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营养与喂养-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

儿童营养与喂养-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

时间:2024-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儿童营养与喂养第一节儿童的营养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很大程度取决于喂养是否合理,儿童生长发育潜能的发挥有赖于不同食物阶段充分的营养供应,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时间依赖性效应,过了该阶段,被压抑的潜能就无法充分表达。母乳喂养还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母亲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

儿童营养与喂养-农村妇幼卫生健康读本

第二章 儿童营养与喂养

第一节 儿童的营养

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很大程度取决于喂养是否合理,儿童生长发育潜能的发挥有赖于不同食物阶段充分的营养供应,每个阶段有各自的时间依赖性效应,过了该阶段,被压抑的潜能就无法充分表达。生长发育轨道的高低取决于每个阶段食物最适宜、及时、充分地供应。想达到最佳结果,一定要把握住喂养的关键点,任何一级喂养偏差,都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在下一阶段无法弥补。

一、什么是合理的营养

人体的七大营养即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纤维素达到均衡,才是合理的营养。

蛋白质由20种氨基酸组成,其中8种为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是指其必需氨基酸模式非常接近人体的需要,实际利用价值高,但不意味着蛋白质供应越多越好,过量摄入会增加肝肾负担,引起便秘口臭舌苔增厚。人体保持适量的脂肪储备,在热能供给上有重要意义,一些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对维持大脑、神经系统视网膜的功能发育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可促进视觉发育、增进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黄红、绿色蔬菜胡萝卜菠菜南瓜以及动物的肝、乳中含量高。维生素D在海鱼、肝、瘦肉中含量高,乳类中含量低。维生素B类在未经加工的粗粮类、动物内脏、肉、豆中含量高。注意饮食不宜过精,防止B族维生素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中含较多维生素C。注意烹调时采取合理烹调方法,应尽量减少损失。纤维素重量小,体积大,在消化道占较大的空间,能刺激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提高食欲,缩短粪便在肠道的停留时间。

二、母乳喂养

(一)母乳的营养价值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品,是适合6个月以后婴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天然营养品。母乳不仅营养元素含量高,而且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适宜,营养价值高于其他代乳品。母乳不仅供给婴儿营养,同时还提供一些可供婴儿利用的现成物质,如脂肪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等,直到婴儿体内可自己合成。甚至母乳能随着孩子的成长发育而发生各种配比的变化。母乳近乎无菌,有利于宝宝的消化吸收,同时营养丰富。但人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该注意补充维生素D,并鼓励家长让婴儿尽早户外活动;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也较低,除鼓励乳母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外,乳母应适当补充维生素K,以提高乳汁中维生素K的含量。人乳是满足婴儿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最佳天然食物,对婴儿的健康生长发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母乳喂养还有很多优点:经济(仅相当于人工喂养费用的1/5)、方便、温度适宜、有利于婴儿健康等。母乳喂养还可加快乳母产后子宫复原。

(二)如何判断宝宝吃饱或者乳汁不足

宝宝吃完奶后表现愉快或者安静入睡,体重增加,生长发育良好,提示母乳量充足,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如妈妈无奶胀的感觉,在宝宝吸吮时无喷奶的感觉,或宝宝在吃奶的过程中突然放掉奶头啼哭,或宝宝吃奶时很有劲,但吞咽动作少,听不到连续的“咕噜咕噜”声,或宝宝大便量减少,呈黄绿色,24小时小便次数少于6次,提示宝宝摄入奶量不足。

(三)何种情况不适合母乳喂养

凡是母亲感染HIV或患有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心功能不全等),应停止哺乳。母亲患急性传染病时,可将乳汁挤出,经消毒后哺喂。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临产或分娩期,是通过胎盘或者血液传播的,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并非哺乳的禁忌症。母亲感染结核病,但无临床症状时可继续哺乳。

三、怎样做好食物的转换

食物转换(又称辅食添加)一直是父母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宝宝的营养与健康,当小宝宝开始尝试第一口辅食时,他们的身心都在面临新的体验。那么应如何协助宝宝跨出第一步呢?

当宝宝第一次接触母乳或婴儿配方奶以外的食物,难免会本能地产生排斥感,此时父母千万不可操之过急、强迫喂食,这样易造成宝宝对吃辅食的负面印象而拒吃。对食物的偏爱可早到生后几天,如新生婴儿表现出对甜味的接受性强,对甜味刺激的吸吮反应更多。后天食物偏爱产生的原因是食物单调,缺乏味觉刺激,特别在婴儿期,经常转换食物,增加味觉刺激,可使小儿易于接受特殊的食物味道,经常让婴儿接触不熟悉的食物可减少对某些食物产生偏爱。初次尝试新食物时,婴儿喜将小勺中的食物用舌头推出口外,这并不表示婴儿不喜欢吃这种食物,而是由于婴儿一向习惯于用舌头吸吮乳汁,不习惯用舌头把半固体食物吃进口腔内,只要多次坚持用小勺喂,训练婴儿咬嚼吞咽固体食物的本领,就会克服暂时的喂食困难,不可就此放弃。

(一)食物转换的目的

补充母乳营养的不足,预防缺铁性贫血佝偻病,满足宝宝健康成长的营养需要。

可对宝宝进行咀嚼训练,这是食物转换必需的技能训练。

(二)食物转换的最佳时机

4—6个月时婴儿在生理、行为能力上具备了学习进食的技巧,无论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粉喂养,过早添加辅食会给胃肠道和肾脏增加负担,过晚添加会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甚至宝宝会因此拒吃非乳类的流质食品。食物转换的最佳时机一般不早于4个月,不迟于6个月。可辅之以咀嚼训练。4—6月:闭唇吞咽期,舌头前后运动,将舌尖的食物送到咽部,吞下食物,此期选稀糊状食物。7—9月:舌碾期,会用舌与上颚将食物碾碎,开始食用稠泥糊状、末状软食。10—12月:学会用牙床咀嚼食物,舌头能左右运动,接受煮软的蔬菜、切碎的肉类。生后6月左右是训练婴儿学习咀嚼的敏感期,不宜以乳牙萌出时间作为给婴儿进食固体食物的依据。

(三)食物转换原则

(1)由单一到混合,由少量到适量,由稀到稠,由细到粗。

(2)添加辅食时,奶量不要减少。4—6个月要保持原来的奶量,不要因为添加辅食而减少奶量。这是因为婴儿对辅食的消化、吸收能力远不如奶类。只有保证奶的摄入量,才能保证孩子有全面、充足的营养。

(3)添加辅食初期,一次只喂一种新食物。要按照宝宝的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刚开始时,只能给宝宝吃一种与月龄相宜的辅食,待尝试了3—4天或一周后,如果宝宝的消化情况良好,排便正常,再让他尝试另一种,这样做还能判别此种食物是否能被宝宝接受。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可以混合多种食物来制作辅食。千万不能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增加好几种。

宝宝在开始添加辅食时,可以从菜汤果汁、米汤过渡到米糊、菜泥、果泥、肉泥,然后再过渡到软饭,小块的菜、水果及肉。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熟悉各种食物的天然味道,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好习惯,有利于促进宝宝牙齿的生长,还锻炼了宝宝的咀嚼和吞咽功能。每次给宝宝添加新的食品时,一天只能喂一次,而且量不要大。例如,加蛋黄时,先给宝宝喂1/4个,三四天后宝宝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而且在两餐之间无饥饿感、排便正常、睡眠安稳,再增加到半个蛋黄,以后逐渐增加至整个蛋黄。每次喂食一种新食物后,必须注意宝宝的粪便及皮肤状况有无异常,例如有无腹泻、呕吐,皮肤出疹子或潮红等反应。若喂食3—4天内,没有发生上述的不良反应,就可以让宝宝再尝试其他新的食物;若有任何异常反应,就应该立即停止喂宝宝吃这种食物,并带他去医院。喂宝宝吃辅食的时间最好固定下来,刚开始时可以选在两次喂奶中间,不可让辅食替代乳类,有的妈妈为了让宝宝吃上丰富的食品,在宝宝6个月内便减少母乳或其他乳类的摄入,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宝宝在这个月龄,应该是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其他食品只能作为一种补充食品。让宝宝愉快进食,父母都很重视宝宝从辅食中摄取的营养量,却容易忽视培养宝宝进食的愉快心情。妈妈在给宝宝喂辅食时,首先要为宝宝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进食环境,最好选在宝宝心情愉快和清醒的时候喂食。每个宝宝的气质不同,有些个性较温和,吃东西速度慢,父母千万不要责骂催促,要想办法让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进食上面。

食物的转换过程

四、如何为腹泻宝宝调整辅食

当正在添加辅食的宝宝出现腹泻状况时,妈妈们该怎么办?是果断地暂时放弃给宝宝喂辅食,还是调整辅食结构,从而调整宝宝肠胃

急性腹泻期间,可适当减少饮食量,使宝宝的肠胃得以休息。母乳喂养的孩子应继续母乳喂养。喂养过程中妈妈要勤洗手,尤其是在给宝宝更换尿布后、喂奶前;吃配方奶的宝宝可暂时减少每顿的奶量,如水样大便量多、次数多,为避免脱水、避免宝宝体内电解质丢失,要根据医嘱喂给口服补盐液。已添加辅食的宝宝,应暂停辅食,或用稀粥加少许盐代替口服补盐液,防止脱水,待腹泻停止后,再逐渐添加其他辅食。母乳喂养的宝宝,切勿停止母乳而用其他食物代替,但妈妈应保持饮食清淡,少油脂,避免高蛋白饮食。

对宝宝一定要耐心细致地调治。慢性腹泻的宝宝可能已形成慢性营养不良(俗称奶痨),因肠胃消化酶分泌少,肠胃道蠕动功能差,若营养食品添加过快,反可引起更多次腹泻。

(1)补充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帮助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使肠道健康。

(2)食物添加时应注意逐步、少量,容易消化,软、烂、清淡、少油脂,添加食物的质地和种类应与宝宝的年龄匹配,并参照病前的食谱或遵循医生的指导,逐步添加;热能和蛋白质食物的添加一定要循序渐进,可咨询医生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执行;添加过程中密切观察大便性状和次数。

(3)补充消化酶和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可遵照医嘱服用。母乳喂养的宝宝应继续吃母乳。

(4)有的宝宝因长期腹泻导致肠黏膜刷状缘受损,乳糖酶缺乏,从而对食物中乳糖不耐受,大便稀,含泡沫,酸臭,此时可以换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

(5)蒸熟的苹果泥富含果胶,有使大便成形及收敛吸附细菌的作用,对腹泻也有疗效。

(6)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增强宝宝的脾胃和消化功能。

第二节 儿童的喂养

一、各年龄阶段喂养注意要点

(一)1岁以内婴儿喂养注意要点

孩子出生后1年内,如喂养不当会导致宝宝营养缺乏或过剩,从而增加各种疾病的患病风险,家长们如能注意掌握以下婴儿喂养的要领,对抚养宝宝有很大的帮助。

1.母乳喂养是最佳喂养方式

宝宝出生后最好用纯母乳喂养4—6个月,也就是除了母乳外不添加任何其他食物,包括果汁、水等。但是,天气特别炎热、宝宝出汗多时,才需要给宝宝添加少量的水。

2.新生宝宝提倡按需喂养

新生宝宝任何时候想吃奶就可以喂。宝宝满月后就需要逐渐过渡到每隔2—3小时喂1次;一般母乳喂养的宝宝间隔时间短一些,而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间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果宝宝体重增长较慢,也可以缩短喂养的间隔时间。每次喂奶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不是以奶量来决定喂养时间。夜间可以适当延长喂奶时间,也就是等宝宝醒了再喂。

3.哺乳母亲要注意自身的营养平衡

虽然母乳中营养丰富,但母乳中维生素D的含量明显不足,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定要每天补充维生素D。

4.宝宝母乳喂养的时间段

母乳喂养可以持续到2周岁,甚至更长,但大多可以在1岁左右以配方奶替代母乳。随着宝宝长大,继续母乳喂养的宝宝一定要注意逐渐减少母乳喂养的次数,特别是减少夜间喂养。1岁以后,每天喂奶4次左右就够了。

4.辅助食品的选择

母乳不足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坚持母乳喂养时,1岁以内的宝宝必须以配方奶替代母乳,保证奶量在800—1000毫升/天。添加辅助食品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母乳或配方奶的营养不足以及训练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以逐渐适应固体食物,因此应该选择泥糊状、高营养的食物。推荐以强化铁和锌等微量营养素的米粉等作为辅助食品的首选。

(二)1—2岁宝宝喂养要点

除了继续在热能和营养素上满足宝宝的需求以外,应着手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这可以使宝宝受益终身。

1.转换主食

宝宝1岁后,母乳或配方奶在膳食中的重要性逐渐退居二线,每天保证让宝宝喝到400—500ml的奶就足够了,或者每天母乳喂养4次左右就能满足宝宝对奶类的需求。奶类对保证钙的摄入,以及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元素的摄入仍相当重要。但过量的奶类摄入会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不利于宝宝的营养平衡。此时,提倡继续母乳喂养,但必须注意不能频繁母乳喂养,特别是夜间喂养必须减少或停止。

2.适时断母乳

宝宝在1—2岁之间离断母乳是最合适的。可以从减少母乳喂养次数开始,逐渐减少母乳喂养而用配方奶替代。如果宝宝在1岁后离断母乳,可以不用奶瓶,因为1岁的宝宝完全能适应用杯子喝奶。

3.饮食多样化

对于1岁以后的宝宝来说,进食多样化的健康食物有助于达到膳食平衡。相对而言,动物性食物更容易被宝宝吸收利用,动物性食物也是铁、锌、维生素等关键营养素的主要来源,因此,此时的宝宝必须摄入一定量的肉类、鱼类、蛋类等动物性食物。

由于宝宝仍然处于快速生长期,对热能和营养素的需求量仍相对较高,因此对于宝宝脂肪的摄入不需要特别限制,低脂、脱脂奶以及其他脱脂食物并不适合宝宝,但味精、盐、糖等调味品仍应该适量少用。

同时还要鼓励宝宝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大约各相当于网球大小一份;米饭面条等主食大约一小碗,其中还应该有一定量的粗粮,使宝宝获得足量的维生素和纤维素。

4.训练咀嚼能力

1—2岁宝宝的食物应该以半固体、固体为主,如米饭、碎肉、肉丝、碎菜、水果块等,逐步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但是小糖块、果冻葡萄干、花生、坚果等容易引起宝宝哽噎、窒息,仍然不适合宝宝食用。

5.逐步学会独立吃饭

宝宝1岁之后应该在家庭餐桌上占据一席之地。宝宝的一日三餐应该和家人一起吃,同时在两餐之间加餐一次,主要是奶类和水果等,临睡前还可以喝上一次奶,也就是三餐加三次点心。(www.xing528.com)

这个年龄的宝宝天性好奇又好动,最大的乐趣就在于不断地探索周围环境,而对吃饭的热情往往不大。这是由于宝宝的生长速度相对1岁以内有所减缓,此时必须着手培养宝宝对于食物和吃饭的兴趣。让宝宝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好处就在于让宝宝体验到家庭聚餐的乐趣,同时有机会从少量尝试开始,到逐渐适应多样化的成人食物,从而培养起宝宝对于吃饭的兴趣。

1—2岁的宝宝可以逐渐学会自己用勺子吃饭,应该放手让宝宝尝试,这样既能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同时又训练了宝宝的动手能力。其实,宝宝对于食物、餐具的态度和对待玩具是一样的,大致是一闻、二看、三动手。只有放手让宝宝把玩、尝试、探索,宝宝才会在这一过程中对食物真正产生兴趣。

6.补充维生素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妈妈会发现宝宝的生长速度也逐渐减慢,也正因为如此,发生各种营养素缺乏的几率也大大下降,但必须每天补充维生素D。

(三)2—3岁宝宝的喂养要点

2岁的宝宝完全能适应成人的食物,可以和家人一起吃饭,并能吃同样的饭菜,但妈妈在准备饭菜时,仍然需要照顾到宝宝特殊的营养需求。

1.坚持喝奶

2岁以上的宝宝都已经离断母乳,但断奶不等于不再喝奶,此时仍然需要鼓励宝宝继续喝奶。每天400—500ml的配方奶、酸牛奶奶酪等奶或奶制品可以为宝宝提供足够的钙,有利于宝宝骨骼的生长和健康。只有在宝宝实在不愿意喝奶时,才需要补充一定量的钙。

2.饮食构成

对于2岁以上的宝宝来说,辅食不再是辅助的食品而是饮食的主角了;奶类从饮食的主角变为饮食中的一小部分。饮食中需要包括谷物类、肉禽鱼蛋类、蔬菜、水果、奶类。

谷物类是宝宝饮食中的主食,为宝宝提供大部分的热能。谷物类中的粗制全谷物(也就是粗粮)中含有更多的营养素,特别是纤维素、B族维生素等,更有益于人体的健康,应该鼓励宝宝多吃粗粮,最好每天所摄入的谷物类中有一半是全谷物。

动物性食物可以为宝宝提供优质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12等重要营养素,应该保证每天有75—100g左右的动物性食物。

脂肪曾经被误认为引起肥胖的“元凶”,有人认为健康饮食就必须减少脂肪摄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不注意总热能的摄入,单纯减少脂肪摄入并不能达到减肥的目的。脂肪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某些不饱和脂肪对儿童大脑和视力的发育非常重要。而且对仍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宝宝来说,脂肪的摄入可以相对比成人高一些,从而能满足宝宝对热能的需求。

让宝宝多吃蔬菜、水果一直是让妈妈头疼的问题。2—3岁的宝宝大约需要妈妈拳头大小的水果、蔬菜各一份。蔬菜或水果的品种应该丰富多样,如每天有2—3种的蔬菜或水果,这样可以为宝宝提供丰富的纤维素、维生素以及各种有益健康的叶黄素花青素番茄红素等功能性营养素。从小养成爱吃蔬菜、水果的好习惯,宝宝将受益终身。

2岁宝宝已经完全有能力自己吃饭,妈妈一定要放手让宝宝自己吃,而不用总担心宝宝吃不好、吃不够。能自己吃饭的宝宝往往显得更有信心也更有责任心。同时,千万不要强迫孩子多吃。对“饥”和“饱”的感知是宝宝的本能。如果过分强求宝宝多吃,反而会破坏这样一种本能,造成“厌食”或“暴食”,这种不良的行为也会延续到成年期。很多研究都证实,成人期的肥胖与幼年时的强迫喂食有关联。

3.培养饮食习惯

这个年龄的宝宝应该和家人一起吃饭,感受家庭聚餐的乐趣。此时也需要注重培养宝宝良好的餐桌礼仪,如可以允许宝宝在餐桌上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但不应该让宝宝独霸自己爱吃的食物;可以让宝宝尝试使用筷子等餐具,但不应该让宝宝拿着食物随意离开餐桌。

2岁宝宝的脾气特别拗,而且又有“怕生”的天性,特别不容易接受新的食物,挑食偏食的表现比较明显,甚至每天就吃那么几种食物。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妈妈不必太焦虑,这种现象会随着宝宝成长而消失;另一方面妈妈一定要做让宝宝学习的榜样,或者带宝宝一起买菜、做饭等,让宝宝逐渐熟悉和接受不同的食物。

4.补充维生素

2岁以上的宝宝仍然需要继续补充维生素D,因为日常食物中维生素D的供给非常有限,而通过晒太阳获得维生素D也不能充分保证,所以必须补充供给。

(四)3—4岁宝宝喂养要点

1.喂食有针对性

3—4岁宝宝的身高和体重较之前增长减慢,活泼好动,能量消耗大,易于饥饿,但胃容量较小,消化功能欠佳,宜增加进餐次数,可安排“三餐两点”的进食方式。宝宝的四肢骨骼增长快,对钙的需要量大。鱼和虾等海产品、绿叶菜及牛奶等含钙高,可以多吃点。三餐应以谷类为主,如面条、粥、馄饨、饺子等。同时,宝宝的乳牙已出齐,咀嚼固体食物能力增强,点心可以选小饼干加牛奶或蛋糕、蛋羹,也可根据季节添加水果。此年龄段的孩子饮食营养要全面,且易于消化。他们不喜欢吃黑糊糊、油腻、滑溜的食物,如木耳、紫菜、海带、熘肝尖等;喜欢吃肉丸子、带馅食物及拌有肉、蔬菜的混合米饭。

2.每日膳食量

牛奶或豆浆250g;瘦肉40—50g;鸡蛋1个;动物肝或血25g;豆腐、豆制品25—50g;黄绿色蔬菜100g;其他蔬菜50—100g;水果50—100g;糖5—10g;烹调油5—10g;主食(粮食及谷物类)150—200g。

3.每日进餐次数和间隔时间

应根据孩子胃的消化能力、胃液分泌及胃的排空时间而定。一日内“三餐两点”的分配情况:7:30—8:00吃早饭;11:30—12:00吃午饭;14:30—15:00吃下午点心;17:30—18:00吃晚饭;19点以后吃一次点心。

4.零食要适量

对于3—4岁的宝宝来说,安排零食的时间以不影响正餐为原则。此阶段孩子乳牙已出齐,咀嚼能力较幼儿强,可选择能直接食用的蔬菜,如黄瓜、番茄、含糖少的饼干、面包、蛋糕、煮熟的鸡蛋、牛奶、酸奶、豆浆、豆沙包、小花卷等,含糖量高的零食只能偶尔食用。对于坚果类(如花生、瓜子、开心果等)食物,这个时期应少给或不给,因为这类食物有被误吞入气管的危险。

二、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1.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

偏食和挑食,吃零食,边吃边玩,让大人追着喂饭,吃饭无固定的时间规律,吃饭不香,吃得少,等等。

2.培养良好饮食行为的注意要点

(1)不要强迫进食,使餐桌气氛紧张,这样孩子会一吃饭就发愁,影响消化,影响食欲。

(2)不要让宝宝看出父母对自己的吃饭问题特别关注,父母不要为孩子一顿饭吃得少点就表现得焦急万分;当宝宝吃饭不好时,最好不动声色,泰然处之,让宝宝明白吃饭完全是他自己的事。

(3)建立规律的膳食制度,定时进餐。这样可以促进宝宝形成必要的条件反射,引起他们的食欲。吃了零食后会使胃内常有食物,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从而打破了饥饱分明的条件反射规律,容易导致正餐时食欲下降。

(4)禁止宝宝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尤其不要追着喂饭。要让宝宝有足够的体力活动,玩累了才容易肚子饿。但不要在饭前做剧烈的运动。

(5)父母要以身作则,不挑食,不偏食,不要使自己的好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6)尝试让孩子独立完成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自己进餐,父母要克服老是想伸手援助的冲动。

(7)不要因孩子有一两次不吃某种食物,就认定孩子不喜欢吃它们,如经常当着别人面说“我的宝宝不喜欢吃……”,反复这样说会对宝宝造成暗示,宝宝产生错误的自我意识,误认为自己真的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导致宝宝产生主动拒绝进食、最后强化这种意识的不良行为。

三、喂养宝宝的误区

误区1:多给宝宝吃谷物类粮食,比吃蛋白质食物好。

谷物是第一种添加的固体食物,但并不说明谷物类食物比蛋白质食物好。谷物类、蛋白质食物都是宝宝主要的供能食物,而且,宝宝处于旺盛的生长发育时期,提供优质的、丰富的蛋白质有利于宝宝各器官和免疫系统的发育;相反,则会导致因蛋白质不足产生的营养不良。

误区2:要早点给宝宝添加辅食,这样长得更快。

添加辅食是帮助婴儿进行食物质地转变、品种转移的过程,以乳类为主食的乳儿逐渐过渡到以家常固体食物谷物类为主食的幼儿。但并不是越早加辅食越好。过早(不足4月龄)添加,婴儿较早接触母乳外的食物,而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易引起过敏;一旦添加不当,如添加富含脂肪而蛋白质成分相对较少、热卡较低的肉汤、鱼汤类,易引起腹泻而使宝宝肠胃功能紊乱。建议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6个月添加辅食后,乳类仍是1岁内婴儿营养的主要来源,添加辅食一定要遵守的原则是:由少量到多量、由单一到多种、由泥糊状到碎食逐步转化。

误区3:给宝宝喂菜水比白开水好。

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菜水比白开水好,把食物用水煮一下后,再让宝宝吃下菜水,觉得这样比较健康。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正确做法是应该让宝宝多喝白开水,因为喝白开水有利于排泄代谢产物,会减轻宝宝的肾脏负担。当然,不需强迫宝宝喝水。

误区4:宝宝不长牙就不能吃饭。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般来说,婴儿在6个月大时就已经开始长牙,但有些宝宝长牙可能会早些或晚些,无论长牙早或晚,6个月就应该添加辅食了,可以通过咀嚼训练促进乳牙萌出,并强健牙齿。

误区5:宝宝就该吃百家饭。

这种观点也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成人的口味较重,菜里面放的盐较多,如果让小宝宝经常吃成人饭菜,摄入盐量过大,会影响肾脏的功能,不利于宝宝生长发育;同时,成人的饭菜较粗大、硬,不适合宝宝乳牙咀嚼,同时尚未发育完善的胃肠功能也会感到不适应。

误区6:给宝宝喝甜味的饮料没什么不好。

宝宝应该不喝饮料,或尽可能少喝饮料。饮料中含添加剂、人工甜味剂,含糖成分高,多喝饮料容易影响宝宝的食欲,降低消化功能,并导致营养不均衡。因此,尽可能不要将甜味饮料作为点心提供给孩子。

误区7:宝宝想吃就让吃,长得胖才健康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点,那就是“吃饱了总比饿着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宝宝的营养摄入很容易过量,造成很多肥胖儿。其实宝宝不是越胖越健康,如果让宝宝不停地吃东西,孩子想吃就给吃,对胃口好的孩子来说,容易造成孩子营养摄入不均衡或过剩,导致孩子肥胖,为成年期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埋下隐患;如孩子胃口不好,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进食无规律、胃排空不良、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无生物节律,孩子没有饥饿感,胃口便更加不好,能量和营养素也摄入不足,导致消瘦、营养不良;对胃肠功能较弱的孩子,想吃就给,容易使孩子胃肠负担加重,出现不消化、积食的现象。一定要记住,从宝宝4个月开始,要有规律地喂养,宝宝并不是越胖越健康!

误区8:要把孩子包得严严实实,这样不容易感冒。

衣服将孩子的皮肤和外界环境隔开,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这个“微环境”要求透气、干爽,才有利于孩子体温调节功能的运转和机体的发育。因此,给孩子穿衣服要宽松、透气、质地软,尽可能选棉质衣服。穿衣要适合气候变化,尽可能不要把孩子捂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严实容易出汗,“微环境”不良反倒容易感冒。所以说,给孩子穿得越多孩子就越不会生病,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给孩子穿衣服,一定要科学合理,一般在活动量较少的小婴儿期,在同等环境下,可比成人多穿一件衣服,当孩子会下地活动,活动量明显增加情况下,可比成人少穿点。

误区9:孩子一哭就是饿了,就该喂奶。

哭是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早期语言。因此,孩子哭并不一定就是饿了。当宝宝哭了,妈妈们一定要学会辨别宝宝的哭声,是饿了、尿了,还是想要和妈妈“聊天”或需要成人去抱,有时宝宝哭是因为不舒服或生病了。学会辨别宝宝的哭声,才能根据宝宝的需求来处理,宝宝也容易和妈妈形成互动。当然,大多数时候宝宝哭是表示饿了,一般母乳喂饱后,能维持2—3小时,如频繁哭闹要吃,就要检查一下母乳是否不足。

误区10:宝宝胃口小就是缺乏食欲。

宝宝食量有差异,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不要以食量大小来衡量宝宝是否吃得好。有些宝宝虽然胃口小,但膳食均衡,生长发育指标正常,宝宝就是健康的。

误区11:既然宝宝不爱吃饭,就让宝宝多吃零食。

导致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有很多,父母应该咨询医生,尽可能寻找原因,而不要强迫吃饭,追着吃饭,不能让孩子边吃边玩,更不要给宝宝多吃零食。因为这种做法会抑制食欲,导致宝宝更加厌食,喂养也更困难,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