925年,他和江石溪、徐仲山等人发起成立“广陵昆曲研究社”后,是曲社中坚。这是广陵昆曲研究社最早的舞台演出活动。

徐仲山与广陵昆曲研究社-烟花三月

一、徐仲山与广陵昆曲研究社

民国十三年(1924)左右,绍兴徐仲山定居扬州张甲桥(巷)一号后,和郭坚忍女士、耿耀庭、江石溪等人发起成立广陵昆曲研究社,与苏州道和曲社、南京栖霞曲社鼎足而三。因其宅第宽敞,曲社即设其家中(去世后,上世纪60年代为曲艺团团址)。每次同期,曲友络绎不绝,少则10人,多达30人。

(一)广陵昆曲研究社三大元老

徐仲山(1876—1956),名铎,字仲山,以字行。浙江绍兴人,曾客居清江浦,后来长期定居扬州。年轻时业余喜爱京剧,不久即酷爱昆曲。最初在上海由陈凤鸣曲师教唱、排演,专攻大冠生,擅演唐明皇李隆基。嗓音堂厚,讲究抑扬。尤擅演唱《长生殿》的《闻铃》、《迎像》、《哭像》、《见月》、《雨梦》等折。能演唱之曲,在300折左右。服装、砌末,均系自备;吹打乐器,一应俱全。在上海参加庚春曲社,经常与著名昆曲家俞粟庐、徐凌云诸先生一处演唱,并往返于苏州与陈贯三氏曲聚。后经营盐业于江苏新浦,与袁宜盛、邱梦麟等组成曲社。所到之处,有曲社就参加演唱,没有曲社,就邀友朋组建。

耿耀庭(1869—1951),祖籍山东东阿乾隆中叶,避水患来扬州。初居东乡翟家庄,后遭火灾。因其先祖耿树初,知医识药,精园艺,善治咽喉急症,曾由卧佛寺僧人介绍,治愈万寿寺(寺址今为扬州市五中[1])住持之垂危急症,故万寿寺住持拓平寺前瓦砾,为其先祖耿树初搭棚暂居。经数世之经营,成为今日之耿家巷。

其祖父耿松年,曾为丹徒籍的扬州盐商商总包松溪垒石穿池,规划设计棣园(位于扬州南河下湖南会馆内),并在园的西侧,建一楠木结构、方梁方柱、二丈见方、高出地面四尺许、供演唱昆曲用的戏台(惜今已拆除),台前有观戏厅(犹存)。

清末的扬州昆曲家耿光奇(医名世珍),是耿耀庭的六伯父(耿耀庭为七房)。昆曲爱好者寒士居多,如遇困难,老辈们往往争先相助。耿耀庭先生,包括他的祖父辈,是以医为业的。清寒曲友及家属生病,几乎把医药全部包下来。

耀庭先生幼年承嗣外祖家,故复姓“耿刘”,单名一个“宾”(彬)字。其子耿鉴庭(北京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一家在北京,仍以耿刘出名。因耿耀庭排行第六,人称小六子。挂牌行医时,取名耿耀庭,而世人仍习惯称其耿小六。洒脱的他,听了不仅不生气,反而取其谐音,自号“蕉麓”。每日下午在富春茶社品茶、唱曲、会友。早年唱老旦,擅唱《占花魁·劝妆》。1925年,他和江石溪、徐仲山等人发起成立“广陵昆曲研究社”(简称“广陵曲社”)后,是曲社中坚。

江石溪(1870—1933),原名江绍岳,字汉。祖籍徽州,先居于徐凝门,后居于罗总门与斗鸡场一带(薛家巷与五谷巷之间,韦家井西南)。少时从丁沟名医周云溪习歧黄,业成取名江石溪,悬壶于头桥、仙女庙(今江都市江都镇)。医术精湛,医德高超,心地善良,信实不欺。凡贫家穷民登门求医,不仅诊费分文不取,还慷慨施药。每当乡村流行所谓的“时气毛病”(瘟疫),江石溪总是亲自煎药,用大缸存储,供病家随到随服。江石溪行医多年,惠及四乡,救人无数,深得当地百姓赞许。江树峰《忆父吟》云:“丁沟习医六年成,医学文章曾惊人。头桥仙(女)镇悬壶久,劳人茅屋药能春。”

江石溪早年参加“冶春诗社(后社)”,著有《梦笔生花馆诗集》。风格近于白、陆,又多隐逸之气。病故前,曾自豪地说:“而今赖有诗囊在,身外浮名且让人。”(《病中口占》)惜已散佚,仅存零星诗篇,被江都编为《江石溪诗抄》。1915年,“应南通张謇之聘,任大达内河轮局协理,实业报国,业绩卓然,可谓经纬之才”(潘天骐《江石溪诗抄·前言》)。江石溪闲爱品箫笛,善吹铜箫,喜唱扬州昆曲及扬州清曲,善画山水,“几番山水丹青笔,笙管歌吹任网罗”(《六十述怀》)。江上青烈士《哭父》诗亦云:“空留丹青迹,不与石谷殊。故园闻笛响,客梦一棹孤!”[2]

江石溪工闺门旦,喜唱《孽海记》中的《思凡》。曲社中另一曲友屠泉荪,也喜唱《思凡》,于是,曲友们就谑称江老为“胖师太”、屠老为“瘦师太”。

袁世凯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时,江老于仙女庙乡下行医之暇,愤撰新词多首,以扬州清曲大骂日寇,讥讽民贼袁世凯,教唱乡里,深受农民欢迎。爱国情怀,倍受世人尊崇。1933年9月病故于扬州,远近众多名流贤达前来吊唁。韩国钧的挽联是:

向秀赋方成,惊听笛声到邗上;

江郎才未尽,尚留诗卷在人间。

据江树峰回忆,其父病逝前,在左卫街(今广陵路)卞宅,为扬州耆硕卞薇阁老先生祝寿时,还唱过昆曲。夏天,江树峰二十岁生日晚间,其父用铜箫吹奏《上寿》等名曲。病逝后,薇阁老挽辞中有“一曲竟成广陵散”之句。[3]

现今,江都人民已于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二站东侧(原仙女庙南郊大王庄),立“江石溪先生安息处”碑亭以怀念之。

那时的所谓“曲社”,和旧时的“诗社”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一个作诗,一个唱曲,是一种松散的组织,没有现在的所谓“社长”、“社委”,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名利之争,纯粹的是唱了玩玩的,自娱自乐。那时社会上,还有一些信佛的人(大多是有钱的家庭妇女)结的“莲社”。大家约定逢几(初一或十五)聚集到一起,烧烧香,敬敬佛,念几句“阿弥陀佛”,谈点儿家长里短。凑点儿钱(在庵院寺庙聚会就施舍),吃点儿素菜斋饭。“曲社”也是这样,喜欢昆曲的几个同好,大家约定逢几(一般还是用农历)聚集到一起唱曲,谓之“曲聚”、“同期”。或每月一聚,或每周(这是上班的人)一聚、两聚不等。只不过这时的唱曲,和古时的“曲会”不同。古时的“曲会”,沈宠绥《度曲须知·中秋品曲》中曾有记载。同一曲牌、同样的文辞,可以按曲唱规则,依字声行腔,唱出不同的旋律来。这时只会唱定腔,而且必须有一个会吹笛子的伴奏。这个会吹笛子伴奏的人,现在尊称为“笛师”,那时叫“拍先”(拍曲先生)。于是,当时就聘请“小堂名”(民间艺人)谢庆溥为“拍先”。每次同期结束时,曲友均挨个走谢庆溥面前经过,掏钱给他以感谢其伴奏。次年(1926)即举行义演,演出昆曲《白兔记·回猎》。这是广陵昆曲研究社最早的舞台演出活动。

谢庆溥(1877—1939),字莼江,山东济南人。寓居扬州多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扬州话。和王必成客串《虎囊弹·山亭》时,扮演酒保。挑着一副酒担上场时,唱着扬州的民间小调,常常获得一个碰头好。扬州人称他为“小堂名”。他髫龄即学歌吹,旁及各种乐器。闻歌即学,遇谱必抄,生旦净丑,兼收并蓄。舍昆曲外,别无嗜好。竭数十年之精力,熟谙之曲,能不看谱而吹唱者近四百折。昆笛以六孔翻七调,民间俗称“工尺七调轮转”,全凭笛师以不同指法和吹口用气求之(今昆剧院团已改用十二平均律定调笛)。谢苦心钻研,或放半孔,或两孔齐放,再以轻重气调节之,七调均能与钢琴一一吻合。当时,扬州、镇江、常州宜兴等地的许多学校都设昆曲课,均先后聘请先生施教定腔。孙蔚民、薛天游、黄应韶、吴伯匋弟兄、张宴公等均出其门下。钞存曲谱中,有许多是通行昆曲曲谱刊本中所未收的。如《降仙》一谱,曲学家吴梅阅后说:“此谱出自《双红记》,苏州久无传习,弥足珍贵。”[4]其中也有不少扬州昆曲的曲谱,惜因抗战爆发,散失大半。抗战开始后,谢庆溥老先生拟举家避地盐城,不幸于1939年正月以脑溢血殁于泰州,春秋六十有三。

(二)广陵昆曲研究社的活动

广陵昆曲研究社以抗日战争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抗战前的曲友有:徐笠樵(工生)、宋吉臣、耿耀庭、江石溪、徐仲山、王朗、王必成、李少泉、谢庆溥、林保和、周朗、马捷南、徐凤月、马炳然、吴佑人、王正余、魏毓芝、曹谷云、吴素娟(姜文楼的艺名)等。

宋吉臣,行三,旦,贴角。韵味悠远,能于腔调中蕴蓄剧情。《佳期》、《拷红》,名盖一时,尤其对《拷红》中“那日闲庭刺绣”里的“刺绣”二字,把委屈、怨愤、反抗,都吐露出来。尤其是“刺绣”的“刺”字,既高又长,他那以舌抵齿的吐字功夫,令闻者入其戏境。

王必成,钞关外茶馆主人,扬州小唱名家王万青之父,净角。嗓音洪亮,《虎囊弹·山亭》是其拿手戏。由谢莼江先生卖酒,搭档之表情,宛如化妆,声色俱佳。

王朗,道士,生脚。善唱《惨睹》(八阳)。“说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里的“带”字,很多人唱不上去。有的即使唱出,也不能使人满意。王道士因于徽祭中作“正通”(扬州俗称为喊大赞),颇有功力。对“带”字“舌后缩”发音,响遏行云,十分悲壮。闻者均说,就是要听他的这一个字。

李少泉,字则梁。鼓板功夫极佳,长于小生及丑角。(www.xing528.com)

徐凤月,徐仲山之如夫人,旦角,与徐仲山配戏极佳。

马炳然,亦回民,在淮北板浦与徐仲山先生同事,受其影响,亦喜拍曲。曾于淮北带回《金盆捞月》谱,乃小十番儿锣鼓戏,配音颇为热闹。

民国十九年(1930)7月1日,广陵昆曲研究社在大舞台参加义演活动,剧目为《牡丹亭·学堂》。此时,老少从事昆曲者,人数颇多,几乎每天有聚会。居民喜庆之日,亦邀请曲友至家,安排在上房演唱。

1930年前后,吴佑人、吴庄骈兄弟,已走出书房,公开演唱。佑人之子白匋与征鎰,能唱而又善吹笙。医界之汪元臣,教育界之张宴公、贾剑青、孙蔚民、黄应韶等,均业余拍曲。

潘啸岩自外地归来,传授两个学生,一为东圈门棺材店的王正余(擅吹笛),一为刘少椿(善鼓琴),两人都唱小生。

盐商魏仲蕃之子魏毓芝,票友曹谷云与吴素娟(姜文楼之艺名)夫妇二人,均能登台,化妆演出《牡丹亭·闺塾、游园惊梦》、《梳妆》、《跪池》、《琴挑》等剧。

据耿鉴庭《扬州昆曲丛谈》(油印本)回忆,潘啸岩、徐仲山、张宴公、刘绍春(即刘少椿)诸君,1936年曾与其父子(耿耀庭和耿鉴庭),共拟整理出一整套扬州昆曲。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扬州昆曲,二是扬州地方历史的古剧本以及选段,三是描写扬州人物的戏,四是外地人创作于扬州、或以扬州为借景所写的戏,惜为日寇入侵所阻。

抗战开始后,由于空袭警报,广陵曲社时唱时辍。民国二十七年(1938)元月14日(阴历冬月十二日),日本兵占领扬州,扬州沦陷。善唱《山门》的王必成先生,首先遇难。4月7日,广陵昆曲研究社在徐园(今在西湖)举行最后一期曲会。耿耀庭愤而提议:“国破家何在?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再唱。”大家一致同意,是为前期最后一次曲会。此后,曲友们把弦、笛、鼓、板全部收起。抗战八年,扬州全体曲友绝口不唱昆曲,体现了中国人民应有的民族气节。

抗战前,徐仲山有女弟子二人:胥桐华、杭文华。抗日战争期间,举家避居杭州,不再唱曲,常往西湖垂钓消遣。抗战胜利后,旧调重弹,恢复广陵昆曲研究社。一时从学昆曲者颇多,及门弟子有黄枢、罗秉彝、张鑫基、宋一飞、宋一鸣弟兄,和徐绍侯、张孝萱、朱绍桢、郭发弟(慕仪)等。

抗战胜利以后,曲友去世者甚多。幸存者除耿耀庭、徐笠樵、李少泉、徐仲山四老外,所余无几:黄应韶和谢庆溥之二子谢也实、谢真茀(工生旦),刘少椿,以及徐老女弟子胥桐华、杭文华等人。为了庆祝,也为了悼念,广陵昆曲研究社举行了一次同期曲会,演唱了《长生殿·骂贼、收京》、《满床笏·卸甲、封王》、《铁冠图·刺虎》等。从此以后,扬州广陵昆曲研究社即进入它的后期。此时从徐仲山学昆曲者颇多,及门弟子有黄枢、罗秉彝、张鑫基、宋一飞、宋一鸣、徐绍侯、张孝萱、朱绍桢、郭慕仪等。时而由外地来曲社者,还有汪静波。

抗日战争后,耿耀庭老先生有感于世事沧桑,改唱生与老生,如《长生殿》中的《酒楼》、《疑计》、《弹词》诸折,特别对《弹词》用功颇深。顾吉安画师特绘“李龟年江南卖唱图”相赠。耀庭先生于画上题七绝两首:

朝元阁里教霓裳,转眼兴衰一梦场。

留得琵琶伴遗老,穷途乞食按宫商。

一代传人洪昉思,重翻九转谱弹词。

笑予老去耽丝竹,随意高歌付酒卮。

其孙耿刘同曾从北京寄来耿耀庭老先生照片两帧,刊发在2003年7月《扬州昆讯》上(《扬昆探微录》选刊其一)。2005年7月20日,耿刘同先生又写信述其祖父1951年逝世时的一些情况:

六七之日,各界人士分别祭奠。文化界老友数十人参加,有读祭文者,吟挽诗者,以“老先生”开头填词歌唱道情者……一时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唯徐笠樵、徐仲山、胡滋甫诸老,皆银须飘拂,于灵前合拍《哭像》一曲。虽临时由吹手中推选一人司笛,然吞吐抑扬,声情悲戚,满堂无不动容。

耿耀庭的外孙,则说他外祖是儒医杂家,浅刻专家黄汉侯和评话大师王少堂都拜他外祖为师。

据张鑫基回忆,徐仲山青年时代能擫笛,后因右手食指拌猫饭,被鱼刺戳伤,病毒感染而不能屈曲,才不再擫笛。平时授曲,要求颇严,口唱手必拍板,虽一板一眼之差,必予纠正。每教一曲,非教二百遍不止;门人每学一曲,必至精熟并能单独演唱,经先生认可,才能另学新曲。孜孜不倦,曲友及门人等对他十分敬重。先生戏路极宽,生旦净末丑,无一不教;每授一折,必连引子、宾白并其他角色之唱白全部传授。《长生殿》传奇几乎能教外间上演的全套。即使外间久不上演之曲,如《长生殿·神诉》与《北西厢·游殿》,亦能传授,并能说《长生殿·神诉》的演出身段。由此可见晚清以后由于昆剧行将失传,清工向戏工靠拢的痕迹。

徐仲山常告诫弟子,在外参加同期唱曲,凡他人已唱之曲,不应再唱,否则即为不礼貌。他的逸事颇多。清末年间,在苏州参加某宅喜庆堂会,有位客人擅唱《琵琶记·赏秋》折中的牛小姐,但缺蔡伯喈一角,无人能配。徐仲山自告愿意配演。接着赶学曲,即服装也临时赶制。上演时珠联璧合,声容并茂,观众深为叹服。由于徐仲山腹笥颇广,能戏又多,众多举办堂会的主人不让他演中轴或压轴,都一再恳请他担任后台的“戏提调”。所以多次堂会上徐仲山总是搬演《赐福》中的赐福天官(一名福德星君),唱完后即到后台从事指派调拨工作。

徐仲山教授学生,分文不取,尤其对青年学子,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恨不能将毕生所学倾囊传授。张鑫基幼年被徐仲山收为入室弟子,曾手抄曲谱《白兔记· 回猎》、《浣纱记·寄子》等六折,呈请正误。除数处勘误外,备极赞扬。每逢老曲友来访,必说此事。并说张鑫基气力不足,不能吹笛,应攻老生。后又将十分珍视的《与众曲谱》借给张鑫基,让他手抄《长生殿》曲谱多折,及《双红记》的《降仙》曲谱(于绿格本内)。

徐仲山平生提倡昆曲,不遗余力。“昆曲传习所”创办时,曾将其演戏自备的行头全部赠送。徐仲山有珍藏甚久的曲笛三支,遗命:一赠谢泽山,一赠徐銥,一赠郁原宜。这三人皆系随他学曲多年的弟子。徐仲山收藏曲谱颇多,外间铅、石印本仅缺《昆曲大全》,如遏云阁、六也、集成、与众诸谱,无不俱备。前三者并有两部。各种抄本曲谱,不胜枚举。特别是精抄精校之本,每四册以二木板捆束,惜于十年浩劫中全部失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