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陵陪葬墓及其特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词

秦陵陪葬墓及其特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词

时间:2024-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秦陵陪葬墓前面我们介绍了主要的地面建筑遗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始皇帝陵的众多陪葬墓。目前考古勘探发现各种陪葬墓数百座,其中大量的修陵人墓地并非秦始皇的陪葬之墓,而是因修陵导致死亡之后埋葬在此。尸骨零乱埋葬的情况,说明墓主人均非正常死亡。

秦陵陪葬墓及其特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讲解词

(二)秦陵陪葬墓

前面我们介绍了主要的地面建筑遗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秦始皇帝陵的众多陪葬墓。目前考古勘探发现各种陪葬墓数百座,其中大量的修陵人墓地并非秦始皇的陪葬之墓,而是因修陵导致死亡之后埋葬在此。我们暂且将它也划入陪葬墓之列。

1.陪葬墓的分布及埋葬内涵

从目前的考古资料获知,秦始皇帝陵园的陪葬墓主要有7处。以陵墓封土为中心由近及远分布为:第一处在陵园内封土西北角处,为一甲字形墓;第二处在内城东北部的小城内,探出100多座墓葬;第三处在陵西内外城之间,有61座中小型墓;第四处在陵东外城以外的上焦村,有17座墓葬;第五处是秦兵马俑三号坑以西的甲字形墓;第六处是在陵园外城以西500米、原33医院以东、临马公路以北的砖房村移民点区域内,经勘探发现了1座“中”字形大墓和5座“甲”字形墓葬,还有30座小型墓葬;第七处是新丰街道办事处刘家村传说的“秦王子婴墓”。

【陵墓封土西北角甲字形墓】 封土西北角甲字形陪葬墓南距铜车马坑仅80米,在封土以西35米处,西距内城墙50米。墓葬为东西向,面积220多平方米。因这座墓所处的特殊位置,被学界认为可能是秦始皇的公子高的墓葬。

【城内东北小城墓】 内城东北小城内共发现100多座陪葬墓,大都是墓道朝南,排列规律。因目前尚未发掘,具体情况不明,但从它们位于内城之内的独立小区的这一情况,似乎表明了墓主人的特殊身份,因此被认为可能是始皇后宫的从葬者。

【陵西内外城之间墓】 陵西内外城之间的61座墓葬经勘探未发现埋葬后的遗迹、遗物,被有关学者认为是未葬人的空墓坑。

【上焦村墓】 陵园外城以东300米处的上焦村陪葬墓已探出17座。这些墓葬都是东西朝向,南北一字形整齐排列,很可能是同时入葬的。墓地南北长约120米,东西宽约20米,墓间距从2米~15米不等。1977年清理了其中的8座,这些墓葬的形制都是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墓。除了1座墓内有一柄青铜短剑而未见人骨架外,其余7座各有人骨架1具,其中女性两人,男性五人。从年龄上看,有1具女性在20岁左右,其余的大致在30岁左右。墓内随葬品比较丰富,出土有金、银、铜、铁、玉、蚌、贝、骨等不同质地的遗物约200件,另外还有漆器及丝绸残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还出土了墓主私印2枚,印文分别是“荣禄”和“阴嫚”;另有1座墓内出土1件造型生动、张口鼓目的银蟾蜍饰件,它的口腔内侧还刻有“少府”二字,说明它出自秦代中央少府官署下属的手工业制作坊。可以看出,墓主人是地位较高且与宫廷有关的人物。墓内还留下黑色木灰遗迹,说明挖墓时天气较冷。这些墓内所埋的死者骨骼非常凌乱,一般都是身、首、肢体分离,说明是被肢解或缢杀后埋入的;有一个死者头骨上还插有一枚铜箭头,说明是先射杀,而后被肢解的。尸骨零乱埋葬的情况,说明墓主人均非正常死亡。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这些墓的主人可能是被秦二世杀死的秦始皇的公子和公主。秦二世是通过赵高、李斯阴谋篡取皇位的,自然感到做贼心虚,于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先帝时的有功大臣,都成为二世、赵高一伙残酷杀戮的对象。但二世的兄弟姐妹是宗室显贵,虽然被杀,仍给他们一定的礼遇和陪葬器物。他们纯属秦末宫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银蟾蜍

插有箭镞的人头骨

【秦俑三号坑西墓】 秦兵马俑三号坑以西150米远的地方,发现1座甲字形墓,它坐南面北,墓室底层发现有木炭遗迹。墓主人与兵马俑坑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因此墓尚未挖掘,还难以证明。

【砖房村墓】 外城以西、临马公路以北的砖房村6座墓葬基本呈东西向线状分布,“中”字形墓最靠东,离陵园外城西墙约600米,为南北向,总面积1685平方米。南北两条墓道对称分布,南北通长109米。墓室底部发现彩色漆皮、铜锈、纺织品印痕等。根据墓葬形制分析,“中”字形墓应是级别仅次于始皇陵的贵族墓葬,属于君王级别,但墓主与秦始皇帝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有学者推测,墓主有可能是秦王子婴或秦始皇后妃。5座“甲”字形墓葬依次位于“中”字形墓的西侧25米处以西,均为南北向,墓道居北,与“中”字形墓形成体系排列。这些属于陵园陵寝制度因素的内容却被安排在陵园之外,与同时期列国国君墓园及以后西汉皇帝的陵园布局不同,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新课题。(www.xing528.com)

【新丰刘家村墓】 陵北新丰街办刘家村墓葬,原封土呈圆丘形,底径约30米,高10米。墓前有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刻“秦子婴墓”石碑,因墓尚未勘探,仍存在疑义。子婴为秦始皇之孙,秦二世胡亥之侄,公元前207年,二世死后,子婴被立为秦王,在位46天向入关的刘邦投降,随后被项羽所杀。有学者推测陵园以西砖房村发现的中字形墓会不会是秦王子婴墓还不好说。

山任窑址墓地

2.修陵人墓地

修陵人墓地本不是为秦始皇陵所陪葬的,它是修建秦始皇陵的刑徒或徭役者,因经受不住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是感染上疾病导致死亡,而后埋葬的地方。目前在秦始皇陵区发现有4处。秦俑博物馆东大门以东500米处的山任村窑场1处;秦始皇帝陵的西南方向有3处:1处位于临潼城东五砂厂东侧;另两处在秦陵街办姚池头村北和赵背户村西,两葬区相距500米。五纱厂、姚池头、赵背户3处墓地东西大体在一条直线上,距陵园外城西墙直线距离分别为2.5千米、1.2千米、700米。

【山任窑址墓地】 山任村窑址墓地是一个距地表约10米深的低洼大坑,人骨自上而下层层叠压,十分密集,没有任何棺具,没有发现志墓,葬式杂乱,像是死后被随意扔弃埋下的,只有上层几个人骨明显地采取了屈肢葬式。伴随人骨出土有各式瓦片、陶片及铁质生产工具和少数刑具,刑具与人骨分离,未发现骨骼上有致命性创伤,断定基本上属正常死亡。

【五砂厂墓地】 五砂厂东侧墓地发现220座墓葬,排列有序,纵横成行。从勘探结果看,葬具有砖棺、瓦棺、木棺三种,个别墓葬还发现了陶制随葬品。墓地很大,尚未探完,所发现墓葬也未做清理。估计今后还会有新的墓葬发现。

【姚池头村墓地】 姚池头村北墓地已经被平整土地破坏了,仅残存半米长、12米宽,60厘米~80厘米深的一小角,里面堆满了叠压的人头骨、身躯骨和四肢骨等,骨骼零乱,没有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墓地出土过铁钳等刑具。据当地村民讲,原来墓地大约有百余米长。

赵背户村墓地

【赵背户村墓地】 赵背户村西的墓地,是1979年冬农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的,面积约8100平方米。已经探明了159座墓葬。经过对其中84座墓葬的清理,发现墓穴均为长方形土圹,大小不一,最大的有10米多长,小的有1.1米长,最小的只有0.8米,根本埋不进一整个人的身体。像这样的小墓坑在秦代墓葬中实为罕见。这批墓葬没有棺,也没有随葬品,只有1座墓葬是用粗绳纹板瓦做成长方形瓦棺。84座墓坑里埋了219具尸骨,一个墓坑里埋的尸骨少则1具,多则14具,大多都是青壮年男子,也发现了个别的女性和儿童骨架。这些墓葬的死者,大多都是屈肢葬,仰身直肢葬者仅发现8具。屈肢葬表明了死者的身份居于最下层。尸骨放置的头向不一致,有的平放,有的叠压,有的仰身,有的侧身,有的俯身,说明埋葬非常草率。219具尸骨中,213具骨架基本完整,其余6具,有的下肢残断,有的腰部残断,头骨上有刀伤痕迹,有的身、首异处,四肢骨与躯干骨分离叠压,显然是在修陵中被残杀的。

志墓瓦文

墓葬中发现有死者的名字、籍贯、爵位、服役名等内容的志墓瓦文18块,为了解死者的身份来源提供了直接的文字资料。刻有死者名字、籍贯的如“东武遂”,意思是来自东武地方叫遂的人。“杨民居赀大教”,意思是来自杨民这个地方,身份是居赀,名字叫大教的人。所谓居赀,就是犯了较轻的罪被处以罚钱而本人无力偿还,便以做劳役来抵偿。有的除了这些以外,还刻有爵位。例如:“阑陵居赀便里不更牙”“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其中的不更、公士就是爵位,公士为秦代一级爵,不更为四级爵。这批瓦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志墓瓦文,为研究中国志墓的产生发展史增添了新资料。《史记》记载,修陵时从全国范围内征调了大批劳动力、刑徒,人数最多时达72万人。志墓瓦文的内容说明,这些修陵人大多来自原六国地区,进一步证实了文献记载秦始皇征调数十万刑徒修陵墓的历史事实,同时反映了秦代严酷的刑法和繁重的劳役。这些人员在修陵的过程中,或因年老体衰,或因劳累过度,或因处刑而死被埋在陵园东、西两头很远的几处墓地中。他们是秦始皇陵的建设者,最终也成了秦始皇陵的陪葬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