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阶级与统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社会阶级与统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时间:2024-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阶级意识就是作为群体的阶级的思想意识。被接受的思想都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组合而成的。

社会阶级与统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

二、阶级的统治与统治阶级的思想

在阶级社会中,总有一个阶级居于统治地位,与此相应,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成为居统治地位的思想,在社会思想中起着支配的、主导的地位。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个人思想意识的改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1.个体意识与阶级意识

相对于某种集体、群体而言,每个人都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个体的思想意识必然带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能完全概括或取代个体意识,个体意识与阶级意识之间有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个体意识是指个体的思想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意识形式上是个体的思想、观念、思维,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但实质上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马克思主义在诞生的早期,就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阐述了这个基本原理。主观唯心主义者施蒂纳认为,人是什么取决于他意识到自己是什么,也即取决于他们的个人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你们是什么,你们的意识也就属于什么。”个人的特性“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这决定于个人生活的经验发展和表现,这两者又决定于社会关系。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其他一切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发展这一种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正因为思维是这一确定的个人的思维,所以这个人的思维就是他的由他的个性和他在其中生活的那些关系所决定的思维。”[16]

个人意识是社会中的个人的意识,它是个人的独特的社会经历与社会地位的反映,是在个体所处的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下,从个体在社会中与他人交往的需要中产生的。每个人的生存都直接结合在生产关系以及其他种种社会关系的存在之中,个人不得不与他人发生经济、政治和阶级等多方面的关系,同时也产生与各种社会关系相应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个人的实践。个人意识是社会中个体实践的产物。由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加上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的独特性,造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人的个性,其中包括个人的精神特征。世界上没有两个社会经历完全相同的个人,因而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人意识。具体的个人意识的特点对个人的生活态度、人生道路和社会行为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阶级是由个体组成的人的群体,这些人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共同的位置,因而有着共同的利益。阶级意识就是作为群体的阶级的思想意识。它是对该阶级的社会位置和利益的反映,是该阶级的成员在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在与其他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中形成的。

个体意识与阶级意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社会由个人构成,在阶级社会中真正现实存在的是一个个的个人,是个体,阶级只是对某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个体的概括。属于某阶级的一个个个体是个别,这一阶级则是一般。意识也一样。恩格斯说:人的思维只是作为无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的个人思维而存在。阶级意识存在于构成该阶级的众多个体的意识之中,是这些个体的意识的共性。任何共性都不可能完全概括个性,因此,个体意识的内容比阶级意识更丰富、更生动,不仅带有其主体的个体色彩,而且有许多阶级意识所无法概括的内容。但是,任何个人都不可能独立于阶级的分野之外。他可以离开某个阶级,但同时又将进入另一个阶级,只要没有退出阶级社会,他就不可能彻底摆脱阶级离群索居。一般比个别更深刻,它反映了个别的本质,因而个体意识总是从属于一定的阶级意识,表现着一定的阶级意识。只有把握了阶级意识,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个体意识。(www.xing528.com)

个体意识与阶级意识又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某个个人在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自己的社会位置或所接受的教育、社会影响,必定接受某个阶级的思想观点,该阶级的阶级意识因此转化为个体意识。某个个人可能提出某种新的思想、理论并为一定的阶级所接受、认同,这时,这个个人的个体意识就转化为该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人意识,后来逐渐为无产阶级普遍接受,成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因为它只是阶级社会的特定历史现象。随着阶级的消灭和阶级差别的消除,阶级意识将逐步消亡。而个体意识则与人类个体共始终,只要有人类存在,有个体存在,个体意识便存在。

2.“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论证了阶级社会中各种思想意识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他们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第一,从总体上讲,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是因为它所代表的生产关系暂时还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因而它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生产方式的代表,它的思想产生并服务于这一生产方式,因此也必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即使该阶级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需要,由于历史惯性的作用,在代表新生产方式的新兴阶级起而革命推翻该阶级的统治之前,该阶级仍将牢牢抓住已有的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不放。第二,人类的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质资料,它们是实现精神生产的条件和手段,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教育设施,思想机构以及各种舆论工具如出版、广播等等。此外,人们从事精神生产,还必须利用现实所提供的或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思想材料。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占有物质生产资料,同时也占有精神生产资料,就是说,统治阶级通常掌握着庞大的文化机构和舆论工具,拥有传播自己思想的工具和场所,控制各个意识形态部门,并为本阶级培养大量的知识分子。他们以此来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用本阶级的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被压迫的劳动群众。被接受的思想都是由统治阶级所控制、组合而成的。因此,“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17]

在阶级社会中,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历史证明,统治阶级的思想对被统治阶级的束缚往往是很牢固的。因此,每一个新的革命阶级要推翻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需要发动强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以此冲破思想上的束缚,打碎统治阶级强加在被统治阶级身上的枷锁。

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服务于该阶级在其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和全部社会生活是它的基本使命。当现行制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而具有合理性时,这种使命就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反之,它就成为腐朽力量、反动阶级对劳动人民和新兴阶级代表的历史潮流的反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