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年),中国现代学者、诗人、散文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幼年随父定居扬州,自称扬州人。20年代开始创作文学,先写诗,后写散文。曾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教授。抗战胜利后积极支持学生运动。1948年抗议美国扶持日本,拒绝接受“美援”面粉,8月病逝于北京。一生著作20余种,近200万字。1924年出版诗文合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踪迹》、《欧游杂记》等,1936年出版散文集《你我》。此外,还有论学谈艺方面的著作,如《经典常谈》等。
朱自清是散文名家,著有多部散文集。《背影》、《踪迹》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两个集子,收文虽不多,但朱自清名篇可谓尽在其中,诸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散文以内容及写作形式而分,可分为三种:
1.抒情性散文。用白话描山画水的“美文”是朱自清散文中最优秀和最优美的篇章。在朱自清的笔下,读者能具体细微地感觉到那山水的韵味,如《温州的踪迹》之二《绿》,写的是梅雨潭的瀑布,他用“少妇的裙幅”、“鸡蛋清的软和嫩”来形容瀑布的嫩滑;接着是写颜色,用的是对比: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泉的绿壁,西湖秦淮河的水等,都是非浓即淡,只有梅雨潭水绿得恰到好处。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内心的独特感受。在一片“汩—汩”的桨声中,“七板子”启动了,驶入了似“梦”一般的夜景,耳之所闻、目之所见,信手拈来,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的美景。《荷塘月色》一开始就写心情的不平静,于是踏着月光游荷塘。作者用惟妙惟肖的比喻写出了荷塘美丽绰约的风姿,用明珠、碧天的星星写荷花的美。宁静的荷塘排遣了作者心中的郁闷。《背影》文字简白,仅只是叙说父亲送别儿子的一段场景,可它捕捉不可言说的细节,注入了一股对劳碌奔波的老父的深情,打动了后世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
2.记叙性散文。《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在自己国家电车头等车厢里。受西洋小孩凶恶目光的逼视而生的屈辱,愤怒和迫切的国家之念。《执政府大屠杀记》(集外文)从一个“三一八”惨案目击者的角度做出历史的记录,《航船中的文明》对“男女分坐”的封建势力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儿女》写的是“蜗牛背了壳”的那种幸福的家庭,透着生活的苦涩。
3.论说性散文。这是朱自清后期创作的特征,包括《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集子,文字洗尽铅华,朴实简练,论理严谨清晰,时有创见。阅读导引(www.xing528.com)
朱自清的散文是以情胜的。他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也影响了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或描摹世态,怀人抒情,或即景写情,融情于景,或融情于理,以理蕴情,无论叙事、写景、抒情都贯注一个“情”字。朱自清散文的“情”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或朴素,或丰盈;或庄重严肃,或幽默诙谐;或忧郁惆怅,或积极进取。他的精神世界、文化教养、社会观念、审美品格,全由这“情”字见出。朱自清散文最动人处,是他的至诚和写实,没有任何虚饰夸张。短短一篇《背影》感动着几代读者,就是因为它的感情的真挚、纯朴。
朱自清也长于写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等名篇都表现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有人将他的散文比作为中国画中的工笔画,确实道出了这类散文的特点。他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色娓娓道来,细细描出,勾勒出赏心悦目的图景。
朱自清散文有时引用古诗文中的警策之句,造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这点也可以从他的散文修辞、炼句中看出。朱自清的散文打破了白话不能写出美文的陈旧说法,为新文学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也为白话地位的确立起到了急先锋的作用,他的散文在语言、风格等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而且由于其散文进入了中小学课本,更成为家喻户晓的杰出散文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