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老苏州
在人们眼里,当代苏州已日益在钢筋水泥骨架与车流人拥的喧嚷市声中拔节壮大,那线装书般的老苏州已被新苏州渐渐抛远和散落了。
抛远散落的老苏州似乎是在当代苏州人足音中不知不觉逝去的。但人总有怀旧的心态,老苏州岁月中的那些平和闲静的气象常常被很多人牵挂和回味着,以至过去那些老苏州曾有过的贫寒困顿岁月都在那印象中一一淡远,只有苏州的平和安宁是永远抹不走的记忆。
老苏州是何等的景象,隔世的老苏州与当代的苏州风情风貌有什么不一样的面孔,这总是当今苏州人,也是神往苏州这块风物清嘉之地的外乡人感兴趣的话题。如今人们回眸老苏州,大都是从长辈的忆述和其文字资料中咀嚼到更多接近生活原状的东西。另外,也还有一种更直观的资料能回眸老苏州,那就是至今尚幸存于民间的一些老照片和历史图像的明信片。作为一个故乡有心的收藏者,我坚持了近二十年的苏州老照片及历史明信片收集,感觉拾珍不易,一旦有缘觅得一份珍稀的老苏州图片资料,感觉该是吾辈的一份至诚,也是一份荣幸。
记得第一次觅得难得一见的清代老苏州历史图画明信片,还是一回在上海老城隍庙一处藏宝楼古玩市场内。当初该市场内有一古董摊,专做古旧香烟牌子和火花等纸片的买卖。照理说,这种香烟牌子和火花摊铺不会有什么老照片、明信片之类。但就是碰巧,这古董摊主曾从上海一教授那里收购到一批清代各地的历史照片和明信片,其中有30余张是清代老苏州风景明信片。
第一次看到清代的苏州是这般模样,暂且按捺住心头突突的心跳,在一番讨价还价后全部购下。这些珍稀的清代苏州风景明信片展现了1900年左右的苏州火车站、寒山寺、枫桥、文庙、阊门新马路、留园小蓬莱、上方山、双塔旧院以及当时苏州的日本专管驻地———青阳地等景致。
确实是千年难得一见,这些摄影图片定格了当初的现状和景象。不难想象,世界上发明摄影术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摄影最早也不过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事情。从西方到东方,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但苏州就有幸在世界摄影术发明后不久的清晚期被有照相机的摄影师拿捏,镜头里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瞬间。
从如今我收集的诸多珍贵清代印有老苏州景致的明信片来看,发行者主要是两家当时日本人在苏州做生意的“北原东洋堂”和“平泽东洋堂”。据一番研究考证后得知,这两家东洋堂主要是在苏州老阊门一带做些丝绸茶叶之类的生意。当时照相机虽是稀奇之物,但这些东洋生意人有钱,也对苏州古城景色痴迷神往,拿着照相机摄下古城各地的景物和民风民俗,印成明信片和图册之类,拿回去也是一份人生经历国外岁月的留痕。然而对于我们故乡人来说,那个时代的留痕没有比这照片更真切和直接的了。
清末苏州阊门大马路上马车“嘚嘚”,沿街两排中西式各异的小楼装点着这座江南古城金阊一带少有的繁华景致。
印象难灭的照片有“苏州火车站”,那时苏沪铁路刚刚建成通车不久,从上海到苏州,对原先这段船行人走的长途来说可谓是弹指一挥间了。苏州火车站虽建立了,但照片上的车站只是一座矮小的站房,孤零零似吊在那长长的铁道线上,在那夕照下真如一枯藤老树昏鸦。不过,就是这种萧疏和荒废之感,反倒给人一种古城历经岁月的苍远意境。同样,这种萧疏苍远的意境又展现在清末的上方山月城桥畔,展现在寒山寺前的照壁前,展现在千年枫桥与铁岭关间。有趣的是当时荒落斑驳的寒山寺前竟还停着几杆竹轿,轿篷似车,张着羽翼像在等候着一个听钟的天涯行旅。可以想见,当时从苏州城内去寒山寺不需行船抬脚便有竹轿相随。而清晚期的苏州阊门新马路却与那清静萧疏截然有别。一帧约摄于1905年前后的阊门新马路景观,显现着苏州清末少有的繁华。在马车、行人、轿子车水马龙的街路两侧,一边是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一边是中国传统风格的店铺客栈。载人马车在晚清由欧洲传入中国,流行于苏州街上约是1900年的光景。同样,西洋式小楼建筑也是“舶来物”,这种中西错杂,似有些不伦不类的街景建筑是苏州晚清马路的又一特色。
清末时期的苏州留园小蓬莱景致。(www.xing528.com)
清末苏州枫桥旧影。
清末苏州寒山寺外景。
苏州私家园林古来闻名,清代的苏州园林与当今的园林相比,少了点修饰之美,而多了些清雅质朴和萧疏之感。留园小蓬莱是园中景致的精华部分,一张清代留园小蓬莱虽系初冬时节所摄,但留园古木交柯的繁枝仍参天伸展,似显现着古园不灭的蓊郁绿意。小蓬莱处的紫藤廊桥贴着荷池曲折蜿蜒,旧影上这紫藤廊桥当时还是木制的,雅朴之气扑面而来,如今岁月沧桑,紫藤廊桥早已用水泥替代了。当时的留园属私家宅园,园内这小蓬莱四周偶有一二家眷闲庭信步,观景赏石,煞是悠哉。
盘门,这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至今国内仅存的水陆双城门是苏州古城的象征。但若从史料中实物的真实性来看,无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在当代,盘门的城楼城墙,抑或是一块城砖一掬城土,都已非吴越春秋时的原物旧迹了。不过这不会妨碍古盘门的历史,经历千年的岁月沧桑,盘门城墙和城基的位置始终未移未变。清末时的盘门三景“古盘门、瑞光塔、吴门桥”,在一张旧影明信片上左右映带,绵延的城墙与远处塔影满眼风光,高高的石拱桥下舟船往来,桨橹悠悠,令人思接千载。据说,盘门“老三景”是古盘门、瑞光塔和无量殿。但离盘门约有近千米之遥的无量殿很难融入一个镜头,而吴门桥虽系同治年间所建,但其位置依城临水,与远处瑞光塔影,近处城楼飞阁和谐融一,组成绝佳景致。故在清代晚期,古盘门、瑞光塔和吴门桥自成“盘门三景”,被今人流连陶醉。
清末苏州玄妙观内赶庙会的人流熙熙攘攘。
我所集明信片上的老苏州景观最撩人襟怀的有两处。一处是苏州旧城未曾拓宽前的观前街,另一处是从北寺塔鸟瞰苏州旧城全景。
上世纪二十年代观前街未拓宽前不过二米多宽的样子,街对面店内的伙计可坐在柜台前隔街聊话。这条极富江南水巷特色的窄长街巷,脚下溜滑的石板路鱼脊般延伸,两旁店招鳞次栉比缤纷乱眼,似闻得阵阵叫卖与争喧。这条看起来宽不盈尺的窄街,却承载着江南水乡的百年岁月诸多的繁忙与丰盛。因民间所摄观前街未拓宽前的照片凤毛麟角,在此前至今只发现过一张观前西部的街景旧照,故我幸得这枚外文版的“老街”风景明信片时还不敢相信这是一种天意和缘分。此明信片下角有一排英文字母,意译为“苏州一街景”。这“苏州一街景”是否就是苏州古城那条名街观前街的街景呢,一时应该还不能妄加论断。苏州的老街星罗棋布,何以见得就是观前街?是街两旁的店招作了最有说服力的佐证。经考证,明信片上街景有其店招“同福永”,这是当时观前东部一绸缎店的牌子;“大有恒”,是观东当时一杂货店的招牌。而店招上的“顾绣”,也就是当时观前一位商人所开设的刺绣用品店。观前街观东这张旧照的发现,正好弥补了过去只存一张观西旧影,而无观东街景的缺憾。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苏州观前街。
二十年代“苏州城全景”的旧影照片,第一次以鸟瞰的视角揽括了苏州古城。这旧影是从当年的北寺塔第七层上向南鸟瞰全城的,一片粉墙黛瓦的民舍阎闾扑地,铺展向无尽的远方,与远近纵横的街巷、古塔等勾画出一条古城优美的轮廓线,给人以极目畅怀间浮想联翩。应该说,人们从高处鸟瞰古城,眼下最发人之幽思的是古城水巷纵横、瓦檐层叠和大片民宅建筑扑地而展的景观,古城城区的全部景象尽收眼底。与当代相比,二十年代初苏州古城那明清古建特点无疑更鲜明突出,古建筑的保存也更为完好。
岁月时光这一双无声的脚,不知不觉已将苏州带过了无数个世纪。当一代代忙碌的人们偶有静思的时刻回首逝去的岁月,且为流光而惋叹连连时,所幸还有摄影镜头留下了一帧帧苏州古城那个时代的背影,和那古城一处处令人思乡的背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