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关于郎世宁的画
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对中国的传统画技是个巨大的冲击。利玛窦当初就指出,中国画只画阳,不画阴,所以无凹凸相。而西洋画能“黑白尽阴阳之理,虚实显凹凸之形”,所以生动、逼真。郎世宁第一个引进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画法,并改用胶状颜料在宣纸上作画,也就是今日的胶彩画做法。
郎世宁除了在宫廷画院为皇帝画一些应景儿的图画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以画笔记录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杜尔伯特首领策凌像
杜尔伯特绰罗斯公达瓦像
乾隆十九年(1754),厄鲁特蒙古的杜尔伯特部首领,策陵、策陵乌巴什、策陵孟克,以及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相继归顺清朝,乾隆帝特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盛大庆典,以志祝贺。时年六十六岁的郎世宁与王致诚、艾启蒙等应召,赶赴承德,为几个归顺的蒙古首领画像,同时完成了《万树园赐宴图》、《乾隆观马术图》等重大历史题材的画卷。
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平定准噶尔叛乱。二十四年,回部平定。为纪念这两次战果辉煌的胜利,皇帝命郎世宁等以绘画形式将其记录下来。乾隆二十七年(1762),郎世宁为乾隆皇帝平定额鲁特蒙古,作铜版画数幅。还有艾启蒙、王致诚等人也画了几幅。
《乾隆平定准部回部战功图》十六幅:
1 平定伊犁受降,1765,艾启蒙绘。
2 格登鄂拉袭营,1765,郎世宁绘。
3 鄂垒扎拉图之战。
4 和落霍斯之捷,1766,王致诚绘。
5 库胧癸之战,安德义绘。
6 乌什酋长献城投降,安德义绘。
7 黑水围解,1765,郎世宁绘。
8 呼尔满大捷,1765,安德义绘。
9 通古斯鲁克之战。
10 霍斯库拉克之战。
11 阿尔楚尔之战,1765,王致诚绘。
12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安德义绘。
13 拔达山汗纳款,安德义绘。
14 平定回部献俘,王致诚绘。
15 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安德义绘。
16 凯宴成功诸将士。
王致诚等人绘《平定伊犁回部战图》铜版画之一
平定伊犁回部战功图册,伊犁受降图
平定伊犁回部战功图册之三,拔达山汗纳款
平定伊犁回部战功图册之四,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
乾隆三十年(1765),皇帝命蒋友仁将此十六图寄往巴黎,雕版印制。郎世宁为此特意致书巴黎艺术局局长,慎重相托。1774年,精雕青铜版完成,只印制了一百份,法国王室存留几份外,全部寄给中国。
平定伊犁回部战功图册五,阿尔楚尔之战
平定伊犁回部战功图册之六,霍尔库鲁克之战
郎世宁服务的最后一个主人乾隆皇帝,并不是个好伺候的主儿。
乾隆皇帝除了他的皇帝身份之外,也是个典型的中国文人。他博览群书,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十九岁学画,有极深的艺术鉴赏力。乾隆元年,他登极之时,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画过六幅花鸟画。由于他本人喜欢画画,所以在他身边集中了一代顶级的宫廷画家,如张宗苍、邹一桂、董邦达、张若霭、钱维诚、张若澄等,另外还有几个西洋传教士画家,即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潘廷璋、贺清泰等。(www.xing528.com)
乾隆皇帝懂得欣赏西洋画,尤其酷爱郎世宁和艾启蒙的画。
中国画发展到清朝中叶,基本形成了娄东、虞山、常州几个画派,比较特殊的则有“宫廷”画派——又称“院画”,及“扬州八怪”等流派。院画,也就是清代的宫廷绘画。清代宫廷机构中设有宫廷画院如意馆。最初,宫廷画家意境呆板,笔意滞涩,匠气比较重,地位也不高,类似于工匠。但是到了清代中期,“院派”的画风有所改变,地位也大为提高,这其中要归功于康熙年间西洋画家在宫廷的供职——郎世宁、王致诚和艾启蒙等人,人称“宫廷三绘士”。以前的中国画不懂得透视原理,远处的景致人物和近处的一样大小,画的宫殿建筑看起来像是要倾倒一般,由于西洋画引进了“焦点透视法”,从而产生景深远近的艺术效果——当时人称“定点引线之法”,“线法画”。后来郎世宁与中国学者年希尧(年羹尧的哥哥)一起出版了一本《视学》,为中国第一部西洋绘画透视法则的专著。
乾隆年间,西洋画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使宫廷绘画不仅成为传统的延续,而且在其中加入了西洋画的技法和透视法、阴影法等,因此出现了极具时代特色的作品。在乾隆朝,还有在皇帝旨意下,中西画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的“合笔画”。这种合笔画常见于大型组图的绘制,如《十二月令图》。在合作绘制中,往往根据宫廷画家的特长,分别担任人物、树石花鸟、亭台楼阁等,但在整体格局和空间处理,以及色彩的敷用方面,则明显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
艾启蒙(Ignace Sichelbarth,1708—1780,波西米亚人)于1745年来华,同年入宫,跟随郎世宁学画,后为清宫画院供奉。1777年,七十岁生日时,尚在宫廷画院内作画,恰好乾隆帝到画院参观,见他手不断地颤抖,遂问道:“你的手在颤抖,还能作画吗?”他回答道:“不妨事的。”当皇帝知道他已七十岁时,道,何不早言,朕当援引郎世宁之例,予以恩赏。于是,艾启蒙被恩赐三品卿衔,另赐锦缎六匹、袍褂一套、玛瑙朝珠一串、“海国耆龄”御笔匾额一方,另赏其参加“千叟宴”。御赐诸物放在彩亭之内,八人抬之,四名官员骑马跟随,二十四名乐工前导,传谕官一人,浩浩荡荡来到北京南堂。该年适逢会试,数万名士人云集京师,莫不叹赏道,一个西洋人居然得到皇上如此的眷顾。
其他的宫廷西洋画师还有:
贺清泰(Louis de Poirot,1735—1814,法国人),1770来华,他曾在中、俄交涉中担任翻译,将拉丁文翻成满文,或是由满文翻译成拉丁文。贺清泰极得乾隆皇帝宠眷,1780年,在他的游说下皇帝曾批准,凡是北京有欲入教者,可以领洗入教,但亲贵和官员子弟,未经父母允许,不得入教——这在那禁教的时期已经是格外开恩了。贺清泰虽然从未学习过绘画,但是,他的技艺尚能得到人们的好评。
潘廷璋(Joseph Panzi,1733—1812,意大利人),1771年来华,1773年至北京,随即入宫廷,任乾隆皇帝画师。作为一名西方人,他对中国宫廷内的繁文缛节颇感不耐烦,例如,在皇帝面前作画,应如何执笔,如何放置手足,停止画画时还要俯首等等。更使他不堪的是,画完之后,还得请一名中国画师修改,往往这修改实为破坏。不过,潘廷璋都忍受了,使他温良、恭让的美德更加纯熟。
王致诚作《乾隆帝射箭图》
从画家的尺度来衡量,自然郎世宁的技法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马国贤(Matteo Ripa,1682—1745,意大利人),属于一个“虔劳会”的小修会。他于1710年来华,1724年离开中国,在北京宫廷服务十三年,并写下了一本《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成为欧洲汉学的奠基作,也是那时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之一。马国贤不是真正的画家,他在服务清廷中主要是制作铜版,用作印刷地图等,这在当时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因为铜版印刷比木版印刷和石印都要清晰得多。后来,因为他不愿意苟同雍正皇帝崇尚佛教的做法,离开了中国。
郎世宁在宫廷的绘画生涯主要在雍正和乾隆两朝。乾隆皇帝对诗书画非常喜爱,格外看重郎世宁、艾启蒙,以及法国画家贺清泰等人。郎世宁和艾启蒙均受赐三品衔。乾隆帝经常看他们作画,切磋画艺,宫廷凡有重大事件,都让他们用画笔记录下来。自然,这些西洋画家,最拿手的是油画。不过,奉皇帝的御旨绘画,却要用中国的毛笔和宣纸。以中国工笔画的工具材料按西画透视解剖的原理作画,虽然说不上得心应手,却在中国工笔画与西方古典写实主义画风的结合上,作出了尝试性的探索。郎世宁虽然用的也是中国的笔墨、颜色、绢纸等材料,但参考西洋技法,画出的人物肖像、静物写生有浓淡明暗之分,有质地立体之感。乾隆皇帝称之为“凹凸丹青法”。
郎世宁、艾启蒙等人又是西画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人们正是通过他们的作品,对西画的风格有所认识的。郎世宁擅长画人物故事、肖像、动物、花木、山水,尤以画花鸟著名,留下了许多作品,代表作有《聚瑞图》、《乾隆大阅图》、《花卉册》、《十骏图》以及油画《太师少师图》等。《十骏图》每幅长一丈六尺六寸,宽九尺八寸五分。乾隆十三年,准噶尔蒙古进贡良马,皇帝又令郎世宁画了《大宛骝图》、《红玉座图》和《如意骋图》。皇上赞他为“神笔”,说“写真无过其右者”。
郎世宁忙于宫廷内皇帝交下来的任务——他有时抱怨说,皇帝像使用奴仆那样使用他们。所以在北京五十多年,只为教堂画了两幅大型壁画。他曾为乾隆皇帝众多的后妃们画像,不过以他西方人的视角看来,中国人长得都差不多——正如中国人刚到了外国,看那些外国人长得也都是一个模样,所以说到肖像的传神,似乎也是平平。
郎世宁曾在宫中开办学习用西方透视原理来绘画的绘画学校,培养出许多初通西洋画法原理的中国宫廷画家,如丁观鹏、张为邦、王幼学等。早在康熙时期,焦秉贞、冷枚、陈枚、唐岱等一些中国宫廷画家和一些民间著名画家已经开始创作写实性很强的绘画。其中有以王为主要作者的《康熙南巡图》(十二卷)以及其他宫廷画家合作的《康熙六旬万寿图》、《庆典图》等。康熙后期,受郎世宁影响,一批中国的宫廷画家或合作或独自开始创作纪实性绘画。他们留下了大批“御容”、南巡、大阅、秋、祭祀、行乐等纪实性绘画,为我们今天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最为生动的历史资料。
王致诚绘十骏图之一,雪点雕
王致诚绘十骏图之二,大宛骝
郎世宁的这些画不但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而且还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在摄影技术没有问世以前,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画来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的。
郎世宁、艾启蒙等宫廷西洋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画对中国绘画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正是从郎世宁开始,中国画开始借鉴西洋画的一些技巧的。郎世宁和艾启蒙的画在宫廷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他们的每幅画都有“乾隆御览之宝”印章,是故宫博物院重要收藏品。尤其是艾启蒙的《十骏犬图》,不但画的都是当时的名犬,而且每幅图都有当朝的文职大臣的题诗赋词。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拿到这个册页,大加赞赏,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以前人们看到的郎世宁作品多是表现宫廷生活及皇帝出巡的大题材以及鸟、兽、山水等,《花卉册》册页则很少有人知道,在故宫绘画馆也很少展出。这两幅册页,艺术水准相当高,郎世宁和艾启蒙使用的是中国的软笔,却按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等技巧,把花卉的形态、犬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体现了高超的写生功夫和创意能力,画得相当精细,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比如犬的毛是单笔渐入,虽然用的不是画油画的油彩,却根根呈现,逼真到让人忍不住触手去摸,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画是高光点和近光点,一点透视。这种透视效果在这两幅册页中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技法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宫廷画家张为邦所作《岁朝图》,他是郎世宁的学生,模仿中西结合的画法
有人认为郎世宁等宫廷西洋画家的画,不是纯正的西洋画,他的画跟西画大画家的画没法比。同时,他的画又不是地道的中国画,跟中国传统的山水和人物画的名家也不可相提并论。从画风来讲,郎世宁等宫廷西洋画家的画有点“四不像”,所以在欣赏和收藏价值上会打折扣。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误解。郎世宁等西洋宫廷画家的画其特点是中西画法的融合,这种画法是前无古人的,也是他所独有的。它的艺术价值就体现在这儿。只要是对郎世宁的画有所了解的人,都能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
宫廷画家王儒学所作《蕉桐耍戏图》,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王也是郎世宁的学生
2005年是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由故宫博物院监制的高仿真郎世宁的《花卉册》和艾启蒙的《十骏犬图》册页推出。由于这两位名家绘制的册页复制的同时推出,取其谐音,又被称为《十全(犬)十美(花)图》。这两种艺术珍品深藏故宫三百多年,鲜为人知,在故宫博物院的绘画馆也没展出过,这次复制也算是头一遭走出“深闺”。
郎世宁的画本来就稀少珍贵,艾启蒙的画传世的则更少。由于他们是宫廷画家,其主要作品都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民间收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在郎世宁和艾启蒙还活着的时候,谁的手里都不可能有他们的画儿。因为他们二人是皇帝的御用画家,专门给皇帝画画儿的。他们每画一幅都有皇帝的御笔。所以,别说一般大臣,就是皇亲国戚手里有他们的画都要掉脑袋。
艾启蒙的《十骏犬图》之一
艾启蒙的《十骏犬图》之二
艾启蒙的《十骏犬图》之八
复制《十全十美图》采用了迄今最先进的纳米技术。郎世宁《花卉册》和艾启蒙的《十骏犬图》册页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复制过。故宫博物院组织了众多高水平画家对《十骏犬图》册页进行复制,那是纯手工的临摹,十几个画家画了一年左右,只画了一套,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现在复制《十骏犬图》和《花卉册》册页则采用现代化的数码技术,其中分色技术采用的就是纳米技术,这种高科技手段仿制出来的作品非常逼真。有一家文化公司用这种技术复制一位著名油画家的作品,结果这位油画家居然把复制品当成了原作,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数码技术的高仿真效果让这位油画家惊叹不已。这次《十全十美图》册页的复制过程由故宫博物院监控。复制出来以后,确实能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站在一米以外,几乎辨不出真假。
郎世宁绘《鱼藻图》
郎世宁的代表作品有《八骏图》、《聚瑞图》、《嵩献英芝图》、《大阅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城战图》等——后世艺评家认为他画马最为传神。其中,以《聚瑞图》、《百骏图》最为著名。有些画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如创作于乾隆朝的《万树园赐宴图》、《平定伊犁回部得胜图》等大幅写实性作品。其中,《平安春信图》、《雪中行乐图》、《哨鹿图》、《万树园赐宴图》和《马术图》皆为故宫博物院院藏一级国宝。
乾隆二十二年(1757),按照中国人的算法,郎世宁年满七十。乾隆帝为郎世宁服务康、雍、乾三朝,劳苦功高,特意赐宫缎六匹,袍褂一件,玛瑙朝珠一串,御笔匾额一方,并为他举办七十大寿寿筵,证明他在宫中颇受礼遇及恩宠。
郎世宁于乾隆三十一年六月初十(1766年7月16日)去世,距他的七十八岁生日只差三天。乾隆皇帝特发上谕:“西洋人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颇著勤慎,曾赏给三品顶戴。今患病盍逝,念其行走年久,齿近八旬,着照戴进贤之例,加恩给予侍郎衔,并赏内府银三百两,料理丧事,以事优恤,钦此。”郎世宁和他的先行者们一样,葬于滕公栅栏教士墓地。
至今,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郎世宁的传教士身份了,只知道他是个很有成就的画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