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沿革考略

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沿革考略

时间:2024-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沿革考略郭声波今年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季龙先生百年诞辰,20年前,在我博士论文《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评审和唐代政区如羁縻府州研究过程中,谭先生都给予了热情的指教和鼓励,我永远不能忘记。谭先生是浙江嘉兴人,嘉兴在唐代属浙西北部的苏州,故本文选取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的建置沿革史实,加以考证,附骥于文集之末,以示怀念。

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沿革考略

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沿革考略

声波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今年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季龙先生百年诞辰,20年前,在我博士论文《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评审和唐代政区如羁縻府州研究过程中,谭先生都给予了热情的指教和鼓励,我永远不能忘记。谭先生是浙江嘉兴人,嘉兴在唐代属浙西北部的苏州,故本文选取唐代浙西北部吴、丹阳、晋陵三郡(即苏、润、常三州)的建置沿革史实,加以考证,附骥于文集之末,以示怀念。

浙西在唐曾为江南道、江南东道直属地区,也曾为苏州都督府、江南东道节度使、江东防御使、浙江西道节度使、浙江西道观察使、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苏杭等州都团练观察使、忠国军节度使、镇海军节度使辖区,其行政区划虽唐宋史志皆有记载,然杜佑《通典·州郡典》、《旧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旧唐志》)以天宝初年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简称《元和志》)以元和初行政区划为基准,《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唐志》)以唐末行政区划为基准,乐史《太平寰宇记》以宋初行政区划为基准,但列州、县二级,不仅缺失统州之军政区(如都督府、方镇),且将部分前后废置之政区与基准年代政区并行列目,作为沿革地理著作,在体例上有欠严格,在内容上脱漏较多,在文字叙述上亦缺乏精细考订,互相矛盾、衍夺讹倒之处,在所有之。谭先生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部分,也只有开元二十九年图幅,整个唐代政区沿革不能连贯,这就给本文留下一些研讨、补充和修订的空间。

本文以唐朝鼎盛时期的天宝十三载(754)为断代,根据《通典》、两《唐志》、《元和志》、《寰宇记》等历史文献及赖青寿博士论文《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研究》(复旦大学1999年),复原唐朝浙西南部吴兴、余杭、新定、新安四郡及其属县在整个唐代的建置沿革、分合省并、隶属关系、名称改易、治所今地等。在郡县列目中,凡属天宝十三载存在者,皆加粗字体,以示区别。为使读者对整个唐代浙东地区的行政区划沿革有较为完整的了解,增加贞观十三年、武周长安四年、元和十五年三个年代为断面,分别统计当年各州领县情况。诸书所记无歧异者,径录,不出注。若有不同记载或错误、脱漏之处,则作必要考证、修订和补充。

一、吴郡(苏州)

吴郡(618—619)—苏州(619—620)—吴郡(620—621)—苏州(621—742)—吴郡(742—758)—苏州(758—907)

吴郡,本隋旧郡,领吴、常熟、昆山三县(1),治吴县。武德二年,沈梁改为苏州,以隋旧州为名,治吴县。三年,归李吴,为吴郡。四年,归唐,仍为苏州,直属东南道行台。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置苏州都督府。是年,析置嘉兴县,割湖州海盐县来属(2)。八年,废嘉兴县。贞观元年,罢都督府,苏州直属扬州大都督府,废海盐县。四年,割隶润州都督府。八年,复置嘉兴县。十年,直属江南道。十三年,苏州领吴、昆山、嘉兴、常熟四县,治吴县。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置长洲县。长安四年,苏州领吴、长洲、常熟、昆山、嘉兴五县,治吴县。

唐景云二年,直属江南东道,复置海盐县。先天元年,废海盐县。开元五年,复置海盐县。

天宝元年,复为吴郡。十载,置华亭县。十三载,吴郡领吴、长洲、常熟、昆山、华亭、海盐、嘉兴七县,治吴县。十五载,隶江南东道节度使。至德二载,隶丹阳防御使,寻隶江南防御使,又隶江东防御使,再隶浙江西道节度使。是年,仍隶江东防御使。

元元年,复为苏州,隶江南东道节度使。是年,又隶浙江西道节度使,为使治。二年,移使治于升州。宝应元年,隶浙江西道观察使,为使治。十四年,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为使治。建中元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为使治。二年,复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是年,罢镇,隶镇海军节度使。贞元三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永贞元年,隶镇海军节度使。元和四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五年,苏州领县一如天宝十五载。

大和八年,隶镇海军节度使。九年,复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大中十二年,又隶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依旧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咸通三年,隶镇海军节度使。八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再隶镇海军节度使。十四年,苏州领县不变。

景福二年,割隶苏杭等州都团练观察使。是年,还隶镇海军节度使。

1.!"(618—907#

本隋吴郡旧县,武德二年,隶苏州,为州治。七年,析置嘉兴县。八年,省嘉兴县来属。贞观八年,复析置嘉兴县。天宝元年,隶吴郡,为郡治。乾元元年,复隶苏州,为州治。

2.$%"(696—907#

万岁通天元年,析吴县置长洲县,取县西长洲苑为名,治州郭下,隶苏州。天宝元年,隶吴郡。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3.&’"(618—907#

本隋吴郡旧县,武德二年,隶苏州。七年,移治海虞城(今常熟市城区虞山镇)(3)。天宝元年,隶吴郡。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4.()"(618—907#

本隋吴郡旧县,武德二年,隶苏州。天宝元年,隶吴郡。十载,移治故娄城(今昆山市玉山镇黄溇斗)(4)。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5.*+"(751—907#

天宝十载,吴郡太守吴居贞奏割嘉兴、昆山、海盐三县地置华亭县,因县境华亭谷为名,治华亭城(今松江县新桥镇)(5),隶吴郡。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6.,-"(621—627,711—712,717—907)

武德四年,析吴县置海盐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吴御城(今海盐县城武原镇)(6),隶湖州。七年,割隶苏州。贞观元年,省入嘉兴县。景云二年,析嘉兴县复置海盐县。先天元年,省入嘉兴县。开元五年,苏州刺史张廷珪奏析嘉兴县复置海盐县,仍隶苏州。天宝元年,隶吴郡。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7../"(624—625,634—907)

武德七年,析吴县置嘉兴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嘉兴城(今嘉兴市城区)(7),隶苏州。八年,省入吴县。贞观八年,析吴县复置嘉兴县。天宝元年,隶吴郡。乾元元年,复隶苏州。

二、丹阳郡(润州)

润州(620—742)—丹阳郡(742—758)—润州(758—907)

武德三年,杜伏威改云州前延陵县为丹徒(8),置润州,以隋旧州为名,直属东南道行台。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八年,以废简州之曲阿县来属,直属后扬州大都督府。九年,直属扬州大都督府,以废后扬州之金陵、句容、延陵三县来属,改金陵县为白下县。贞观四年,割置润州都督府。九年,改白下县为江宁县。十年,罢都督府,还隶扬州都督府。十三年,润州领丹徒、曲阿、延陵、句容、江宁五县,治丹徒县。

垂拱二年,复置金山县。四年,改金山县为金坛县。

武周长安四年,润州领丹徒、曲阿、金坛、延陵、句容、江宁六县,治丹徒县。

唐景云二年,直属江南东道。

天宝元年,改为丹阳郡,以隋旧郡为名,改曲阿县为后丹阳县。十三载,丹阳郡领丹徒、后丹阳、金坛、延陵、句容、江宁六县,仍治丹徒县。十五载,隶江南东道节度使。是年,移自余杭郡使治于此。至德二载,隶丹阳防御使,寻隶江南防御使,俱为使治。未几,罢镇,隶江东防御使。是年,又隶浙江西道节度使,为使治,割江宁、句容二县隶江宁郡。未几,丹阳郡复隶江东防御使,为使治。

乾元元年,复为润州,罢镇,隶江南东道节度使。是年,隶浙江西道节度使。宝应元年,隶浙江西道观察使,以废升州之上元、句容二县来属(9)。大历十四年,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建中元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二年,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是年,隶镇海军节度使,为使治。贞元三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永贞元年,隶镇海军节度使。元和四年,复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仍为使治。十五年,润州领丹徒、丹阳、金坛、延陵、句容、上元六县,治丹徒县。

大和八年,隶镇海军节度使,为使治。九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大中十二年,复隶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又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咸通三年,再隶镇海军节度使。八年,再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依旧隶镇海军节度使,均为使治不改。十四年,润州领县不变。

光启三年,复割上元、句容二县隶升州。光化三年,移使治于杭州

1.前延陵县(618—620)—丹徒县(620—907)

丹徒县,本隋江都郡前延陵县,武德二年,隶云州。三年,改为丹徒县,以南朝旧县为名,割隶润州,为州治。天宝元年,隶丹阳郡,为郡治。乾元元年,复隶润州,为州治。

2.曲阿县(618—742)—后丹阳县(742—907)

后丹阳县,本隋江都郡曲阿县,武德二年,割隶云州,为州治,并析置金山县。三年,析置后延陵、武进二县。五年,隶简州,仍为州治。八年,州废,改隶润州。天宝元年,改为后丹阳县(10),隶丹阳郡。乾元元年,复隶润州。

3.金山县(619—625,686—688)—金坛县(688—907)

武德二年,析曲阿县置金山县,治金山城(今金坛市城区)(11),以隋金山府为名,隶云州。三年,割隶茅州。五年,割隶简州。八年,省入扬州后延陵县。垂拱二年,析润州后延陵县复置金山县,隶润州。四年,以与本道婺州县名重,改为金坛县,取县界金坛之陵为名(12)。天宝元年,隶丹阳郡。乾元元年,复隶润州。

4.0 1 2"(620—907)

武德三年,析云州曲阿县置后延陵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延陵城(今丹阳市延陵镇),割隶茅州。七年,州废,改隶蒋州。八年,隶扬州,省简州金山县来属。九年,改隶润州。垂拱四年,析置金坛县。天宝元年,隶丹阳郡。乾元元年,复隶润州。

5.句容县(618—619)—琅!县(619—621)—句容县(621—907)

句容县,本隋江都郡旧县,武德二年,改为琅,县(13),以县境有故琅邪城为名(14),隶云州。三年,割隶茅州,为州治。四年,复为句容县。七年,州废,改隶蒋州。八年,隶扬州。九年,割隶润州。天宝元年,隶丹阳郡。至德二载,割隶江宁郡。乾元元年,复隶升州。宝应元年,州废,还隶润州。光启三年,复割隶升州。

6.江宁县(618—620)—归化县(620—624)—金陵县(624—626)—白下县(626—635)—江宁县(635—761)—上元县(761—907)

江宁县,本隋丹阳郡旧县,武德二年,郡废,隶云州。三年,割隶后扬州,改为归化县,为州治,并析置前丹阳、安业二县。七年,隶蒋州。八年,复隶后扬州,改为金陵县,以金陵山为名(15),均为州治,省安业县来属。九年,州废,改隶润州,移治故白下城(今南京市下关区大桥村)(16),改为白下县。贞观七年,还治冶城(今南京市玄武区)(17)。九年,复为江宁县。天宝元年,隶丹阳郡。至德二载,割隶江宁郡,为郡治。乾元元年,复隶升州,为州治。后上元二年,以童谣之言,改为上元县。宝应元年,州废,复隶润州。光启三年,复隶升州,仍为州治,徙治凤台山(今南京市秦淮区凤台路)(18)

附旧县1:安业县(620—625)

武德三年,析归化、溧水二县置安业县,治故秣陵城(今江宁县秣陵镇)(19),以安居乐业为名,隶后扬州。七年,隶蒋州。八年,省入金陵、溧水二县。

附旧州一:云州(619—622)—简州(622—625)

武德二年,沈梁以隋江都郡曲阿、句容、前延陵三县及丹阳郡江宁、当涂、溧水三县置云州,以三国云阳县之地为名,治曲阿县,并改句容县为琅,县,置金山县。是年,归李吴。三年,割琅,、金山二县割隶茅州;杜伏威取江宁、溧水二县归唐,隶后扬州;取当涂县归唐,置南豫州。是年,杜伏威取云州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改前延陵县为丹徒县,割置润州;置后延陵县,割隶茅州;置武进县,割隶常州。五年,改云州为简州,以县南有简渎为名,割茅州金山县来属。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八年,州废,曲阿县隶润州,省金山县。

附旧州二:茅州(620—624)

武德三年(20),李吴割云州琅,、金山二县置茅州(21),以茅山为名,治琅,县。是年,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割云州后延陵县来属。四年,改琅,县为句容县。五年,割金山县隶简州。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平辅宋,州废,句容、后延陵二县隶蒋州。

附旧新州一:丹阳郡(618—619)—后扬州(620—624)—蒋州(624—625)—后扬州(625—626)—江宁郡(757—758)—升州(758—762,887—907)

丹阳郡,本隋旧郡,领江宁、当涂、溧水三县,治江宁县。武德二年,废于沈梁,三县隶云州。三年,杜伏威取李吴云州江宁、溧水二县归唐,置后扬州,并析置前丹阳、溧阳、安业三县,改江宁县为归化县,后扬州治归化县,直属东南道行台。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改为蒋州,直属东南道行台。八年,复为后扬州,直属后扬州大都督府,以废茅州之句容、后延陵二县来属,改归化县为金陵县,省安业县。九年,罢后扬州大都督府,州废,金陵、延陵、句容三县隶润州,前丹阳、溧水、溧阳三县隶宣州。

至德二载,以平永王之乱,析丹阳郡江宁、句容、当涂、溧水四县置江宁郡(22),以江宁县为名,治江宁县,隶浙江西道节度使。未几,隶江东防御使。

乾元元年,改为升州,盖以旭日东升会意丹阳为名,隶江南东道节度使,为使治,割宣州溧阳县来属。是年,罢镇,升州隶浙江西道节度使(23)。二年,溧阳县还隶宣州。是年,自苏州移使治于此,复割宣州溧阳县来属。后上元元年,溧阳县还隶宣州。是年,又割宣州溧阳县来属。二年,改江宁县为上元县。宝应元年,州废,上元、句容二县还隶润州,当涂、溧水、溧阳三县还隶宣州。

光启三年,复割润州上元、句容二县,宣州溧水、溧阳二县共四县置升州(24),仍治上元县,隶镇海军节度使。天复二年,割隶淮南道淮南节度使。

三、晋陵郡(常州)

毗陵郡(618—619)—常州(619—742)—晋陵郡(742—758)—常州(758—907)

晋陵郡,本隋毗陵郡,领晋陵、江阴、无锡、义兴四县,治晋陵县。武德二年,沈梁改为常州。是年,归李吴。三年,杜伏威取以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割云州武进县来属,割江阴县隶暨州,义兴县隶鹅州。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直属东南道行台。八年,直属后扬州大都督府,以废南兴州之义兴县来属。九年,直属扬州大都督府,以废暨州之江阴县来属。贞观四年,割隶润州都督府。八年,省武进县(25)。十年,还隶扬州都督府。十三年,常州领晋陵、江阴、无锡、义兴四县,治晋陵县。

垂拱二年,复置武进县。

武周长安四年,常州领晋陵、武进、江阴、无锡、义兴五县,治晋陵县。(www.xing528.com)

唐景云二年,直属江南东道。

天宝元年,改为晋陵郡,以南朝旧郡为名。十三载,晋陵郡领晋陵、武进、义兴、无锡、江阴五县,治晋陵县。十五载,隶江南东道节度使。至德二载,隶丹阳防御使,寻隶江南防御使。未几,隶江东防御使,又隶浙江西道节度使。是年,复隶江东防御使。

乾元元年,复为常州,隶江南东道节度使。是年,隶浙江西道节度使。宝应元年,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大历十四年,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建中元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二年,隶浙江东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是年,隶镇海军节度使。贞元三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永贞元年,隶镇海军节度使。元和四年,复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五年,常州领县一如天宝十三载。

大和八年,隶镇海军节度使。九年,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大中十二年,复隶镇海军节度使。十三年,又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咸通三年,再隶镇海军节度使。八年,再隶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一年,依旧隶镇海军节度使。十四年,常州领县不变。

景福二年,割隶苏杭等州都团练观察使。是年,还隶镇海军节度使。

1.3 2"(618—907#

本隋毗陵郡旧县,武德二年,隶常州,为州治。贞观八年,省武进县来属。垂拱二年,复析置武进县。天宝元年,隶晋陵郡,为郡治。乾元元年,复隶常州,为州治。

2.4 5"(620—634,686—907)

武德三年,析云州曲阿县、润州丹徒县置武进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武进城(今丹阳市运河镇)(26),割隶常州。贞观八年,省入常州晋陵县。垂拱二年,析晋陵县西境复置武进县,治州城内,仍隶常州。天宝元年,隶晋陵郡。乾元元年,复隶常州。

3.6/"(618—907)

本隋毗陵郡旧县,武德二年,隶常州。三年,割隶鹅州,为州治,并析置阳羡、临津二县。七年,隶南兴州,为州治。八年,州废,省阳羡、临津二县来属,义兴县还隶常州。天宝元年,隶晋陵郡。乾元元年,复隶常州。

附旧县1:国山县(618—620)

武德元年,析毗陵郡义兴县置国山县,以隋旧县为名,治故国山城(今宜兴市张渚镇)(27),割隶吴兴郡。二年,隶长州。三年,省入鹅州阳羡县。

附旧县2:阳羡县(620—625)

武德三年,析义兴县置阳羡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阳羡城(今宜兴市城南)(28),隶鹅州,省长州国山县来属。七年,隶南兴州。八年,州废,省入义兴县。

附旧县3:临津县(620—625)(29)

武德三年,析义兴县置临津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临津城(今宜兴市新芳镇)(30),隶鹅州。七年,隶南兴州。八年,州废,省入义兴县。

4.7 8"(618—907#

本隋毗陵郡旧县,武德二年,隶常州。天宝元年,隶晋陵郡。乾元元年,复隶常州。

5.9:"(618—907#

本隋毗陵郡旧县,武德二年,隶常州。武德三年,割隶暨州,为州治,并析置暨阳、利城二县。九年,州废,省暨阳、利城二县来属,江阴县还隶常州。天宝元年,隶晋陵郡。乾元元年,复隶常州。

附旧县1:暨阳县(620—626)

武德三年,析江阴县置暨阳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暨阳城(今江阴市长寿镇)(31),隶暨州。九年,州废,省暨阳县入江阴县。

附旧县2:利城县(620—626)

武德三年,析江阴县置利城县,以南朝旧县为名,治故利城(今江阴市利港镇)(32),隶暨州。九年,州废,省暨阳县入江阴县。

附旧州一:暨州(620—626)

武德三年,割常州江阴县置暨州,并析置暨阳、利城二县,治江阴县,以暨阳县首字为州名,直属东南道行台。六年,隶苏州总管府。是年,归辅宋。七年,复归唐,隶苏州都督府。九年,州废,省暨阳、利城二县,以江阴县还隶常州。

附旧州二:鹅州(620—624)—南兴州(624—625)

武德三年,割常州义兴县置鹅州(33),以县有金鹅峰为名(34),并析置临津、阳羡二县,直属东南道行台。六年,直属辅宋。七年,复归唐,改为南兴州,直属江南道行台。八年,州废,省临津、阳羡二县,以义兴县还隶常州。

【注释】

(1)《隋书》卷三一《地理志》吴郡有长城、乌程二县,共五县。按隋末已复析置吴兴郡,此二县当割隶之,今删。

(2)史志不载此事。按金陵书局本《太平寰宇记》卷九五校勘记云:“《元和志》云武德七年地入嘉兴,《旧唐志》及今《记》云武德七年废,《唐会要》及《新唐志》云贞观元年省,皆抵牾不一,疑唐初尝复而寻废。”所疑当是。又按《旧唐志》,武德四年湖州仅领一县,恐脱一县,《太平寰宇记》所谓武德七年废海盐县,当指割海盐县隶苏州事,则海盐县初属湖州,武德七年,割隶苏州。今补。

(3)遗址尚存,见《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第435页。

(4)《读史方舆纪要》苏州府昆山县:“娄城,在县治东。《旧志》:‘唐天宝十载析置华亭县,始移县治于马鞍山之阳,即故娄县治也。范成大曰:今昆山县东北三里有村舍名娄县。古县疑置于此。’”

(5)《元和志》苏州华亭县:“西至州〔一〕(二)百七十里。”依《中国历史地图集》定位于今松江县新桥镇,《元和志》“二百七十里”当为“一百七十里”之误。

(6)《元和志》苏州海盐县:“西北至州二百二十七里。”《太平寰宇记》秀州海盐县:“(州)南九十里。”

(7)《元和志》苏州嘉兴县:“北至州一百四十七里。”

(8)史籍不载润州何人所置。按《旧唐书》卷五六《李子通传》:“武德三年,杜伏威遣辅公祏攻陷丹阳,进屯溧水,子通击之,反为公祏所败,又属粮尽,子通弃江都,保于京口。”京口即前延陵县城,则润州当系李子通所置。

(9)二县来属时间,《旧唐志》润州上元县条及《元和志》、《新唐志》、《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条”作上元二年,《方镇研究》第144页同此说。《旧唐志》润州句容县条及《唐会要》卷七一则作宝应元年。按《唐会要》记此事有月日,甚明确,上元二年乃改江宁县为上元县之年,非废州之年,今依之。

(10)丹阳:《新唐志》作丹杨,《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润州丹阳县云:“天宝元年复为丹杨县,以邑界杨树生丹以为名,故今字从木为称。”然《元和志》、《旧唐志》、《州郡典》、《太平寰宇记》皆以“丹阳”列目,《太平寰宇记》之释恐不确。

(11)《元和志》润州金坛县:“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遗址尚存,见《中国文物地图集·江苏分册》下册第268页。

(12)《太平寰宇记》润州金坛县。

(13)史志不载句容县更名事。按《新唐志》金坛县:“隋亡,沈法兴又置琅,县,李子通以琅,置茅州。”句容县:“武德三年,以句容、延陵二县置茅州。”则琅,、句容,其实一县也。又,两《唐志》不载琅,县下落,而《旧唐志》却云武德四年于句容县置茅州,当可解释为武德四年复改琅,县为句容县。若谓琅,县为另置,则应置于句容县东北六十里之故琅邪城(今句容市下蜀镇桥头镇)。然揆之当时情势,有三不可:其一,何以两《唐志》不载琅,县下落,无法解释。其二,茅州以茅山为名,琅,城在茅州最北角,距茅山较远,且靠近润州治前延陵县,作为州治,于地理形势很不协调。

(14)马光祖等《景定建康志》卷二〇:“琅邪城在江乘县界,晋元帝以琅邪王过江国人随而居之,因城焉。在县东北六十三里,今句容市琅邪乡即其地也。”《大明一统志》卷六应天府:“琅邪城,在句容县东北六十里。”

(15)《元和志》润州上元县:“钟山:……按《舆地志》,古金陵山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

(16)《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上元县:“故白下县城,在县西北十四里。《舆地志》云:本江乘县白石垒,齐武帝以白下地依带江山,移琅邪郡居之。陈亡,废。唐武德元年,罢金陵县,筑城于此,因其旧名。贞观十七年,又移还旧郭,其城乃废。”《资治通鉴》卷一三〇泰始元年九月:“帝因自白下济江至瓜步。”胡三省注:“晋宋都建康,新亭、白下皆江津要地,新亭在西,白下在东,白下盖今之龙湾也。”《景定建康志》卷二〇考证:“《图经》云:在城西北十四里。今靖安镇北有白下城故基,父老传云即此地也。属金陵乡,去府城十八里。”张铉《至大金陵新志》卷二〇《古迹志》:“《图经》云:在城西北十八里。”《纪要》卷二〇《江宁府》:“《志》云:白石垒,在上元县北十三里,当石头城之东北,台城之西,本名白石陂。”今南京市白下区、白下路皆在城南,恐非古白下城之地。

(17)《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上元县:“贞观十七年,又移还旧郭。”今依《旧唐志》及《太平寰宇记》升州江宁县。

(18)《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江宁县:“光启三年,复为升,〔徙〕(徒)县于凤台山西南一里。”

(19)马光祖等《景定建康志》卷一五:“安业县:唐武德二年析江宁、溧水置。”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五一江宁府:“安业废县:在江宁县南。”今姑定于故秣陵城。

(20)三年:《太平寰宇记》润州金坛县:“武德二年,李子通破法兴,改琅邪为茅州,县亦随隶。其年九月,杜伏威为吴王,县名不改。”按杜伏威受唐封为吴王在武德三年,且两《唐志》润州延陵县、《旧唐志》润州序、《新唐志》升州句容县皆以茅州置于武德三年,《太平寰宇记》当误。《旧唐志》句容县以为茅州置于武德四年,亦误。

(21)此据《太平寰宇记》卷八九润州金坛县。琅,,《太平寰宇记》作琅邪。

(22)《元和志》、《新唐志》载至德二载以润州江宁县置升州,两《唐志》又载句容、溧水、当涂三县于乾元元年来属。按至德时新置正郡甚少领一县者,疑句容、溧水、当涂三县实于至德二载割隶江宁郡,乾元元年属升州。两《唐志》所载,只反映乾元元年改州时情况,并不矛盾。今补至德割隶一节。

(23)《太平寰宇记》卷九〇升州:“乾元元年,于江宁置升州,为江西节度使。”“江西”,当为“浙江西道”之误。

(24)赖青寿《唐后期方镇建置沿革研究》第146页认为,光启三年有置州动议,至大顺元年始由唐中央正式颁下制文,设升州,委刺史。

(25)贞观八年:《旧唐志》、《太平寰宇记》系于武德八年,《唐会要》作贞观元年,疑《旧唐志》系年脱贞观二字,《唐会要》则误“八”为“元”,今据《新唐志》。

(26)《元和志》常州武进县:“晋武帝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大清一统志》卷六〇常州府:“武进故城,在武进县西北七十里。……唐武德三年复置,属常州,八年,省入晋陵。”

(27)《太平寰宇记》常州宜兴县:“国山城,在县西南五十里。”《中国历史地图集》隋代幅置国山县于今宜兴市善卷镇丫枝岭,里距太近,不取。

(28)《太平寰宇记》常州宜兴县:“阳羡古城,在今县南,一名虾虎城。”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六〇常州府:“阳羡故城,在宜兴县南五里。”

(29)临津:《隋志》作“临泽”。按其地无大川,而有大泽,疑当作“临泽”是,而两《唐志》、《太平寰宇记》等皆误作“临津”,今姑依之。

(30)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六〇常州府:“临津故城,在宜兴县西北五十里。”

(31)《太平寰宇记》江阴军江阴县:“古暨阳城,在县东四十里。”

(32)和珅等《大清一统志》卷六〇常州府:“利城故城,在江阴县西五十里。今利城镇西南三里有子城基,城濠遗址尚存,疑古县治。”

(33)《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宜兴县:“唐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废国山、义〔乡〕(兴)二县,于义〔兴〕(乡)置鹅州。七年,平辅公祏,改鹅州为南兴州。又置阳羡、临津两县。”两《唐志》失载此事,今补。又按《旧唐志》常州序,武德三年,常州领县有义兴县,则是年义兴县存而未废,又,南兴州既系鹅州更名,则所治义兴县又是鹅州治,是知《太平寰宇记》将义兴与义乡二县误倒,今为乙正。阳羡、临津两县,当是武德三年与鹅州同置,《太平寰宇记》附记于文末,易使人误会为置于武德七年(如《新唐志》即如此),今当辨正。

(34)《太平寰宇记》卷九二常州宜兴县:“《郡国志》云:义兴县计山西一峰名金鹅峰,昔有金鹅飞集此峰,因以名。”尹继善等《江南通志》卷一三常州府:“屺山,在宜兴县东北二十五里,东北为金鹅山,唐改义兴为鹅州以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