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运动的要素流动与组合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运动的要素流动与组合

时间:2024-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区域经济运动的要素流动与组合一、要素分类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土地产生于自然而非经济体系之中,所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的基础要素。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深度的变化,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显加强的客观趋势。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与土地、劳动等其他要素协同投入于生产,具有创造出更多产出的能力,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津经济发展:区域经济运动的要素流动与组合

第一节 区域经济运动的要素流动与组合

一、要素分类

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经济活动中的要素一般指生产要素,因为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生产要素是进行生产所投入资源的总称,一方面生产要素包含了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经济与社会资源,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因素或条件;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也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18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土地、劳动、资本三要素一体说。此后,一些经济学者又提出在上述三要素之外,还应加入企业家才能、技术、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因而也就不断会有新的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总的来说,要素可以分为基本要素,初、高级要素以及关键要素三大类。

(一)基本要素

1.土地

土地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本身、水源、矿藏等等。土地产生于自然而非经济体系之中,所以土地是生产要素中的基础要素。土地对于财富生产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土地作为要素是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依赖和利用的资源。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土地是不可流动的,土地是最难以增加的,其稀缺性比其他生产要素更显著。特别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深度的变化,土地的稀缺性具有明显加强的客观趋势。土地供给一般没有弹性,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固定不变的,不会随着土地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但土地供给不变是相对的,因为通过改造沙漠、填海造陆是可以创造“土地”的,问题是在目前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需要考虑成本的高低。

土地作为要素,其使用费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投入土地并形成生产力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是为使用土地而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生产的自然要素条件,自身不能创造价值,而是凭借所有权分享生产剩余或利润收入。土地价格不是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土地所有者索取地租收入权利商品化、市场化的买卖价格,实质是地租收入资本化的货币表现,即地租资本化表现为土地价格。地价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地租水平和利息率水平,而且受土地的供求、土地的区位、土地的生态以及人们对土地的心理偏好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2.劳动

劳动是指劳动者运用体力和脑力进行的生产活动。劳动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经济生活中各种形式的工作都是劳动,劳动是生产要素中必需的要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必需一定的物质条件,在生产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劳动条件越完善,劳动者创造的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劳动价格是对劳动者在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供劳动服务所支付的报酬,劳动要素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对象,决定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交易。劳动价格不是劳动要素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劳动力价格的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简单体力劳动已逐渐成为一种弱质要素。知识化的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普通劳动者的能力,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因此,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要求有一支宏大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知识化劳动者队伍,同时也要求一般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能够适应技术先进的或高科技领域的某些工作。

3.资本

资本产生于经济体系本身,目的在于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劳务。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与土地、劳动等其他要素协同投入于生产,具有创造出更多产出的能力,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中,资本范畴通常包括实物资本、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等不同形式和内容。实物资本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厂房、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原材料、库存等。货币资本指可流通的票据证券等,利息被认为是货币资本的价格,利息率取决于对货币资本的需求与资本的供给,利息对货币资本提供者来说是一种收入,对货币资本使用者来说则是一种成本。人力资本指个人在经过教育、培训和保健后所获得的能力和技巧。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对于国民收入增长率的贡献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质、知识、才能等对经济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来投入,不仅能节约物质资源,而且还能够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率

(二)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1990年美国经济学家波特(Porter)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著作中认为,要素禀赋是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一个基本变量。波特将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个类型。

1.初级要素

初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熟练劳动人口等先天拥有的或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便能得到的要素。初级要素提供的是初始优势,初级要素的丰富只说明具有竞争优势的可能性,并不说明现实性。二战后,除了初级要素对农业和以天然产品为主的产业还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外,经济发展对初级要素的需求越来越少,导致初级要素的重要性越来越低。

2.高级要素

高级要素包括高科技、熟练的劳动人口、科研设施和通讯设施等,这是需要个人、企业、政府通过长期投资与培育才能创造出来的。高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高级要素需要先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和持续地投资,而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和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高级人才。与初级要素相比,高级要素对获得竞争优势具有不容置疑的重要性,高级要素的丰富说明具有竞争优势的现实性。

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要不断提升竞争优势,就必须凭借高级要素。如果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要素的基础上,竞争优势通常是不稳定的。从初级要素与高级要素的关系看,一方面,初级要素普遍存在,所提供的是初始优势,但这种初始优势只有通过对高级要素的投资才能得以扩展和强化;另一方面,一国初级要素不足,可以通过高级要素获得补偿,而如果在高级要素上处于劣势,却无法用初级要素补偿的。再有,初级要素的丰裕或低成本,往往导致其低效率配置,相反,初级要素的匮乏又有可能对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形成压力,促使其在高级要素上进行持续地投资并不断刺激创新。高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决定着竞争优势的质量。

(三)关键要素

所谓关键要素是能够扩大经济规模和加快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关键要素。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土地是关键要素。在工业化时期,资本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要素,即使在今天,资本要素的关键性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技术和信息,但资本要素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仍无法被取代。当前,技术要素和信息要素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日益凸显,在优化要素组合和提高经济效益过程中的控制作用日益重要。

1.技术要素

技术泛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自身需要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对技术的解释从不同角度看是多种多样的。国际上一般认为,技术可以是制造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其表现形态可以是文字、语言、表格、数据、公式、图形、配方等有形形态,也可以是实际生产的经验、个人的专门技能或头脑中的观念,但必须是可以传授,可以用于生产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果,不依附于任何个人生理特点的,其表现形态可以是无形的。技术具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技术一旦被掌握,必然能在地位上具有竞争优势,在较量上具有竞争实力。技术一般以知识形态存在,在生产活动中技术具有创造性和持续性,同时技术能够在使用中不断得到改进。

技术要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要素需要条件,必须满足先进性、成熟性、适用性和经济性。技术的先进性是指新技术必须优于原有技术;技术的成熟性是指新技术必须稳定和可靠;技术的适用性是指新技术能满足使用者的生产和市场需要,适应使用者的生产技术条件与环境,能为使用者消化掌握;技术的经济性是指技术的转让价格要合理、应用成本和投入为使用者所能承担。经济的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还取决于全部要素生产率,也取决于技术的进步。

2.信息要素

在经济活动中,都存在着大量经济信息,经济信息是反映经济活动实况和特征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指令等的统称。在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无时不在产生和使用大量的经济信息,它是客观经济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经济信息分为计划信息、控制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统计信息等。来自经济单位外部的称为外源信息,产生于经济单位内部的称为内部信息。信息依赖于相应的产业、组织、机构或基础设施,同时又通过产业、组织、机构或基础设施对经济活动产生综合影响,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获利程度。信息是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源,经济活动离不开信息的创造、交流、利用。经济越发达,信息对资源的配置影响就越重要。信息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信息生产所消耗的劳动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高级复杂劳动。信息潜在着较大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信息要成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要素需要条件,即信息必须具有经济价值或经济功能。一方面,信息要具有现实的经济应用价值,能够给掌握这种信息的经济活动主体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提高其经济活动的效益水平。另一方面,信息的生产是耗费了人类劳动而专门生产出来的,是人类劳动成果的一部分,既然信息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补偿,这就要求信息具有经济功能。由此可以看出,信息商品化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消耗得以补偿,而且能促进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技术、信息作为生产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在现代化大生产中发挥的作用重大,而且生产力越发达,技术、信息作为生产要素所发挥的作用越大。

二、要素流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的,要素也不例外。流动的要素是构成产业的条件。静止的要素没有意义,单项要素的流动也没有意义,要素只有在流动中与其他要素组合才能形成产业,并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要素流动的制约因素和影响因素

要素流动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要素流动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生产和消费,只要存在供给和需求,必然产生要素流动,但同时要素流动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要素的相对或绝对稀缺性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在要素流动和组合中的竞争过程,哪个区域能够集聚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要素并把集聚的要素组合好,哪个区域就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进而获得竞争优势。要素流动的方向具有多元性,而且要素流动强度在不同的方向上是不同的,受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要素流动的制约因素

(1)要素流动受制于市场

①要素流动的前提是市场,要素流动的自由程度与市场化程度成正向关系。通常所说的要素自由流动是要素完全市场化的、不会被市场以外的某一力量(如权力)所控制的流动。在“完全市场化”的前提下,需要土地可以按市场价格租到,需要资金可以按市场利率借到,需要工人可以按市场薪水标准雇佣,而且土地价格或租金、资金的利率和工人的工资都是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因此,没有市场这个前提,是不可能存在要素流动的,要素流动必须依托市场机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要素的流动通常遵循“寻优原则”,即向优势区位流动。

②要素流动的方向与目的取决于市场的效率。经济活动中,人作为经济行为的主体,希望且努力使要素流动,是受人的基本行为性质决定的。人的基本行为性质是趋利避害的,人的每一次行为总是(有意或无意的)尽量使自己的行为结果利多弊少,且在可能情况下力图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导致自身利益决定要素流动,要素常常流向能为人们带来更多利益的地方。在人的基本行为性质作用下的市场要素流动自然要与人的行为目的一致。因此要素流向利大之处、流向高效率之处,在利益丰、效率高的地方聚集,这是一条由众多人的行为促成、又不以个别人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规律。

③要素的流动还受制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要素是有限的,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要素流动的过程中,要素流动受竞争者的直接利益驱动,流向和集中于能够为竞争者带来多于他人、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收益的地方和环节,结果导致一部分竞争者在下一轮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市场经济的竞争产生了如此循环过程:只要有市场,就必然有竞争;竞争促进要素流动,流向竞争中占有优势稳操胜券的人或要素聚集地;暂时处于劣势的竞争者则会由于利益动因更加努力,积极创造条件,寻找制胜时机。这同时孕育和产生了下一轮更激烈的竞争,要素流动需要再平衡。

另外,市场经济的规范和发育也对要素流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2)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

①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有目的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虽然促进经济增长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目标,但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而社会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归根到底是要素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对要素的流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某种要素或某些要素的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政府必须进行调控,在抑制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使之达到基本平衡。只有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了,宏观经济才能正常进行,经济增长才能顺利实现。

②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指在一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政府的制度安排一般都是正式的和相对较长时间的,是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链。政府的制度安排在经济领域可以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式。要素需要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流动,政府的一切制度安排都有可能影响要素的配置效率和收入多少。有的制度安排可以增加或减少要素的供给,有的制度安排可以提高或降低要素的相对价格,有的制度安排可以加快或阻滞要素的流动。总之,政府的制度安排有可能是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特别是政府的管制,即使有些政府的制度安排促进了要素流动,其实不过是政府的目的性选择。(www.xing528.com)

③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的政策取向

政府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活动中,政府为了实现政权的意志,以权威和标准的形式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经济活动应该完成的具体任务、达到的明确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步骤与措施。政策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只代表某些社会成员的利益,政策的实质就是这种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的反映,存在着一定的取向。政府的政策取向不仅是影响要素流动的重要变量,而且对要素的流动起着方向性引导的作用。如果政府的经济政策是为了保证经济快速增长,或是为了达到充分就业,或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等等,那么就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资本要素的流动,影响劳动要素的流动,总之,通过影响诸多要素的流动,以达到政府对经济活动影响的目的。

④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的管理效率

政府的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对要素的流动及其流动的频率具有制约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政府的管理效率,表现在政府必须及时准确掌握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和准确掌握市场的供求与竞争状况,能够规范要素市场,能够打破行政分割、地方保护和垄断,能够对经济政策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作出准确的判断,能够积极做好协调、服务,以有效克服市场自发调控的缺陷。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必须增强政府对管理活动的客观性和规律性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原则。政府的管理效率高,不仅能够促进要素的流动,还能够提高要素流动的频率,使要素流动朝着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方向发展。

⑤要素流动受制于政府对要素流动的干预

政府对要素流动的干预是必要的,但政府对要素流动的干预,应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正确的干预工具,捕捉准确的干预时机,以适当的力度明确地实施。以劳动和资本要素流动为例,当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小时,落后的区域容易吸引发达区域的资本流入;当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时,落后区域的资本和劳动则可能面临发达地区的争夺,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不断扩大。因此,当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小时,发达地区的政府将限制资本的流出;当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较大时,落后区域的政府会在限制资本流出的同时推动富余劳动力的移出,既达到了充分就业的目的,又保证了经济总量得到一定的增长,而发达地区的政府将鼓励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入。所以政府对要素流动的干预具有鼓励和限制两种作用。当然,政府的干预还要看干预的成本和干预的效果,成本过大的干预和无效的干预不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地发展。

2.要素流动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影响要素流动的重要因素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素流动的内容不断地复杂与深化,要素流动的规模不断地推进与扩展,要素流动的速度不断地提高。一般说来,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有利于高级要素的大规模快速流入,使其经济得以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低的地区,由于不具备接受高级要素的经济基础和条件,阻碍了高级要素的流入,使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不高,质量也不高。

(2)要素流动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直接影响要素的流动,特别是要素流动的频率、强度和规模。地理环境对要素流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条件的障碍上,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自然条件的很大影响,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能源动力的不断优化、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自然条件的障碍不断被克服,自然条件的障碍作用不断被弱化,但自然条件的影响仍然明显存在,只是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

(3)要素流动受要素流动载体的影响

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能够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要素的流动需要一定的载体,没有载体,有些要素就不可能流动,或流动的速度很慢,或流动的频率很低。因此,要素流动的载体对要素流动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要素流动载体的进步显著地缩短了要素流动的时空距离,显著地提升了要素流动的速度和频率。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动力来源由人力、畜力、自然力构成,以此为基础的要素流动载体是原始的形式,对提高要素流动的效率作用有限。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动力进入到了机器动力时代,进入到了电力时代,极大地改善了通讯环境和交通环境,以此为基础的要素流动载体的技术含量显著提高。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要素流动载体本身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使得要素流动的时空距离在不断缩短,进而表现为要素流动的频率不断地提升。

(二)要素流动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要素流动是通过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分工演进、优化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要素流动本身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明确要素流动发展变化的趋势,才能发挥要素组合效应,通过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是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而实现要素的不断优化组合必然伴随要素的流动。要素流动的结果会产生区域极化效应,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发展。只有在区域要素的聚集达到一定程度时,区域非均衡趋势才会有所减弱。非均衡发展现象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各区域的发展实例无一例外均证实了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发展是一个绝对的过程,而均衡发展是个相对过程,甚至可以说均衡发展是非均衡发展中的间隙。非均衡发展的结果导致具有优势的区域能够得到更优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技术创新频率的加快,由技术创新所产生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对区域的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区域固有的要素与原有产业和产品吻合,但与新产业和新产品可能不匹配,如果不进行要素流动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很可能使区域原有的优势不复存在。因此,必须明确要素流动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才有可能培育起新的增长点或增长极,才有可能保持或提升区域的竞争优势。

目前,要素流动的发展变化有以下趋势:

一是要素流动的逐利性不断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市场机制条件下,理性的要素流动主体以流动成本和收益值作为作出选择的依据。假设流动成本为零,即在要素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要素的收益值决定要素流动的方向和强度,成为要素流动的根本动力。要素流动本质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是要素追求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是要素流动的层次性逐渐交叉。要素是在区域、部门和企业等不同层面进行流动的,三个层次的流动不仅不排斥,而且流动方向是一致的,只不过要素是在三个层次之间做交叉流动,而且在同一空间进行。

三是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趋于统一。从一般意义上讲,单纯的要素流动比商品流动要困难。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贸易的结果是输出本区域丰裕要素转化的商品,输入本区域稀缺要素转化的商品,最终会使同质要素获得相同收入。由此可见,商品的价值中包含着要素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看,商品的流动意味着富含在商品中要素的流动。其实贸易本身就是一种要素的流动过程,商品贸易成为要素流动的替代品,因此对要素流动的研究与对商品流动的研究需要统一进行。

三、要素组合

(一)要素组合是要素流动的目的

要素流动是过程,要素组合是目的。17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用自然而朴素的语言描述了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共同需要的关系: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只有当某一要素与其他要素结合或到达消费者手中,才能形成产业或实现产业的目的。[1]要素的组合,形成了现实的生产活动,但要素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使社会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每一种要素在与各要素共同组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在农业经济时代,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主导要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则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主导要素,即体现在人力资本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要素组合的结果

1.制造出产品

生产要素如果处于分离的情况,那么它们只是名义上或潜在的生产要素。单一的生产要素的流动没有意义,所以任何要素的流动都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要实现与其他要素的组合,生产要素只有组合才能成为现实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生产要素。没有生产要素的组合,就没有社会生产劳动,就没有人们需要的产品。

生产要素的组合,是人类进行社会劳动生产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经济活动在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如何配置与组合的问题。要素组合在一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产品。从生产的角度看,就是以各种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而制造出产品。从流通的角度看,就是通过一定生产要素配置与组合而使产品发生位移,进而改变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并能够与新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形成新的组合。从消费的角度看,就是消费现有产品,进入下一轮再生产过程。产品的产出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企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好坏与利润大小是一致的。从企业的层面讲,要素的组合表现为两种效率的提高:一是在成本既定条件下,实现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属于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二是在产量既定条件下,实现成本最低的要素组合,属于生产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要素的最优组合就是能以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或者以最小的成本生产既定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

2.形成产业

产业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活动的集合体,具体地讲,每个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和服务活动的提供部门,都专门生产和提供某种独立的产品,因此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从一般意义上讲,产业是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的形成来自于分工。从要素组合的角度讲,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某种要素的组合形式集合成一定的规模就是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各生产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因而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不仅会形成不同产品,也会形成不同的产业。如果说形成产品只是要素组合的初级目的,那么形成产业以支撑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生产力,创造价值,则是要素组合的高级目的。

要素集聚不是简单的要素堆积,要素的组合也不是要素简单堆积的结果,在一个良好的模式下进行的要素的组合,不仅对于产业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这种要素的组合模式决定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先进性。如果一个区域集聚了技术、资本、知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跨国经营网络等高级要素和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要素的组合具有某种形式上的规律而重复出现,该区域往往成为新产业的发源地,具有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功能。这就是有的区域存在夕阳产业,有的区域存在“制高点”性质的新兴产业;有的区域在产业链上从事生产或组装的环节,生产和加工最低端环节的产品,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有的区域从事研发和营销的环节,处于控制的地位,获取高额利润的一种原因。

3.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要素组合的最终目的。

区域竞争优势就是在有利的竞争位置上所具有的、所能释放的能量。具体讲就是区域通过要素组合,占领新产品领域的制高点,占领高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的有利位置不仅能够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还能够集聚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要素,实现新的要素组合。

要素组合同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需要把相关的、具有不同特质的要素进行组合,使区域形成一个成本低、效益高、具有有利竞争位置的特定的“域面”。这种“域面”不仅能够使组合起来的要素产生出单个要素所不能具备的、不能完成的功能,而且通过区域极化效应放大要素组合结果的倍增效应,达到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最终目的。

无论是怎样的要素组合,都必须达到帕累托最优——总收益最大化,这样的产业才具竞争力,这样的区域才具竞争优势,这是要素组合的最终目的。但区域怎样进行要素组合,这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智慧问题。

首先,关于引进要素的问题。所谓引进要素,即从区域外输入某些要素,其目的是优化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目的一经确定,那么引进什么要素就成为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①引进区域内稀缺要素。一个区域在产品生产、产业发展过程中,往往自身只具有某些生产要素,缺乏其他生产要素,缺乏的要素越稀缺,区域本身的要素组合越难以得到优化,越不利于区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运转,越不利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因而必须引进区域内稀缺要素,才能促进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②引进高级要素。任何区域内的高级要素都是稀缺要素,同时又是区域要素组合的“短板”,高级要素决定着区域要素组合的优化程度,而且高级要素能够将区域竞争优势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③引进关键要素。关键要素是能够加快经济发展和扩大经济规模所需的有关生产要素。一是要引进技术,经济的增长既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全部要素生产率,还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成长表明,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呈正向关系。技术在与其他要素的优化组合中起着控制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助推了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是要引进资本,由于物质形态的要素均可由货币转换而来,因而关键要素的引进常体现为引进资本,表现为各种投资、贷款、援助、财政转移支付等,资本具有创造出更多产出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大量引进外资功不可没。

衡量引进要素的经济效益,一是要看区域是否因要素的流入致使流入的要素和其他各要素的收益增加;二是要看区域人均GDP是否增加;三是要看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于均衡、经济是否得到发展。

其次,关于输出要素的问题。输出要素的目的是要与其他区域的要素组合,形成新的经济实体,产生新的经济效益。要素的输出是有条件的:其一,所输出的要素在区域内是丰裕的,但其他要素在区域内相对贫乏,同时从区域外引进要素进行组合又非常困难,这样本地区丰裕的要素无法在本地区与其他要素组合形成生产经营活动。其二,所输出的要素与区域内其他要素组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与区域外的要素组合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小。输出这样的要素,一方面平衡了区域内要素的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利用区域外相对较为廉价的生产要素,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甚至还可以达到消耗区域外的资源而将自身资源作为战略储备的目的。其三,所输出的要素一时在区域内难于和其他要素组合,属于富余或暂时闲置的要素,将这些要素输送出去,与其他地区要素组合,可以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常见的要素输出方式有:①输出劳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甚至缺乏自然资源,引进生产要素又较为困难,大量劳动力无法与其他要素组合形成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经济最为直接和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把剩余劳动力从本区域转移出去,与其他区域的生产要素结合,创造经济价值,然后反馈经济收益。②输出管理和技术。由于管理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组合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产出,因此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积累了优势的区域,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输出管理与技术,与外部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结合,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③输出暂时闲置的生产要素。生产要素的暂时闲置,是一时在区域内难于和其他要素组合,与其在区域内闲置,不如将其输出与其他区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创造价值,获得收益。

衡量输出要素的经济效益,一是要看区域是否因要素日渐稀缺而提高了要素生产率,二是要看区域人均GDP是否增加,三是要看区域经济是否得到发展。

总之,制造出产品是要素组合的初级目的,形成产业是要素组合的高级目的,形成区域竞争优势是要素组合的最终目的。要素的组合不在于区域有什么要素,而在于区域所有的要素具有怎样的功能,这些各具功能的要素是怎样组合的,以及组合后的要素对于区域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怎样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