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容有哪些?研究者的回答是多样的。在哲学的视野里,它是一种交往实践观。从经济学角度看,物质生产交往和社会关系生产交往是交往关系的全部内容,二者的矛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出发点。站在教育学的立场,这一理论则是一种平等教育观,概括了教育教学过程中主体的相对性、平等沟通性和双向互动性。虽然不同学者观察的角度各异,但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内容的表述则基本一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交往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1.交往范畴的界定
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对交往予以界定是在1846年12月28日写给安年柯夫的一封信里。他指出:“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4]可见,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涵盖了一切社会关系。而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都是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综观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的交往范畴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交往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并和生产互为存在前提,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及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时,特别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5]这说明交往与生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它们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互为存在的前提。交往就是人们之间的生活交往和生产交往,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这一点在马克思于1846年12月28日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得到充分地说明: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为了不致丧失已经取得的成果,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方式不再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kehr一词那样。例如: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合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社会生活及其社会关系的产生统统视为交往的产物。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诸多交往形式中最根本的两种交往形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明确提出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意识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这就正确说明了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即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的前提和基础,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精神交往是物质交往的直接产物。
交往关系是主体间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存在体现着双重关系,一个方面——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人对自然的作用主要是一种对象性行为,而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交往行为。交往是以互相承认其主体资格为前提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普遍交往形式时就曾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为它的前提就是交换当事人都具有独立自由的主体地位,并在法律上拥有对所生产商品的所有权。如果一方是主体,另一方是客体,那么双方就不能实施平等的交换,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和剥夺。”[6]对于交往的参与者来说,无论哪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主体间的状态。
交往的世界化是人类交往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交往活动的范围和领域必然会随之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总之,近代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从此开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全球化进程中。(www.xing528.com)
2.交往的本质
交往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因此,交往的本质必然和人的本质相关联。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交往活动和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才得以生成和显现。社会关系不是先验的,也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生成的,是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生产活动中通过彼此的交往而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是社会关系的生成途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交往关系。交往就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人存在于关系之中或人在关系中存在表明人也就生活在交往中,换言之,人是交往性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人交往故人在。交往在本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必然进行交往活动,产生交往的意识。
3.交往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统地阐述交往理论的过程中,对交往的各种社会作用也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述。
交往既可以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也是促使人类社会进行变革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生产和分工基础上产生的交往尤其是世界交往反过来又能保存既有的生产力。他们以具体的事例进行了有力地论证: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须重新开始;一些纯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关于这一点,腓尼基人的例子就可以说明。由于腓尼基民族被排挤于商业之外,由于亚历山大的征服以及继之而来的衰落,腓尼基人的大部分发明失传了。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世纪的玻璃绘画术的遭遇。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交往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持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交往的作用还表现在它也是人类社会变革的直接动力。随着交往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和先进化,必然带来交往范围的扩大化,也必然会引起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造成与现存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矛盾,并相应地会产生要求变革现存生产关系的阶级。这个革命的阶级必然会起来推翻没落的统治阶级,建立一个与现存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制度,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一个新阶段。
普遍交往是理解人的本质的一把钥匙,它有利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则是社会化了的人。人是如何社会化的呢?途径就是交往。交往是人社会化的桥梁,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通过交往展现的。交往使人成为具有丰富社会性内涵的存在物,社会关系是由于人的交往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只能到由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去寻找。也就是说,只有从动态的交往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人、把握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7]“他(指费尔巴哈,笔者著)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他还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并且仅仅限于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个的、肉体的人’,也就是说,除了爱与友情,而且是观念化了的爱与友情以外,他不知道‘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其他的‘人的关系’。”[8]普遍交往不仅有利于理解人的本质,还有利于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普遍交往中,个人才能摆脱地域、民族的局限性而与整个世界发生联系,才能获得利用这种具有世界性的全面的生产的能力。在世界性的普遍交往中,每个人都可以用其他人、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使自身素质获得全面提升。
交往的发展最终导致共产主义革命和全人类的解放。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资本家的掘墓人,培养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新生力量。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每一民族的资产阶级还保持着它的特殊的民族利益的时候,大工业却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尽管大工业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域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这并不能阻碍无产阶级的阶级运动:大工业所产生的那个无产者阶层走在这个运动的前面,并引导着所有其余的群众。可见,伴随着大工业而产生的无产阶级虽然经济上一无所有,但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们必将抛弃它的旧的社会地位所遗留给它的一切东西,并带领人民大众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共产主义所建立的制度,正是这样的一种现实基础,它排除一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因为现存制度只不过是个人之间迄今所存在的交往的产物。而且完成这个革命的是这样一个阶级,它在社会上已经不算是一个阶级,它已经不被承认是一个阶级,它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切阶级、民族等等的解体的表现。所以,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总和的占有,消灭着私有制。到那时共产主义将在全世界得以实现,全人类得以真正的解放。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人的精神生产抑或人的发展都是以交往为前提并在交往中生成的,交往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传统的阐释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框架里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与学术研究中,却始终没有给交往范畴以应有的地位和重视,交往作为人的重要发展维度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和遗忘,马克思交往理论也就在相当长时间里被掩埋在理论的深谷。这不但直接掩盖了马克思交往理论自身的理论魅力和张力,甚至还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生命力。这是因为,如果舍弃了交往范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理解就会相当狭隘和偏颇,就会过多地强调生产实践和实践的客观性,对交往实践和实践的社会性就重视不够。而如果忽视主体间的交往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不可避免地招来种种指责,如攻击思想政治教育“被动灌输”、“目中无人”等。可见,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是恢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本真面目、充实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迫切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