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怀念一代宗师

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怀念一代宗师

时间:2024-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来自国内外的历史地理学者汇集在复旦校园内,隆重举行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一代宗师:50年代吴晗先生跟毛主席谈起读史不明地理,提出改编杨守敬历代舆图动议时,谭其骧马上被提到主编位置,足见谭先生在地名沿革、历史考证、历史地理范畴方面的权威地位。

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怀念一代宗师

怀念一代宗师谭其骧先生

周源和(复旦大学历史系)

我是1966年从中山大学自然地理学毕业,分配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谭其骧先生门下,从事历史地理学的工作、研究、教学,倏忽半个世纪已过去了,我亦从一个青年小伙蜕变成一个苍苍老头,这50年间经历过历史沧桑,人生历练,亲眼看到谭其骧先生学术思想、学术队伍辉煌壮大。原是历史地理研究室晋升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今日来自国内外的历史地理学者汇集在复旦校园内,隆重举行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随着时间的逝去,我们对谭先生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的治学素养,为人风范堪称楷模。最明显的实例,是追随谭先生的历史地理学术队伍是一支科研攻坚,卓有成效的队伍,而不是虚张声势夸夸其谈的队伍,这就是谭先生为人治学的风范,深深地渗透和规范他的学术队伍,也足见谭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在。

一代宗师:50年代吴晗先生跟毛主席谈起读史不明地理,提出改编杨守敬历代舆图动议时,谭其骧马上被提到主编位置,足见谭先生在地名沿革、历史考证、历史地理范畴方面的权威地位。经过50年代后期谭先生带领邹逸麟、王文楚等学长的改编探索,至1958年又调派了十名复旦历史系学生,先后又从华师大、中山大学、西安大学抽调了近十名地理学毕业生参加工作进行历史地理混合建制并建成历史地理研究室,并于1960年筹建历史地理专业、广开教育网络、造就历史地理人才,牟元桂先生、杨正泰先生和傅林祥先生都是60年代和80年代经历史地理专业训练而成的专才。谭其骧主编的历史地图看起来是一个分布不同的政区名称,同时又分布一些不同级别的府州县及各种小地名,但是编绘过历史地图的老师、朋友都体会到历史地图是一项非常深奥的系统工程,一个时代更换了,会发生地名改易,而同一个地名又会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地名更易和搬迁,要系统地精确表示出来就要有地名沿革、自然和社会变迁及历史背景深刻的研究。又如历史地图必然要表示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的标示,如黄河从地面河到悬河的发展,历史上七次大改道,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形成,中国海岸线的变迁,云梦泽的面貌,都江堰的形成,各个时代要有明确的勾勒,谭先生领导的历史地理研究室都一一解决了,最奇妙的就是两千年前的西域三十六国表达了诸多不同部族成立的国家他们的位置相互关系,他参阅了繁多的史籍并参考当地地理环境一一都表达出来了。

中国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历史地图要标示的东西太多了,如上海海边有大团,四团以及金山卫所的名称正反映明代上海边防与海边状况,而像朱仙镇、江夏镇、佛山镇,都是十分重要的名镇,但也不是仅仅上图便可以了,而有些内容很重要,如史前的内容谭先生则约请了考古研究所,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完整地表示出来,既慎重又权威,同样,边疆地区涉及多国觊觎、纷争的领域,谭先生又约请了以王尧为首的西藏专家,并会同北京近代、现代史所的朋友们共同切磋,研究边疆形势的表达,同时还调集了社科院历史地理研究室许多同志参加编绘。前后参加图集的同仁逾百人,历经二十多年,最后在1974年一套大型的综合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问世了,图集标写由谭其骧先生亲手执笔题撰,这本图集凝结了编绘人员的心力,也集中体现谭先生在历史地理、历史地图学毕生的心血与贡献。70年代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吴绳先生有过一句非常中肯的评价,他说,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复旦大学谭其骧先生创作成果,可以说是解放三十多年以来,文科、文化界最有质量的成就,事实上是谭先生从开始以至结束,从凡例到完稿,事无巨细都渗透着他毕生的精力,全力驾驭而成的。所以他是历史地理学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我们常常羡慕清华、北大著名学府拥有许多科学巨匠、学术大师、学科鼻祖、学术权威,如清华早期的钱穆、梁启超冯友兰陈寅恪以及费孝通,钱鍾书、吴晗、季羡林等一大批学术大师,还有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还有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巨匠,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全球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堪称一代宗师,无争议的学术权威,是京派学者的代表。

但我们的谭其骧先生何尝不是历史地理学的鼻祖、权威,并且是一代宗师呢?

现在我再来强调两点说的是谭先生大师风范的事情。1978年复旦大学学报第三期刊登了谭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的学术书简,还在谭学生时代听顾颉刚老师讲课所作的补充、评议、争鸣,谭先生详细论列西汉建制的情况,洋洋洒洒达几万字,这篇创作,第一,可以看到谭先生早在学生时期已经对沿革地理、历史考据有很深的学养,他的论列,言之有据,博古通今;第二,顾颉刚是当代大师,谭先生必定是言之凿凿才会敢专用学术书简形式予以争鸣;第三,谭先生把久远的学术书简久藏箱底,直到1978年才拿出来刊登发表,可见谭先生为人处事,特别对文章的发表,历来采取很严肃的态度,他与我们当今学子拼命把自己的名字广布于媒体的态度不同,这是谭先生学术高超,同时又非常严谨的风范;第四,他当时身体走动不太方便,他还嘱我问问学报这篇文章稿酬如何分配,先生对于名利是很谨慎的。

另外,复旦学报1978年第三期我也发表了《清初人口析疑》的文章,我文中引用《清朝文献通考》的文字,可是我在文中仍用“皇清”一词,他为这事特意写信给我,指出:“源和啊,您已经不是清朝人了,本文中就不宜用‘皇清’一词了。”他的仔细、严格和一丝不苟又诲人不倦给了我很深很深的教诲!

最后,我想用我50年的经验,向当今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领导进一言。(www.xing528.com)

1.现在复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用人时一定要牢记谭其骧先生的战略决策,要把历史和地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引进,要敢于混合,在混合中爆发火花。

我举一个例证,复旦历史地理还出过一本《中国历史地震图集》,不能说它有什么了不起,但它就是混合中爆出的火花,就是嫁接成功了。70年代,由地理学毕业的王仁康同志,提出搞历史地震图。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结果,利用五大本的《中国历史地震资料》,联合中国地震局,由他们标出震级和范围,复旦则决定历史上的政区和地名,地图出版社解决编图程序等等关键问题,几年间一本三册的《中国历史地震图集》完成了,在地震学界影响良好。这证明,有些学科是需要联合才会产生火花,光靠地震局他们不能把震级和古地名连接上,但光靠复旦系统又嫌地震知识太单薄了,有了合作平台,知识互补,事情就好办了,我们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综合优势。

2.要敢于架接、敢于开拓。

80年代后期复旦的历史地图,接上最新型的电脑工具,现在中国历史地图已经不是一本本的了,而是一片片的了,这就是敢于用最新的科学方式。

这是葛剑雄当所长时,由满志敏联系哈佛大学资助来打造最新式最科学的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有了今日的辉煌也是敢于开拓的结果。

3.针对现状要做点综合科研,可以带动学科进一步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江南府州,在宋以来就成为全国赋重之地,是经济重心发展地区,现在更发展为长三角洲地区了,能否把这些府州地区的历史变化联合对比统一研究,服务于今天长三角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统一规划起来研究一定有好处。

4.复旦的历史地理,我认为还缺点什么?是否要开辟地缘政治学研究这一分科。

要看中国国力强大的背景,研究需要为我国的发展服务,1905年英国皇家学会地理年会中早早提到地缘政治的问题,他们宣传大英帝国要征服世界,首先要征服东欧,其次是欧亚大陆,再其次就是欧亚边缘的采花列岛,这是大英帝国上升时期的地缘政治观念。今日,东北亚、东南亚、西北亚都面临着很复杂的历史经济与政治问题,但我们在这些地区无论从历史经济与政治都有广阔的空间与问题,这个任务复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能漠然置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