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全国人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最终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了中国的领土。这期间,有党派之间的合作,有工人和农民的合作,有学生的积极参与等,尤其使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的相互配合取得的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在这众多国共合作的历史事件中,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共同组建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不得不提,不论是在抗战史上还是国共合作历史上,抗日同盟军的建立都有特殊的意义。
冯玉祥出生在河北省保定附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因家境贫困,十一岁时便辍学投身兵营,加入了清朝军队。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冯玉祥在滦州任第二十镇第四十协第八十标第三营营长,举兵响应,但起兵失败被迫回到家乡。“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他,心系国家大事,在得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准备称帝后,便积极地参与到“倒袁”的革命运动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年后因张勋故伎重演,复辟帝制,冯玉祥又率领其旧部与其他部队一起奋力讨伐,最后攻破北京,赶走了张勋,他本人也因这次功劳而担任旅长职务。1922年,被擢升为陆军检阅使,后因讨伐曹锟和吴佩孚有功,任国民军总司令。
吉鸿昌,1895年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其父吉筠亭,以开茶馆为生,家境清贫。他自幼性格豪爽,好善乐施,喜欢为人排忧解难,在茶馆中经常议论救国、强国的事,乡亲们听得津津有味。1913年,18岁的吉鸿昌受其父亲的影响,主动到冯玉祥部当兵以报效国家。由于他英勇善战、治军有方,因而提拔很吉鸿昌快,从连长、营长直到旅长、师长。1929年,任国民军第21军军长兼宁夏省政府主席。1930年,蒋、冯、阎军阀混战期间,任冯玉祥部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兼第11师师长。同年7月,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任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军军长及第30师师长。(www.xing528.com)
身份地位如此相像的这样两个人,如何代表不同的身份合作组建抗日同盟军呢?这主要源于两人思想的转变。吉鸿昌虽然是在冯玉祥的旧部队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将领,但他从不迷恋高官厚禄,一心向往进步,追求真理,是旧时代军人中具有远大政治眼光和坚强意志的人物。1926年,他开始接触共产党员宣侠父、刘伯坚、魏野畴等人,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初步认识。1930年底至1931年8月,吉鸿昌奉命率部驻防潢川一带与鄂豫皖苏区对峙。在与红军作战中,他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认识到,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红军是人民群众的武装。此后他不愿与红军为敌的思想逐渐上升,他宁愿抛弃高官厚禄,调转枪头,抵制内战,这正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吉鸿昌思想的转变很快被蒋介石察觉,便解除了他的职务,命其出洋考察。在国外的新发现与自我反思之后,吉鸿昌在回国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时冯玉祥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早期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建国大纲思想的影响,成为国民党内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坚决要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1933年1月,吉鸿昌受中共北方局党组织之命,联络冯玉祥,筹组抗日同盟军。5月26日,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等在张家口宣布成立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冯玉祥任总司令,吉鸿昌为第二军军长兼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和公安局长,6月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北路前敌总指挥,率部收复察东失地,7月1日同盟军左路收复宝昌,乘胜发起了多伦战役,随后收复了多伦,同盟军一时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同盟军的抗日义举触犯了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蒋介石、汪精卫向冯玉祥发出最后通牒,逼迫他离开察绥,同时指使亲日派头目何应钦秘密勾结日寇共同夹击同盟军。无奈之下,冯玉祥撤销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总部,并离开了张家口,吉鸿昌带领余部继续作战,直至英勇就义,10月24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完全瓦解。
虽然抗日同盟军最终失败了,但在抗战过程中冯玉祥与吉鸿昌等率领的同盟军,从日寇手中收复失地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热情,他们的事迹为抗战的胜利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将抗战进行到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