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视角的优化调整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视角的优化调整

时间:2024-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天津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表明天津三次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结构不断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般规律相吻合。天津产业能耗不断下降,既是某种程度结构调整的反映,也是产业结构呈现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的趋势。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视角的优化调整

第三节 天津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天津产业结构的现状

(一)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所取得的成就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人均GDP 978~11900美元为中等收入经济体,超过1.19万美元为高收入发达地区。2012年,天津市生产总值(GDP)完成12885.1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000美元。这表明,随着经济迅速的发展,天津已经进入高收入发达地区的行列。在天津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1.5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6663.68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049.96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为1.3∶51.7∶47.0。各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的不断优化,直接推动了天津经济的发展。“十五”以来,天津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了关系天津竞争优势的八大优势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有效地促进了天津的经济增长。

表5-1 “十一五”以来天津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根据2006—201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表5-2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与增长率

根据2006—201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1.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990—2012年天津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由8.8∶57.7∶33.5演进为1.3∶51.7∶47.0,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表明天津三次产业比例更加趋于合理,结构不断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般规律相吻合。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天津工业总产值为24017.18亿元,增长14.8%。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6122.92亿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3250.54亿元,增长14.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为4507.54亿元,增长29.3%;重工业总产值为18743.00亿元,增长11.9%。这不仅表明天津产业“量”的扩大,从结构上看,也表明天津产业“质”的提升。

3.产业水平不断提高

在天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优势产业主要的支撑作用显现。2011年,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和国防八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1085.08亿元,增长14.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90.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951.65亿元,增长14.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9.9%。高端项目发展迅速,产业水平提高且产业带动效应明显。另外,在部分重点行业形成了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天津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标志着天津的产业优势逐步确立。

4.产业能耗不断下降

天津万元GDP能耗从1990年的3.56吨标准煤下降至2011年的0.708吨标准煤。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黑色冶金电力热力、化学原料及制品、石油加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非金属矿物制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6%、9.3%、17.5%、20.9%、9.4%和15.0%,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天津产业能耗不断下降,既是某种程度结构调整的反映,也是产业结构呈现集约化和高端化发展的趋势。

5.传统产业不断获得技术改造提升

传统的产业未必是落后的,可能是高新技术未能在传统产业中得到有效的应用,使得传统产业出现衰退的态势。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不仅会发生逆向回归,而且可能成为优势产业。“十一五”时期天津加快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近5年累计投入3285亿元,先后实施了2800多个技术改造项目,使天津传统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继续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十二五”伊始,天津提出“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的战略举措,特别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是增强天津经济活力、转变发展方式、落实惠民政策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调整以抓大项目为重要抓手,并以此增强经济竞争实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二)目前天津产业结构存在的不足

1.产业升级相对滞后

虽然2011年天津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了46.1%,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在2010年和2011年,第三产业增长分别为14.2%和14.6%,低于2009年的15.1%,说明第三产业增长尚不稳定,其比重存在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增长的不稳定及比重偏低,不利于弥合产业差距。

2.产业内各部门发展不相协调

2012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3250.54亿元,增长14.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4507.54亿元,增长29.3%,重工业总产值18743.00亿元,增长11.9%。轻、重工业比达1∶4.16,二者发展极不均衡,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

3.产业链条层次不尽合理

天津的制造业重心虽然已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在产业链条层次上,仍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环节,而不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同时在生产环节上,也处于下游生产,而不是上游生产,控制力较弱。天津仍处于垂直分工体系中的低端,距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4.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尽管天津自身及周边地区有着众多的高校及科研单位,人力资源丰富,却并未形成较好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大量科技力量仍游离于企业和市场之外,很多优秀的科研成果未能及时地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另外企业自身的创新动力和能力相对不足,企业创新活动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这些都弱化了天津区域创新体系应发挥的能力,不利于天津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天津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条件

(一)背景分析(www.xing528.com)

1.国家经济结构周期性调整

我国已进入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面临新的周期性调整压力,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同时,我国产业发展也具备了加快结构调整的物质基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综合发展,我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已经释放。在国家经济结构周期性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天津产业结构调整与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相吻合,必然能够获得政策上、资源上、能量上的支持,使天津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获得有利的、成熟的条件。

2.“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区域经济振兴问题,而且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趋势性问题。环渤海地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具有制高点作用的“域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看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积极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有利于天津作为“双核多极”中的一“核”,主动先发,集聚资源,实现定位。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天津产业结构调整既要融于环渤海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又要在起点上高起、内容上先进、实施步骤上领先;又要利用紧邻北京的有利位置,加强与北京的经济协作,实现与北京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天津的比较优势。

3.第三次重大调整

90年代末,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现象愈发突出,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促使中央开始启动第三次重大调整。由于天津不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而且经过长期努力积累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从1994年至2011年,天津经济增速连续1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自主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明显增强。天津经济发展不仅能够带动环渤海的经济振兴,而且可以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南北失衡的趋势。2005年10月,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为标志,中央政府在明确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同时,还赋予了天津城市全新定位: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要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尤其是国务院【20文件】确立的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决定,这些无疑在政策上给予天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赶超以巨大能量。目前,天津承担着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光荣使命,肩负着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成为排头兵、走在全国前列的历史重任。第三次重大调整给天津提供了最重要的机遇。

(二)条件分析

1.从人均GDP指标分析,天津已经进入高收入经济阶段

“十一五”期间,天津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0美元接近入高收入经济阶段。2011年天津人均GDP突破12000美元,标志着天津整体进入高收入经济阶段。不同的经济阶段必然由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应,对于天津,以往的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才能对应高收入经济阶段,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从三次产业结构分析,天津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

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主要表现是在第一、二产业获得较高水平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2009年天津的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54.8∶43.5,2010年为1.6∶53.1∶45.3,2011年为1.4∶52.5∶46.1,2012年为1.3∶51.7∶47.0。根据钱纳里的理论,产业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因此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天津,其产业结构调整具有充分条件

3.从就业人口分布结构变化分析,天津已经形成了各产业部门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根据佩蒂-克拉克定理,经济发展中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随着天津经济的发展,天津的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吻合佩蒂-克拉克定理。2005年天津实现了第三产业就业的规模和比重均超过第二产业的转变,从天津2007年就业人口产业分布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占12.5%;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占42.6%;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占44.9%,这说明第三产业“报酬递增”,而且在第三产业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重为26.7%,远高于第一产业的0.2%和第二产业的11.8%,体现出高素质人口向第三产业聚集的趋势。天津就业人口分布结构的变化所体现的是各产业部门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产业结构调整的条件日渐成熟。

4.从产业内部结构分析,天津的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1989年天津重工业超过轻工业,1993年重工业比重超过了60%,2006年超过80%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大体维持在82.5%左右,与霍夫曼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相吻合。目前,天津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深加工化、集约化和高端化等趋势,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发展强劲,规模扩张迅速。由于工业在天津仍然具有较高的比较收益,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工业在较大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同步进行。

三、天津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区域经济快速、协调、稳定发展的保证,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区域的产业结构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以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科研力量同政府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有机结合的体系,是将技术创新能力转化成竞争优势的传导机制。技术创新体系最终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要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将我市建设成为科技资源的聚集地、高新技术的原创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领航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示范区和创新创业的先导区。进一步加大投入,实施新的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聚集国内外科技资源,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以支撑我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技术创新体系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加快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成长,建立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开发,加强世界前沿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做好技术储备,加快创新集群向产业集群转变,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二)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以优势产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是国际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成功经验的归纳。因此,我市要做优做强八大优势产业,按照“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天津市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纺、国防科技八大优势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3万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将保持在92%以上。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重点通过加快产业、产品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建成一批具有影响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成、集群、集约发展,使其成为带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支撑力量。

(三)以好项目和大项目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好项目、大项目的引进是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源头。我市要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高端增量带动存量优化,促进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在“十二五”期间,天津经济发展仍需依靠一大批高水平的好项目、大项目拉动,与此同时要将追求经济效益、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增长质量放在重要地位,追求一种高效益、高质量基础上的高速度和大规模,实现高速度与高质量的有机统一。另外,引进高水平的大项目、好项目,要重点引进龙头项目、价值链中的高端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项目、与提升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紧密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中心等项目。把项目引进与企业协作配套、产业内部整合有机结合起来,高度重视项目的流程管理和效益的快速发挥。好项目、大项目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源头。

(四)以构建高端制造业高地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高端制造业高地是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工业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强有力的支撑和载体。要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装备制造业为核心、优势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在优势产业中培育支柱产业。天津制造业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节能降耗水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筑绿色、循环、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天津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五)以“两化”融合与“两业”互动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两化”融合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两业”互动就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基础性保障。“十二五”期间天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重点是:加强两化融合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加快推广两化融合新技术;建立两化融合服务体系;积极促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数字天津”;启动物联网示范工程。“两化“融合要围绕我市优势产业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企业供应链优化等,加快推进。同时,要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其中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是关键。我市要重点发展信息与软件服务、行业应用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企业管理软件服务、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服务(包括都市配送型物流、产业基地型物流、行业分拨型物流、港口物流等)、企业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工业会展服务等。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催化”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

(六)着力优化要素配置和产业空间布局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经济总量扩张和资源能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着力优化要素配置,优化要素配置的目的在于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提高企业利用资源的能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要素生产率,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我市经济发展需要处理好产业发展与产业空间的关系,需要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目的在于促进我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引导产业合理有序转移,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空间结构。优化要素配置和产业空间布局将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供能量上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