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天王庄严-道场庄严

四大天王庄严-道场庄严

时间:2024-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界六天”中的第一重天,就是四大天王及其部属们平时居住的地方,因此叫做“四天王天”。释迦牟尼佛与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既护卫着居住在山顶的帝释天神,又各护持一方天下。民间常把“四大天王”俗称为“四大金刚”。印度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正是“四大要素”的象征。显然,表示“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更容易被汉地人接受,佛教在民俗化方面又前进了一步。“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地位特别重要。

四大天王庄严-道场庄严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所说的护持四方天下的四位神——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梵文Virudhaka的意译,表示“让众生增长善根”,音译“毗琉璃”)、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是梵文Dhrtarastra的意译,表示“护持天下”,音译“多罗吒”)、北方多闻天王(“多闻”,是梵文Vaisramana的意译,表示“福德之名闻于四方”,音译“毗沙门”)、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梵文Virupaksa的意译,表示“用天眼观察世界”,音译“毗留博叉”)。

佛教采取古印度的传统说法,把众生所生存的世界按照空间高下分为三个层次:最下面一层叫做“欲界”(梵文Kamadhatu的意译),是食欲与淫欲极旺盛者生存的地方;中间一层叫做“色界”(梵文Rupadhatu的意译),是已经脱离了粗俗欲望但是仍没有离开物质需求者生存的地方;最上面一层叫做“无色界”(梵文Arupyadhatu的意译),是离开了物质需求而只有精神处于定心状态者所生存的地方。这三个层次,统称为“三界”。

佛教还规定:“欲界”、“色界”、“无色界”又含有若干层次,其中“欲界”有六个层次,从下至上依次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即前文中介绍过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夜摩”是梵文Yama的音译,意译“时分”)、“兜率天”(“兜率”是梵文Tusita的音译,意译“知足”、“喜足”、“妙足”、“上足”等)、“化乐天”(“化乐”是梵文Nirmanarati的意译,又作“乐变化”)、“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是梵文Paranirmitavasavartin的意译),统称“欲界六天”。

“欲界六天”中的第一重天,就是四大天王及其部属们平时居住的地方,因此叫做“四天王天”。

释迦牟尼佛与四大天王。

《长阿含经》中说: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须弥”,是梵文Sumrru的音译,又译作“苏弥卢”、“修迷卢”、“修迷楼”或“弥楼”等,意译为“妙高”、“妙光”、“安明”、“善高”、“善积”等。须弥山的高度是84000由旬(1),顶宽也是84000由旬。在须弥山的四周,环绕着一个宽84000由旬的大海,大海中间分布着“四大部洲”——东边是“胜神洲”(“胜神”是梵文Purvaideha的意译,因这里的人身形优胜而得名),西边是“牛货洲”(“牛货”是梵文Aparagodaniya的意译,因这里的人以牛进行贸易而得名),南边是“赡部洲”(“赡部”是梵文Jambudvipa的音译,又译作“阎浮”、“阎浮提”,树名,因这个大洲盛长赡部树而得名),北边是“俱卢洲”(“俱卢”是梵文Uttarakuru的音译,意译“胜处”,因这里的环境优越而得名)。这四个大洲附近各有两个中洲,合称“八中洲”。

《长阿含经》中说:须弥山顶是帝释天神居住的宫殿。须弥山的山腰就是四大天王居住的“四天王天”——在距离地面42000由旬的山腰,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峰,分别叫做“黄金埵”、“琉璃埵”、“白银埵”、“水晶埵”,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各住一峰,“所居宫殿,有七重宝城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重诸宝铃,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四大天王既护卫着居住在山顶的帝释天神,又各护持一方天下。南方增长天王护持南赡部洲,东方持国天王护持东胜神洲,北方多闻天王护持北俱卢洲,西方广目天王护持西牛货洲。

民间常把“四大天王”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天王”是护法天神,“金刚”是侍从力士,在“佛国”里的地位大不相同。(www.xing528.com)

古印度人认为:“地”、“水”、“火”、“风”是构成世界的四种要素,合称“四大”(或“四界”),分别具有“坚”、“湿”、“暖”、“动”的属性,分别起到“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的作用。佛教沿用了这种说法,主张:不仅身外之物是“四大”构成的,而且人身也是“四大”合和的产物,正如《金光明最胜王经》中所说的:“地水火风共成身。”《圆觉经》中也说:“我今此身,四大和合。”并且十分具体地指出:“所谓发毛齿皮肉筋骨脑髓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印度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正是“四大要素”的象征。

天津市蓟县万松寺中的明代《重修李靖庵碑》。

明代以前,佛寺里“四大天王”的形象保留着比较多的印度风格:头戴花鬘冠,上身穿甲胄,下身著战裙,赤足,南方增长天王手握长矛,东方持国天王手持宝剑,北方多闻天王手托佛塔,西方广目天王手持双股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四大天王”就是这样的形象。自明代开始,“四大天王”的形象有了变化——南方增长天王身着青衣,手持宝剑,表示“风”(“锋”的谐音);东方持国天王身着白衣,手持琵琶,表示“调”(“音调”与“调和”中的“调”字是同一个字);北方多闻天王身着绿衣,手持珠伞,表示“雨”;西方广目天王身着红衣,手握长蛇,表示“顺”。显然,表示“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更容易被汉地人接受,佛教在民俗化方面又前进了一步。

“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多闻天王,地位特别重要。他不仅是护法天神,还是施财天神,因此又叫做“多宝天王”。杭州飞来峰的一块岩石上,有一个供奉多宝天王的神龛,脚踏狮子的多宝天王,右手执幢幡,左手握着一只口吐宝珠的鼠狼;神龛外面有一幅楹联:“秉教统领诸天大千世界,以宝普施众地不二法门。”敦煌石窟中也有多闻天王渡海之时散布金银财宝的壁画。

浙江省新昌大佛寺的石刻弥勒佛像,造于北朝晚期。

另外,北方多闻天王还被认为是军队的保护神。唐宋时代,兵营里、城楼上都有供奉多闻天王的天王堂、天王庙,甚至军旗上也有多闻天王的画像。长篇小说水浒传》中的林冲,发配到沧州以后,最初的工作就是看守天王堂。传说:唐玄宗天宝年间,西北边境有胡人进犯,形势危急。这时,都城长安上空突然出现了一个“金甲神人”。印度来华的密教僧人不空对唐玄宗说:这是北方多闻天王的二儿子,名叫“独健”;多闻天王已经赶往西北救助唐军。不久,果然传来了捷报。唐玄宗大喜,敕令建造天王堂,供奉多闻天王。南宋建炎年间,外敌入侵秀州,多闻天王在城西北现身,“大若数间屋”,敌人恐惧万分,匆匆离去。宋军感念多闻天王,在城西北隅建造了天王楼(2)

佛经里说,释迦牟尼将古佛的舍利塔交付给多闻天王持掌;因此,多闻天王又称“托塔天王”。神话故事中的“托塔李天王”,就是由以多闻天王为原型的。唐初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李靖,他精通兵法,著有《李卫公兵法》(3),在高祖朝与太宗朝的军事行动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功赫赫,受封为卫国公。据说,天津市蓟县的万松寺,旧称“李靖庵”,是李靖居住过的地方。后人认为直呼李靖的名字不够尊重,改称“卫公庵”,清代康熙年间才改称“万松寺”。现在,寺里还有李靖当年舞剑的平台,号称“李靖舞剑台”。人们将军队的保护神多闻天王与常胜将军李靖合二为一,创造出“托塔李天王”这个神话人物。

在佛寺里,“四大天王”一般安放在天王殿的两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