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场庄严、白马寺的起源和挑战

道场庄严、白马寺的起源和挑战

时间:2024-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地最早的佛教寺院前面已经说过了,印度佛教把僧人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叫“伽蓝”,是“僧院”、“僧园”的意思。这是汉地的第一所佛教寺院,汉地佛教的第一“祖庭”。以白马为佛教寺院的名字,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汉明帝对于这两位外来高僧的礼遇,引起了道教信徒的不满,竺法兰被迫与道士斗法,大获全胜。佛教初入中国时,白马寺是佛经译场。但是,佛教的过度发展引起了寺院经济与皇权利益的矛盾。

道场庄严、白马寺的起源和挑战

»汉地最早的佛教寺院

前面已经说过了,印度佛教把僧人居住与修行的地方叫“伽蓝”,是“僧院”、“僧园”的意思。那么,为什么汉地佛教不用“僧院”、“僧园”这两个现成的称呼,而把僧人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叫做“寺”呢?

白马寺前的石雕白马,高1.80米,作万里征程状,神态逼真,是白马寺的标志性艺术品

“寺”,本来是中国古代的官署名称。秦汉时代,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官员是“三公”——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三公”以下设“九卿”——太常、光禄、卫尉、太仆、廷尉、鸿胪、宗正、司农、少府。“三公”的官署叫做“府”,“九卿”的官署叫做“寺”。其中,“鸿胪寺”是掌管对外接待事务的机构,负责接待各郡国的进京官员、少数民族的进京使者等。

当年,蔡愔等人回到洛阳以后,汉明帝非常高兴,请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暂时住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里——鸿胪寺既然是接待宾客的地方,请外籍僧人在这里住几天当然是名正言顺的。不过,由于这里是官署,不宜久居。因此,汉明帝立即下令大兴土木,仿照鸿胪寺的规格、形制,在洛阳西雍门外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另建造了一处住所。新住所建成之后,汉明帝请两位高僧入住,从事译经工作。由于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是从西域请来的,迁居后仍待以宾客之礼,所以这个新住所仍被称之为“寺”。由于白马有“负经而来”的功德,所以新住所被命名为“白马寺”(6)。这是汉地的第一所佛教寺院,汉地佛教的第一“祖庭”。自此,“寺”(或“寺院”、“寺庙”)就成为汉地佛教对于僧人修行与居住场所的称呼了。

关于“白马寺”这一名目的由来,还有另外两种解释。《高僧传·摄摩腾》里说:西域某个国家曾发生过一次“法难”,国王大举灭佛,大批佛寺被毁破。一天夜间,“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声音非常凄切。国王得知了这个情况,心生顾虑,就停止了捣毁佛寺的行动。由于白马护寺有功,后来“诸寺立名,多取则焉”。《佛本行集经》、《普曜经》、《大善权因果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佛经里说:释迦牟尼做太子时,有一匹心爱的白马,名叫“犍陟”。太子曾骑着它游迦毗罗卫城的四个城门,在东门、南门、西门见到“老苦”、“病苦”、“死苦”的惨状,痛感人生无常,又在北门见到了神态安详、步履从容的沙门,开始萌发了出家之念。后来,太子终于骑着这匹白马“逾城出家”了。因此,佛教以“白马”表示出家、弘法。从释迦牟尼出生地——蓝毗尼出土的阿育王石柱,柱头就是面向四方站立的马。后世的印度佛教信徒,还曾依据佛经中的描述,在迦毗罗卫城的“东南隅”建造了一所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马乘空逾城处”。佛教供器“七宝”中的“马宝”,表示佛法传播广远。以白马为佛教寺院的名字,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

河北省蔚县太平寺大殿中的壁画《太子游四门》。

据说,白马寺建成以后,汉明帝经常“临幸”,向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请教。汉明帝对于这两位外来高僧的礼遇,引起了道教信徒的不满,竺法兰被迫与道士斗法,大获全胜。汉明帝非常高兴,敕令:每年的“上元之日”以及前后各一日(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通夜燃灯庆祝,表示佛法大放光明。这就是中国元宵节“放灯”习俗的由来,元宵节也因此被称为“灯节”。中国古代,京城中实行宵禁,负责京城治安的人手执铜棒巡夜,号称“执金吾”,管制很严。汉明帝敕令“放灯”以后,每年的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弛禁三天,成为高压之下的古代人难得的“狂欢节”。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唐宋时代。《大唐新语》中记载:每逢灯节,京城长安热闹非凡,“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车马骈阗,人不得顾。”

白马寺中的齐云塔,高24米,建于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

佛教初入中国时,白马寺是佛经译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入住不久,就翻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佛说四十二章经》(略称《四十二章经》)。这是撮取小乘群经要点而成的一部“佛经摘要”。迦叶摩腾去世后,竺法兰又独自在这里译出了《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经》、《十地断结经》等。今天,在白马寺山门内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林木森蔚的古墓,据说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的坟墓。寺院后部有一个青砖围砌的清凉台,高约8米,台壁上镶嵌着《四十二章经》的清代石刻本。清凉台的中心建筑是毗卢殿,周围环绕着配殿、僧房,布局整齐,自成院落。据说,这个殿堂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当年翻译佛经的地方,汉明帝也曾到这里乘凉、读书。直至魏晋时期,白马寺仍是重要的佛经译场。

北魏末年,战乱迭起,白马寺毁于兵火。隋唐时代,白马寺得到了恢复,尤其是武则天在位时,白马寺广修殿阁,空前繁荣,成为一所皇家寺院,武则天的亲信薛怀义担任了白马寺的住持和尚。但是中唐以后,白马寺又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汉传佛教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几次“法难”——由于佛教的过度发展,出家僧尼剧增,减少了国家控制的人口,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侵害了封建国家的利益。封建帝王为维护封建统治,实施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山东省出土的这尊佛像,造于北齐时代。

第一次法难,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行动。拓跋焘即位之初,本是信仰佛教的。他经常请一些高僧到宫廷里谈佛论法,每逢四月初八浴佛节时,还亲自登上城门楼观看庆祝活动。但是,佛教的过度发展引起了寺院经济与皇权利益的矛盾。在文化方面,佛儒之间、佛道之间的斗争都很激烈。拓跋氏进入中原以后,逐步接受了儒家思想为正统。由于儒家注意“华”、“夷”之分,拓跋氏便强调自己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入漠北的,与汉族人的祖先同出一支,对于来自西方的佛教则产生了排斥心理。同时,拓跋焘很赏识和信任学识渊博的司徒崔浩,而崔浩是信奉道教的。在崔浩的影响下,拓跋焘逐步弃佛奉道,并改年号为“太平真君”,甚至亲至道坛受符箓。在政治方面,一些僧人的不法行为,是导致这次“法难”的直接原因——太平真君六年(445),盖吴造反,关中骚乱,太武帝率兵讨伐,在长安的佛寺里发现了弓矢矛盾等兵器,怀疑僧人与盖吴通谋;随后,又在佛寺里查抄出酿酒具(当时禁止民间酿酒)与大量钱财,并发现了僧人与贵族女子私行淫乱的“屈室”。太武帝大怒,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毁长安佛像。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进一步诏令全国,大举毁破佛寺、焚烧佛经、坑杀沙门。在这次法难中,北魏的佛寺基本被焚毁,大批僧尼被坑杀。虽然有太子拓跋晃暗中庇护,不少沙门事先得到了消息,纷纷逃匿,并藏起了一部分佛教典籍与金银佛像,减少了损失,但是,佛教在汉地的发展毕竟遭受了沉重打击。

第二次法难,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灭佛行动。当时,有一个名叫卫元嵩的人,本是佛教沙门,还俗后上书周武帝:尧舜时代没有佛教,天下却十分安定,可见治理国家不需要佛教。周武帝赞同他的说法,多次召集百官与沙门、道士,辩释三教地位,强调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建德三年(574),周武帝诏令全国废止佛教,强迫沙门还俗。建德六年(574),北周灭北齐,周武帝又在北齐境内推行灭佛诏令。经过这次法难,北方的佛寺与佛像损失殆尽,致使“北地佛教,一时绝其声迹”。(www.xing528.com)

第三次法难,是唐武宗李炎的灭佛行动。由于“恶僧尼耗蠹天下”,唐武宗于会昌三年(845)敕令灭佛,共毁破佛寺44600所,被迫还俗的僧尼达260500人,大批铜制佛像以及钟、磬等法器也被熔铸为钱币了。

鉴于大批佛经在法难中被焚毁,隋僧静琬在北京周口店西南白带山上开凿石洞,在洞壁上刻写佛经,还在石板上面刻写佛经。静琬死后,他的几代弟子继续在这里主持刻经。这就是云居寺的由来。现在,云居寺有藏经洞9个、保存完好的石经14278块。这是云居寺全景。

第四次法难,是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的灭佛行动。周世宗在登基的第二年(955)春就诏令全国:严禁私自出家,废除未经朝廷许可的寺院。这次行动,致使3326所佛寺被毁弃,大批铜制佛像被熔铸为钱币,历代名僧的章疏文论散失殆尽,经论典籍也大多湮灭了。

这四次法难,就是佛教史上所说的“三武一宗灭佛”。

经过会昌法难、后周灭佛,再加上战乱频繁,兵火不息,白马寺原有的建筑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曾下令修复白马寺;元世祖忽必烈更是指派女真人龙川和尚大规模整修白马寺;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修复白马寺之举;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由掌印太监黄锦发起并主持了重修白马寺的工程,奠定了白马寺今天的规模与格局。清代康熙年间与民国时期,白马寺的住持和尚也对寺院进行过整修。今天人们看到的,多是明清时代的建筑。现在,白马寺是一个长方形的院落,南北长约239米,东西宽约135米,建筑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凉台、毗卢殿等建筑,屋舍共一百余间。

除了白马寺,陕西省华县终南山东部小夫峪口的宁山寺、凤凰山下的永庆禅院,也都是汉明帝刘庄敕令建造的佛寺。据说光武帝刘秀曾被王莽禁锢,逃脱之后在终南山东部的小夫峪口藏身休息,最后逃到凤凰山上,十分庆幸地躲过了追兵,终于化险为夷。汉明帝刘庄是刘秀的儿子,他十分感念小夫峪口与凤凰山庇护父亲形迹的恩德,继承皇位之后命王丞相在终南山东部建造了一所佛寺,号称“潜龙寺”。寺院建成以后,王丞相奉旨与夫人一起在这所佛寺的下院——宁山寺出了家。现在,当地人称宁山寺为“王相府”,附近的长寿坡村东,曾有王丞相的墓葬与石塔,据说一直保存到1949年以后。另外,汉明帝还敕令在凤凰山下建造了一所佛寺,命名为“永庆禅院”。寺院建成以后,汉明帝曾率大臣们来到这里敬香礼佛。现在,永庆禅院内不仅有汉砖、汉瓦,还有一棵汉代建寺时种植的古老的龙龟树,号称“万年青”。寺院中还存有明清时代的石碑。其中,明代宣德八年(1433)的《凤居山永庆禅院碑记》,记载了寺院“始于汉室,隆唐世”的沿革史,保存完好,十分珍贵。

相传陕西省乾县的清凉山上也曾有一个始建于东汉时代的佛寺,僧众千余,规模相当大,但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一场火灾,仅剩下一尊铁佛。人们将铁佛搬到山脚,修建了一个“铁佛寺”,香火很盛。

白马寺与宁山寺、永庆禅院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原建筑早已毁弃,今天能够看到的都是后世的建筑。汉地现存的最早的佛寺建筑遗址,应该是五台山南禅寺的大殿。这个大殿建造在方整的平台上,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距今已经有一千二百余年了。由于地处偏僻,得免于灭佛之难与兵火之灾。南禅寺规模很小,是五台山最小的佛寺。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十分宽敞,里面有一个高大的佛坛,佛坛上供奉着17尊彩塑:正中是释迦牟尼佛,左右是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着大象的普贤菩萨,两旁是佛弟子与天王。这组彩塑,佛陀安详慈悲,菩萨端庄优美,弟子虔诚恭谨,天王威武雄健,未经后代改动,是唐代的原作,十分珍贵。

陕西省乾县铁佛寺中的铁佛殿,是1995年新建造的佛殿。

中国南方最早的佛寺叫做建初寺,据说它是三国时代的吴主孙权于赤乌十年(247)为康居国来华僧人康僧会建造的。

康僧会(?—280),康居国(在今天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人,世居天竺,随经商的父亲移居交趾国(包括今天两广的大部分以及越南的北部、中部),少年时代因父母双亡而出家。孙吴赤乌十年,康僧会来到孙吴都城建业,翻译出了《六度集经》、《小品般若经》、《杂譬喻经》等佛教经典7部20卷,并为《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等做了注释。在佛教初入的情况下,康僧会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与“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解释佛教教义,取得了成功。吴主孙权本来不信佛教,经过康僧会的宣传,在建业(今天的南京市)建造了江南的第一所佛教寺院——建初寺,江南佛教由此而兴。孙权的后人孙皓原来也不信佛教,甚至曾经下令毁弃建初寺,经过康僧会的讲说、劝解,初兴的江南佛教才免遭厄运。

康僧会。

建初寺在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西晋时代,西域来华僧人帛尸梨密多罗在这里译出了《大灌顶经》、《大孔雀王神咒经》、《孔雀王杂神咒》等密教经典,是密教进入中国之始。南朝高僧僧祐的《出三藏集记》——著名的佛教经录,也是在建初寺里完成的。可惜这所佛寺早已毁弃,不复存在了。

上海市南郊的龙华寺,传说也是始建于孙吴赤乌年间的古寺。不过,宋元时代的地方志中,却说它是北宋初年吴越王建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