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Bayreuth大学的Michael Knoll总结前人的研究表明,“项目”成为专门的教育方法,产生于16世纪晚期意大利建筑学教育和工程学教育运动之中。在这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项目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张心瑜,2010)。
一、16世纪晚期至18世纪中叶——萌芽期
1.实践萌芽
教育领域中的“项目”,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罗马的建筑师学院Accademia di San Luca-in Rome。当时“项目”的含义是指学院中为了培养优秀的建筑师而开展的建筑设计竞赛。这种设计练习与真实的建筑设计一样,有需要完成的任务,有最后完成时间,也有评判优劣等级的评审委员会。唯一的不同就是,建筑设计竞赛的设计任务是虚构的。但是,在Accademia di San Luca-in Rome出现的“项目”,并没有被看做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一状况持续到1671年,一个类似罗马Accademia di San Luca-in Rome的建筑师学院Académie Royale d'Architecture在法国巴黎成立。巴黎的建筑师们改变了建筑设计竞赛的规则,而且建筑设计竞赛的举行频数也增加了,其竞赛的频繁开展,使得人们开始关注通过“项目”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们要参加过一定次数的竞赛,获得奖牌或认证,才能获得专业建筑师的资格。这一切标志着“项目”成为一种公认的学校教育和教学的方法。
2.思想萌芽
项目方法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至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以卢梭(Rousseau)、佩斯特拉奇(Pestalozzi)和福禄贝尔(Frobel)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家在意识到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等弊病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进步的教育主张。
卢梭主张回归自然,发展天性,以儿童自然生长的需要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儿童自由地参与以适应生活为目的的探究性活动;佩斯特拉奇的生活教育观认为学校中的教育内容,不仅包含向学生传授读、写、算及其他学科知识,而且还应该设置生活教育课程,应该将学校知识与儿童通过自主活动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真实的感觉和印象相互联结,实现手脑心全方位学习;福禄贝尔重视自我活动和游戏的教育价值,将儿童的自发活动作为教育的起点,认为教育的过程应当是儿童的生活过程,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的经验和现实为基础,通过儿童的自我决策和独立行动,使儿童认识客观世界和“自我”。
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实现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儿童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强调学校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密切联系,这些思想都成为“项目方法”重要的理论源泉。
二、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发展期
1.实践发展
18世纪末,工程学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欧洲各国以及美国都纷纷设立了工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于是,“项目方法”从欧洲传播到了美国,从建筑学沿用到工程学,对“项目方法”的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美国华盛顿大学O′Fallon工业学院院长加尔文・伍德(Calvin M.Woodward)把“项目”当作了一种“综合练习”,教学不仅仅是原则性知识的系统介绍,而是应该与实践应用相联系的,“教学”成为“产品制造”。伍德在他设立的手工训练学校中实践着他的这些理念。伍德的“综合练习”、“项目”在18世纪9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育中。
2.理论发展
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实用主义代表约翰・杜威(John Dewey)为领导的教育变革研究者们认识到:不应该为了工作或研究的需要而开展手工训练,手工训练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和技术一样重要;教学不仅仅应该要系统的规划,还应该使孩子的心理需要朝着学科逻辑方向发展。
杜威吸取了卢梭、福禄贝尔和帕克等人的教育思想,创建了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体系,为项目课程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杜威在1915年所著的《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描述了对项目教学的各种尝试。如在教学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教学中纳入了技术、实践、社会和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20世纪初至30年代——形成期(www.xing528.com)
1910年,随着美国教育署推广Rufus W.Stimson的Home Project Plan,研究者们开始在手工训练和工艺美术领域之外应用“项目方法”。从事学科教育的教师开始熟悉“项目方法”的理念。“项目方法”成为进步教育的一种象征,符合新的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因此,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教授、教育哲学家威廉・赫德・克伯屈(William H.Kilpatrick)于1918年9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第19期上发表了文章The Project Method,赋予“项目”新的定义。这不仅仅是基于杜威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更是受到了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Thorndike)学习心理学的影响。克伯屈首次提出了设计(项目)学习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和兴趣,这篇论文被称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教学理论论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克伯屈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克伯屈说:“我采用‘设计(项目)’这个术语,就是专为表明有目的的行动,并且特别注重‘目的’这个名词。”为此,他提出了4种设计:
(1)“生产者之设计”(Producer's Project),其目的在于生产,就是包含着一个观念与一种计划,以实现某一观念或计划为目的。比如造一艘船、写一封信或演一出戏。
(2)“消费者之设计”(Consumer's Project),其目的在于消费,就是享受某种美的经验,以享乐为目的。比如听一个故事或一种音乐、欣赏一幅画。
(3)“问题设计”(Problem Project),其目的在于解答智力上的困难,就是训练智力上的能力去解决某种问题,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比如探索露水是否从天上落下的问题。
(4)“熟练设计”(Drill Project),其目的在于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使知识或技能达到某种程度,以获得知识、技能为目的。比如书法希望达到第14级之类。
克伯屈认为学校的课程可以组成4种主要的设计类型:创造性的或建构性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具体的学习设计和鉴赏性的设计。克伯屈的课程设计思想为学校实施“项目”提供了一种模式。
但克伯屈夸大了项目学习中学生中心的作用,认为整个学校的教学都应该依赖于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经验,并成为极端儿童中心教育理论的坚决捍卫者之一。杜威反对单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他认为学生无法自行制订项目活动计划,也不能完全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需要教师的帮助,从而得到连续的学习和成长;他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指导,项目不仅仅是学生单独参与的,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他认为教学计划内的知识传授活动与项目活动并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两者互补的。
四、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低迷期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杜威教育理论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特别是20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杜威的教育理论被美国资产阶级教育界视作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科技水平落后于别国的重要根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呼吁教育应该追求卓越,要重视科学教育和英才教育,而加强学科教育是实施儿童科学教育和英才教育的最佳途径。
这一阶段,学科主义课程成为热点,而包括项目课程在内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课程遭到猛烈抨击,在“学科结构化”、“回归基础”的口号下,学科专家成为学校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力军。美国认为苏联科学发达,乃是数学和科学教育内容高深的缘故,于是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大幅度改革中小学的数学和科学课程,数学改动的幅度特别大——“新数学运动”,前后实行了将近十年,总体上归于失败。因为学科专家所设计的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愿望、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使学生迷惑和惶恐,学习兴趣遭到严重破坏,学业水平根本没有像专家预计的那样增高,反而大幅度下降。
五、20世纪60年代至今——复苏期
20世纪60至70年代的欧美国家,要求教育改革。在国外,项目方法既是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又是教育改革实践的亮点。许多北欧和中欧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如Comprehensive School Movement、Movement for Community Education、Open Curriculum、Practical Learning等,只要进入实施阶段,一定会提及项目方法。国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纷纷开发了项目学习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20世纪60至70年代开始,新实用主义在美国哲学界乃至整个思想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项目成为中小学教学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们根据课程标准设计了各种紧扣学科(单学科或多学科)的项目。例如,坎贝尔(Campbell,B.)的学习中心(Learning Center)、阿姆斯特朗(Armstrong,T.)的活动中心(Active Centers)、拉泽尔(Lazear,D.)的全年课程机会(The Year-long Curriculum Journey)、萨莉・伯曼(Sally Berman)和卡茨(Katz,L.G.)等人设计的项目学习。项目方法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它具有丰富的内涵,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在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萨莉・伯曼是美国从事多元智力研究、教学的专家,她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开发了多元智力课堂教学中的项目学习,她设计出很多项目,并根据主题领域和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去描述项目的各个方面。项目在整个范围中主要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在萨莉・伯曼所设计的项目学习中,她认为可分为结构式项目、主题式项目、体裁式项目、模板式项目和开放式项目这5种,但往往一个独立的项目也许包含了这其中的两类或更多。
1971年,项目课程作为一门“新型”课程被列入德国某些学校的课表中。在德国,项目课程实施类型有多种。从教学组织形式来分,项目课程可分为以单元课时为教学时间的“项目课”、集中一天进行教学的“项目日”、集中一周时间(或一个月)进行教学的“项目周”(或“项目月”)、以课外兴趣组为组织形式的“项目兴趣课”以及连续一学期或几学期的“项目教程”等。Hartmut Seifert从教学内容类型来分,项目课程又可分成专业内项目课程及跨专业项目课程两大类型。由于项目教学在培养被德国社会所公认的公民基本行为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独特优势,使项目教学几乎已经成为目前德国教育界讨论最热、研究最多的课题。人们在制订各类教学计划时,也越来越重视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设置项目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