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的书院
朱国富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一般以私人创建为主,有时也有官方创办的。书院的主要特点是:在个别著名学者的领导下,积聚大量图书,聚集众多的学者,论文研道,传授经典文化,做到了教育和研究相结合。从唐、五代末到清朝末年,中国的书院代代相承,有1000多年的历史。书院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鄞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重教兴学一直是这个江南名邑的传统。特别是北宋庆历年间县令王安石振兴县学后,教育遂一发而绵延成风。鄞州的书院文化也随之开始,自王应麟到黄宗羲并诸万斯同又至全祖望,浙东学派传统通贯七百余年,而辉煌于清代的中国学术界,使甬江流域独开学术之风,而鄞州成为宁波书院文化的发祥地。
鄞州的书院或称“居”“斋”“讲舍”“堂”等。始创于宋庆历年间,几经沧桑,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据光绪《鄞县志·郁说传》记载: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曾“就妙音院立孔子像讲贯经史、学者宗之”。他们首开讲学之风,其后又各创书院、收聚生徒,曾有“四明庆历五先生”之称。此后,各地书院似雨后春笋相继建立,并盛极一时。讲学者中又有杨简、沈焕、袁燮、舒璘等人,人称“淳熙四先生”。其中杨简传陆九渊之学,独开慈湖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享有盛名。
宋代,是鄞州书院的初始期和兴盛期,其中办得最出色的当属桃源书院和甬东书院,这两家书院最有代表性,曾分别获神宗和理宗御赐书额,受到朝廷表彰,实在不易。可见桃源书院和甬东书院在当时十分著名,很有成就和特色。
桃源书院,又称桃花书院。原为王说(字应求,学者称桃源先生)家塾。王说与杨适等五人创办书院后,改名为桃源书院,当时的地址在县西三十五里处武陵之林村。桃源书院自北宋熙宁年间创办,一直到明初院址移建于罂湖,历时几百年。到了天顺年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建,嘉靖年间拆了又建,几经变迁,未几毁,其旧址为官所有。清全祖望曾撰《宋神宗桃源书院御笔记》,详细地记载了桃源书院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甬东书院,宋理宗时丞相郑清之建于城东,主要是为了纪念他的业师楼昉。元至元十八年(1281),教授吴宗彦复立于张斌桥左原楼讲舍处。至正十四年(1354),知县暨里士又重建甬东书院,纪念“圣贤八先生”董仲舒、韩愈、司马光、周敦颐、程颢、朱熹、程颐、张载,及乡儒楼昉、郑清之、史蒙卿等人。新建的甬东书院有较大的规模,礼殿、仪门、讲堂、寝室一应俱全,并专门设室庋藏《程氏读书日程》《春秋本义》等书版,收集大量藏书,供参学者阅读,大开讲学之风。甬东书院,在南宋为理宗御赐书额的19所书院之一。甬东书院自南宋创办,一直到明代废止。清全祖望在县东三里独善坊重建书院,并改名为“甬东静清书院”。
除了桃源书院和甬东书院,在南宋时比较有名的还有城南书院。城南书院,原名为“正议楼公讲舍”,曾是北宋楼郁的讲学处。后来楼郁迁居城内,其居所为他高弟袁毂(光禄)所任。袁毂曾孙袁燮辟为家塾,并讲学其中,更名为城南书院。城南书院的确切地址在月湖竹洲,当时在月湖竹洲的还有“沈端宪讲舍”,由沈焕及弟沈炳与金华吕祖俭创办,此三人常会集在一起讲学,全祖望称“三先生书院”。袁燮讲学,很有讲究,必启发众生“反躬切己,忠信笃实”,“其教多以明心为言,盖有见于当时学者,陷溺功利、沉锢辞章、积重难返之势,必以提醒为要”。不久城南书院被废。清全祖望访其地而复之,并以《城南书院记》记之。
据光绪《鄞县志》记载,宋代在鄞县的书院,一共有十四家之多,可以说是鄞州书院的鼎盛时期,为浙东地区的人才培育及文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里有据可查的还有位于东钱湖二灵山的“东湖书院”,为纪念陈禾而设立的,谁人创建已难以考证了。“长春书院”由北宋高闶创办,位于城南长春门。“杨文元公书院”由南宋杨简创办,位于月湖碧沚。“菊坡书院”由南宋陈卓创办,在县东三十里处。“陈侍郎讲舍”由南宋吏部侍郎陈埙创建,位于宝幢同谷。这里也不再全部列举了。
到了元代,私建的书院由官方委派山长控制。因此私家办书院的积极性被大大压抑了,成为书院的萧条时期。其中以“山书院”为例,自大德到至正的四十多年间,由官方委派的山长有14人之多,即可见一斑。(www.xing528.com)
山书院,元大德二年(1298)乡儒赵寿建于城西五里大卿桥南。赵寿为了建造书院割田别居、奉祀朱熹。山书院的教育内容取朱熹《四书集注》。袁桷曾为之作记。清《鄞县附郭水利图》上标有山书院河流,由此可知其详细地址在今宁波师范附小周围。
东湖书院,元泰定二年(1325),陆居敬、陆思诚兄弟创办,位于东钱湖北高钱村。光绪《鄞县志·古迹》记载:书院“讲有席,息有榻,凡庖之所,食饮之器,蔬莳之圃,虽微而完”。鄞江书院,系元末张式艮所办,以旧鄞江门面得名(现大沙泥街)。这些元代书院规模不大,持续的时间都不长,所形成的影响也大大不如宋代书院,更谈不上像它们那样享有盛名了。
明初,官办学校兴盛,仕途为人所重。而书院所学内容离科举相差甚远,学而优则仕,书院所学无补于科举,就难成气候。书院故一度沉寂。成化后,官办学校因经费等原因一时衰落,书院则在王阳明等学者呼吁倡议下,逐渐恢复。
明右侍郎杨藏元为其父亲杨守陈在郡学宫之右建造了一所房屋,供杨守陈安度晚年。房屋完工后,其父未归,卒于京城。于是,把那处房屋用作曾受业于杨守陈之士子聚业讲学之舍,并命名为“镜川书院”。毁于明末,清全祖望作《城北镜川书院记》,记其始末。
在明代,还有明成化年间(1465-1487)黄润玉在横溪开设的南山书院,规模也不大。黄宗羲有《槎湖书院记》。
清初私办书院又受到官府的控制和抑制,而地方官员创办的书院则自此开始。其时,黄宗羲在县城独辟“证人讲会”,一时人才荟萃,遂成“浙东学派”之大气候,在中国学术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又给书院文化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同治、光绪年间,城内有官办书院五所,其中“辨志书院”“崇实书院”受新学影响较深。在鄞州还涌现出“义田书院”“育才书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书院。
辨志书院又名辨志精舍。清光绪五年(1879),宁波知府源瀚建于月湖竹洲。院舍共四进,朝南一楼大厅为讲堂厅,左右厢楼为学子寄宿之所,前为大厅,门侧平屋为公共服务附属用房,屋后有一座大花园,可见当时之规模。书院除山长总掌外,分设汉学、宋学、史学、舆地、算学、词章六垒,各设垒长,负责教育之事宜。生童学子来自府属各县。1927年改为宁波市立女子中学(今为宁波二中)。
崇实书院开办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宁绍台道薛福成主张书院制艺试帖,并兼以诗赋杂文及经史、天文、算学、舆地、掌故、时务等,教育内容较广。书院以吸收贡生、秀才为主,兼有举人入学。
宁波开埠以后,外国传教士在城区也创办了一些学塾、书房。至清末,也有一部分改为书院。据记载,大多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如“三一书院”“养正书院”“崇信书院”“华美书院”等。但许多书院功能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书院的学术研究都停止了,而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如咸祥朱兆甲、朱行正用田300亩,创办于道光五年(1825)的球山书院,其实质是学塾,也就是小学堂的前身,是不能与鄞州古代的书院相提并论了。自此,为年龄较大、程度较高、常有学术研究的学生所设立的书院退出了历史舞台,延续了1000多年的书院历史也随之结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