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国文学经典-《局外人》:加缪的旷世杰作

外国文学经典-《局外人》:加缪的旷世杰作

时间:2024-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47部局外人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加缪以其《局外人》一书站到了当代小说的尖端。旷世杰作KUANGSHI JIEZUO1942年,年仅29岁的加缪发表了他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局外人》,作品以客观、冷漠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莫尔索的一生经历。如同一切货真价实的作品一样,《局外人》出现得很及时,正符合我们的期望。——法国评论家娜塔丽·萨罗特谈《局外人》而不谈荒诞,就如同谈萨特的《恶心》而不谈存在主义。

外国文学经典-《局外人》:加缪的旷世杰作

第47部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法国1913~1960)

加缪以其《局外人》一书站到了当代小说的尖端。这条道路从马尔罗开始,经过塞利纳,到让-保罗·萨特,它为法国小说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新的风格。

——法国评论家 亨利·海尔

存在主义文学经典巨著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一部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著作

阿尔贝·加缪是20世纪中期法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他虽然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创作手法表现人物的行为、命运,但却始终关注着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的生活。法国著名作家莫里亚克称赞他是“年青一代最欣赏的思想大师之一,他给他们提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答案,在某种意义上,他代表着这一代人的良知”。1957年,由于“他的重要文学著作,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加缪被誉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和“社会的良心”,其创作大都运用白描手法,文笔谨严、简朴又明快,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都是形象的哲学”,蕴涵着哲学家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

《局外人》是加缪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以冷漠的态度反抗资本主义世界的“局外人”,是世纪的畸形人和精神畸形儿,是战争中的一代人、一个时代、一种普遍心态的典型代表。作者采用了和小说主题相适应的简单干净、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的“零度语言风格。小说出版后即引起轰动,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是一部举世公认的文学经典著作。

旷世杰作

KUANGSHI JIEZUO

1942年,年仅29岁的加缪发表了他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局外人》,作品以客观、冷漠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莫尔索的一生经历。这部著作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使他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并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莫尔索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一天,他接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说他的母亲去世了,第二天要安葬。他向老板请了假,然后乘长途汽车来到养老院,他已经有一年时间没去看过母亲了。在养老院,看门人提出可以为他打开棺材,让他再看母亲一次。但是莫尔索拦住了他。接下来是为母亲守灵的一夜,然后为母亲送葬。莫尔索不觉得悲伤,只是感到很累。当长途汽车驶入阿尔及尔时,他感到喜悦,因为马上可以躺下大睡一觉了。

睡醒后,他来到海滨浴场游泳。遇见从前的女同事玛丽。他们在沙滩上一起游玩,晚上一起看了费南代尔的喜剧片后,又一起过夜。莫尔索一个人在家闲极无聊,只好趴在阳台上看过往的行人和马路。

周一上班和往常一样,晚上回家和要去遛狗的邻居老萨拉玛诺撞了个满怀。邻居雷蒙邀请莫尔索到家里坐坐。在他家,雷蒙向他讲述了自己被情妇欺骗的事,他已经把她打跑了。现在,他想出个主意报复她。

周六,玛丽又来了。她成了莫尔索的情人。周日早上,他听到雷蒙家里有吵架声,接着,一个警察来了,他让雷蒙待在家里等着传讯。下午,雷蒙请莫尔索为他证明说那个女人骗了他。雷蒙答应了。

萨拉玛诺老头儿的狗丢了,萨拉玛诺哭了。这让莫尔索想起了母亲。

华文精选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我如何才能在毫无意义的宇宙中找到富有意义的存在?

周六下午,雷蒙因为莫尔索替他作了证而邀请莫尔索、玛丽到海滨浴场玩儿。在这里,他们遇见雷蒙那个情妇的弟弟。雷蒙被刀刺伤了。回到海滩小屋后,雷蒙包扎了伤口,又要到海边去。莫尔索不放心,就跟他去了。雷蒙想报仇,他来到了情妇弟弟藏匿的地方,想用手枪把他干掉。莫尔索怕出事,把雷蒙的手枪要了来。情妇的弟弟钻到岩石后面,他们只好回去了。莫尔索又回到海边。他看到雷蒙的对头一个人躺着。他用刀威胁莫尔索,莫尔索用枪把他打死了。

华文精选

人们似乎把我排除在外来审理这个案子。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参与下进行。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便来决定我的命运。

我向着宇宙慈祥的冷漠敞开胸怀。

莫尔索被关进监狱审判。法官、辩护律师都询问了他对母亲的感情问题,觉得他对母亲太冷漠。但莫尔索表现得无关痛痒,他觉得这和案件没有关系。玛丽来看过他,她说等他出来,她要和他结婚。

终于开庭了。法庭上挤满了各种人,养老院院长、看门老头、雷蒙、萨拉玛诺、玛丽都来了。从他们的证词中,法官得知莫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泪,还拒绝看母亲最后一眼。在守灵的时候甚至吸烟、喝牛奶、咖啡,在母亲死去第二天就寻欢作乐。萨拉玛诺说莫尔索对他的狗很好、雷蒙说他不是罪犯、玛丽说他是个好人,可是法官根本不听他们的。检察官从他对母亲的无情判定他是预谋犯罪,因此判处他死刑。莫尔索感到很疲惫。

在临死前,莫尔索拒绝见神父,拒绝忏悔,甚至将神父痛骂一顿,然后赶走。神父走了后,莫尔索反而平静下来,他希望自己受刑那天,会有很多人来看自己,对他发出咒骂的呼声,这样他就不会感觉太孤单。

经典导读

JINGDIAN DAODU

局外人的荒诞和幸福(www.xing528.com)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近乎可笑的说法隐藏着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任何违反社会的基本法则的人必将受到社会的惩罚。这个社会需要和它一致的人,背弃它或反抗它的人都在惩处之列,都有可能让检察官先生说:“我向你们要这个人的脑袋”,莫尔索的脑袋诚然是被他要了去。社会抛弃了他,然而,莫尔索宣布:“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这时,不是可以说是他抛弃了社会吗?谁也不会想到莫尔索会有这样的宣告,然而这正是他的觉醒,他认识到了人与世界的分裂,他完成了荒诞的旅程的第一阶段。

如同一切货真价实的作品一样,《局外人》出现得很及时,正符合我们的期望。

——法国评论家 娜塔丽·萨罗特

谈《局外人》而不谈荒诞,就如同谈萨特的《恶心》而不谈存在主义。

加缪在这本书中列举了荒诞的种种表现,例如: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怀有希望的精神和使之失望的世界之间的分裂;肉体的需要对于使之趋于死亡的时间的反抗;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使人的理解成为不可能的那种厚度和陌生性;人对人本身所散发出的非人性感到的不适及其堕落,等等。由于发现了“荒诞”,莫尔索的消极、冷漠、无动于衷、执著于瞬间的人生等等顿时具有一种象征的意义,小说于是从哲学上得到了阐明。当加缪指出,“荒诞的人”就是“那个不否认永恒、但也不为永恒做任何事情的人”的时候,我们是不难想到莫尔索的。尤其是当加缪指出“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的时候,我们更会一下子想到莫尔索的。“荒诞的人”就是“局外人”,“局外人”就是具有“清醒的理性的人”,因为“荒诞,就是确认自己的界限的清醒的理性”。

《局外人》英文版封面

《局外人》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小说,它以自身的独立的存在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以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们,是因为它迫使我们向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世界是晦涩的,还是清晰的?是合乎理性的,还是不可理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和谐一致的,还是分裂矛盾的?莫尔索不仅是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智的人,而且还是个明白人,他用自己的遭遇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他最后拒绝进入神甫的世界更是标志着一种觉醒:他认识到,“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已往的生活更真实”。莫尔索是固执的,不妥协的。他追求一种真理,虽死而不悔。这真理就是真实地生活。加缪在为美国版《局外人》写的序言中说:“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我想这话是不错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莫尔索是一位智者,因为加缪在《西绪福斯神话》中写道:“如果智者一词可以用于那种靠己之所有而不把希望寄托在己之所无来生活的人的话,那么这些人就是智者。”莫尔索显然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他要“义无反顾地生活”,“尽其可能地生活”,相信“地上的火焰抵得上天上的芬芳”,因此,他声称自己过去和现在都是幸福的,这虽然让人感到惊讶,却并不是不可理解的,因为加缪认为:“幸福和荒诞是同一块土地上的两个儿子”,幸福可以“产生于荒诞的发现”。当然,莫尔索是在监狱里获得荒诞感的,在此之前,他是生活在荒诞之中而浑然不觉,是一声枪响惊醒了他,是临近的死亡使他感觉到对于生的依恋。于是,莫尔索成了荒诞的人。局外人就是荒诞的人,像那无休止地滚动巨石的西绪福斯一样,敢于用轻蔑战胜悲惨的命运。而加缪说:“应该设想,西绪福斯是幸福的。”

《局外人》的读者可以不知道莫尔索什么模样,是高还是矮,是胖还是瘦,但他们不可能不记住他,不可能不在许多场合想到他。莫尔索将像幽灵一样,在许多国家里游荡,在许多读者的脑海里游荡。如果说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了,那他们可以记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在法国或类似的国家里,有那么一个莫尔索…… (郭宏安)

悲剧命运与社会异化

人有时的确无法战胜自己,这为莫尔索这样的人物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无法战胜自己说穿了是让自己同其他的存在妥协。每个人都有对完全自由的渴望,但多数人以狡猾的方式回避着与社会正面冲突。而莫尔索却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开枪了,开枪杀死那个阿拉伯人,对莫尔索别有一番蕴涵。开枪前,他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所需的勇气,他稍微具有一些“英勇”的特质,但开枪却使他变成了个懦夫,因为他不是必须开枪的。开枪意味着他无力继续坚持他那过于独特的生活道路。对他来说,这样活下去与死亡两者,无疑后者是更容易的。那么,选择更容易些的道路,使莫尔索染上了沉重的懦夫色彩。

《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我所说的第一,不仅指时间,也指质量)。这部小说于1942年出版,在法国解放时期,所有的人都争相阅读,很快为加缪赢得了荣誉。人们喜爱这本书,就像喜爱那些在某次历史关键时刻出现的完美而富有意义的作品一样,因为这些作品表明一种决裂,表现一种新的情感。对《局外人》,没有任何人持反对态度,所有的人都被它征服,都爱上了它。《局外人》的出版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法国评论家 罗兰·巴特

我不信神,但我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那就是加缪笔下的西绪福斯。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君特·格拉斯

莫尔索开枪杀死了阿拉伯人,但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聚集起来逼迫他开枪,他当时至少有不开枪的理由和可能。他可以像别的男人那样转身走开。加缪接下来的描写从容不露破绽,缓缓地漫不经心地把莫尔索推向了由偶然延伸出来的死亡之路。而莫尔索最终走向了死亡,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莫尔索拒绝社会对他的异化。他本能地保持着人的自然状态,尊重内心的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量,他以局外人的态度获得了局外人的身份,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背叛了这个社会认同的一切假装。

也正因为如此,莫尔索的命运悲剧“惩罚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罪行”。因为判他有罪的理由不是他杀害了那个阿拉伯人,而是他反社会的行为,他那偏离社会共同体规定的心理和道德。 (张伟航)

大师传奇

DASHI CHUANQI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伟大的小说家、随笔作家和散文作家。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加缪在法国20世纪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被奉为存在主义文学的领袖之一,与哲学家兼作家萨特齐名,都是法国二战后的“精神领袖”,但加缪并不承认自己是个存在主义者。加缪的作品数量不多,而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魅力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1913年11月7日,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普通的农业工人家庭,父亲法国人。在他一岁的时候,也就是1914年,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血统的母亲将他抚养长大。由于家境贫寒,他靠奖学金念完中学。1932年,他考入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学习,对戏剧有浓厚的兴趣。在校期间,他就是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了由著名作家巴比塞等人倡导的反法西斯运动。1935年,加缪参加了共产党,后因不满党的阿尔及利亚政策被开除。大学毕业之后,他从事过各种职业,主要是记者。同时,他以新闻记者的身份从事政论散文写作。1937年,他出版了随笔《正与反》,第二年,又出版了散文集婚礼》。

加缪(1913~1960)

二战期间,加缪来到法国巴黎,一边继续做记者工作,一边进行文学创作。1941年,法国沦陷,他积极投身地下抵抗运动并成为戴高乐派主要舆论工具——《战斗报》的骨干。1942年,因存在主义代表作《局外人》的出版而一举成名。而后,他积极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继续参与《战斗报》的编辑工作,发表了许多著名的社论,成为法国知识分子抵抗运动的代表人物,但是他拒绝了法国政府颁发的勋章,因为他觉得死去的战友更应当取得这样的荣誉。1944年法国解放后,他被聘为《战斗报》的主编,直到1947年辞职。

战后,加缪的表现在法西斯蹂躏下的法国的长篇巨著《鼠疫》(1947)的出版引起了轰动,成为法国销量最大的书籍之一。另外,他还创作了剧本《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还有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1942)、《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1月4日,加缪在外出旅游时不幸死于车祸,年仅47岁。他罹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尽管法国广播电台当时正在闹罢工,罢工委员会仍同意播放5分钟的哀乐以悼念加缪。世界各国的报纸也纷纷在头版头条刊登加缪身亡的消息。《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我们的时代接受了加缪的观点,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战,可怕的氢弹威胁,这一切使现代社会能够接受加缪严肃的哲学,并使之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延伸阅读

YANSHEN YUEDU

《鼠疫》创作于1947年,是阿尔贝·加缪的一部以象征手法写出的哲理小说。小说虚构出20世纪40年代时在奥兰城发生的一场瘟疫,以客观、冷静的口吻叙述了在这场瘟疫中人们从觉醒到抗争到最后取得胜利的艰难历程,见证了人类的良心和道义。作者以“鼠疫”的流行隐喻纳粹的猖獗,形象地刻画了那一个恐怖的时代,并写出了他同时代人在“鼠疫”流行的年代里的惧慌、焦虑、痛苦、挣扎和斗争。小说自问世以来畅销不衰,曾创下全球1200万的销量,被译成28种文字,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存在主义文学作品,是一部表现作者象征主义天才的杰作。

※ ※ ※ ※

保尔·萨特是与加缪齐名的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20世纪世界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篇小说《墙》是萨特的早期重要作品。小说以30年代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为背景,通过对反法西斯战士在监狱里等候处决时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说明对死亡的恐惧是生与死之间的一堵墙,只要克服这种恐惧,就能获得生的自由。主人公伊比塔勇敢地选择了死亡,他宁死不说革命军领导格里的真正下落,而是信口胡诌说格里在墓地里。出乎意料的是格里恰好刚刚转移到墓地,结果被法西斯分子抓到,而伊比塔则被免除了死刑。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特别是小说结尾的“无意中出卖战友”强调了世界的荒谬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