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訇:波斯语的音译,又译为阿洪、阿衡,意为私塾教师。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为执掌某个清真寺全面教务的人,后者指没有被正式聘为主持清真寺工作,或者在某一清真寺赋闲的人。另外,还有二学阿訇,也叫二阿訇,这是在较大的清真寺中,除了开学阿訇外,专门负责宰牲和经堂小学教育的人。
白拉提: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为白拉特,原意是“清白无辜”“赦免无罪”。相传,穆罕默德在公元620年8月15日夜晚,独自前往麦地那的白格尔墓地作祈求,事后对圣门弟子说,这一夜,真主降临到距离世间最近的天体,并晓谕凡穆斯林在这一夜诚意悔罪、祈福,都可以得到主的赦免和允准。又说,这一夜是天使更换记录每个人善恶行为的文卷并祈求真主赦免的夜晚,是忏悔之夜。回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教历的每年的8月的前半个月,要请阿訇和满拉到家中念讨白,主动多做礼拜,以求得真主赦免自己全年的罪过,俗称“转白拉提”,这一个月叫白拉提月,伊斯兰教历的8月15夜是叫白拉提夜,或赦免之夜,苏非主义门宦中穆斯林叫此夜为“念夜”。
板达:波斯语的音译,意思是仆人、奴仆。比如穆斯林会说:“我是真主的板达。”
邦布达:波斯语的音译,意为晨礼。伊斯兰教每日五时礼拜的第一次礼拜的名称,即天晓后,日出前的礼拜。邦布达共四拜,两拜圣行拜,两拜主命拜。
邦克:波斯语的音译,意为召唤、提醒,即唤礼。穆斯林每日五时礼拜前都必须念邦克,以召唤人们礼拜。其内容以赞词和唤礼词为主,意为:真主至大!真主至大!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快来礼拜吧,快来走获救的道路!
北庄门宦: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虎夫耶支系之一,因该门宦创始人马葆真为甘肃东乡北庄,故名。其主要教义和礼仪是:《古兰经》和圣训是信仰的基础。教乘和道乘并重,以教乘为基础,天命、圣训、副功并举,以天命为基础,也要经常探望拱北。每逢圣纪和历代老人家生辰忌日时,要宰牲聚众干尔麦里,念《古兰经》《卯路提》和《凡旦亥耶》等经。教生殁后,多以钱转费提耶,也有转经的。教生必须为亡人念殁后的“搭救”,先念经后待客。北庄传教老人家必须具有哈吉身份和新疆莎车道堂的传教凭证。据1990年统计,临潭县内遵从北庄门宦的共有15座清真寺,1400户,教生7000多人。
闭斋:在中国回族穆斯林中,又叫封斋或把斋,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意译,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一。伊斯兰教法规定,凡穆斯林男12岁起,女9岁起,必须在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封斋一个月,即每天于东方发白前进食,日落后开斋,白天禁止饮食。斋月里要保持身心洁净并戒除房事,不许有任何违反教法的行为,否则被视为破斋或坏斋。一旦出现这种情形,就必须按照教法来进行罚赎,不过,凡是患病者、老弱体虚者、神志不清者、在外旅行者、孕妇、产妇、哺乳期和经期中妇女,可以不封斋。对此,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进行补斋或者施舍来代替。封斋一个月后,即是开斋节。在中国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中,因为门宦教派对经典和教法理解和执行不同,在封斋、开斋时间是存在一定差异。在西北回族社会中,开斋节被称为小尔德节,尔德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图尔”的音译,意为开斋节。其中菲图尔即是开斋的意思。
大尔德:即古尔邦节。古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献牲;尔德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艾祖哈”的音译,意思是献牲节,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三大节日之一,又叫忠孝节。根据伊斯兰教法,教历每年的12月上旬,符合条件的穆斯林都要前往麦加朝觐,并举行宰牲仪式和庆典活动。
道乘:阿拉伯语“妥勒盖提”的意译,亦称为中程或中道。即在礼乘基础上,寻道者在导师指引下,由外在身体力行转入内心精神修炼。通过七种障碍(忏悔、禁欲、断念、守贫、坚忍、信心和满足),从意念中弃绝尘世,清心寡欲,静虑参悟,净化心灵,使内心纯洁无染,去认识和接近主,以达到穷理、明心、显性。
叨热:阿拉伯语音译,原意是一回、一曲、周期,后引申为念调、旋律。中国回族穆斯林念经时,不同词句有不同音调。
道堂: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各个门宦传教基地。道堂一般多设在教区或有拱北的地方,是各门宦导师培育门徒、发放口唤、过尔麦里、办苏非功修的场所。道堂内一般都有管理人员,有的还配有阿訇、管理委员会、会计、保管、勤杂人员等。
道统:在中国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中还被称为道谱,道谱是阿拉伯语意译,原意是家谱、谱系。它是西北苏非派各门宦记载本门宦各辈导师名字及传教活动的谱系。有的将谱系一直追溯到穆圣,有的只追溯到本门宦第一代导师——道祖。
道祖:中国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穆斯林中对其第一代导师的称谓。因为历史上苏非派实行师徒相授的宗教传承制度,故道祖具有精神领袖的地位,备受尊敬。
迪克尔: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纪念、赞颂,也被译为齐克尔、即克尔、则克勒。其赞词包括清真言、作证词、台斯必哈等。赞念方式有心中默念、小声低念或大声高念等。这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哲赫忍耶等门宦以及新疆依禅派一种功修干办的宗教功课。
丁门门宦:是产生于临潭县的一个虎夫耶支系,以创建人丁祥的姓取名。该门宦强调完美的教乘功干与个人持之以恒的道乘修持相结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真乘境界。丁门给亡人转费提耶时,转经不转钱,干尔麦里时,主张低念“齐克尔”。截至1990年,教生约有万余人。
杜哇: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祈求,祈祷。杜哇是穆斯林接近主、用心灵与主沟通的方式,包括向主祈福、请求饶恕等。一般做杜哇时,将两手手掌捧起,两手分开迎面,口念祈祷词,念完后,将两手从额头抹到下巴,表示接受了真主的赐予。做杜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个人独自做;一是由阿訇或者满拉念颂,其他人只念“阿米乃”,这都称为“接杜哇”。另外,回族民间还存在一种可以治病和辟邪的杜哇。它是由阿訇将祈祷词写在碗内让病人喝下,以此治病,叫写杜哇。有时对着糖、茶吹念一番,再给病人喝下,叫吹杜哇。有时请阿訇把祈祷词写在红纸上、贴在房内、置于病人的胸前或者腋下,教辟邪杜哇。西北回族谚语曰:杜哇念在心上,平安在你身上。
顿亚:阿拉伯语的音译,译为今世、尘世,用来指现世。
多斯达尼:波斯语的音译,原意是朋友、知己,是中国回族穆斯林之间的亲切称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兄弟”“教亲”“教友”通用。使用这种称谓,表示亲切、友爱之情。
尔兰玛依:阿拉伯语的音译,是阿拉伯语“尔林”的复数。尔林也是音译,意为知识、科学。在回族穆斯林中,它被引申为专指具有伊斯兰教学问的人。尔兰玛依是尊称,意为学者们,一般用来称呼具有尔林的穆斯林学者和宗教人士。
尔麦里: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善行”“善事”“善举”,引申为伊斯兰教功修和符合伊斯兰教教义的善事。包括一切有利于社会群体的慈善事业和行为。在西北门宦制度形成后,又引申为一种特殊的功修形式,在尔麦里中,穆斯林们用特定的音调念诵《古兰经》,赞美至圣穆罕默德,并围桌跪圈,为亡人祈求平安。这种仪式性活动叫“干尔麦里”。一般逢宗教节日、先知的生辰和纪念日、苏非门宦导师及家庭中亡人的忌日、或给活人祈求平安等,都要干尔麦里。场合可以在清真寺、道堂、拱北或穆斯林家庭中。
副功:又叫副功拜,是阿拉伯语意译,原意是志愿,指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主命拜之外自愿举行的功课。如深夜礼拜、开斋节、宰牲节会礼的后四拜和赞功拜。副功拜一般是单独进行。
拱北: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圆屋顶。西北回族穆斯林借用来专指圆形拱顶,或者苏非导师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建筑物。拱北是苏非派穆斯林经常拜谒、瞻仰之地。在新疆被称为麻扎。它是圣徒崇拜的体现。
古那尼:阿拉伯语的音译,即古兰经。此为当地习惯性音译。
归真:回族穆斯林对死亡的一种称呼。意指死亡乃是回归真主,返本归真,也叫归主。回族社会中,一般忌讳说“死”字。因此,往往用归真、无常、冒提了(冒提是阿拉伯语的的音译,意为死亡)、口唤了等来代替。
跪经:西北回族穆斯林的一种宗教礼仪,当阿訇诵读《古兰经》和赞圣时,人们都跪着倾听,诵经完毕,一起接杜哇。
哈迪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圣训。
哈吉: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朝觐者。回族社会中对于到过麦加朝觐之人的尊称。在日常生活中,哈吉身份具有一种神圣性和模范性的荣誉。
海地耶: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礼物、赠品,后引申为以主的名义自愿捐赠的礼品,常指钱物。在西北回族社会中,将送礼均称为海地耶。
海乙寺:海乙意为区域,在中国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中,海乙寺被视为中心寺。海乙寺教坊制度是一种区域性的管理制度。中心寺为海乙寺,其他小寺为稍麻寺。海乙寺一般对稍麻寺行管理和领导之责。
汉克塔布:回族穆斯林经堂语的词汇。它由阿拉伯语和汉语组合而成的。“克塔布”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书籍、读物,多指伊斯兰教经典,冠以“汉”字,是指用汉语表述伊斯兰教内容的书籍。如刘智的译著,还有马坚的著作等。
华寺门宦: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虎夫耶支系之一,其教义和礼仪是:《古兰经》和圣训是信仰的基础,同时主张“闹中求静”,低声反复念“齐克尔”。一生从事宣教的“筛海”和“穆勒什德”要“教”(五桩天命)、“道”(静修)并重,在“常道”基础上,要进一步功修“中道”“至道”。一般“穆勒提”干好天命五功的同时,还要注重各种副功,并经常探望拱北。每逢圣纪和历代教长生辰忌日,要宰牲干“尔麦里”,除了念《古兰经》外,还要念《卯路提》《冥沙勒》经赞主赞圣。教生殁后,用《古兰经》转“费提耶”。忌日时,请阿訇念经“搭救”,先念经,再接待客人。至1990年,临潭的华寺门宦所属,以旧城下寺为主,另有卓洛、拉直等清真寺,教徒有900多户,4500多人。
教乘:又叫礼乘、常道,是阿拉伯语“舍勒尔提”的意译,是伊斯兰教苏非修行的初步阶段。一般主要是通过履行五项主命(念、礼、斋、课、朝)来认识和接近真主,凡到了此境界的人,可以涉世。教乘、道乘、真乘合称为三乘。
教门:有两种含义,广义上是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泛称,也可以说是对自己信仰的泛称,有时是和“汉教”相对。狭义上,是指在西北苏非派穆斯林中对自己所遵循教派的专称。
教下:中国伊斯兰教穆斯林在导师和筛海面前的谦称,又称教生。
经堂语:最初是回族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使用的语言。明中叶以后,回族穆斯林学者兴办清真寺内的经堂教育时,在授课中,由于采用统一的阿拉伯文、波斯文教材时,还得用汉语来讲课。于是在语言相互阐释时,就形成了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掺杂并用的语言。后来这种语言中很多词汇又从经堂中渗入到回族的日常生活中。(www.xing528.com)
卡比:波斯语的音译,也译为卡比亚、卡宾等,意为聘金、彩礼等,即新郎按婚前约定给新娘的礼品。
开经:指西北回族穆斯林干尔麦里中的第一道仪式,在尔麦里之前,请阿訇诵读《古兰经》,然后参加者一起分头诵读,一直到30卷全部念完,结尾时轮流反复念古兰经的105~114章、开端章和第二章的前五节,此为圆经或完经。其后,仪式按部就班进行。
克拉麦提: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奇迹,特指苏非派导师近主修炼所产生的奇迹和超常感应。伊斯兰教苏非派穆斯林普遍重视克拉麦提。具有克拉麦提的人,一般都是品级较高的苏非。
克立买: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言语。而西北回族中所说的克利买,多指清真言和作证词。将其称为“两个克立买”。
口道:回族饮食用语,意为吃、享用。如请客吃饭,一般不说:“请吃。”而是说:“请口道。”
口唤:回族穆斯林经堂语词。其含义大致如下:第一,准许,指做某事要得到某人允许;第二,命令,一般指得到门宦老人家的命令,西北回族苏非派门宦教生向筛海请求允许时,称为讨口唤,同时,将老人家的允诺和命令,称为给口唤;第三,将“去世”称为“口唤了”。意为去世是真主的口唤到了;第四,在亡人临终前,请求原谅。
老人家:西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导师和学者的尊称。但在苏非派门宦中,常常将门宦传承世袭主持人称为老人家。
埋体: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遗体、亡人,引申为尸体。送葬一般称为送埋体。
满拉:波斯语的音译,意为通晓宗教知识的人,宗教教师、学者、传教士、法官等。在西北回族穆斯林中,普遍用来指称在清真寺中经堂教育中学习宗教知识的学员。
门宦:门宦一词始自清代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一文。对其具体所指,国内有几种认识:第一,门宦不是教派,是一种以世袭罔替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制度,而有的学者认为是教派;第二,它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教长(伊玛目)与教生所属的,宗教上相互有一定联系,经济上相对各自独立的宗教集团,也可看做以清真寺为单位的宗教单元;第三,门宦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修道派,是苏非主义在中国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托钵僧”一词转译过来的,该词原意是“门”,具有“寻求门户”的意思。目前,一般用来指中国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形成的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组织,也被视为是回族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各学派所属支派的通称。其特点是:教长崇拜;为门宦创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员修建道堂、拱北;有严密而系统的道统传承制;重视道乘修持。伊斯兰教苏非主义各派传入中国后,产生了许多门宦,较大的如哲赫忍耶、虎夫耶、嘎的忍耶、库布忍耶。
乜贴: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心愿、心意、愿望,经堂语中为“举意”。指虔心尽意为主举意。回族穆斯林所称的乜贴,多指自愿真诚地以钱财或物的形式举办的公益事业,或向他人施舍的一种意愿。另外,请阿訇到家中念经纪念亡人或祈求平安,也叫“过乜贴”。在履行宗教功课或纪念亡人,向他人施舍之前,都要默念举意词,叫“举乜贴”。
穆夫提门宦: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虎夫耶支系之一,其教义和仪礼是,天经和圣训是信仰和传教依据,教乘和道乘并重。教长传承实行长子继承制。教长继承教权时,须先静坐7天至40天,然后宰牲念经,举行隆重仪式。逢历代教长忌日时,要宰牲念经。所属清真寺阿訇由教长直接委派,重视向教长讨都哇、取口唤。每年聚会1次念《古兰经》,赞主赞圣,称为念会,亦称临洮会。
穆热师德: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导师、引路人、引领者,是伊斯兰教苏非派教职的称谓,是信徒对其导师的尊称。他们经过导师密传,掌握了苏非学理修行礼仪,并领受传教凭证,然后,负责接受和指导新参加教团的信徒,或向信徒授受修行礼仪。
穆瑞德: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弟子、学生。在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中,用来专指追随导师学道者,也叫寻道者。
热依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首领、主席。中国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领袖委派到一个地方,负责某一地区宗教事务的人。他负责指导若干清真寺、教坊和阿訇。
筛海: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领袖、导师、长老,也译为谢赫、沙赫。回族社会中,对宗教上有很深造诣和声望的导师和长者,尊称其为筛海。
束海达依:阿拉伯语的音译,译为殉教者们、烈士们。指为主道而献身的人们,是舍西德的复数形式。舍西德也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殉教者”“烈士”,伊斯兰教把因捍卫主道而献出生命的人,称为舍西德。回族谚语曰:“舍西德的血衣是圣洁的。”
索勒: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章,指《古兰经》的章。回族穆斯林一般将阿訇请到家中念经,纪念亡人或祈求平安,叫念索勒。回族生活中经常选用的《古兰经》中十八段,被称为十八索勒。
太斯毕哈: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赞颂。在西北回族穆斯林中,有两种指称:一是赞念时使用的赞珠,但忌讳称其为念珠,而称其为太斯必哈豆豆子。赞珠多为圆形,也有锥形或菱形的。一般为33颗或99颗珠子为一串。念赞词时,用右手拇指和二拇指推搓着数。以33颗为例,因为礼拜时的赞词分为三节,每节必须念33遍。二是指赞词。如:我们大家一起念太斯必哈。
温麦提: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人民、民族、信众。也译为乌麦提、乌玛。历史上,伊斯兰教建立之初,穆圣及其圣门弟子以麦地那为中心建立的穆斯林公社,被称为温麦提。
卧尔兹: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劝导、教诲,也译为瓦尔兹,是伊斯兰教宣教的方式。一般在主麻日、大小尔德节、满拉毕业仪式、阿訇开学仪式、丧礼、婚礼、苏非派导师的纪念、清真寺竣工等场合中,阿訇依据《古兰经》、圣训或其他经典,结合社会生活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对教生进行劝诫和教化,叫讲卧尔兹。
卧里:阿拉伯语的音译,译为圣徒、保护人、老爷,也译为瓦里、沃里。西北回族穆斯林中,将德高望重的苏非派修行者称为卧里。
乌术勒:阿拉伯语的音译,指伊斯兰教天课中的什一税,即从穆斯林占有的农产品中缴纳10%的课税。其主要用来施舍救济贫民,或用做清真寺各项寺务的开支。
伊玛目:阿拉伯语的音译,译为教长、表率。回族穆斯林社会中用来指称清真寺内领拜的阿訇。
伊斯俩目:阿拉伯语的音译,即伊斯兰教。
伊赫瓦尼:伊赫瓦尼是阿拉伯语“兄弟”的音译,是清末民初兴起的回族伊斯兰教派。其教义和仪礼是,凭《古兰经》和圣训立教,革除陋习,反对异端。在功修方面主张依次遵行天命,当然,圣训和力所能及的副功。反对宗教人员利用念经获取报酬,让教生备饭,反对在念经的时候点香,反对由阿訇给教生念讨白赎罪,而应该由自己祈祷赎罪。人殁后,用钱来转费提耶,反对给亡人念7天、40天、百日、周年忌日等,主张在主麻日做祈祷,追悼亡人。限制妇女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组织形式最初实行互不隶属的教坊制,后来改为海乙寺制,由海乙寺管辖小寺。截至1990年,临潭县旧城、卓洛、长川、太平寨、新城南门河、丁家庄、敏家咀、沙巴、塔那、马牌、扎乍、甘尼小寺等13座伊赫瓦尼清真寺。
依札孜:阿拉伯语的音译,译为凭据、凭证。在西北回族穆斯林中,多用来指苏非派传教的依据。
引沙尼: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人或人类。
则克勒:即清真言。阿拉伯语的音译是“俩依俩海,因兰拉乎,穆罕默德,然苏伦拉黑!”意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站者那则:者那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殡礼。按照伊斯兰教教法规定,一个穆斯林去世后,众人要为其站者那则。仪式一般在清真寺院子内或外举行,先将亡人埋体头北脚南面西端放,阿訇靠近埋体站立,其他参加者随后排班站立,做殡礼后,为亡人接杜哇,说色俩目。在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中,站者那则中有脱鞋和不脱鞋的区别,也有转经和转钱的区别。
哲赫忍耶:阿拉伯语的音译,又译为“哲赫林耶”。原意是“公开的”“响亮的”“明扬的”,是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教派之一。因该派在诵念即克尔等经文时主张要高声、响亮,因此而得名,故又称做高念派。教义和仪礼主要是,在教法上遵循哈乃斐学派,以高念齐克尔为主要特征。教法上,常道、中道、至道并举,严格遵守天经、圣训。每逢圣纪和历代传教道祖、太爷忌日,要宰牲干大尔麦里,聚众念经高赞主圣。必须经常探望拱北。教生殁后,也要定期念经搭救亡人。
哲麻提: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集体,也译为教坊、寺坊。一般指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但因门宦并立,一般属于同一门宦的人被视为属于同一哲麻提的人。
真乘:阿拉伯语“哈给盖提”的意译,亦称理乘或至道,是伊斯兰教苏非派修炼的最高境界。修道者通过明心尽性等修炼过程,达到浑然无我、心不纳物、唯独真主,克己完真见性,最后达到对真理、真知的认识,即实现使个人灵魂与真主精神之光交融合一之境界。凡达到此境界的人足以超凡入圣、通微达隐、点化群迷、度人归真。
主麻: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聚礼。穆斯林的主麻日一般是在星期五,这一天的晌礼(撇申,一天中第二次礼拜)为主麻拜,这一天的施舍叫主麻乜贴。
转费提耶:费提耶是阿拉伯语的音译,也译为费达,译为罚赎,赎身。回族穆斯林用来专门指消除罪过。费提耶一般是对亡人而言,因生前未能行斋戒、朝觐等功课,而采取的一种罚赎方式,即期望以《古兰经》或者钱财、实物为亡人赎罪,请求真主的饶恕。转费提耶是回族丧葬习俗中的替亡人赎罪的仪式,一般在站者那则之前进行。阿訇领着众人按顺时针轮番传递《古兰经》或钱物。在西北回族穆斯林中存在着用《古兰经》或者钱的差异。如果只是用《古兰经》,那就叫转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