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摘要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摘要

时间:2024-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第一部分摘要“企业活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历史性、复杂性多种原因,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因而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活力,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这种观点简称为企业活力的“要素说”。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摘要

《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第一部分摘要

“企业活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由于历史性、复杂性多种原因,导致企业缺乏活力。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亏损面总是高达50%左右。因而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活力,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它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关于《我国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活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这一“八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我们坚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如何评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力;一是如何增强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力。现在将我们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报告如下。

一、企业活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一)企业活力的定义

搞清企业活力的概念是开展企业活力研究的前提。目前国内关于什么是企业活力,众说不一,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1.认为企业活力是“活”的因素和“力”的因素的有机组合。“活”指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程度,离开这个前提,企业活力无从谈起。“力”指企业的实力,包括企业素质、竞争力、应变力和盈利能力等。这种观点简称为企业活力的“组合说”。

2.把企业活力直接看做是各种“力”的组合。主要包括产品竞争力、科研开发力、资产增值力、市场应变力、领导班子团结力、职工凝聚力。这六个方面的能力,既是企业活力的构成要素,也是企业活力的基本特征。这种观点简称为企业活力的“要素说”。

3.将企业活力看做是一种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集中反映在企业的整体功能上。企业活力的大小,最终要看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看其整体功能发挥的程度和实际达到的水平。故而在评价企业活力时,主张从成果指标和综合指标上反映,即使个别要素状况再好,如整体功能水平不高,仍应看做是缺乏活力。我们将这种观点简称为企业活力“功能说”。

4.将企业活力与生命有机体的生命力进行类比。生命有机体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这一生理机制而具有生命力,企业作为特定经济和社会环境中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活力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实现其发展目标,通过自身素质和能力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力状态。企业活力在其增长过程中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不妨将这种观点称做企业活力的“机体说”。

上述有关企业活力的观点,反映了研究者的不同研究角度与不同的研究目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企业活力的基本特征,都具有参考价值,但也都存在局限性。局限性主要是对企业活力动态联系和内外交互作用的过程阐述得不够确切。企业活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定义应对这种动态的交互作用过程有明确的界定和表述。企业活力的“机体说”在动态性的描述上前进了一步,指出企业活力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这种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内容和具有什么形式,没有作进一步的表述。

在这方面,日本企业活力研究所的观点很有参考价值。他们把企业活力看做是企业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即(1)企业文化——企业领导——战略——组织、制度——产品——环境——短期成果——企业领导……这样一个短期循环;(2)企业文化——企业领导——战略——产品——环境——长期成果——企业文化……这样一个长期循环。有活力的企业这两个循环都处于良性状态。通过这样两个良性循环过程,使一个企业从领导到职工,都不断地更新和扩大自己所掌握的信息,经常保持高昂的士气、干劲,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在市场上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将企业活力看做是企业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表述企业活力的实质,只有进入了良性循环的企业,才真正具有了活力。因为企业活力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物质、能量供给,这种供给来源不能只靠外部直接输入,即不能总靠“输血”,而要靠自身的良性循环来摄取,也就是要靠“造血”。

据此,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可以把企业活力定义为:企业活力是指企业在能动地适应和驾驭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其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把企业活力的本质属性明确落在企业的良性循环上,避免了各种定义在含义上的不确切性;同时,强调企业活力的基本特征是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持续增强,这既符合国际上的权威观点,又符合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此外,在定义中不对企业活力条件作具体限定,这样更具一般性,换言之,即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仍然存在活力问题。定义强调对外部环境不仅是个适应问题,还应包括一定程度的驾驭,这更体现出企业活力内涵中的交互性和开放性。

(二)企业良性循环的特征

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良性循环,既具有与国外企业共同的特征,又具有与之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良性循环的过程特征。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良性循环包含的主要因素和环节比国外企业复杂,尤其是在经营成果的分配方面,其形式可描述如图1。

图1(www.xing528.com)

2.良性循环的机制特征。企业良性循环是否顺畅,除取决于循环过程中各要素的状况外,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作用力,即通常所谓的机制。企业良性循环的机制就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它具体体现在: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经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机制、企业外部与内部的分配机制、职工和企业领导者的激励机制。

3.良性循环的临界特征。企业良性循环作为一种自我激励、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正反馈过程,必然存在阈限(或称临界点);也就是低于某个阈值,循环就是简单维持或减效维持;高于这个阈值,循环就是增量、增质维持,即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良性循环临界特征具体表现在过程内部的结构比例关系上,如分配比例、积累和消费比例、投入和产出比例、资产与负债比例等。

4.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特征。从企业的成长规律看,当一个企业进入良性循环后,一般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1)原始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高投入高产出、高速成长,建立起物质技术基础和初步确立市场地位。(2)纵向延伸阶段。通过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延伸产品的价值链;或是通过进一步提高力旺的精度和深度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市场占有率,以此支持持续的高速成长。(3)横向扩展阶段。这时企业已建立起坚实的物质基础,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需要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和发展领域,进入更有前途的新的产业。

(三)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如下列图2、图3、图4所示。

图2 企业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图3 企业活力状态评价

图4 企业活力制约因素评价

二、如何增强我国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活力

事实证明,增强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活力,必须按照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产权相分离的原则,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实行公司制,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同时,还要强化企业内部改革,把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

(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公司制

(二)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用公司制改造国有大型工业企业,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市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国家的实践证明,市场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恰恰相反,市场在有些方面是无能为力的。现代经济学市场机制无能为力的情况,称为市场失效,并进而指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因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都对经济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因此,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不是要取消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而是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四)把传统企业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

我国国有企业的传统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以苏联科学管理模式为样本建立起来的。40多年来经过几次变革,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改革,发生了不少变化,但在总体上一直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多数企业依然在传统管理模式的框架内运行。传统管理不适应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要求的种种弊端,仍然压抑着企业活力,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把传统企业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必须坚持从管理思想、组织、制度、手段、方法等多方面对传统管理进行改造,建立起能够真正做到“两个适应”、实现“两高”的管理体系。所谓“两个适应”,包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两个方面的要求。具体一点说,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是适应全国统一的、对外开放的大市场,并能促其发育,为企业发展赢得良好环境的管理;应当是适应生产的社会化,能够使企业建立起发达的专业化社会协作体系,并且利用生产的社会化来促进企业发展的管理;应当是适应生产技术的现代化,能够驾驭先进技术,并促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管理。企业管理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及最终衡量标准是“两高”,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效率、高效益。

把传统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管理,必须坚持引进、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企业不能关起门来拒绝学习外界先进经验。在我国企业管理总体水平落后的情况下,要赢得同发达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更应坚持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引进,也包括学习国内其他企业的先进经验。要注意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管理中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成功经验。无论引进还是继承,都应结合企业实际加以消化和创新,只有立足于国情和厂情,博采众长,融合提炼,才能自成一家,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本文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研究》一书第一部分“综合研究报告”的摘要。该书是综合作者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期间管理科学的重点项目“我国国有大型工业企业活力的系统分析与实证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主编而成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