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分布及变迁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分布及变迁

时间:2024-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龚胜生蔡俊青人参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男女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中国是世界上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南北朝时,上党、辽东同为人参主产地。这是当时人参的主产区。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分布及变迁

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变迁

龚胜生 蔡俊青(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系)

人参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男女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1)

中国是世界上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2)历史上,“上党人参”十分有名,但“上党人参”不能简称为“党参”,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3)。人参(Panax ginseng)属五加科,性喜阴,三桠五叶(4),多生于椵树下(5)。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属桔梗科,性喜阳,可生长于山地草坡、河滩多石或向阳干旱处。

关于历史时期我国人参的分布变迁,王振堂等(1992)指出:过去两千多年来,在人口压力下,我国人参分布从黄河岸边逐渐向北萎缩(6)。王铁生(2001)论证:中国人参原出上党和辽东,唐代主产于太行山、燕山地区,宋代主产区向东部扩展,明代主产区明显北移,清代主产于长白山、锡赫特山区(7)。这是两份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另外,林仲凡(1985)(8)、逢焕成(1986)(9)、宋承吉(1986)(10)、安天增(1988)(11)、张树臣(1992)(12)、胡世林(1995)(13)、李艾莲(2001)(14)、何永明(2001)(15)、王筠默(2002)(16)10、宋承吉(2006)(17)1等对我国历史时期的人参分布也有探讨,但较之王振堂的论文和王铁生的专著,并无更多新意,而且普遍存在占有史料不够充分、论述分布不够详细的不足。因此,本文拟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对我国汉代到民国时期的人参分布进行阶段式探究,并通过GIS制图技术动态地揭示其变迁规律,希望能在弥补上述研究成果不足的同时,推动“历史药物地理学”的研究。

一、历史时期野生人参产地的分布

(一)汉唐五代时期的人参产地

秦汉时期,人参主要产于上党。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范子计然》云:“人参出上党。”(18)12西汉时期,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则曰:“人参生(上党)山谷。”(19)13至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人2,药草,出上党。”

两晋时期,上党依然是人参的主产区。《傅子·正心篇》云:“御上党真人参,上者十斤,下者五十斤。”(20)晋书·石勒传》载:武乡(县名,隶上党郡)北原下石勒家园中生人参(21)。十六国时,辽东人参开始得到开发。前燕是十六国时期占据着辽河流域的割据势力,其国王慕容皝曾致信东晋官员顾和说:“今致人参十斤。”(22)

南北朝时,上党、辽东同为人参主产地。刘宋时,《异苑》云:“人参生上党者佳”,言外之意除上党外另有人参产地。《吴氏本草》就说:“人参或生邯郸。”其实还不止此,南梁时,《名医别录》指出:“人参生上党山谷及辽东。”(23)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注曰:“上党郡在冀州西南,今魏国所献即是,形长而黄,状如防风,多润实而甘。俗用不入服,乃重百济者,形细而坚白,气味薄于上党;次用高丽,高丽即是辽东,形大而虚软,不及百济。百济今臣属高丽,高丽所献兼有两种,止应择取之尔,实用并不及上党者。”(24)

隋唐五代,人参产地略与南北朝相当。隋朝开皇中,上党“见人参一本,枝叶峻茂”(25)。唐代“土贡”制度完备,人参产地记载甚详。《唐六典》载:河东道仪、泽、潞等州贡人参(26)。《通典》载:潞州贡人参二百小两,泽州贡人参三十两,仪州贡人参三十两,檀州贡人参五斤,安东都护府贡人参五斤(27)。《元和郡县志》载:太原府(并州)开元贡人参,所辖盂县原仇山出人参;仪州开元贡人参三十两;潞州、泽州开元贡人参(28)。《茶经》载:“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29)10苏敬《新修本草》(659年成书)云:“今潞州、平州、泽州、易州、檀州、箕州(即辽州)、幽州、妫州并出(人参),盖以其山连亘相接,故皆有之也。”(30)新唐书》载:太原府(并州)、辽州(仪州)、潞州、泽州、幽州、平州、檀州、营州、安东上都护府土贡人参(31)。《文献通考》载:唐代并州、潞州、泽州、辽州、营州、平州、檀州、幽州等州贡人参(32)。综上文献,唐代人参产地有并州、潞州、泽州、辽州、营州、平州、檀州、幽州、妫州、易州等。

黑水靺鞨、契丹、渤海是生活在今东北地区的民族,高丽、新罗、百济是向唐王朝进贡的方国,它们都属于“辽东”的范畴。天宝七载(748年),黑水鞨靺献人参(33)。天福二年(937年),契丹使伊勒希巴来聘,致人参等物(34)。后唐同光二年(924年)正月,渤海贡人参(35)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渤海来朝,贡人参(36)。高丽国在经济上以人参为货(37),在外交上以人参为礼(38)。新罗国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开元十年(722年)、十一年、二十二年,天宝三年(744年),都曾遣使献人参(39)10。新罗人参在五代时还远输到前蜀(40)1。

(二)宋辽金元时期的人参产地

北宋初年,土产人参的州府,河东道有并州、泽州、辽州、潞州,其中,潞州“上党县紫团山出人参”,并州“盂县原仇山出人参”(41)12;河北道有洺州、定州、瀛州、莫州、易州、幽州、蓟州、妫州、檀州,其中檀州“贡安东府人参”(42)13。潞州上党县所出“紫团参”品质最佳(43)14,为地道“上党人参”(44)15。时医家所用人参,多来自高丽、百济,但“紫团参,亦用焉”(45)

北宋中叶,太原府(并州)、隆德府(潞州)、泽州土贡人参各十斤,辽州土贡人参十两(46)。这是当时人参的主产区。虽然嘉祐《本草图经》(1061年成书)说“今河东诸州及泰山皆有之”(47),《证类本草》(1098年成书)也绘有潞州、威胜军、兖州滁州的人参图(48),但其所载并非都是真人参。李时珍就指出:“宋苏颂《图经本草》所绘潞州者三桠五叶,真人参也;其滁州者乃沙参之苗叶;沁州(威胜军)、兖州者皆荠苨之苗叶;其所云江淮土人参者亦荠苨也,并失之详审。”(49)

金国时,潞州人参仍为朝廷贡品(50)。辽国时,契丹阿保机在妫州,“依北山射猎,常采北山麝香、人参”(51)

东北地区在两宋时期先后为辽(契丹)、金(女真)、渤海国属地。辽时,宁江州“榷场以人参为市”(52)黄龙府土产人参(53)。在辽宋关系上,人参也是重要的馈赠物(54)10。女真是兴起于东北地区的民族,其初兴地(肇州(55)1以及辽阳府土产人参(56)12,因而与契丹以人参为市(57)13,与北宋以人参为礼(58)14。渤海国也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也产人参,《嘉祐本草》(1060年成书)云:“人参恶卤咸,生上党郡人形者上,次出海东新罗国,又出渤海。”(59)在与宋王朝的交往中,渤海人参也发挥着重要作用(60)

朝鲜半岛的高丽国与宋王朝关系密切。嘉定十七年(1224年),高丽国改革历法,以甲子纪年,与中国同,其宗庙、社稷、城邑、州闾、官称、冠服,都仿效中国(61)。高丽国首府平壤(镐州),辽代有“高丽惟生人参”的说法(62);宋代有“人参之干特生,在在有之,春州者最良”的记载(63)。与宋王朝交往时,人参为其最重要产品(64),曾有一次入贡人参五百斤的记录(65)。其人参产地最著名者为新罗(乐浪府)和百济(金州)。辽代时,新罗每年都进贡契丹国数量不等的成形人参(66)。宋代有关新罗地产人参的记载尤复不少(67),北宋初年就到了“人参见用多高丽、百济者”(68)10的地步,至于中叶,河北榷场、福建闽中行销的都是新罗人参,只是品质“不及上党者佳”(69)1。

与汉唐时期相比,宋元时期我国人参依然分布于太行山、燕山山区和东北地区,但自北宋中叶以来,燕山山区各州已经不再有人参之贡,即使是太行山区,南宋以后,上党人参也到了“世不复售”的地步(70)12,相反,大量人参从朝鲜半岛流入国内市场。

(三)明朝时期的人参产地

在山西地区,人参主要产于潞安府、太原府、泽州、辽州等。潞安府“土产人参,府境俱出”,所产人参号称“潞州人参”,“紫团参”依然有名(71)13,但人参资源日渐稀少。明初,潞州人参已是“得之甚难”(72);明中期,李时珍(1518—1593)说,潞州人参“不可得”、“民以人参为地方害,不复采取”(73);到明末,卢之颐(1598—1664)说,“若上党则绝无矣”(74)。此外,太原府“府境出”人参;泽州及高平、阳城二县出人参;辽州土产人参(75)

在东北地区,辽东都司出人参并有岁贡(76),每年“职贡人参三百斤”(77)。主要产地为建州老营(清兴京,今新宾县),“老营者,朝廷岁取人参、松子地也”,努尔哈赤占据建州后,贡参主要出自“凤凰山、叆阳等处”(78),位置在鸭绿江支流叆河谷地。明前中期,清河所产人参为医家常用(79)。明朝末年,满族势力崛起于东北,建立大清国。清太祖丁亥年(1587年),与明通市,进行人参贸易(80);辛卯年(1591年)春正月,大清收服长白山鸭绿江路,所产人参通过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关口与明国互市(81)10。以致医家多用辽东人参,李时珍就说“今所用者皆为辽参”(82)1。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极在给崇祯帝的信中说:“每岁贵国馈黄金万两、白金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貂皮千张(83)12,足见辽东人参资源开发之多。朝鲜国与辽东毗邻,“土产人参”,在与明国的交往中,人参是最常见的馈赠品(84)13。

值得指出的是,明代云南也有土产人参的记载:“人参出姚州及大理山”(85)姚安府“州县皆出”人参(86)。但是,它们都不是真人参,而是所谓的“土人参”(87)。《滇南本草》载:土人参“生山谷之有穴情者,惟滇所产易肥大明润,但初春生苗多在阴处,一丛五叶,出自南方,其性多燥,叶最细小,夜有白光笼罩者是也”。《滇系》载:“人参出姚州及大理山中,性视辽产,燥烈不可服,土人亦不知制也,其小而修者曰竹节参,性弥缓,又有孩儿、佛掌、珠子等名,佛掌差良。”(88)另外,据说福建福清县东南大海中有海坛山,山上“有碧沙洋、百花砦、钟门三镇,皆市井殷繁,而碧沙洋产人参,钟门多科第,尤为海外名区焉”(89)。这里说“碧沙洋产人参”,又说“市井殷繁”,其人参很可能并非当地土产,而是从朝鲜海舶来的,碧沙洋应该只是人参的集散地。这是因为,早在宋代,新罗人参就通过海路从浙江明州进入中国市场,明代中后期福建沿海虽有海禁,但海上贸易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李时珍就说:“其高丽、百济、新罗三国,今皆属于朝鲜矣,其参犹来中国互市。”(90)正因为如此,朝鲜土产人参,在明代成了家喻户晓的知识(91)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代最显著的变化是,燕山地区不再是人参重要产区,太行山区的人参资源也濒临灭绝,而东北地区的人参资源得到大规模开发。

(四)清朝时期的人参产地

清代,人参主要产于东北地区的盛京、辽阳、吉林、宁古塔、乌拉诸山(92),即古“辽东”的地域。清初康熙年间,“辽东采参者”形成了特有的习俗(93)

盛京(治今沈阳市)即奉天府。盛京地区土产人参(94),每年都有一定数量人参进贡给内务府(95)。盛京三宝,人参为首(96)乾隆帝为之撰赋:“厥惟人参,三桠五叶,气禀地灵。”(97)盛京为清发迹之地,禁止偷采人参(98)。清朝初年,朝廷分封八旗将军采参山场(99),位置集中在以兴京为中心的抚顺、通化、本溪、宽甸之间的浑江和苏子河流域(100)。安东县在光绪二年设县时,生态环境良好,“古木参天,森林茂密”,也有人参出产(101)。辽阳曾经也是人参主产地,咸丰年间在辽阳为官的王雪庵还盛赞其人参的品质(102),但到光绪末年,辽阳人参已到了“品不佳,山内间有之”的地步了(103)10。朝鲜国与盛京毗邻,仍然盛产人参(104)1。

吉林(治今吉林市)即吉林副都统。多个文献记载,吉林乌拉诸山林产人参(105)12。“乌拉”在满语里即“江”的意思,“吉林乌拉诸山林”盖指吉林副都统辖区内的河流,也就是现在的松花江上游。清初规定,王公可以派壮丁到乌喇地方采挖人参(106)13。由于过度开发,乌喇地区的人参资源消耗也快,康熙时人杨宾就说:“甲子(1684年)、乙丑(1685年)已后,乌喇、宁古塔一带采取已尽,八旗分地徒有空名,官私走山者非东行数千里,入黑金阿机界中或乌苏江外不可得矣。”(107)14这里的“乌喇”盖特指乌喇城(今吉林市)一带。捕牲乌喇又称打牲乌喇,在今吉林市北的舒兰县一带,直到乾隆年间还盛产人参。清廷规定,捕牲乌喇等处进贡人参入京时,沿途要给予粮食车马支持(108)雍正七年,捕牲乌喇差送人参入京(109),乾隆十三年,因为捕牲乌喇采参事繁,总管一人不能办理,令吉林将军兼办,十四年定额捕牲乌喇每年交人参三千两(110)。纳穆窝集毗邻乌拉,也产人参及各种药料(111)。长白山的人参在清太祖时期就已得到开发,康熙帝曾赐勇略将军赵良栋长白山上等人参(112)

宁古塔(治今牡丹江市)即宁古塔宁副都统。宁古塔诸山产人参(113),人参品质虽不及辽阳所产(114),但也是朝廷贡品(115)。同乌拉城(今吉林市)一样,宁古塔城(今牡丹江市)一带的人参资源在康熙乙丑(1685年)以后也“采取已尽”了(116)。至嘉庆十五年(1810年),宁古塔、吉林等地参山,“二百年来附近山场刨采日多,必须远离参山,方能采获佳品”了(117)10。

齐齐哈尔(治今齐齐哈尔市)即齐齐哈尔副都统。齐齐哈尔东北部山中产人参(118)1,东部呼兰府木兰县之青山、玉皇阁山产人参(119)12。

前已述及,自明以来,医家所用多“辽参”,清代尤其如此。辽东所产“黄参”,品质高于潞州的“紫团参”、高丽国的“鞑参”、百济国的“白调参”(120)13。康熙年间,王士禛就说:“今人参产辽东、东北者最贵重,有私贩入山海关者,罪至大辟。高丽次之,每陪臣至,得于馆中贸易。至上党紫团参,竟无过而问焉者。古今地气之不同耶?抑物性有变易耶?”(121)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撰诗盛赞辽参,曰:“岁产既饶,世人往往珍为上药”,又曰:“昔陶宏景称人参上党者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产者神效,上党之参直同凡卉矣。”(122)《皇朝通志》亦曰:人参“产辽阳深山中,为医经上品……吉林、宁古塔等地所产,其品已为稍逊,至所称上党参,直同凡卉矣”(123)。咸丰年间,王雪庵在辽阳为官,也撰诗比较了上党人参和辽东人参品质的高低:“上党古所贵,并论觉纤杪。元参既体虚,丹参识力少。苦参性味偏,沙参肤泽槁。岂若辽东产,一花飞五马。高山群参中,单行都压倒”(124)。这都说明,在清代,“辽参”成了人参中之极品。

东北之外,燕山地区的热河一带似乎也有人参出产。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大寿,吏部尚书宋荦去祝寿,康熙帝赐给他“上等土木人参一斤,高丽人参一斤”(125)。“土木人参”或产自热河附近的“土木堡”(在怀来县)。据称,热河人参枝叶与辽东人参同,也是三桠五叶,但品质“视盛京迤东所产为逊”(126)

(五)民国时期的人参产地

民国时期,我国人参产地已经萎缩到了东北一隅,而且就是在这个时期,东北地区不少地方的人参资源因过度开发而枯竭,人工种植也因之逐渐兴盛起来。当时,营口是全东北最大的人参集散地。民国《营口县志》称:“人参产于辽宁省东山桓仁、抚松等处,以吉林长白山麓为佳,海参崴所产次之。每年冬季皆聚于营口为贩运出口之集中地,参客咸聚于此,行市之高下悉听命焉。故营口虽非出产地,而实为采参之一大市也。”(127)

黑龙江药属“以人参为特产”(128),但主要产于松花江流域。瑷珲县(今黑河市)库玛而河一带山中产人参(129)。在松花江上游,绥化县“设治之前,人迹罕到,有人参”,但到民国十年(1921年)的时候,“地皆垦熟,无地可以采参矣”(130)。呼兰县在乾隆间每年发放蒙古而山参票五百三十九张,交人参二百六十九两五钱,但“嗣后蒙古而山一带次第开垦,参票遂停放,而参亦无复有矣”(131)。在松花江下游,方正县(132)、依兰县(133)土产人参,汤原县西面各山产人参,但每年所获不过七八苗,所得甚少(134)。牡丹江流域的宁安县(即宁古塔)据民国十三年(1924年)调查,年产人参三百余两(135)

吉林各山多产人参,东部边缘的长白山区,山深林密,野生人参资源还比较丰富,民国初年,“采参”仍然是当地人的一种重要营生(136)。据营口税关统计,民国初年,吉林省年均出口人参二十五万余斤,价值三十四五万余金(137)。珲春县(138)10、抚松(139)11是人参重要产区。安图县“境内参户种植秧参,运售营口为土产大宗”(140)12。柳河县人参为其“本境之常产”药材(141)13。辉南县东南各山产人参,年收数百两(142)14,“四方商贾远来收买,获利倍蓰”(143)15。海龙县毗邻辉南县,也产山人参,但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本境产之极少”(144)。通化县在封禁时代山中盛产人参,但自设县后,山林砍伐,人烟稠密,野生人参资源少了,多人工种植,移植的称“棒槌”,种植的称“子参”(145)。临江县(今属浑江市)的情形与通化县相仿,天然的称“老山参”,移植的称“扒山参”,种植的称“园子参”(146)。辑安县(今集安县)位于长白山南缘,曾经盛产人参,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已难得矣”(147)

辽宁省人参主要产于辽河以东地区,人参为辽东药材之首(148)。桓仁县为重要人参产地,野生人参,初夏得者曰“芽参”,花时得者曰“6子”,霜后得者曰“黄参”,而“老山参”最贵重,论大小有二甲子、登台子,四披叶、六披叶等类之别,论形状有牛尾、跨海之称;同时也有人工种植的园参(149)。兴京县(今新宾县)的情形与桓仁县相似(150)。开原县(今开原市)的人参枯竭较早,1918年时就只有“东南路柴河沟靡里红山产之”了(151)。辽阳县(今辽阳市)曾是重要人参产地,但到1928年时,也是“今渐少”了(152)。凤城县旧日山中产人参,到1921年时,已经很稀见了(153)10。安东县(今丹东市)1931年时野生人参罕见,“惟顶旗山中有之”(154)1。岫岩县1935年时“人参,野生大山间,罕见”(155)12。庄河县步云山中曾有人参出产,但到1921年时已经成了历史的回忆(156)13。可见,到20世纪20—30年代,辽宁地区的野生人参资源已经濒临灭绝了。

图1 中国历史时期野生人参分布变迁图

二、野生人参产地不断萎缩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我国野生人参资源分布在北纬35°以北、东经112°以东的象限区域内,但两千多年来,其地理分布有很大变迁。如图1所示,汉唐时期,太行山、燕山和辽东人参产区连成一片;宋元时期,辽西走廊人参资源灭绝,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和东北地区为人参主产区;明朝时候,燕山地区不再产人参,人参主要产于太行山区和东北地区;清代以后,太行山区也不产人参了,东北地区成了人参的孑遗区;民国以后,东北地区的人参分布迅速萎缩,长白山区成了野生人参最后的宿地。两千多年来,我国人参产地如此变迁,与人参的生长特性、人类的过度开发以及对人参生境的破坏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人参资源的再生能力弱

自然条件下,人参生长十分缓慢。据研究,在人参生长的前50年,年均增重只有0.5—0.79克;在50—125年间,人参生长相对迅速一些,但年均增重也只有1—2克(157)。这样,一株1两重(50克)的人参,即使以年均增重1克计,也要50年才能长成。野生人参之所以难得,原因就在于此。宋代以来,王公贵族和平民百姓对人参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开采人参资源的量逐渐超过人参资源更新的量,以致人参资源分布的范围不断萎缩。到了清代,人参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更加突出。清代王公贵族都有人参和采参人的配额,每个职业采参人每年至少上交人参半斤,即使以一斤十两计(有的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人参也需生长250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清代一个采参人一年的工作,就是毁掉一株人参250年的成长。因此,人参资源虽然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它又是可耗竭的,采挖野生人参资源,基本上就是对野生人参资源的灭绝性破坏。

(二)人类对野生人参的过度开发

人参“大补元气”(158),历来为医家所重。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记载113个药方,其中21个用到人参;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5 300多个药方,其中359个用到人参。人参还是“养生”佳品,药膳所需,数额更加巨大。还有,自唐代以来,人参作为朝廷贡品和外交赠品,大大刺激了人们对人参的需求。在唐朝与北宋时期,外交馈赠人参不过数斤,州府进贡人参不过十数斤,但南宋后,在国际交往中,馈赠人数的数额不断攀升,如南宋时,高丽国一次馈赠人参五百斤,明朝末,大清每年馈赠人参一千斤;至于地方进贡,清乾隆年间,仅捕牲乌喇一年就要进贡三千两(159)。顺治、康熙年间,清朝政府多次颁令禁止私采、私贩人参(160),但其目的不是为了遏制人参资源的过度开发,而是为了垄断人参资源的开采,因此,这些禁令不仅起不到保护人参资源的作用,相反还加剧了人参资源的消耗。兹以康熙朝为例,共有王公贵族381名,每年应配给

表1 圣祖系王公贵族每年配给采参人和人参量

资料来源:各爵位配给刨参人数和人参量据王士禛《居易录》卷三十;各爵位人数据《清史稿》卷一百六十四《皇子世表四·圣祖系》统计。

采参人748名,采挖人参7 582.5斤(详表1)。假使清朝各帝都这样,则清皇室268年间要消耗100万公斤人参,自然条件下生长出这样重量的人参,如果是一株人参需累计生长10亿年,一百万株人参同时生长也需累计生长1 000年。

(三)土地垦殖对人参生境的破坏

人参是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孑遗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它喜阴凉,不耐碱,多生长于昼夜温差较小的海拔500—1 100米的山地缓坡针阔混交林或杂木林中,生长期最适温度为15—20℃,土壤腐殖质含量7%—16%,全容水量50%—80%,pH值6—6.5。这样的生境也是农业耕作的好环境,因此,土地垦殖是人类破坏人参生境的主要经济活动。如前所述,中国野生人参资源消失的空间时序,先是辽西走廊,后是燕山山区,再是太行山区,再后是东北地区,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开发先后。明朝末年,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说:“药产古今不同,姑以人参言之。相传皆称上党,往时皆用辽之清河,若上党则绝无矣,间有朝鲜者颇不适用,今则大率皆鲜产矣。古人用药取之中原而有余,今多采之遐方远裔,其近产者绝不足用。”医家所用人参之产地,由上党而辽东,由辽东而朝鲜,由中原有余到取之遐方远裔,显然是因为中原地区的人参生境较早遭到破坏的缘故。太行山区是密迩中原的人参产区,这里的人参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其人参资源的灭绝却要晚于辽西走廊和燕山地区,其原因就在于在明代中叶以前,这里的森林环境还保持得相对完好。明代《清凉山志》云:“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度。国初尚然,尔后诸州傍山之民,率以伐木自活,日往月来,渐砍渐尽。山木既穷,又入谷中,千百成群,蔽山罗野,斧斤如雨,喊声震山,寒岩隐者,皆为驱逐,夺其居,食其食,莫敢与之争。”(161)清凉山即五台山,系太行山余脉,可以看出明代太行山区森林破坏主要是土地垦殖。明代章潢《图书编》记载了太行山“紫团参”产地生境变化的原因:“(紫团山)由东峰入,屏山遮地,即为参园,已垦为田久矣”(162),明确指出,“参园”变“田园”,是其人参资源灭绝的原因。东北地区人参生境的变迁,与太行山区相仿,其人参资源自唐以来即有开采,但清朝以前,人迹罕至,人参的开采量始终维持在其再生能力内。清入关后,东北地区因为是“龙兴之地”,长期禁止关内汉民入关垦殖,所以终清之世,东北地区的人参资源依然比较丰富。但是,民国以后,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他们砍伐森林,开垦土地,人参生境迅速遭到破坏,人参资源也因之逐渐枯竭。前已述及,通化县、绥化县、呼兰县因为土地垦殖,野生人参资源在民国年间已经濒临灭绝。据研究,在1880—1930年的50年间,东北地区有丹东、凤城、岫岩、海城、辽阳、铁岭、开原、伊通、三姓(今依兰)、七台河、鸡西等县人参绝迹(163)。现今,野生人参仅局限于北纬40°—48°,东经118°—134°的长白山区,包括抚松、靖宇、敦化、集安、长白、临江等地。1992年,人参已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植物(164)

三、结论

纵上所论,我们得到以下四点认识:

1.中国野生人参产地有不断萎缩的趋势。明代以前的时期,人参主要产于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和东北地区。明朝时期,人参主要产于太行山区和东北地区。至于清代,人参主要产于东北地区。民国时期,长白山区成为唯一人参产区。

2.中国野生人参品性随人参主产区变化而变化。明中叶以前,太行山区所产“上党人参”品质最佳,为医家推崇,“紫团参”最为有名;明中叶以后,东北地区所产“辽参”品质最佳,号为“医珍上品”。人参品质变迁与人参生境变迁有关。

3.中国野生人参产地的萎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人参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再生能力弱;二是对人参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人参资源的过度开发;三是土地垦殖破坏了人参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人参主产区消失的先后反映了区域农业开发的先后。

4.人参作为奢侈品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南梁以来,人参就成了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各民族与中原王朝交往的纽带,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外交和经济贸易的作用。

【注释】

(1)(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人参》。

(2)张树臣:《中国人参》,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页。

(3)乾隆《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载:“今所称党参者,地气既殊,质味并薄,不堪与神区(潞州)灵草同名,通志不载为是”。乾隆《御制诗集五集》卷五十六载:“如上党所产,不啻凡卉,今率不用,其不能得辽参者或以党参代之,而不成功用也”。显然,这两种文献都把“党参”混同于“上党人参”了。

(4)《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五《天藻题咏》云:“人参,三桠五叶,间成人形”。《玩斋集》卷四《送贾有恒赴潞城县令》云:“上党人参五叶齐”。《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四云:“人参,奥壤灵区产草神,三桠五叶迈常伦”。

(5)据《本草纲目》卷十二上《人参》记载:高丽人作《人参赞》曰:“三桠五叶,背阳向阴,欲来求我,椵树相寻”。南朝陶弘景解释说:“椵树叶相似甚大,阴广则多生”。北宋苏颂描述曰:“春生苗,多于深山背阴,近椵、漆下湿润处,初生小者三四寸许,一桠五叶,四五年后生两桠五叶,未有花茎,至十年后生三桠,年深者生四桠,各五叶,中心生一茎,俗名百尺杵”。《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三百七十七《和袭美谢友人惠人参》诗云:“五叶初成椵树阴”。

(6)王振堂、刘静玲、汝少国:《人参种群2000年间向北消退的历史及其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生态学报》1992年9月第3期。

(7)王铁生:《中国人参》,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6页。

(8)林仲凡:《有关人参的历史考证》,《中国农史》1985年第4期。

(9)逢焕成:《人参》,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6年,第4页。

(10)宋承吉:《论中国古代人参的主产区》,《中国农史》1986年第3期。

(11)安天增:《中国吉林人参源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页。

(12)张树臣:《中国人参》,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3页。

(13)胡世林、胡咏川:《古代人参名实续考》,《中国医药学报》1995年第5期。

(14)李艾莲:《人参》,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5)何永明:《人参本草史考源》,《中成药》2001年5月第5期。

(16)〇10王筠默:《人参史的研究》,《中成药》2002年3月第3期。

(17)〇宋承吉:《中国人参方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年,前言。

(18)〇《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药部八·人参》。

(19)〇《神农本草经》卷一《草上品·人参》。

(20)《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药部八·人参》。

(21)《晋书》卷一百四十《石勒上》。

(22)《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药部八·人参》。

(23)以上均引自《太平御览》卷九百九十一《药部八·人参》。

(24)(北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引陶隐居云。

(25)《隋书》卷二十三《五行志》。

(26)《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27)《通典》卷六《食货六·赋税下》。

(28)《元和郡县志》卷十六《河南道三》,卷十七《河东道四》,卷十九《河东道六》。

(29)〇10(唐)陆羽:《茶经》卷上《茶之源》。

(30)(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

(31)《新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按:安东上都护府沿革:总章元年平高丽国,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城,上元三年徙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又徙新城,开元二年徙于平州,天宝二年又徙于辽西故郡城,至德后废。

(32)(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六《舆地考·古冀州》。

(33)《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物产·人参》。

(34)《旧五代史》卷七十六《高祖纪二》。

(35)《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六《部族·渤海》。

(36)(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三十《渤海》。

(37)(唐)许嵩:《建康实录》卷十六《东南夷》。

(38)(宋)王溥:《五代会要》卷三十《高丽》。

(39)〇《唐会要》卷九十五《新罗》。《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物产·人参》。《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四《部族·新罗》。

(40)〇1《十国春秋》卷三十六《前蜀·高祖本纪下》。(宋)句延庆:《锦里耆旧传》卷二。

(41)〇12《太平寰宇记》卷四十至卷五十《河东道一至十一》。

(42)〇1《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至卷七十一《河北道七至二十》。

(43)〇《太平寰宇记》卷四十五《河东道六》。(宋)王十朋:《东坡诗集注》卷十《紫团参寄王定国》。(宋)施元之:《施注苏诗》卷三十四《紫团参寄王定国》。(宋)罗愿:《尔雅翼》卷七《释草·参》。

(44)〇15(元)贡师泰:《玩斋集》卷四《送贾有恒赴潞城县令》。(元)汪泽民,张师愚:《宛陵群英集》卷九《送贾有恒赴潞城县令》。

(45)(宋)刘翰、马志等:《开宝本草》(973年成书),引自:(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之上·人参》。

(46)《元丰九域志》卷四《河东路》。《宋史》卷八十六《地理二·河东路》。《钦定续通典》卷八《食货·赋税上》。(宋)赵与3:《宾退录》卷十。

(47)(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引。

(48)(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

(4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草之一·人参》。

(50)雍正《山西通志》卷四十七《物产·人参》。

(5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四十四《突厥下》。

(52)《契丹国志》卷二十六《诸蕃国·女真国》。

(53)《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二《州县载记》。

(54)〇(清)厉鹗等:《辽史拾遗》卷二《太宗本纪上》。

(55)〇1《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三十九《初兴风土》。(www.xing528.com)

(56)〇《金史》卷二十四《地理上·东京路》。

(57)〇13(清)厉鹗等:《辽史拾遗》卷十一《天祚皇帝本纪》。《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市籴考·市舶互市》。

(58)〇1(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政宣上帙》(政和八年)。

(59)(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

(60)《钦定重订大金国志》卷一《纪年》。

(61)(宋)方万里、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六《叙赋下·市舶·高丽国》。

(62)(清)厉鹗等:《辽史拾遗》卷二十二《国外纪第四十五》。

(63)(宋)方万里、罗浚:《宝庆四明志》卷六《叙赋下·市舶》。(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十三《杂俗·澣濯》。

(64)(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

(65)(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十三,绍兴二年四月癸巳。

(66)《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一《新罗国进贡礼物》。

(67)(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政宣上帙》(宣和七年正月二十日)。

(68)〇(宋)刘翰、马志等:《开宝本草》(973年成书),引自:(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六《草部上品·人参》。

(69)〇(宋)苏颂:《本草图经》卷四《草部上品之上·人参》(1061年成书)。

(70)〇(宋)唐慎微:《证类本草》卷一《序例上》。

(71)〇13(明)李贤:《(天顺)明一统志》卷二十一《潞安府》。(明)章潢:《图书编》卷八十九《各畿省府县土产》。

(72)《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百《明太祖皇帝》。《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二(洪武六年冬十一月)。

(7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草之一·人参》。

(74)(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凡例》曰:“药产古今不同,姑以人参言之,相传皆称上党。往时皆用辽之清河,若上党则绝无矣,间有朝鲜者颇不适用。今则大率皆鲜产矣。古人用药取之中原而有余,今多采之遐方远裔,其近产者绝不足用”。

(75)(明)李贤:《(天顺)明一统志》卷十九《太原府》,卷二十一《潞安府》。(明)章潢:《图书编》卷八十九《各畿省府县土产》。

(76)(明)李贤:《(天顺)明一统志》卷二十五《辽东都指挥使司》。(明)章潢:《图书编》卷八十九《各畿省府县土产》;(明)梁潜:《泊庵集》卷七《送皮千户还辽东序》。

(77)《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成化十四年五月甲申。

(78)(明)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卷一《建州》,康熙年间玉简斋丛书。

(79)(明)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凡例》。

(80)《皇朝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征榷考·征商关市》。

(81)〇10《皇清开国方略》卷二《太祖高皇帝》。

(82)〇(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草之一·人参》。

(83)〇《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三十八,崇祯十五年夏四月。

(84)〇13(明)郑若曾:《郑开阳杂著》卷五《朝鲜考》。(明)李贤:《(天顺)明一统志》卷八十九《外夷·朝鲜国》。(明)林尧俞:《礼部志稿》卷三十五《主客司职掌朝贡·朝鲜国》,卷一《保夷之训》。(明)徐一夔:《明集礼》卷三十一《蕃使朝贡》。《明会典》卷九十七《朝贡二·朝鲜国》。

(85)(明)谢肇淛:《滇略》卷三《产略》。

(86)(清)王士禛:《居易录》卷三十三《咸宾录》。(明)李贤:《(天顺)明一统志》卷八十七《姚安军民府》。

(87)霍士廉、由云龙:《姚安县志》卷四十四《物产之二·植物·药属》,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88)张培爵、周宗麟:《大理县志稿》卷五《食货部二·物产》,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89)(清)杜臻:《粤闽巡视纪略》卷五。

(90)(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二上《草之一·人参》。

(91)(明)杨慎:《升庵集》卷一《药市赋》。(明)黄宗羲:《明文海》卷三十一《药市赋》。(明)贺钦:《医闾集》卷五。(明)董越:《朝鲜赋》。

(92)《御制诗集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

(93)(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十四《采人参》云:“今辽东采参者识其苗不语,急以纬帘(凉帽名)覆其上,然后集人发掘,则得参甚多,否则苗4不见,发之无所得”。

(94)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二《奉天府》。《钦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七《物产二·药类》。

(95)《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七《内务府》。

(96)《御制诗集五集》卷六十九《古今体三十首》。

(97)《御制文集初集》卷二十三《五六天地之中合赋》。

(98)《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十七《兵部·职方清吏司·八旗》。

(99)长顺、讷钦修,李桂林、顾云纂:《吉林通志》(光绪)卷三十五《食货志八·土贡》[清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八旗通志初集》卷二十一《土田志四》。(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

(100)王振堂、刘静玲、汝少国:《人参种群2000年间向北消退的历史及其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生态学报》1992年9月第3期。

(101)关定保、于云峰:《安东县志》卷一《疆域志·山川》,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102)杨同桂:《沈故》卷三,辽海出版社1933年版,第393页。

(103)〇(清)洪汝冲、白永贞:《辽阳乡土志》(不分卷)《物产·药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铅印本。

(104)〇《御定渊鉴类函》卷二百三十一《边塞部二·高句丽一》。

(105)〇1乾隆《大清一统志》卷四十七《吉林三·土产》。《钦定盛京通志》卷一百七《物产二·药类》。《御制诗集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

(106)〇《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九《工部·虞衡清吏司·采捕》,卷一百三十九《盛京户部·官庄》。

(107)〇(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

(108)《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五十四《光禄寺·祭祀执事恭遇》。

(10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九十七《礼部·精膳清吏司·饩廪》。

(110)《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六十四《内务府·都虞司》。

(111)《大清一统志》(乾隆)卷四十五《吉林·纳穆窝集》。《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二十六《窝集》。

(112)《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二十五《勅谕》。

(113)《御制诗集五集》卷五十六《古今体五十一首》。

(114)《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五《昆虫草木略·天藻题咏》。

(115)《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三十九《盛京户部·官庄》。《钦定大清会典》卷八十七《内务府》。

(116)(清)杨宾:《柳边纪略》卷三。

(117)〇《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百三十三。

(118)〇1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十四《物产志·植物》引《黑龙江外纪》,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932—1933年)铅印本。

(119)〇12黄维翰:《呼兰府志》卷十一《物产略·植物》,民国四年(1915年)铅印本。

(120)〇(清)陈元龙:《格致镜原》卷二十六《饮食六·诸食馔》引。

(121)(清)王士禛:《居易录》卷四。

(122)《钦定盛京通志》卷十五《盛京土风杂咏十二首·人参》。《御制诗集四集》卷五十四《古今体六十六首·人参》。《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九《国俗·物产·人参》。

(123)《皇朝通志》卷一百二十五《昆虫草木略·天藻题咏》。

(124)杨同桂:《沈故》卷三,辽海出版社1933年版,第393页。

(125)(清)宋荦:《西陂类稿》卷十八《祝圣恭记》。

(126)《钦定热河志》卷九十四《物产三·药之属·人参》。

(127)杨晋源、王庆云:《营口县志·物产篇·植物》,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石印本。

(128)金梁:《黑龙江通志纲要·物产志纲要》,民国十四年(1925年)铅印本。

(129)万福麟、张伯英:《黑龙江志稿》卷十四《物产志·植物·药属·人参》引《瑷珲县志》,民国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932—1933年)铅印本。

(130)常荫廷、胡镜海、张海清:《绥化县志》卷八《实业志·动植物杂品汇志》,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131)廖飞鹏、柯寅:《呼兰县志》卷六《物产志·植物》,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132)杨步墀:《吉林方正县志·风物门·土产》,民国八年(1919年)铅印本。

(133)杨步墀:《吉林依兰县志·物产门·药材》,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134)伊双庆:《汤原县志略·舆地志·物产·植物·药属》,民国间(1912—1949年)抄本。

(135)刘爽:《满洲地理参考吉林新志》上编第五章第三节“植物(八)药用植物”,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136)魏声龢:《鸡林旧闻录·七》,民国二年(1913年)铅印本。

(137)郭熙楞:《吉林汇征》第七章《地产》,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138)〇10朱约之、崔龙藩、何廉惠:《珲春县志》卷二十《物产·植物·药草》,民国二十年(1931年)复写本。

(139)〇1杨晋源、王庆云:《营口县志·物产篇·植物》,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石印本。

(140)〇1翟文选、臧式毅、王树5:《奉天通志》卷一百十《物产志二·植物下·药属》,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141)〇13(清)张翼廷、张士达:《柳河县乡土志》(不分卷)之《物产》,光绪手抄本。(清)邹铭勋、奎斌:《柳河乡土志》(不分卷)之《物产》,1960年油印本。

(142)〇14王瑞之:《辉南风土调查录》第十二章《物产·植物六·药物类》,民国八年(1919年)油印本。

(143)〇15白纯义、于凤桐:《辉南县志》卷一《物产·药材》,民国十六年(1927年)铅印本。

(144)王永恩、王春鹏:《海龙县志》卷十五《植物·药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145)李春雨、邵芳玲:《通化县志》卷一《物产志·植物·附药材》,民国十六年(1927年)铅印本;翟文选、臧式毅、王树5:《奉天通志》卷一百十《物产志二·植物下·药属》引《通化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146)刘维清、罗宝书、邱在官:《临江县志》卷三《物产志·植物·草》,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147)刘天成、张拱垣:《辑安县志》卷四《物产·植物》,民国二十年(1931年)石印本。

(148)毕恭、任洛:《辽东志》卷一《地理志·物产·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149)侯锡爵、罗明述:《桓仁县志》卷八《物产志·植物·药类》,民国十九年(1930年)石印本。

(150)张耀东、李属春:《兴京县志》卷十一《物产志·植物·药材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151)章启槐、赵家干、王毓琪:《开原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药品类》,民国七年(1918年)铅印本。

(152)裴焕星、白永贞:《辽阳县志》卷二十八《物产志·药属》,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

(153)〇沈国冕、蒋龄益:《凤城县志》卷十四《物产·药类》,民国十年(1921年)石印本。

(154)〇1关定保、于云峰:《安东县志》卷二《物产·植物入药者》,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155)〇1刘景文、郝玉璞:《岫岩县志》卷一《物产·药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156)〇1廖鹏、李绍阳、宋抡元:《庄河县志》卷十一《物产·药材》,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王纯古、王佐才、李其实、杨维嶓:《庄河县志》卷九《物产·药材》,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157)李学军、张益武:《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人参研究》2006年第2期。

(158)张耀东、李属春:《兴京县志》卷十一《物产志·植物·药材类》,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印本。

(159)《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六十四《内务府·都虞司》。

(160)《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九《工部·虞衡清吏司·采捕定额》载:“顺治十五年议准:旗下人偷采人参者,枷一月鞭一百,牲畜及所得之参一并入官。康熙五年题准:偷采人参之铺头拟绞监候出财,招集多人偷采者照为首例处死,牲畜等物一并入官。乾隆十六年议准:顺天等八府人民出山海关禁约处,所偷采人参者照奉天例交户部入官”。

(161)(明)释镇澄:《清凉山志》卷六《名公外护·明高胡二公禁砍伐传》。

(162)(明)章潢:《图书编》卷六十二《西岳总叙·紫团山》。

(163)王振堂、刘静玲、汝少国:《人参种群2000年间向北消退的历史及其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生态学报》1992年9月第3期。

(164)李学军、张益武:《野生人参的生长环境及形态特征》,《人参研究》200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