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雍正帝棋局不妙,十三弟允祥成谈判大臣

雍正帝棋局不妙,十三弟允祥成谈判大臣

时间:2024-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雍正帝棋错一着虽然雍正帝对他的胞弟都不假以颜色,但是独青睐其十三弟允祥。所以雍正帝逋一即位,即委之以总理事务大臣,与贝勒允、大学士马齐、步军统领隆科多位列朝班之首,其实主事的就是允祥和隆科多。允祥参与帷幄大计,也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侍卫长,一生恭谨,对其皇帝老哥不敢有一丝的异议。最后,雍正帝以隆科多私藏皇家玉牒为由,召回隆科多,改派克什图主持谈判。

雍正帝棋局不妙,十三弟允祥成谈判大臣

3.雍正帝棋错一着

虽然雍正帝对他的胞弟都不假以颜色,但是独青睐其十三弟允祥(1686—1730)。允祥在康熙一朝,可算是霉透了的一位皇子。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第一次废太子之后,二十二岁的允祥就被圈禁在高墙内,长达十四年之久。史家估计,可能允祥代人受过,所代之人自然是胤?无疑。所以雍正帝逋一即位,即委之以总理事务大臣,与贝勒img264大学士马齐、步军统领隆科多位列朝班之首,其实主事的就是允祥和隆科多。允祥参与帷幄大计,也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侍卫长,一生恭谨,对其皇帝老哥不敢有一丝的异议。允祥此人才干不高,但对西方传教士还算礼遇,因为有许多事情他要请教他们。例如,允祥负责直隶、京畿的水利工程,在传教士的帮助下,他才提出一个完整的整治海河水系的计划,否则长期被圈禁的他如何能知道水利工程?再如,那时俄国势力日益强大,允祥感到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对方的动向,曾通过北京传教士巴多明、宋君荣等人对俄国的政治、地理、历史宗教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询问。

说起当时的朝廷似乎还不知道外交是何物,对外国的了解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只有通过传教士来沟通对外联系。传教士当中的确有许多颇有作为的学者,当然也要看到有些人起到的负面作用。

雍正五年(1727)七月,《中俄恰克图和约》的签订与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有极大的关系。那时俄国正在叶卡捷琳娜一世统治时期,这个彼得大帝的情妇继续执行扩张政策,特派专使萨瓦·伏拉迪斯拉维奇来华谈判两国划界事务。萨瓦是俄国外交界的一个老狐狸,他一面组织人力加紧绘制中俄边界地图,一面准备钱财贿赂清朝官员和在华传教士。他把在彼得堡的房子租给法国驻俄大使,由该大使写信给法国在华传教士,为他们物色朝中大员作为行贿的对象。而此时的雍正帝正在忙于肃清政敌,遂把参与他夺嫡秘笏的隆科多赶出朝廷,派往黑龙江主持与俄国谈判。雍正四年夏天,当隆科多来到边界恰克图附近时,萨瓦却要求进京向雍正皇帝祝贺登极。萨瓦于冬天来到北京后,采取拖延的手段进行谈判,实际上是为等待边界地图的完成;同时通过巴多明收买了大学士马齐,了解到中国谈判使团的内情。

萨瓦回到恰克图后与隆科多继续谈判,会谈历时半年,会议三十余次,隆科多坚持要俄国归还侵占的大片中国领土。俄使萨瓦认为:“隆科多对俄国明显地心怀敌意,想把俄国赶出黑龙江流域……”当时中俄两国的边界谈判,都是巴多明担任翻译。虽然巴多明表面上是中国使团的翻译,却在暗地里帮助俄国。萨瓦一方面命令军队加紧备战,一方面遥控马齐劝说皇帝让步。最后,雍正帝以隆科多私藏皇家玉牒为由,召回隆科多,改派克什图主持谈判。结果,最后划界条约的签订,完全按照有利于俄方而进行——恰克图以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以东的三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俄国夺去,雍正帝难辞其咎,巴多明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国际间谍的角色。

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1665—1741,法国人)于1698年随白晋来华。康熙帝见其体貌魁伟,器而重之,特派教师教他满、汉文字,不久即可流利对话。于是,巴多明除了本来就熟悉的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之外,又掌握了满语和汉语。另外,他对物理学、文学历史学数学地理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康熙帝从他那里获知了许多世界各国的政治、社会情况,以及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从而更加重视路易十四和法国。康熙帝还经常请他将其感兴趣的知识,如天文、解剖等译成满文。王公大臣们有了学术上的疑问也来问他。因此,巴多明与各类人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时,人际之间完全是利益关系,哪怕求别人帮忙做一件小事都要送礼,可是巴多明却能在满、汉人中间畅行无阻,其外交手腕可见一斑。他曾建议康熙皇帝测绘中国全图,被采纳,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施行,但是不准他们接近中俄边界和东部海岸——康熙帝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

雍正七年(1729)三月,皇帝令设翻译馆,授满汉子弟拉丁文(当时的外交通用语言),由巴多明、宋君荣任正副馆长。

当时,在中国的传教士当中也有许多诚恳为中国服务的学者。

马若瑟(JosephHenrg - Marie de Premare,1666—1735,法国人)于1698年随白晋神父来华。他到达中国后,除了传教之外,唯一的兴趣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他在中国文史方面的造诣使许多中国学者也望尘莫及。他的著作有《六经析意》、《中国语言志略》,他还将《诗经》、《书经》等中国典籍译为法文。(www.xing528.com)

冯秉正(JosephFrancois - Marie - 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1669—1748,法国人)字端友,出身法国贵族。康熙四十二年(1703)来华,四十九年偕同雷孝思、德玛诺神父测绘各省地图,足迹遍及河南、湖南、浙江、福建、台湾及附近岛屿。他还曾受命于康熙帝,将《中国通史》的满文本译为法文——正是因为他深谙满文、汉文,而且熟悉中国古籍,并具有中国历史、宗教、风俗方面的知识,所以才能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

宋君荣(Antoine Gaubil,1689—1759,法国人)被称为耶稣会中学问最渊博的人。宋君荣出身于法国贵族之家,年幼即好学不倦。宋君荣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来华,正值因“礼仪之争”,清政府与罗马教廷关系紧张之时,他目睹当时中国的传教情况:“我来中国只有几个月,当我看到传教工作在不久前还是那样充满希望,现在竟然落到如此可悲的地步。教堂已成废墟,教徒已经作鸟兽散,传教士被驱逐并集中到广州,中国唯一的口岸,不准进入内地。天主教本身已几乎遭到禁绝……”但他并不悲观,立即开始研究中国文化,而且很快即深入到最艰涩难懂的上古史部分,并且得出许多中国人未曾发表过的见解。根据《尚书》中的《尧典》、《胤征》、《伊训》等章,宋君荣认为,中国在尧帝时代就有专司天文的官吏,他们负责制订、颁布历法;利用星辰和太阳的位置确定四季的划分。那时中国人已经使用太阳历,一年为365天零6小时,四年加上一天。夏朝时已经开始观测日食月食。天文学在周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后来“畴人”(精通天文历法之人)子弟分散,才传至欧洲——这样说来,欧洲天文学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他曾根据《尚书》中记载的上古时代的日食时间,推算出夏代肇始于公元前2155年,使许多中国学者都佩服得五体投地。他通晓神学、物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又学习了满文。他到北京后,继巴多明之后,任翻译馆馆长,教授旗人子弟学习拉丁文,以应对中俄交涉事务——只可惜这些人竟无一成为外交人才。他的著作有《中国天文史略》、《西辽史略》、《蒙古史稿》、《元史成吉思汗本纪》、《中国年代纪》——以他天文学家的观点,阐释了许多中国古代争议颇多的历书事件,如武王伐纣等。他还将《易经》、《礼记》等典籍翻译成法文。迄今,宋君荣的著作仍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雍正帝虽然勤于政事,是个很合格的皇帝,但是手段不免辣了一些,所以积怨太深,只坐了十三年的天下,便在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半夜,以五十七岁的盛年崩于圆明园

关于雍正帝的死因也是众说纷纭、扑朔迷离。

就在雍正帝去世前半个月,郎世宁和王知行曾陪同他游览圆明园,他一面向两位画家询问一些外国的风俗习惯,一面指点着哪里该添些什么景致之类,从晌午一直游到傍晚。比他年轻的郎世宁都感觉有些吃不消,可是皇帝的游兴丝毫未减,并无倦色。而且,十月七日他还在紫禁城向罗怀忠说,明天要去圆明园小憩一阵,罗怀忠从他医生的眼光,并未看出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是次日突然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北京城内至圆明园的道路全部封锁,连罗怀忠也未能见到这位皇帝最后一面。

雍正帝暴亡后不久,即有人传说是吕留良的孙女,吕毅中的女儿吕四娘行刺所致。说是雍正帝对音律极有研究,尤其喜好一种叫做“箜篌”的古乐器。宫里面本来有一个乐师,专门以此伺候皇帝,可是这乐师突然生病而死,也未曾教过徒弟,这美妙的乐器竟成绝响。不料,有一次皇帝正在圆明园内散步,忽然听得幽篁深处传来一阵悦耳的乐声,皇帝驻足一听,正是他所迷恋的箜篌,再看那演奏的女子更是倾城倾国。于是,这女子便得宠于皇帝,终于找到了下手的机会,报了杀父之仇。不过,这种传说禁不起推敲,多半是多事者编造的故事,以解汉人亡国亡家之恨。倒是,另一种说法较为实际,即雍正皇帝虽然斥基督教的“上帝”、“天堂”等为迷信,可是他却在宫中和圆明园内供养了一大批道士,为他炼丹,以求长寿。所谓仙丹大多是重金属、水银一类的矿物,可能还有壮阳的功效,服用久了,没有不中毒的。即便不中毒,也会扰乱体内阴阳平衡,脏腑失调。总之,雍正帝的暴亡,似乎有些不足为外人道的蹊跷。不然,作为御医的罗怀忠不会被挡驾,不许他进圆明园探视皇帝的病情。

雍正帝死后葬在易县的泰陵,这是泰陵的石牌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